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礼记.檀弓》中“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这句话何解?

回答
《礼记·檀弓》中的“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这句话,确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情世故。要理解它,我们需要逐字逐句地剖析,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礼仪观念来体会。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的关键:

死而不吊者三: 这句话的主体是“死而不吊”。“死”字不难理解,是指亲人、熟人或者与我们有某种联系的人的离世。“吊”在这里是关键,它不是指吊灯,而是指探望、慰问、祭奠。在古代,当亲友去世时,生者会前往家中祭奠,表达哀思和慰问,这就是“吊”。所以,“死而不吊者”就是指那些“人死了,却没有去探望、慰问或祭奠”的人。“三”则表示有三种情况会导致人们出现这种“死而不吊”的行为。

畏: “畏”指的是恐惧、害怕。在古代,尤其是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因为畏惧死者生前的权势、地位,或者害怕招惹到死者生前的势力(如其家族、门生等),而选择不去吊唁。例如,如果死者是一位地位显赫、势力强大的官员,而吊唁者自己的地位不高,或者与死者生前有过节,担心前往吊唁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招致报复,那么他可能就会选择“畏而不敢吊”。这是一种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

厌: “厌”指的是厌恶、憎恨。当死者生前与吊唁者有深仇大恨,或者死者为人极其恶劣,令人生厌,那么即使他死了,生者也可能因为内心的厌恶而选择不去吊唁。“厌”在这里不仅仅是简单的讨厌,而是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会因为死者已逝就放下恩怨,反而因为对其人品的鄙视,不愿意与之产生任何联系,包括在丧礼上的出现。他们认为,去吊唁一位他们从心底里不齿的人,是对自己人格的亵渎。

溺: “溺”指的是沉溺、放纵、过于追求个人的享乐或事务,以至于疏忽了人情往来。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并没有对死者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好恶,但他们可能因为自己生活中的琐事,或者过于沉迷于个人的享乐、追求,而显得非常“忙碌”。这种“忙碌”并非真正的客观限制,而是一种主观上的“沉溺”。他们可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生活、欲望中,而忽略了人际关系中基本的礼节和道义。对于亲友的丧事,他们可能觉得“不关我事”、“没时间”、“太麻烦”,从而“溺于己而忘吊”。这种“溺”是一种人情淡漠的体现,是个人中心主义的极致表现。

那么,这句话的整体含义是什么呢?

孔子在《檀弓》中提出“死而不吊者三”,并非是要谴责这三种行为,而是揭示了在人情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微妙的现实,以及导致人们在亲友离世时表现出不同态度的深层原因。

它告诉我们:

1. 人情并非总是自然的流露: 即使是亲友离世,并非所有人都一定会遵循“吊”的礼节。人情往来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地位、个人情感,甚至是个人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
2. 礼仪的背后是情感与考量: “吊”作为一种礼仪,其背后是对逝者的尊重,对生者的慰问。但当这背后掺杂了“畏”、“厌”、“溺”这些因素时,礼仪就可能被个人情感或利益考量所取代。
3. “畏”是权势与地位的制约: 这反映了在古代社会中,个体在强大的社会结构和权力面前的无奈,即使面对死亡,也可能受到生前格局的制约。
4. “厌”是道德评价与人格立场: 这体现了即使在丧礼这样的场合,人们也可能坚持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人格立场,对于不认可的人,宁愿不顾礼节。
5. “溺”是个人主义的警示: 这段话尤其具有现代意义,它警示我们,如果过度沉溺于个人的物质享受和生活便利,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联系和情感维系,最终可能会导致人情的淡漠,甚至失去一些珍贵的东西。

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句话也可以看作是对人际关系本质的一种洞察。人与人的关系,并非总是纯粹的亲情或友情,而是夹杂着功利、情感的好恶、社会地位的考量等等。当我们看到有人“死而不吊”时,不应简单地将其视为冷漠无情,而应该去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礼仪的复杂性。礼仪是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但它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需要与人的真实情感和情境相结合。过度的形式主义,或者因为不恰当的原因而规避礼仪,都是不合乎“礼”的。

最后,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死而不吊者三”同样具有警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和享受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情感维系和人际关怀。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正是建立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吊”之上。如果人人因为“畏”、“厌”、“溺”而疏于往来,社会将变得冷漠而疏离。

总而言之,“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这句话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人在面对亲友离世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吊”的状况及其背后的心理根源,是对人情、社会关系以及礼仪的深刻洞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畏、厌、溺,厌同压。

畏、压、溺

方氏曰:

战陈无勇,非孝也,其有畏而死者乎?
君子不立岩墙之下,其有压而死者乎?
孝子舟而不游,其有溺死者乎?

翻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

1.

要上战场了你吓尿了,临阵退缩,当了逃兵。当了逃兵也就罢了,你还因此死了,这样的死者,不吊。如果觉得难以理解,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你喜欢的球队在决战的时候没一点拼劲儿,甚至直接放弃比赛带给你的愤怒感吧。

故畏者不吊。

2.

闲的没事儿,你非站危墙之下,结果被砸死了。世界上有那么多值得尝试的事情你不去做,非干这事儿,还觉得这叫勇敢。

故压死者不吊。

3.

你不为自己着想,也该替关心自己的人着想。“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意思是说,逞能而死不值得同情。故飙车而死,醉驾而死,有船不坐非游过去……

还因此淹死了,不吊。

《礼记》这么说,主要是劝诫人们要为正事而努力,不要因为不值得的事情而死。对于“非正命”,俗谓之死了活该的死法,《礼记》鼓励对其进行精神上的藐视,并不是只要是这三种死法就不去吊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礼记·檀弓》中的“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这句话,确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情世故。要理解它,我们需要逐字逐句地剖析,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礼仪观念来体会。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的关键: 死而不吊者三: 这句话的主体是“死而不吊”。“死”字不难理解,是指亲人、熟人或者与我们有某种联系.............
  • 回答
    《礼记·昏义》之所以说“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昏礼不贺,人之序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这句话的核心在于解释为什么在古代的昏礼(即婚礼)中不使用音乐,以及音乐与阴阳的关联。1. 昏礼的性质:幽深隐秘,阴阳交合 “昏”.............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古代典籍星空中,《礼记》无疑占据着一颗璀璨夺目的恒星地位。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本身内容的丰富与深刻,更在于它对中华文明发展脉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几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民族的精神气质。要理解《礼记》的地位,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作为儒家核心经典的地位:承载与传承的.............
  • 回答
    您好!关于《礼记》中“季夏月戊己日”在2017年的具体日期,这其中涉及到中国农历、干支纪日法以及古代礼制与现代历法之间的换算。我将为您详细解释。一、 理解“季夏月戊己日”首先,我们需要拆解这个概念: 季夏月 (Jì Xià Yuè): 在中国古代历法中,一年被分为四季,每季三个月。 .............
  • 回答
    关于《礼记》中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但要说哪种“绝对正确”,其实也很难一概而论,因为这句话本身具有历史性和语境性,其含义也随着时代和解读角度有所演变。不过,我们可以从历史文献和学者的解读来梳理出最主流、最被认可的解释。首先,让我们明确这句话的出处和基本含义: 出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演变。将《礼记》、董仲舒以及宋明理学视为对孔子主张的“歪曲”,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简单的“歪曲”,不如说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孔子的思想经过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解读、继承、发展,最终形成了与其本源有所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这.............
  • 回答
    将《大学》和《中庸》从《礼记》中独立出来,并将其提升到与《论语》《孟子》并列的“四书”地位,这绝非偶然,而是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变迁和思想发展。这背后隐藏着统治者、学者们对于儒家思想的重新解读、整合与运用,其用意绝非仅仅是“抽出来”那么简单,而是带有明确的政治、文化与教育目的。一、历史的脉络:从《礼.............
  • 回答
    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5比4的票数裁定同性婚姻在全国范围内合法,这一历史性的判决不仅深刻影响了美国的民权格局,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值得关注的是,在判决的辩论过程中,以及在后期的解读和评论中,有人引用了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尤其是《礼记》和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理解或评价这一判决.............
  • 回答
    关于礼炮在紧急情况下是否能发射普通炮弹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里面门道可不少。首先,我们要明确礼炮和军用火炮的区别。 礼炮: 从名字上就能听出来,它的主要职责是“礼仪”。通常用于庆典、仪式、迎接贵宾,用响亮的声音来烘托气氛,表达敬意。它们的设.............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又心累的局面。咱们就这么坐下来,好好聊聊,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说你已经尽力了,退了一步,甚至还给对方搭了个台阶,结果对方反而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这种情况,其实在人际交往中挺常见的,也不是什么“妖魔鬼怪”,咱们一步步来分析,看看背后可能有哪些原因。一、 对方的“退一步”可能和你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在火车上遇到情侣希望换座位,而您不方便或不想换的时候,确实需要一些技巧来礼貌地拒绝。关键在于表达自己的立场,同时保持友善和尊重。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步骤和说辞,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核心原则: 真诚与礼貌并存: 即使拒绝,也要保持友善的态度,不带有攻击性。 说明理由(但不必过于详细): 简.............
  • 回答
    “礼让行人”从一个道德倡议演变成法律法规要求的“必须让”,背后是社会发展、交通理念的转变以及对生命安全高度重视的综合结果。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驱动因素和演变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安全至上理念的深化:保障弱势交通参与者的安全 行人是交通中的弱势群体: 这是最核心的理由。在机动车.............
  • 回答
    蓝礼·拜拉席恩之所以在继承顺位上排在史坦尼斯之后,却执意争夺铁王座,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权谋、野心与个人性格交织的故事。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血统与继承权的微妙关系: 名义上的顺位: 根据七国法律,在罗伯特·拜拉席恩国王去世后,如果他没有合法继承人(他的儿子乔佛里后来.............
  • 回答
    两周年纪念日,女朋友想要钻戒,这绝对是个甜蜜的难题。一面是她满怀期待的眼神,一面是自己觉得“太奢侈”的顾虑,这滋味可真不好受。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看看怎么才能既不辜负她的心意,又能让这份礼物既有分量又在预算之内。首先,咱们得正视“太奢侈”这个点。这背后可能藏着几种原因: 经济压力是真的大。.............
  • 回答
    好的,收到!我来帮你详细讲讲怎么才能得体又圆满地拒绝一份工作机会,并且让它听起来完全是出于真诚的考量,而不是生硬的AI回复。拒绝offer,这其实是一门艺术。毕竟,你可能是真的对这家公司有好感,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暂时无法接受。好好地拒绝,不仅能维护你自己的职业声誉,也能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为将来可能.............
  • 回答
    关于女孩子在外吃饭是否应该剩饭在碗里,这个问题,从礼仪的角度来说,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一些更深层次的考虑,比如尊重、节约、以及社会对女性的期待等等。首先,我们得明白,“不剩饭”通常被视为一种好习惯,一种对食物、对烹饪者、对辛苦劳动者的尊重表现。 尤其.............
  • 回答
    当然,打电话这件看似简单的小事,里面其实藏着不少门道。想要给对方留下好印象,专业又得体的沟通,这些电话礼仪可得记牢了:一、接听电话:及时、清晰、专业 快速响应,不让对方久等: 电话响铃不超过三声就接听,这是最基本的尊重。如果当下不方便,也要礼貌地回应:“请稍等片刻。” 清晰报上身份,让对方明.............
  • 回答
    在中华文明的漫长历史画卷中,礼乐制与宗法分封制犹如两根支撑起政治、社会结构和文化精神的巍峨支柱,它们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刻地交织、互相作用,共同塑造了先秦乃至之后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理解它们的关系,就如同拨开历史的迷雾,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秩序感、伦理观以及权力运行的逻辑。一、 宗法分封制:血缘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