问题

教育部表示国家政策没有「第一学历」这个概念,「学历」通常指最高或最后学历,将对招聘、就业产生哪些影响?

回答
教育部关于“第一学历”并非国家政策概念,以及“学历”通常指最高或最后学历的表述,对招聘和就业市场将产生一系列深远且复杂的影响。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来渗透和被市场广泛接受。下面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影响:

一、 打破“唯第一学历论”的僵局,促进人才评价多元化:

核心影响: 这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过去,“第一学历”在很多招聘中被过度解读和滥用,成为区分应届生与往届生、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重要甚至唯一依据。此次教育部表态,等于从官方层面否定了这种做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为打破“唯第一学历论”吹响了号角。
具体体现:
应届生与往届生的界限模糊: 如果不再强调“第一学历”,那么对于拥有相同最高学历、相同技能和工作经验的应届生和往届生,在招聘中就不应存在天然的学历歧视。
非名校出身人才机会增加: 那些在第一学历阶段未能进入名校,但通过深造(如硕士、博士)或在职业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和能力的人才,将获得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他们的专业能力、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将成为更重要的评价维度。
能力导向招聘的加强: 招聘单位将更倾向于关注求职者实际掌握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项目经验等硬核实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历背景上。

二、 促进终身学习和能力提升的价值:

核心影响: 教育部强调“学历”通常指最高或最后学历,这直接鼓励了人们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意愿和动力。它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学习和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过去的学历不代表终点。
具体体现:
鼓励在职人员继续深造: 对于已经工作的专业人士,他们可能会更愿意通过在职研究生、第二学位、专业认证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最高学历”和专业能力,以应对更高级的职位需求或职业转型。
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地位提升: 那些通过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获得专业技能和高含金量证书的人,如果这些技能和证书能被视为等同于或优于某个层级的“最高学历”,他们的价值将得到认可。
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重视终身学习和能力发展的社会,鼓励个体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需求。

三、 对招聘流程和企业用人策略的影响:

对企业的挑战: 企业需要调整其招聘标准和评估体系。以往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学历筛选方式将不再适用。
具体体现:
更精细化的招聘门槛设置: 企业需要更深入地分析岗位需求,明确所需的核心能力和知识,并以此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招聘要求。例如,某个岗位可能需要扎实的编程技能,而不必过于纠结应聘者是“一本”毕业还是“二本”毕业,只要其最高学历(如硕士)和项目经验能证明其能力即可。
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除了简历筛选,企业会更多地运用笔试、面试(结构化面试、行为面试)、技能测试、案例分析、项目评估、背景调查等多种方式来全面评估求职者的能力和潜力。
“能力模型”的构建: 有远见的企业可能会开始构建更加科学的“能力模型”,将知识、技能、经验、素质等要素进行量化和整合,作为招聘和人才发展的核心依据。
人才库的优化: 企业的人才库将不再仅仅是学历的堆砌,而是更注重人才的多元构成和综合能力。

四、 对求职者心态和职业规划的影响:

减轻“学历焦虑”: 对于那些在“第一学历”上有所遗憾的求职者,教育部此举无疑是一种解脱,可以减轻他们的“学历焦虑”,让他们更专注于提升自身能力。
更灵活的职业规划: 求职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更灵活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道路。例如,如果本科阶段未能进入理想院校,可以通过考研、出国深造、参加专业培训等方式,在后续阶段实现学历和能力的提升。
注重个人品牌和经验积累: 求职者会更加意识到,除了学历,个人品牌、实践经验、人脉关系、软技能等同样重要,并可能投入更多精力去经营和提升。

五、 对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潜在影响:

引导高校改革: 随着就业市场对“最高学历”和能力的重视,高校可能会面临进一步的改革压力,包括但不限于: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仅仅传授理论知识。
职业发展指导的加强: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了解市场需求,并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规划和支持。
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作为最高学历的重要体现,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研究水平将受到更多关注。
职业教育的价值重塑: 职业教育的地位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如果其培养出的技能与市场需求高度匹配,其毕业生将更容易获得认可。

六、 可能出现的挑战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执行的落地性: 从教育部表态到具体招聘实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一些招聘单位可能需要时间来调整观念和流程,甚至可能出现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学历”概念的理解偏差: 尽管教育部强调“最高或最后学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可能有人曲解为“只要最高学历高就行”,而忽略了过程中的学习和成长。
“学历”作为敲门砖的惯性: 在一些高度专业化或对基础知识要求极高的行业(如某些科研领域、金融领域),学历仍然可能作为初步筛选的重要依据,但需要确保其与实际岗位要求相符。
对低学历群体的保障: 在推行能力导向招聘的同时,也要关注那些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获得高学历但具备稳定工作能力和贡献的群体,避免出现新的隐形歧视。
信息不对称: 企业需要有更有效的方式来获取和验证求职者的真实能力信息,以弥补学历信息不足可能带来的风险。

总结:

教育部关于“第一学历”的表态,标志着我国人才评价体系向更加科学、多元和人本的方向迈进。它将鼓励终身学习,促进能力导向的招聘,为更多非名校出身但能力出众的个体提供更公平的竞争机会。然而,这一转变的有效落地,还需要招聘单位、教育机构以及求职者自身的共同努力和观念更新。这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其最终影响将取决于市场主体如何积极响应和适应这一变化。未来的招聘和就业市场,将更加注重“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仅仅“你毕业于哪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对这个问题,我还是之前那个反复说过的观点:从机关单位到企业,招聘过程中划分院校层次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降低招聘成本。

华为开出的年薪200万的“天才少年”岗,就算是规定本硕博都必须清北,也一样能招到人。一个县城五个人的小公司,招聘要求写个“本硕均毕业于985,转正后月薪3000”,除了丢人现眼并没有什么用。

如果一个工作很多人都想去,但又不限定毕业院校的层级,那结果就必然是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方面的代表就是公务员。很多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可以公开写出“应聘者应毕业于双一流建设高效或QS排名前200”之类的条件,但是公务员招考就不可以(选调生除外)。公务员考试只能限定学历层级(本硕博)、专业名称以及工作年限等基本条件。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招考岗位要求“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那么不管你是清华中文系的毕业生,还是专升本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都有资格去报考。这样一来,公务员考试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也就十分正常了。

如果未来某一天公务员考试限定双一流院校本硕才能报考,那公考的热度也会直接降下来。

归根结底,企业也好,机关单位也好,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招人的时候,想的都是花最少的时间和财务成本,招来能力最好的人。在投简历的候选人远远高于单位招聘需求的情况下,用本硕博毕业院校的层次作为筛选条件虽然有些简单,但却是效率最高,也最可能招到合适的人的方法。而这个东西,无论怎么制定政策,都是禁止不了的。

user avatar

如听一席话。

user avatar

国家怎么规定是国家的事,企业单位怎么选择是企业的事。这完完全全是两件事。

通常,一个正常国家或一个正常家庭,都是鼓励支持年轻人不断上进,刻苦努力的。国家如果真的认为学历没区别,就应该取消高考,大学生就近抽签入学。现在入学有区别,求职又说没有,这不是拿学生的汗水努力开玩笑嘛。但问题是,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结构又很稳定,要让多数人支持,要让社会稳定,就只能这样自相矛盾,搞消除歧视,属于无奈之举。这出发点没错,但就是不和正常情理,至于常理谁来维持,那只能靠单位和组织HR了。毕竟他们的要求,才是社会努力的原动力。

user avatar

法律也没规定我不能娶刘亦菲,但人家不嫁我也不违法……

这个政策同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