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和某位前浪朋友聊她要不要生老三的对话,对话中的“老大”是指她先生。家族企业二代,一家4口住着360平的超大平层。他们不仅仅生得起,而且因为没有分家,所以理论上多生的娃可以多分财产,最后还是决定不多要了。
不管是不是真的要那么多,千万一个娃确实已经在前浪群体心里是一个标配了。只不过事实说出来有点刺耳。
不过有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我认识的愿意在孩子身上投入千万人民币级别的前浪们,无一例外都不是做题家。而我认识的那些在美国的做题家们,即使有实力,没有任何一个计划在孩子身上进行百万美元级别的教育投资。甚至有一位,在儿子拿到常春藤和州立offer之后,很严肃的和孩子探讨:“如果你选择不去常春藤,去上州立,那我就拿省下来的学费给你在学校边上买个房子”,这位父亲自己是世界级名校的phd,也早已经财务自由(北京有别墅,三番纽约有豪宅),但是他还是觉得花几十万美元学费读常春藤本科简直是浪费钞票。
是不是在某个程度上,中国的高端教育价格其实高于美国?
这人我不认识,她是高管低管粗管儿细管儿的,跟我没关系,咱就说她这个说法:
看似拉仇恨,但也有在理的地方。
仇恨点我就不多说了,高管跟1000万这俩定语,谁看谁怒槽满。这不是她错,是因为我没有。就很坦诚。
在理的地方,也跟她本人身份有关。
76年的中年姨姨,正好赶上了经济腾飞内班车的头等座。她凭知本主义实现了个人资本主义,必然非常重视教育。
其实哪怕一般般的家长,看见自己周围同龄人知识改变命运了,也有很多不计代价培养孩子的。对于很多中国家长而言,培养孩子就是没有上限,人间真实,这个封顶的上限,就是自己的家境上限。
而这里边有个谬误之处,很多没上限的培养,与其说是让下一代成一个牛逼人,不如说是让下一代完成自己未竟的梦想。
身边有家长,自己开公司,但梦想曾经是当运动员,就高价给他儿子报班学冰球。这几年下来快七位数了。
我都不好意思说,宁内个麟儿走道都顺拐,宁让他学体育可太难为人了!
这种家长,确实,他只是告诉自己,付出没上限,却忽略了孩子天资的上限是不是早封顶了。
要我说,应该把培养人没上限,改成培养人没边际比较好。
单一领域拿钱给孩子造天梯,他未必真能上的去。而让孩子在诸多领域里多接触,弄不好才能发现他的天赋树是什么。
注意,他的天赋树未必是你的天赋树,也未必是你希望他有的天赋树。
而一个人的天赋被发现后,花不了太多的钱就能成才,祖师爷赏饭吃的事,谈钱多外道啊!
因此,所谓的培养孩子没上限,换成“挖掘孩子天赋没边际”显得措辞严谨,且省钱。
此其一。
再有一个,上边所有的培养都是能力向的,而在情绪向的培养上,你把他倒过来才对。
即:
情绪培养应该没下限。
哪怕你真有1000万给他学习,也让他看看欠债1000万的人过什么日子,还得让他了解诈骗1000万的人有什么手段,再让他知道想赚1000万的人的野心能让他们变成什么样的妖怪。
这么一下子,孩子长大了,起码逆商方面,铁金刚一尊,一般般的困难打不倒他。
我们所有困惑于红尘里的俗体庸魂,痛苦根源之一就是:
能力的上限太低,情绪的下限太高。
呜呼。
给我带来的启示就是,我作为数学博士,可以尝试进入教育培训行业,赚这群人的钱,至少维持个中等以上的生活没问题,比水论文当青椒强多了…
一般来讲,买房子的人,当然希望房价越低越好,毕竟谁都不愿意多掏钱,是吧?
然而有的人就是不一样,他们自己买自己住的房子,不问地点不问周边,首当其冲的看房价,一定要过一道线,低于这道线考虑都不考虑。
他们是傻吗?不,他们精明的很。高房价对他们而言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他们想要的,是用高房价把邻居都筛一遍,确保自己的房子周围没有穷人。
这个1000万培养计划就是类似的目的,倒不是说真的要养出个对得起投入的天才儿童,而是用这1000万营造出一个“穷人莫入”的后花园,把孩子养在里面,和我们这些普通人彻底断绝接触。
这就叫阶级分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