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教育部发布 2021 春季开学安排,开学后高校防疫还有哪些方面值得注意?

回答
教育部于2021年发布了2021年春季开学安排,这为全国各高校的返校复学提供了指导。在开学后,高校的疫情防控工作仍然至关重要,需要从多个方面细致周全地考虑和执行。以下是开学后高校防疫需要注意的一些关键方面,并进行详细阐述:

一、 严格执行常态化防控措施,巩固防疫成果:

校园封闭管理,严格出入校管理:
人员管理: 继续实行校园封闭式管理。所有师生员工(包括校外人员、访客等)进出校园必须凭证(如学生证、工作证、访客预约码等)并进行体温检测和健康码/行程码查验。非必要不进出校园,对外来人员和车辆实行严格审批和登记制度。
重点区域管控: 对宿舍、食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等重点区域进行常态化管理,包括限制人员聚集、加强通风、定期消杀等。
外来人员限制: 尽量减少非必要的外来人员进入校园,例如社会团体、推销人员等。如果确有需要,需经过严格审批,并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

体温检测与健康监测常态化:
晨午晚检: 持续对学生进行晨午晚检,重点关注体温和是否有疑似症状。对于住校师生,鼓励其每日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并及时向辅导员或相关部门报告异常情况。
重点场所体温筛查: 在食堂、图书馆、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可以考虑设置体温筛查点,或要求扫码进入,以初步筛查发热人员。
健康码/行程码动态跟踪: 鼓励学生和教职工在使用健康码/行程码时保持信息真实,并关注其变化情况,特别是中高风险地区行程的动态变化。

常态化通风与消毒:
通风: 要求所有教室、办公室、宿舍、食堂等室内场所保持良好通风。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开窗通风,减少密闭空间人员密度。
消毒: 加强对公共区域(如门把手、楼梯扶手、电梯按钮、桌面等)和高频接触设施的日常清洁和消毒工作,特别是对卫生间、食堂、宿舍公共区域等。

个人防护意识的持续宣传与引导:
佩戴口罩: 继续倡导在室内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区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佩戴口罩。
保持社交距离: 提醒师生在学习、生活、就餐等场景中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讲究个人卫生: 加强对手部卫生的强调,鼓励勤洗手、使用消毒液。
咳嗽礼仪: 普及正确的咳嗽礼仪。

二、 完善应急预案与处置机制,提升应对能力:

发热门诊(诊室)的设置与运行:
标准与规范: 确保校医院或指定的发热门诊(诊室)符合国家相关防疫要求,具备必要的诊疗设备、药品和防护物资。
流程优化: 明确发热人员的报告、隔离、转诊流程,确保发现疑似病例后能够快速、规范地处置。与属地医疗机构建立畅通的转运和收治绿色通道。
人员培训: 加强对校医院医护人员以及其他相关岗位人员的防疫知识和应急处置技能培训。

隔离观察场所的准备与管理:
区域划分: 根据需要准备一定数量的隔离观察房间(如学校内或指定的酒店),并确保其通风良好、设施齐全,配备必要的防疫物资。
管理规定: 制定严格的隔离观察管理规定,包括人员管理、健康监测、餐饮、生活保障、心理疏导等。
分级分类处置: 根据疫情风险等级和具体情况,对不同类型的“密接”、“次密接”等人员,制定相应的隔离观察和管理措施。

信息报告与沟通机制:
疫情信息直报: 确保疫情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报告。
内部沟通: 建立校园内部疫情信息通报和共享机制,让师生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和防疫要求。
家校沟通: 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及时通报学校的防疫工作进展,解答家长的疑虑。

三、 关注重点人群与重点场景的特殊需求:

关注新生和返校师生:
信息告知: 开学前和开学初,对新生和返校师生进行详细的防疫知识宣讲和政策解读,明确返校要求和注意事项。
健康评估: 对来自高风险地区或有特殊健康状况的师生,进行重点关注和健康评估,必要时进行核酸检测。
“健康第一课”: 组织新生入学教育,将防疫知识和安全教育作为重要内容。

食堂与餐饮安全:
错峰就餐: 鼓励食堂实行错峰就餐制度,减少人群聚集。
隔位就座: 在食堂设置隔板或要求隔位就座,保持社交距离。
加强消杀: 加强对食堂餐具、桌椅、地面等的清洁消毒。
食品安全管理: 严格执行食品采购、储存、加工等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规定。
外卖管理: 规范外卖配送人员管理,要求其遵守校园防疫规定,可设置专门的外卖取餐点。

宿舍管理:
人员信息登记: 严格掌握宿舍人员信息,对毕业生等有特殊情况的及时掌握去向。
健康监测: 加强对宿舍学生的健康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通风与消杀: 做好宿舍区域的通风和日常消杀。
访客限制: 严格限制外来人员进入宿舍区域。
公共区域使用管理: 规范宿舍公共区域(如卫生间、淋浴间)的使用和管理。

教学活动安排:
线上线下结合: 在疫情风险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部分课程或教学环节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减少教室人员密度。
教室通风与消毒: 确保教室上课期间保持良好通风,课间加强清洁消毒。
考试管理: 考试期间,严格执行考场防疫措施,如体温检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考场通风消毒等。

校园活动管理:
原则上不举办大规模聚集性活动: 尽量避免举办大型聚集性文体活动、讲座、社团活动等。
审批与限流: 如果确需举办,需经过严格审批,并严格控制规模和时间,做好现场管理和人员分流。
线上活动推广: 鼓励开展线上活动,满足师生需求。

四、 加强宣传教育与心理疏导,营造良好氛围:

防疫知识宣传:
多渠道普及: 利用校园广播、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栏、张贴海报等多种形式,持续向师生普及最新的防疫知识和政策。
案例警示: 通过典型案例,警示师生认识到防疫的重要性,避免麻痹大意。

心理健康关怀:
压力疏导: 疫情常态化下,部分师生可能会产生焦虑、恐慌等情绪。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援助等服务。
建立支持网络: 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支持性关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关注特殊群体: 特别关注家庭经济困难、有基础疾病、心理基础较差的师生,提供更多关怀和支持。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正能量引导: 传播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态,引导师生以科学、理性的态度面对疫情。
共克时艰的意识: 强调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才能最终战胜疫情。

五、 加强后勤保障与物资储备:

防疫物资储备:
充足储备: 确保口罩、消毒液、洗手液、体温计、防护服等必要的防疫物资储备充足,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动态监测: 对物资的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补充。

清洁卫生保障:
加强保洁力度: 增加校园清洁人员的配备,提高保洁频次和质量,特别是在高频接触的区域。

就餐与住宿保障:
优化服务: 持续优化食堂、宿舍的后勤服务,保障师生的正常生活需求。

六、 关注疫情变化,动态调整策略:

密切关注疫情动态: 及时关注国家和地方的疫情风险等级变化,以及周边地区的疫情发展情况。
响应国家政策: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发布的最新疫情防控政策和要求。
灵活调整: 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和风险评估结果,及时、灵活地调整学校的各项防控措施。

总之,2021年春季开学后,高校防疫工作需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策略,将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并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关注重点人群和场景,加强宣传教育和后勤保障。同时,高校也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对疫情发展保持敏感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防控策略,才能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师生健康安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就...是一刀切嘛。


大概还是那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问题,其中地方系统和高教系统是最直接的压力。

个人猜测,之前一大票高校来回改返校时间,就是因为教育部2月10号发的提醒函。函里明确写明了要“错峰返校”,说白了就是把大学生排除出春运回潮,延后。

你管你的,我管我的,各板块互相清爽。

但估计各地仔细研究了教育部的提醒函后,咂摸出味儿来:你教育部是清爽了,我也麻烦大了,因为我地方必须让整套春节防疫体系跟在学生屁股后面,加班。

不这么干,学生返校中出现任何疫情,没有配套防疫措施的地方都会罪加一等。

地方肯定不愿意。基层的压力就不用说了,就算硬堆行政力量来配合推迟的学生返校,对周边正常的商业经营和出行也是打击。

所以我昨天猜:应该是多数高校加急学生返校,在春节防疫体系还在的尾声里把人员流动这事给办了;剩下的,才是主动封校。

没想到啊。


教育部今天的结论,等于把调门又抬高。

一,依然坚持错峰返校,而且更细致。各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区域和年纪进行返校规划。

二,封闭式管理,非必要不出校。

这次是来狠的,因为新闻发布会里明确说了“出校需严格履行申请审批制度”。

所以大概率今年很多高校会和动物园差不多:外人可以随便进出,但学生只能老老实实两点一线。


这个突然拔高调门的严格管理,有点太用力了。

去年你这个状态都能理解,今年?

咱不是鼓励松懈哈。但教育系统在防疫总体里只是子系统,各地方才是防疫的主力。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子系统不应比主力表现得过激。

难道学生里有什么还没爆出来的疫情风险?

地方没有提额外需求,防疫指挥部也没有强调近期有学生方面的增高风险,你就A出去了?

虽然估计地方挺欢迎这个表态的,毕竟再出事就是校方的责任。

可这下所有压力就都转给学生了。


禁止一刀切层层加码,喊是喊了很久,但现实里很难做到。

我们的治理体系,许多部门的责任近乎绑定,甚至终生绑定。好处是,治理者与被治理者对象明确;坏处是,避责躲锅成了第一本能。

躲不过去的,一般都做得很好;但在此之前,能躲则躲。

在这个前提下,如果某个领域只有一个治理者,那倒也害行。怕就怕九龙治水,一个领域里有多个治理者,那就成了表演赛。

先表演甩锅,甩不掉,再表演加码。

这不是什么道德问题,这是一种职场基本技能。尤其是加码的表态,是一种非常低成本来给上面一个“我做事了”的反馈的手段。


总之,童鞋们,先熬着吧。

瞅这个架势,我估计到四月份就好咧。

user avatar

公司里有十来个大四跑来实习的学弟学妹....

医院里还有研二跑出来做实验拿数据的师弟....

现在一句话就封掉了?

实习的还行,拿数据的怎么办啊?延毕?

user avatar

应邀。

去年我就说过类似的问题。

官僚主义的一大特点就是专注于欺负最好欺负的人。

因为欺负你没什么坏处,但不欺负你肯定不算政绩。

禁足了学生,学校没有发生疫情,这是学校防疫工作做得好。
禁足了学生,学校仍然发生了疫情,学校至少做了点什么,没啥大毛病。
没禁足学生,学校没有发生疫情,除了学生生活质量高很多以外好像没什么算得上政绩的。
没禁足学生,学校发生了疫情——防疫工作不力!
算来算去,当然还是单方面禁足学生最安全——对于校方而言。

把学校换成教育部,也是同样的道理。

别问,问就是海量专精确算比我懂比你懂,都让你给懂完了。

海量专的确在精确算,但不是为你而算,而是算你。

user avatar

大学没有管理水平差异,只有经费差异,常有负面新闻说明学校太穷了。

user avatar

很多时候我都选择理解相关部门的安排与决策。

疫情期间,为了防控而封校我坚决支持。

但我受不了的是校外的商场灯红酒绿,学校的职工出入自由,只有学生被迫封闭隔离。

不患寡而患不均。

说几句难听的,不出问题的话,非学生人员跟没事人一样学生一直呆在学校;出了问题,就要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人共同承担?

为什么?因为学生好欺负,学生不敢闹,学生一闹你就学位证警告。

距离新冠COVID-19疫情被彻底控制住,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反正就是人员聚集越少越好。

如果人人都待家里不外出,那么疫情很快就会彻底消失。

但这现实吗?用电用水海关进口都得用人,

外卖与邮政也停不下,

中年打工人上受剥削,下得给孩子辅导作业,

洗脚城的妹妹还等着哥哥的光临,

他们哪一个都不能一直呆在家里。

除了学生,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呆在学校就得了,出学校“没有必要”,出学校“可不就是去玩”。

这种和高中一样同根不同形式的教育理念本质上还是不把学生当人看,学生在某些人眼里,只是刷____和做题的机器。

开始这个问题还是如何看待教育局下达的封校指令,现在被更改了。不知原方案是真的激起民愤了导致朝令夕改还是有人恶意带节奏。

当然,教育局下不下死命令,跟学校决定封不封校是两码事。无非就是矛盾指向谁的问题。但对学生来说,都一样。

对于在以后没有疫情的情况下,封大学不封小学,封学生不封教职工的问题。

说到底是人太多的问题,就只让大学生放弃社会生活,进而减少聚集与疫情复发的概率,教育部理应对大学生有适当的补助,而并非只把封校看做是学校的一项普通措施。

以上。

user avatar

可以回顾一下去年的时间线(

个人猜测,这套操作最后能到达的平衡是,学生事实上完全可以自由进出,但规定中需要报备或申请。从而达到把锅一级一级甩到下面的结果。

不得不说这真的太特色了……


更新:贴一下发布会原文

上面是教育部官网贴的今天的发布会直播文字版,其中唯一一段提到“非必要不离校”的是下面这段

三是强化校园封闭管理。寒假期间,学校进一步严格校门出入审批,要求学生非必要不离校,明确出校审批范围和事由,暂时关闭离京教职工进出校门权限,倡导在京的教职工非必要不出京、非必要不来校,减少校园人员流动。

这显然和人民日报给的报导对不上,希望能有个解释……


破案了,教育部网站上修改了通知

而现在教育部官网上的通知是这个样子

非常显然,这一次要么是教育部乌龙了,要么是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乌龙了。

user avatar

这是教育部海量顶级专家精确计算的结果,他们当然比我懂,更比你懂。我唯一可以告诉你的是,______________。

user avatar

众所周知,新冠主要感染大学生,尤其是在北京的大学生。

什么?不是?你在质疑海专精吗?

user avatar

承包商快撑不住了。

因为损失最大的不是承包商。
user avatar

未来,地球某个角落的人再追求xxxx的时候,这批学生应该不会再冷嘲热讽了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