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嫡长子去世后有嫡长孙继位的国君?当时的朝野上下是否爆发过有关于礼这方面的讨论?

回答
在中国的历代王朝中,嫡长子继承制是确立储君和王位继承的重要原则。然而,历史的进程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也会出现嫡长子早逝,其子(即嫡长孙)继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往往会触及“礼”的根基,引发朝野上下关于继承合法性、宗法秩序以及礼仪制度的深刻讨论。

要找到嫡长子去世后,由嫡长孙继位的具体国君案例,我们需要回顾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些特殊时期。

秦昭襄王与秦孝文王:一个旁证

严格来说,秦昭襄王的嫡长子悼太子(名子yloxy),在秦昭襄王晚年去世。之后,秦昭襄王的另一个儿子,即悼太子的异母弟,被立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秦孝文王。秦孝文王继位后不久也去世了,其子秦庄襄王继位。

虽然秦孝文王并不是嫡长孙继位,但他作为秦昭襄王的儿子,其继位本身就经历了一定的波折。秦昭襄王更倾向于立嫡长子悼太子,但悼太子早逝,导致秦昭襄王不得不选择其他的儿子。在选择继承人时,虽然嫡子优先,但在嫡长子不在的情况下,其他嫡子或庶子之间是否能顺利衔接,以及依据什么原则进行选择,都可能涉及礼的考量。

汉朝时期:嫡长子继承的稳固与挑战

汉朝时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相当成熟和稳固。但即便如此,也曾出现过嫡长子早逝的情况,不过大多是以其他嫡子或庶子继位,而非嫡长孙。

例如,汉宣帝的嫡长子刘奭(汉元帝)在他父亲去世后继位。但如果汉元帝在他父亲去世前去世呢?历史上的汉朝,尽管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原则,但对于“嫡长子死,由嫡长孙继”的明确先例并不多见,或者说,出现的情况非常罕见,以至于没有形成广泛讨论的案例。

为什么嫡长孙继位如此罕见,以至于讨论不多?

这里有几个关键原因:

1. 宗法制度的严谨性: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非常强调“父子”关系和“嫡庶”之别。嫡长子是“嫡”之首,其地位无可撼动。一旦嫡长子早逝,按照传统的观念,下一顺位继承人往往会转向嫡长子的弟弟(即叔伯),而不是嫡长子的儿子(即侄子)。这是一种“传子不传孙”的倾向,除非是嫡长子没有其他儿子,或者其他儿子也不适合继位,才会考虑孙辈。

2. “父死子继”的优先性: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父子传承。当嫡长子去世时,如果他有其他儿子,理论上是他的儿子(嫡长孙)应该继承他的地位。但是,在王位继承层面,尤其是在父皇健在时,皇帝的决定和朝廷的政治考量更为重要。皇帝更倾向于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他的孙子。当皇帝的嫡长子去世,皇帝可能会选择立其他嫡子为太子,或者在没有合适嫡子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继位者。

3. 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继承问题历来是政治斗争的焦点。当出现嫡长子早逝,继承出现空缺时,不同派别的势力会试图影响皇帝的决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继承人。在这种情况下,礼虽然是重要的依据,但政治的实际力量往往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假设性的讨论:如果真的发生嫡长孙继位的情况,会引发什么样的礼的讨论?

如果在中国历史上真的出现了一个嫡长子早逝,并且其嫡长孙成功继位的案例,那么必然会引发关于“礼”的激烈讨论。这些讨论可能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继承的合法性与正统性:
礼的根本目的: 礼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宗法伦理。嫡长子继承制是维护宗法制度“尊尊亲亲”原则的重要体现。那么,当嫡长孙继位时,是否会损害这种“尊尊”和“亲亲”的原则?
“传子”与“传孙”: 传统的观念中,儿子在父皇健在时,其地位是相对独立的。而孙子则是其儿子(嫡长子)的儿子,在父皇健在的情况下,直接将王位传给孙子,是否是对儿子(如果还有其他儿子)的不公?或者说,是否会造成父皇健在而孙子(理论上的“继承人”)先于儿子获得王位的不伦不类局面?
血缘的亲疏: 嫡长孙虽然血缘最近,但毕竟是隔代相传。与直接的儿子相比,这种关系的“亲”的程度如何?在强调血缘传承的宗法制度下,这种隔代传递是否符合“亲亲”的原则?

宗法制度的解释与变通:
“父死子继”的延伸: 嫡长孙继位,能否被解释为“父死子继”原则的自然延伸?虽然儿子(嫡长子)死了,但他的儿子(嫡长孙)是他的血脉延续。
“嫡”的地位: 嫡长子的地位是因为其“嫡”的身份,而嫡长孙同样是“嫡”的后代。这是否意味着嫡长孙的继承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制度的适应性: 面对现实情况(如嫡长子早逝),朝廷是否需要对既有的礼仪制度进行解释、变通,甚至修订,以适应新的继承局面?

朝野各方的利益与政治博弈:
支持方: 可能会强调嫡长孙的血统纯正,以及嫡长子生前可能对儿子的培养和期望,以此证明嫡长孙继位的合理性。他们可能会引用一些模糊的“古礼”或“通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反对方: 可能会抓住“嫡长子”的直接继承权未被满足,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嫡子(如果皇帝还有其他儿子)的继承权未得到考虑等理由,质疑嫡长孙继位的合法性。他们可能会强调宗法制度的严谨性,反对任何对“礼”的“乱解”。
皇帝的意志: 最终,皇帝的意愿在继承问题上至关重要。皇帝可能会利用自己的权威,通过“制礼作乐”的方式,为嫡长孙的继位提供合法性的“包装”,将政治决定包装成符合礼的精神。

举例说明(假设情境):

假设在某个朝代,皇帝的嫡长子是一位深受爱戴的太子,但他在一次边境战役中不幸身亡,留下年幼的嫡长孙。此时,皇帝还有其他的儿子,其中一位儿子野心勃勃,而另一位则相对温和。

在这种情况下,朝野的讨论将会非常激烈:

保守派(支持叔伯继位): 他们会说,“礼曰,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太子(嫡长子)虽死,其弟(皇帝的次子)才是合法的下一位继承人。将王位直接传给孙子,这是对宗法秩序的颠覆,是乱礼。”他们会强调“亲亲”原则更倾向于叔伯之间的传承。
革新派(支持嫡长孙继位): 他们会说,“太子是社稷的栋梁,他虽死,但其子(嫡长孙)继承父位,是血脉的延续,是天意。而且,太子生前对儿子的培养有目共睹,其子亦有君王之才。此举乃是遵循“传子”之意,而非违背‘礼’。”他们会强调“嫡”的延续性和血统的纯粹性。
务实派(看重稳定): 他们会更关注谁能更好地稳定朝局,谁的能力更强。他们可能会根据皇帝对哪位继承人的偏爱,或者哪位继承人更能获得朝臣的支持来权衡。

皇帝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召集诸公大臣进行“廷议”,听取各方意见。如果皇帝最终决定立嫡长孙,那么他可能会下诏解释其原因,并可能借助一些当时学识渊博的大臣来论证其合法性,例如引用一些关于“嫡子早逝,孙以继之”的古代传说或解读,或者强调这是为了“承继先太子遗志”、“稳定宗祧”等理由。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围绕“礼”的重塑和解释。

总结: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嫡长子去世后由嫡长孙直接继位的案例确实非常罕见。这主要源于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对“嫡”和“长”的严格区分,以及“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优先传承顺序。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必然会触动“礼”的根本原则,引发朝野上下关于继承合法性、宗法秩序以及制度解释的深刻讨论。这场讨论的焦点将围绕“礼”的核心精神——如何维护社会秩序、宗法伦理和血缘传承的合法性展开,并最终往往在政治权力的推动下,对既有的“礼”进行解释、变通甚至重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帖木儿的孙子皮儿马黑麻。

皮儿马黑麻是帖木儿长子贾汉吉尔的遗腹子,他的父亲贾汉吉尔在自己出生之前就去世了。帖木儿的二儿子乌马尔也在之后战死沙场。老三米兰沙坠马摔成了精神分裂。

老四沙哈鲁比自己还年轻……

其实就算这样,王位也轮不上他坐,可是他的哥哥马黑麻苏丹也死在他前面,所以他就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帖木儿的继承人。

皮儿马黑麻其实也是颇有能力的,在远征印度期间表现亮眼,被称为“小印度王”。

帖木儿本人也三番五次指认皮儿马黑麻为继承人,在远征明朝得病,弥留之际还再次向自己的部下宣布皮儿马黑麻为自己的继承人。

大家当时表示:好,好,好,那必须的,都听您老的。

皮儿马黑麻的指定继承人地位保持到帖木儿死后第二天。

跛子死的时候,皮儿马黑麻不在远征队伍中而是在坎大哈,跟随在远征队伍中的堂弟哈利勒(老三米兰沙的儿子)立刻另起炉灶,跟堂哥开战。

皮儿马黑麻的军队在战斗中倒戈,使得向撒马尔罕的进军失败,只能退回阿富汗。

不久之后皮儿马黑麻被自己的手下杀死,他的儿子海都根本就别指望王位了,因为沙哈鲁已然把哈利勒都摆平了……

所以,在中亚这种遍地军头的地方想搞什么指定继承人,根本就是天方夜谭。老爷子死了,几个儿子一通乱打;儿子死了,孙子们一通乱打,再大的帝国传个三代人估计也就差不多了……

user avatar

萨法维王朝的萨姆·米尔扎,在继位之后被西方称作“波斯沙阿萨非(Shah Safi of Persia)”。

他的爷爷是萨法维王朝最强大的君王阿巴斯大帝。萨姆能继位,主要是因为继承顺位在他前面的人全出事了。他的父亲Mohammad Baqer Mirza是阿巴斯的长子,因卷入了一场针对阿巴斯的刺杀阴谋,被怀疑谋反而被阿巴斯下令处死。虽然他很快就陷入后悔与自责之中,但这件事情还是影响了阿巴斯对自己儿子的信任。他的其他几个儿子基本都被弄瞎了。最后阿巴斯指定孙子萨姆为继承人。

至于此事在宫廷中的影响,阿巴斯大帝统治下的萨法维王朝正值君权鼎盛的时代,官僚不过是万王之王的意志延伸,直属的新军是武力保证。以前一直喜欢闹事的红头部落在被阿巴斯排挤出权力中心之后就只想着保住剩下的一亩三分地了,根本不敢多嘴。而且阿巴斯修改了继承法,切断了王室子弟与红头部落的直接联系,不可能再出现当年红头导师武装扶持自己的王子上位的情况。

因此萨姆的继位基本没什么波澜,而且他继位之后没多久就把对自己存在威胁的弟弟苏莱曼、几个瞎子叔叔还有堂兄弟全部处决了,根本不给可能存在的反对者留机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