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真是个一本万利的黄金生意。
国内小企业主,让工人996,挣个几百万,回头就给儿子闺女交了学费,送出去留学。
大小贪官,收了好处,把孩子送出去留学,也留条后路。
家里有钱,去衡中拼做题的选择可以不选。
家里条件不好的,孩子学习确实不行,也得卖套房子把孩子送出去。
澳洲一年17万学生,一个人算一年花费50万。这是一年850亿人民币啊。
澳大利亚一年出口给中国才800多亿美元,利润有没有850亿都难说。
而且学生去了还有家长顺便买套房的。转移财产那数字就更大了。
挣这个钱没啥成本,几乎是净收入。
因为国内是英语教育。所以这个蛋糕,就是五眼联盟国家吃的最多。
这个市场在英语国家之间有一定可替代性。教育部完全可以干预。
五眼里面谁不那么跳,就管松点。谁跳的高,就管严格点。
澳大利亚跳的高,那就发了警告意思意思。继续跳,澳大利亚学历只承认几个大学就是了。
留学的自己就转移对象国家了。
这事儿当然是一件政治问题,组合拳的其中的一步,大家回答的八九不离十。
但对一般老百姓来说,苟全性命于乱世。尤其是对要去澳洲念书或者在澳洲的小伙伴,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留学生说句实话就是一个趋利避害的群体,留学澳洲更甚。实话实说,我认识一打留学澳洲的同胞也认识很多澳洲白人,所以很清楚,除了想混文凭的,绝大多数人留学澳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不要跟我说去搞学术,就是移民。
移民没有什么问题,没有什么好批判的。解决了国内内卷还输出了中华文化,挺好的。国人应该学习盎撒的大航海以及处处播种的精神,而且移民了咱们照样可以热爱祖国。
你如果真想留在那儿的话,最大的问题便是:融入与歧视。
我曾经跟几个澳洲白人促膝长谈了几个小时,发现澳洲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或者说不待见主要原因就是这四点:
以上三点咱们没有办法改变。你要是咽不下这口气,看着澳大利亚假新闻就烦,觉得我来自泱泱大国不屑于与你考拉袋鼠国为伍,那咱们就去一个更好的,更通情达理的国家。
第四点就是可以改变的地方。澳洲人跟我说:中国留学生不合群,不像那些东南亚国家的人试图融入我们这个称为家的地方。有部分学生素质也不好,还总是板着一张脸。
改变这第四点很简单,三个方法(事实上通用于所有西方国家):
第一, 健身,打扮帅或美一点(不是穿潮牌),自信,灿烂的微笑。以一个男孩子为例:
你长成右边那样被歧视的概率绝对长成比左边的小多了。
第二, 做一个有特长,风趣,善于交际的人,
YouTube上有一个叫TwoSetViolin的频道,240万订阅人数。事实上就是两个澳洲华裔死宅拉小提琴:
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就是有特长加上幽默风趣。
第三,不卑不亢
不卑:不以自己,自己家庭,自己国家的某些地方落后而谄媚于他人,他国。
不亢:不以自己,自己家庭,自己国家的某些地方优秀而藐视于他人,他国。
做到这三点,不能保证你不会遇到歧视,但是在异国他乡绝对没有那么憋屈。
加一句:没有鼓吹大家来澳留学的意思,现在如果还在选校阶段最好排除澳和美的国家,至少等航路恢复,局势稳定再说。
但对于已经在读或者拿到offer,在天平两端选择的学生,我觉得也没必要过度紧张。这个警告目前政治意义大于现实意义,还没有严重到需要放弃学业保命的程度,之后怎么样咱们拭目以待吧
其实我倒觉得对留学生是好事...
受歧视是客观存在的,包括不限于车库喷漆,还有chadstone星巴克那个签名事件。我之前有次在ct(市中心被一个local(当地人)拉着问能不能问你一个问题,我看他不像是啥好人就说我有急事,把他甩开走了。
国家出面制裁一方面是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另一方面也算是倒逼澳洲政府重视可能发生的种族歧视,反而能维护了留学生和在外华人的利益。之前看到个数据,好像每45个澳人就有一个收入来源于中国留学生,警告放出之后学校也会着急,说不定还有更多照顾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出台。
对于在外的不管是留学生还是移民了的华人,祖国强大都是有利无害的。我也由衷希望国家能更加强盛,能够更有底气发出类似的声明。
星巴克是一个叫Stephanie的中国女生去买咖啡,结果店员把她的名字写成"ste cov 19"(病毒名)
车库是这个
谢邀。
国家在用一切手段遏止外部的连横。
澳大利亚身为一个亚洲国家,心系美洲,这是需要有人来矫正一下的。这种矫正不仅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利益,也是为了澳大利亚人民的福祉。
您们都站起来了,不忍心看您们坐下。
在五眼联盟里,澳大利亚是非常奇怪的一只。
一战时,澳大利亚不足500万人口,动员了41万余人入伍,阵亡6万余人,受伤、被俘15万余人。
加里波利战役里,5万澳军阵亡8000余人、受伤18000余人。就现代战争的战损率来说,澳洲军团基本上已经濒临丧失战斗机能的极限。
照理说一战这么惨,二战该苟了吧?二战也没有,1939年9月3日澳洲就参战,部队派往欧洲和北非。
人口刚过700万的澳洲,二战中征募了100万士兵,200多万国民直接为军事服务,整个国家转为一座高效坚实的军工厂。
加拿大好歹是大英帝国的后花园,一战二战忠实地打完全场,一个一个师团填上去毫无怨言,可以理解。但就这样,加拿大1200万人,二战也就动员了110万士兵。而且一二战中期,加拿大国内都有明显的反战浪潮。
澳大利亚你这么猛,敢情大英帝国当年流放的不是罪犯,而是爱国者,身份登记错了?
有一种观点,认为澳大利亚对大英帝国乃至整个昂格鲁萨克逊文明的强烈忠诚,正是因为她身处亚洲。
澳大利亚有一种文明上的不安全感。
美帝和她隔着万里太平洋,英国和她隔着非洲中东和印度洋。在她北边,是人口四十多亿的亚洲,其中有高度工业化的中日韩,有快速增长的印度,有下一个增长空间的东盟。
如果只是一味沉浸在享受亚洲的经济繁荣中,澳大利亚毫无疑问要逐渐失去文化中的昂撒属性,或者换句话来说,有越来越多的亚洲属性。
隔壁新西兰人少,连毛利人的文化都可以轻松吸纳。但是澳大利亚不行,2500万人里依然保留着90%的白种人,足够庞大的主体人口决定了澳大利亚不可能像小国一样轻易拥抱多元化,就像不少东欧国家一样。
地理上与欧美都远隔万里,能够安抚国内主体民族、让他们意识上不产生混乱的手段,就是在文化与政治上坚定地与英美站在一起。
有时候站得要比英美还突出。
这次疫情,澳大利亚就有点太突出了。
美帝拿疫情里的中国起源问题来转移国内压力,这是Fake News们的每日标题;连大英都不好意思拿中国的疫情问题来说事,BBC都在嘲讽政府。
只有澳大利亚,第一个以国家官方身份,要求成立独立调查团,调查中国的疫情起源和前期处理中的问题。
提议一出,英美纷纷口头点赞。
一二战时外部很难理解,地缘优势得天独厚的澳大利亚为什么要让本国人民死于一场万里之外的战争;疫情期间外部同样很难理解,受疫情冲击相对较小、经济又和中国及亚洲如此紧密的澳大利亚,为什么要第一个出头挑衅?
说白了,就是一个投名状,一种立场表达。对外告诉五眼联盟及世界,澳洲是昂撒文明的前锋;对内告诉主体民族,我们身在亚洲,依然坚持着欧美的主流价值观。
欧美可以说说而已,我们来真格,你看我们多坚持。
澳大利亚,你平时搞搞我们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大争之世,你还来?
这种操作对澳大利亚是一种奢侈。
2018年,澳大利亚对中国的贸易顺差(580亿美元)是她全部贸易顺差(230亿美元)的2.5倍,也就是说,没有赚中国的钱,澳大利亚的国际贸易就是亏损。
澳大利亚的经济台柱,粗暴地讲,只有两个:原材料和服务业。
原材料的大头如铁矿石和农产品,最大买家是中国;服务业的大头如旅游业与留学,最大买家也是中国。
虽说“赚钱靠中国、安全靠美国”是我们周边国家的常态,但是“安全靠美国”不等于主动挑衅中国。看看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甚至日本,挑衅中国如果换不来美帝更好的条件,他们才懒得站在前台说话。
连印度,都是一边挑衅中国一边到美帝亚太司令部要装备,到美帝国会里的各个贸易委员会要优待条款,甚至敢问美帝要核原材料的合法生产销售资格。
三哥莽也是莽出了风格。
澳大利亚这种举国前置有什么好处?经济命脉和中国牢牢锁在一起,全境都在中国导弹射程范围内。不需要李光耀,连杜特尔特都知道该怎么办。
澳大利亚不闻不顾,坚定地冲在反华第一线。所有和中国有关的负面议题,你都能在国际上找到澳大利亚的参与。
可以说,有脱欧入亚PTSD了。
对于中国来说,澳大利亚这种经济与政治的倒错,是最好的敲打样本。
人口2500万,市场体量并不大。而且在确保东南亚以前,和澳大利亚关系维系得再好,一有变数也会前功尽弃,不如先不要。
主体是资源国,虽然科研能力还行,有一些制造业,但是这些都不足以支撑澳大利亚现在的经济地位。归根结底,澳大利亚和巴西阿根廷的工业结构没有本质差距。
从地缘上看,澳大利亚的地理优势只对亚洲有效,一旦亚洲降低与澳大利亚的经济合作,澳大利亚的各种产能都难以输出到世界其他地区。如同南美洲的资源输出给美帝还有价格竞争力,一运到亚洲欧洲,成本就直线上升,除非用数量来弥补。
对澳大利亚来说,能有这个数量的,只有中国。
所以中国的敲打,最疼。
平日里我们是懒得去敲打的,做生意嘛,就算别人拿了你的钱转头骂你,多数也认了,货款两讫就好。
现在不行。
当下美帝正处于内部混乱,混乱梳理的结果很可能是全面右转,会对我们未来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能拆散一个是一个,能迟滞一分是一分。
说不得,只好拿最跳的开刀。这刀不得不开,不仅开给美帝和他的盟友看,也开给全世界其他国家看:
可以墙头草,不能阵前跳。
不要在主角和大BOSS之间打岔啦。
所以对不起了,澳大利亚。
不仅是留学业务,你的大麦和牛肉,以后怕也是要在我们海关这里出现检疫问题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