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教育部表示「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与下班时间相衔接」,具体落实有哪些需要注意?

回答
教育部关于“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与下班时间相衔接”的提议,本意是好的,旨在解决家长接送孩子放学时的难题,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但具体到落实层面,这盘棋可不是那么好走的,里面门道不少,需要我们细细咂摸。

一、 时间衔接的“度”:这头不能掉链子,那头也不能太早。

首先,最直接的挑战就是这个“衔接”的时间点。学校的课后服务,通常是从下午放学后开始,一直到家长下班。那这个“下班时间”到底是指什么?

法定下班时间? 很多家长的工作单位都是下午5点半或6点下班。如果课后服务也定在6点结束,那对于一些需要加班或者交通不便的家长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孩子在学校多待一小时,家长可能还在奔波路上。
实际下班时间? 很多单位,尤其是私营企业,下班时间可能只是个“建议”,实际情况是“能走就好”,或者加班是常态。如果学校把服务时间定得太死,而家长实际下班晚,那这个衔接又变成了“看上去很美”。
不同职业的差异? 机关事业单位的作息相对固定,但服务行业、医护人员、蓝领工人等,他们的下班时间可能很不规律。如果一刀切,显然不符合实际。

所以,在确定具体结束时间时,需要调研,需要灵活,不能死搬硬套。 比如,可以考虑设定一个“弹性时间段”,比如5点半到6点半,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接送时间。或者,可以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家长的平均下班时间来划定一个更具普遍性的时间点,但同时也要考虑提供更晚一些的“兜底”服务。

二、 服务内容的“质”:不能只管“接到”,不管“教好”。

光是把孩子“留住”还不够,课后服务的内容才是关键。如果只是让孩子在教室里“耗着”,那对孩子的发展有什么好处?

“看娃”模式的警惕: 有些学校可能会把课后服务简单理解为“托管”,就是找个人看住孩子。这样一来,老师的负担加重,但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却被忽略了。
“素质拓展”的落地: 教育部提倡的是“素质拓展”,这块文章要做好,需要专业的师资、丰富的课程资源。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的老师并非专才,让他们去组织绘画、音乐、体育等活动,效果可想而知。
资源的配置: 开展高质量的课后服务,离不开充足的资源投入。这包括专业的教师(或者聘请校外专业人士)、活动器材、场地等等。如果学校经费不足,硬件设施跟不上,那“素质拓展”就成了空话。
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孩子们是活泼好动的,如果课后服务的活动枯燥乏味,孩子们自然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如何设计出既有教育意义又受孩子欢迎的活动,是需要智慧的。

因此,在落实时,要注重服务内容的“内涵”。 不仅要提供“看得见”的活动,更要关注“看不见”的教育效果。可以尝试引入社会力量,比如请社区的文艺工作者、体育教练、科技爱好者来参与,或者与周边的培训机构合作,但要确保这些活动是公益性质的,不增加家长额外经济负担。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组织课后活动的能力。

三、 师资的“保障”:累了,还得“有能力”去累。

课后服务时间延长,老师的工作时间自然也相应拉长。这可不是一件小事,直接关系到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教师的负担: 老师们本身工作量就很大,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家校沟通、班级管理等等。现在还要承担课后服务,如果只是简单地增加工作时间,而没有相应的支持和补贴,很容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
专业性要求: 如前所述,课后服务内容多样,对老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非所有老师都擅长组织多样化的活动。
激励机制的缺失: 如果老师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在落实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的“获得感”。

薪酬和补贴: 增加课后服务的时间,应该有相应的课时费、补贴或者津贴。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补偿,更是对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
人员分工和支持: 可以考虑由固定的教师团队来负责课后服务,而不是让所有老师轮流承担。或者,可以引进专门的课后服务人员,分担一部分工作。
专业培训: 加强对教师进行课后服务相关的培训,提升他们在课程设计、组织管理、学生心理引导等方面的能力。
弹性工作制: 在保证课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探索更灵活的教师工作安排,比如允许一些教师在课后服务期间轮岗或休息。

四、 家校沟通的“畅通”:这事儿,得俩头都满意。

课后服务,说到底是为了服务家长和孩子。所以,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是不可或缺的。

需求调研: 在确定课后服务的时间、内容、形式等具体方案时,必须充分征求家长的意见。可以组织家长问卷调查、召开家长会等,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
信息公开: 学校需要及时向家长公布课后服务的具体安排、内容、收费(如果有)、师资情况等信息,做到公开透明。
反馈机制: 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让家长能够及时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学校要认真对待家长的反馈,并及时作出改进。
家长参与: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课后服务的组织和管理中来,比如家长志愿者参与活动监督、组织等,增强家校共育的凝聚力。

最后,要说的是,这项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衔接”二字,包含了很多细节和挑战。 政策的落地,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调整和完善,才能真正做到“便民利民”,让孩子们在课后服务中获得成长,让家长们能够安心工作。这需要教育部门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学校的细致执行,更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把这件好事办实、办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了增加新的人(hong)口(li),就先苦一苦教师吧。

我支持这个政策,但是这个和我的回答之间没有联系。因为总要有人做红利。当然,其实可以双赢(比如提高教师托管补助),但是有时候教育部自己想赢两次,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