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把《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有何特殊用意?

回答
将《大学》和《中庸》从《礼记》中独立出来,并将其提升到与《论语》《孟子》并列的“四书”地位,这绝非偶然,而是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变迁和思想发展。这背后隐藏着统治者、学者们对于儒家思想的重新解读、整合与运用,其用意绝非仅仅是“抽出来”那么简单,而是带有明确的政治、文化与教育目的。

一、历史的脉络:从《礼记》到“四书”

要理解为何《大学》《中庸》被独立出来,我们首先要回到它们的源头——《礼记》。

《礼记》的地位与内容: 《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儒家典籍,它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收集了战国至汉代的各种礼仪文献。其内容极为广泛,涵盖了从政治制度、宗法礼仪、社会风俗到个人修养等方方面面,是一部关于“礼”的百科全书。在汉代,“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而《礼记》是“三礼”之一(另有《仪礼》《周礼》)。《礼记》中的篇章繁多,有些篇章如《曲礼》《杂记》等,更侧重于具体的礼仪规范和日常生活实践。

《大学》《中庸》的“低调”: 在《礼记》的诸多篇章中,《大学》和《中庸》相对来说,篇幅不算特别长,论述也更为精炼和深入,但它们在汉代并没有获得像《论语》《孟子》那样突出的独立地位。它们被收录在《礼记》之中,与其他关于礼制的论述放在一起,其思想的光芒并未完全显现出来。

二、被“抽出来”的背后:北宋理学家的“再发现”与“再创造”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北宋时期,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释,从而奠定了“四书”的基础。

理学家的时代背景: 汉唐以来,儒学虽然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在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下,也逐渐吸收了一些玄学和佛道思想的元素。北宋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格局,理学家们希望重塑儒家思想,使其更具形而上学的深度和系统性,以回应时代的挑战,并重新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

《大学》《中庸》的“新发现”: 理学家们在梳理儒家思想的源流时,特别注意到了《大学》和《中庸》这两篇文献。他们认为,《大学》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完整的个人修养和政治实践的逻辑链条,揭示了儒家道德实践的起点与终点,以及个人与社会、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中庸》则提出了“中庸”这一核心的哲学概念,强调了“诚”的本体性,以及如何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度原则,体现了深邃的哲学思辨。

朱熹的集大成: 宋代理学家中,朱熹对《大学》《中庸》的推崇尤为突出。他认为,《大学》是“孔门传授心法,初学入德之门”,《中庸》则是“古之大学,今之大学,人之所以可知者,莫不具备焉”。朱熹将《大学》和《孟子》放在《论语》之后,认为它们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关键。在12世纪,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汇编在一起,并加以注释,形成了“四书章句”。

三、特殊用意:为何是《大学》《中庸》?

理学家们将《大学》《中庸》独立出来并加以尊崇,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着非常明确且重要的用意:

1. 重建儒家思想的形而上学基础,回应佛道挑战:
《中庸》的哲学深度: 《中庸》提出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等论述,触及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根本问题。特别是“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的思想,为儒家提供了一个关于“诚”的形而上学本体,这在与当时盛行的佛教“空”和道教“道”的讨论中,为儒家树立了一个独立的哲学体系。它使得儒学不再仅仅是关于伦理道德的规范,而具备了更强的哲学说服力和形而上学的支撑。
《大学》的实践体系: 《大学》所构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实践和人生规划的蓝图。它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国家的政治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儒家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模型。这种由内而外的推展模式,强调了个人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符合中国传统社会对君子品德的要求。

2. 确立“内圣外王”的核心目标,强化个人修养的普适性:
《大学》的“修身”中心: 《大学》将“修身”置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的根本性。这种“由近及远”、“由内向外”的逻辑,使得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能够落实在每一个人的个人实践中。它提供了一种“人人皆可成圣”的可能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中庸》的“道”的普遍性: 《中庸》所说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揭示了“中庸”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道”,是可以被践行和达到的。它不强调超凡脱俗,而是强调在日常生活中把握适度、均衡与和谐,这使得儒家的道德理想更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3. 为科举考试和人才选拔提供核心教材:
统一思想,稳定统治: 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并在教育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这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策略。通过统一的经典教材,能够统一读书人的思想,培养符合统治者期望的人才,从而巩固统治。
科举考试的依据: 从元朝开始,“四书”被正式列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并且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标准的注释。这意味着,能否准确理解和阐释“四书”中的思想,直接关系到士子们的功名利禄。这使得“四书”的思想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将儒家思想系统化、精简化,便于传播和理解:
从庞杂到精炼: 《礼记》内容庞杂,学习起来门槛较高。《大学》《中庸》虽然也属于《礼记》,但其思想更为集中和精炼,容易被理解和掌握。通过将它们提炼出来,并加以注释,使得儒家的核心思想得以系统化和精简化,便于士人学习和传播。
“入门”的钥匙: 理学家们将《大学》视为“初学入德之门”,《中庸》视为“古之大学”,这表明他们认为这两部书是理解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钥匙。一旦掌握了“四书”,就相当于掌握了儒家的核心要义,然后再去研读“五经”或其他典籍,就会事半功倍。

总结来说,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并赋予它们“四书”的崇高地位,是一次重大的儒学创新和重塑。其特殊用意在于:

哲学化: 为儒学注入了深刻的形而上学维度,使其能与佛道思想抗衡。
体系化: 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个人修养与社会政治实践的蓝图,即“内圣外王”之道。
政治化: 成为选拔人才、统一思想、巩固统治的重要工具。
教育化: 成为科举考试的核心教材,深刻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教育体系和思想文化。

这次“抽离”与“重塑”,不仅是文献上的整理,更是思想上的升华和政治上的战略,它使得《大学》《中庸》在儒家思想史上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高大上的东西,我解释起来就比较俗气:《大学》就是,先自己像个人样,能搞定老婆儿子,再来讨论美帝会不会灭亡。《中庸》就是,先设想996猝死,以及三和大神,两种极端情况,再决定下一步应该怎么办。(朱熹的意思,前一本是人生的教学进度表,后一本是处事的基本原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