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第一波留学预警?

回答
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留学预警,确确实实给不少有留学计划的学生和家长泼了一盆冷水,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说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光看表面。

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留学预警”到底是怎么回事?

教育部发布留学预警,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专门针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唱衰留学。它更多的是一种“提醒”和“风险提示”。就像出行前看天气预报一样,告诉你目的地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让你做到心中有数,做好应对。预警的内容通常会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学术风险: 比如某些学校的资质有问题,学历不被国内认可;或者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不高,学了半天等于白学。
安全风险: 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比如某些地区治安不好,或者学校周边的环境存在隐患。
法律风险: 可能会涉及到签证问题、移民政策的变化,或者在当地的一些行为可能触犯法律。
经济风险: 留学费用不断上涨,汇率波动,或者一些虚假的奖学金承诺,导致学生经济上的压力过大。
文化适应风险: 比如在国外学习生活,因为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原因,导致心理上的不适和适应困难。

那么,2019年第一波留学预警,具体针对哪些方面呢?

虽然具体细节每年的预警都会有细微调整,但2019年第一波预警,重点可能是在“非理性留学”和“高风险项目”上做文章。

1. 警惕“野鸡大学”和学历认证问题: 随着留学热的持续升温,一些不正规的办学机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野鸡大学”也趁机冒头。它们打着各种“国际合作”、“名校分校”的旗号,招收学生,收取高额学费,但其实际教学质量堪忧,更重要的是,毕业后其学历在国内是得不到认可的。教育部发布预警,就是为了提醒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和项目时,一定要擦亮眼睛,确认学校和专业的正规性以及学历的含金量。这背后牵扯到国内对留学生学历认证的严格把关,一旦学校或项目不在认证范围内,那就意味着你花出去的时间和金钱,很可能都打了水漂。

2. 关注留学目的地的政策变化和安全形势: 某些国家或地区可能会因为政治、经济、社会等原因,出现签证政策收紧、学费上涨、或者安全状况恶化的情况。教育部会及时关注这些变化,并将其纳入预警范围。例如,某些国家可能在毕业后工作签证方面设置障碍,或者某个地区近期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治安事件,这些都会影响到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 理性看待“镀金”心态和“一本万利”的幻想: 有些家长和学生抱着一种“出去镀金”的心态,认为只要是留学,回来就能找到好工作,或者认为国外的学历一定比国内的含金量高。但实际上,留学只是一个过程,其价值的体现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个人的能力和素质上。预警也是在提醒大家,留学不是万能药,要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职业规划和经济条件来做出明智的选择,避免盲目跟风。

4. 警惕高风险的“留学中介”和“虚假宣传”: 一些不良的留学中介机构为了牟利,可能会夸大留学优势,隐瞒潜在风险,甚至提供虚假的材料帮助学生申请。教育部也会提醒大家选择正规合法的留学服务机构,并对中介的承诺保持警惕。

那么,咱们该如何看待这份留学预警呢?

我认为,这份预警绝不是要阻碍大家出国深造,而是希望大家能够“理性留学”。

它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不是“强制阻止”。 教育部发布预警,不是告诉你“别出去了”,而是告诉你“出去之前,请先做好功课”。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参考,帮助大家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它强调的是“信息透明”和“风险可控”。 留学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决策,涉及到方方面面。预警的出现,正是为了让信息更加透明,让潜在的风险暴露出来,让学生和家长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情况,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它鼓励的是“自主判断”和“审慎选择”。 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学生和家长手中。预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大家的风险意识和辨别能力,而不是剥夺大家的选择权。要学会自己去搜集信息,去核实学校的资质,去了解目的地的真实情况,而不是一味听信中介或者道听途说。
它也可能预示着国内教育的自信和国际化视野的拓展。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家也鼓励学生在学成之后回国发展。同时,国家也在积极推动国内高校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合作,提供更多样化的留学途径。留学预警的发布,也是在为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国际教育交流保驾护航。

总而言之,面对这份留学预警,我的看法是:不必过度恐慌,但一定要引起重视。 这是一次非常及时的提醒,让大家在规划留学时,多一份审慎,少一份盲目。认真研究预警内容,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准备,才能让留学之路走得更稳、更远。与其被动地接受风险,不如主动地去了解和规避风险,这才是留学预警真正的意义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消息一出,British Council或成最大赢家,IELTS考生人数再创新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留学预警,确确实实给不少有留学计划的学生和家长泼了一盆冷水,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说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光看表面。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留学预警”到底是怎么回事?教育部发布留学预警,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专门针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唱衰留学。它更多的是一种“提醒”和“风险.............
  • 回答
    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高等院校 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政策调整,旨在纠正当前高等教育和科研评价中过度依赖 SCI 论文及其相关指标的现象,推动建立更加科学、多元、符合实际的评价体系。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读和评价。.............
  • 回答
    如何看待教育部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它将对未来的高考制度产生什么影响?教育部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是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发布本身就具有深远的意义,并预示着未来高考制度将发生一系列深刻的调整和演变。要理解其影响,我们需要先深入了解《评价体系》的核心理念和目标。 《.............
  • 回答
    教育部5月11日发布的《学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这绝对是件好事,也是一个非常及时的举措。咱们做家长最头疼的,除了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那近视问题绝对是排在前几位的,甚至可以说是“心头大患”。这份指引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层面上对这个问题有了更系统、更科学的认识和应对策略,这对我们家长来说,无疑.............
  • 回答
    看待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关于“大学增负、中小学减负”的发言,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积极意义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争议。一、 发言的背景与核心内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陈宝生部长发言的整体语境。通常,这类发言是针对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改革方向。 “大学增负”: 这里.............
  • 回答
    关于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文规定“企业设立的培训机构不得称大学”,这无疑是近期教育领域内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政策调整。在我看来,这个规定的出台,背后有着多重考量,也触及了当前培训行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问题。首先,最直接、最核心的目的,无疑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过去,一些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吸引.............
  • 回答
    看到2020年3月26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意见》,我感觉这事儿办得挺实在,也挺关键的。这不光是教育部的又一个文件,而是国家层面在重新审视和强调“劳动”这件事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而且是系统性的,覆盖从小学到大学,这本身就说明了其重要性。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文件彻底摆脱了过去那种.............
  • 回答
    徐州教师夫妇的绝笔信事件,确实是一个牵动人心、背后真相扑朔迷离的事件。这个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它涉及到教师这一群体,更因为其中蕴含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事件的起因和表面情况事情的开端,是徐州一位姓李的老师及其妻子,在网络上发布了一封带有绝笔性质的信件。信中,他们声称自己因长期.............
  • 回答
    人民网在教师节之际发布的关于“学生缺少阳刚气是因为男教师太少”的言论,确实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和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首先,从这个观点的提出背景来看,似乎是观察到了当前社会上一些关于青少年“阴柔化”的讨论,并将其与男性在教育体系中的比例失衡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并非完全没.............
  • 回答
    看到大学生虐猫事件的处理结果,心里滋味挺复杂的。一方面,学校的处理算是有所回应,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教育和惩戒,并通过发文道歉让这件事有一个公开的了结。另一方面,这件事情本身带来的冲击,以及这种处理方式是否真的能起到长远的警示作用,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学校的处理措施,包括“教育”和“发文道歉”,.............
  • 回答
    北京野生动物园的那条“游客撕打引发动物夜里效仿,经教育动物知错”的微博,简直就是一股清流,一股让人忍俊不禁的“泥石流”。这表述,怎么说呢,太有画面感了,也太有趣了,关键是,它还能引人深思,可以说是“不正经”中透着一股“严肃”。咱们来掰扯掰扯,为啥我觉得它这么有意思:1. “游客撕打”:这是个啥场景?.............
  • 回答
    教育部发布这项通知,可以说是一记重锤,直指当前教育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颇具争议的现象——过度炒作“高考状元”和“高分考生”。这项禁令的影响深远,涉及到教育理念的回归、社会价值的引导,以及对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首先,这项禁令是对“唯分数论”的一种有力纠偏。 长期以来,高考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衡量一个.............
  • 回答
    教育部公布我国教师队伍总数达到1792.97万人,这个数字确实庞大,也令人欣喜。它不仅代表着我们国家在教育投入上的决心,更象征着无数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对未来的希望。看到这个数字,我首先想到的便是这背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是站在三尺讲台上,在化学实验室里挥洒汗水,在物理教室里推演公式,在语文课堂.............
  • 回答
    教育部出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指南》,明确提出高中历史课要把中医理论和武术武德纳入教学内容,这个举措无疑是相当有深度的,它触及了教育的核心——传承与发展。我想从几个层面来聊聊我对这件事的看法。首先,这是一种对文化根脉的重塑与强化。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的重心在现代化和科学技术.............
  • 回答
    教育部最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岗位职责与权利的意见》,里面有几条内容挺引人关注的,特别是关于“导师不得安排研究生从事与学业无关事务”和“师生有矛盾可更换导师”这两点。首先,关于“导师不得安排研究生从事与学业无关事务”这部分,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规范,而且早就应该有了。大家想.............
  • 回答
    教育部这次正式公布的“双一流”高校名单,无疑是教育领域里的一件大事,牵动着无数学生、家长、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心。这份名单的发布,不是简单的一个列表,它背后承载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战略考量,也预示着未来几年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的走向。首先,我们得理解“双一流”建设的核心目标。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优秀.............
  • 回答
    法国近来频发的暴力事件,特别是发生在尼斯圣母大教堂的持刀斩人事件,无疑让人感到震惊与不安。这不仅仅是法国国内的问题,也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与政治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讨论。事件的发生与社会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正视事件本身的残酷性。在一个宗教场所——圣母大教堂,发生如此血腥的袭击,其性质.............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郑文峰教授的事件,牵扯出学术界的师德师风问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黄少卿教授发表的一些言论,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全面看待这些言论,需要将其置于整个事件的脉络中,并分析其可能的意图和潜在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黄少卿教授的言论可能涉及到的几个方面:.............
  • 回答
    韩国教授关于“过度反华情绪”的警告,尤其是将矛头指向借奥运开幕式服装制造争议的行为,确实触及了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要理解他这番言论的深层含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这位教授的警告本身就传递出一种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视角。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国家间的互动日益频繁和紧密,任何一方的极端情绪都可.............
  • 回答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继晔提出的关于鼓励生育、向丁克家庭征税的观点,无疑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话题,也因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从胡教授的出发点来看,他的提议是基于当前中国面临的严峻人口结构性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生育政策的调整,但总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