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戊辰战争中萨长新军那种甜筒一样的帽子是怎么回事?

回答
戊辰战争中,萨长新军那顶形似甜筒的帽子,其实是当时日本陆军的“步兵略帽”(兵用略帽),或者更具体地说,是早期的一种“开化帽”。之所以看起来像甜筒,是因为它的设计特色,以及当时日本陆军改革的背景。

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

1. 时代背景:明治维新与陆军现代化

戊辰战争(18681869年)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一场内战,发生在效忠于德川幕府的旧势力与支持天皇的改革派(以萨摩、长州藩为首)之间。萨长联盟作为新政府的核心军事力量,其装备和制服也最能体现当时日本陆军改革的走向。

明治政府上台后,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建立一支现代化、中央集权的陆军。这很大程度上是学习西方列强的模式,尤其是法国和普鲁士(当时的德国)。目标是淘汰旧式武士的装备和服装,建立一支统一、标准化的军队。

2. 帽子设计的灵感来源与演变

这种“甜筒帽”的造型,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法国陆军的制服影响。法国在拿破仑战争之后,一直引领着欧洲军事时尚的潮流。

早期尝试: 在明治维新初期,陆军的制服和装备还在试验阶段,各地藩兵的服装风格并不统一。但随着中央政府的统一指挥,对制式军服的需求日益迫切。
“开化帽”的出现: 这种帽子在结构上,通常是圆柱形帽体,顶部平坦或微隆,然后向下收窄,边沿外翻或稍稍下垂。这种下收的帽体,加上帽檐,就形成了类似“甜筒”或“漏斗”的形状。
材料和结构: 帽子的主要材料通常是毛毡,质地较为挺括。帽体内部有衬里和骨架(可能是金属或硬纸板),以保持其形状。帽檐通常用皮革或硬布制作,可以向前突出,起到遮挡阳光和雨水的作用。帽子的侧面或前面,会佩戴帽徽,通常是代表陆军的星徽,或者所属部队的标志。

3. 为什么看起来像“甜筒”?

之所以被形象地比喻为“甜筒”,主要是由于其以下几个关键特征:

帽顶的平坦或微隆: 像甜筒冰淇淋的顶部。
帽体的向下收窄: 逐渐变细,形成锥形。
外翻的帽檐(或帽口): 像甜筒的脆皮边缘,或者更像一个倒过来的甜筒。

这种设计与我们现在熟悉的圆顶礼帽(如贝雷帽、军便帽)有很大的不同,它具有一种更硬朗、更有棱角的视觉效果。

4. 这种帽子的功能和象征意义

实用性: 这种帽子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方便士兵在站岗、行军时佩戴,帽檐可以提供一定的防护。但与现代军帽相比,它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可能并非最佳。
象征意义: 更重要的是,这种帽子是日本陆军现代化和西化的标志。它代表着明治政府决心建立一支与西方军队相似的、有组织的、纪律严明的现代军队。穿着统一的制服,包括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帽子,是军队国家化的重要一步。它与旧幕府时代武士的传统服装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5. 后续发展

这种“甜筒帽”式的步兵略帽,在明治时期早期被广泛使用。但随着军事科技和制服设计的不断发展,日本陆军的帽子也在不断演变。在后来的明治、大正、昭和时期,出现了不同款式和风格的军帽,比如更接近现代欧洲军帽样式的军帽(軍帽),帽顶更圆,帽檐也发生了变化。

总结一下: 戊辰战争中萨长新军的“甜筒帽”是当时日本陆军为了实现现代化和西化而采纳的一种“步兵略帽”或“开化帽”,其设计灵感主要来自当时的法国陆军。之所以被戏称为“甜筒”,是其圆柱形帽体向下收窄、再加外翻帽檐的独特造型所致。它不仅是士兵的防护用具,更是日本迈向现代国家、建立统一军队的重要象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玩意叫半首笠,这个问题可以用中西立太的画册的图来答。

本答案从高岛秋帆练兵开始,分模块介绍各个势力的服饰,具体讲到哪里就不一定了,说不定1870,说不定1910,说不定1945,说不定2019......

参考:

  1. 日本甲胄史 战国时代到江湖时代 中西立太
  2. 日本之军装 幕末到日俄战争 中西立太

有些图有缺失部分,但没办法,国内网上的这几本书来源都一样,只能脑补,我打马赛克的部分是为了讲述方便。

说实话,本人日语水平处于“只看汉字”状态,很多东西只能用“塞氏翻译法”瞎理解2333

慢慢更新


PART1.庆应时代(1865)以前

首先从日本近现代军队的起源说起。

1841年的天保改革,重要的一环就是“建立近代军队”,而主导这方面的重任,水野忠邦(幕府老中(类似首相,首席大臣)改革发起者)交给了高岛秋帆。

这位和他的一票徒弟,徒弟的徒弟,是日本近代化工业,近代化军队的基石。不管是幕府还是藩阀,都和这位的一系列成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兰学家和火器专家,军事专家,高岛秋帆在吸取1840年中国(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教训后,开始了近代化军队组建之路。

1841年(天保十二年)高岛秋帆在武藏国德丸原(今东京都板桥区德丸町)举行西式步兵、炮兵的实弹射击演习,展示他西式军队的组建成果。

天保十二年,高岛秋帆展示的西式军队

之后,水野忠邦倒台,高岛秋帆也因为被怀疑“藏私兵”被监禁。

但是呢,幕府的近代化进程并没有结束,高岛秋帆的徒弟江川英龙(江川坦庵)依然致力于海防警备,军队近代化等强国要务。由于江川英龙家世袭韭山代官(可以理解为协助管理土地,税收和内政的世袭地方官),江川英龙在改进当地斗笠的基础上融合了一些西方元素,创造了幕末一种重要的笠型:韭山笠

嘉永六年,江川英龙的新式军队,注意韭山笠(随后被讲武所采用,即讲武所头巾)。50年代,江川英龙和高岛秋帆以及其讲武所系部队,服饰为日西混合式。

1854年,“黑船来航”事件后,深感恐惧的幕府赦免了高岛秋帆,并命其和徒弟继续主持军队近代化工作。

1855年,高岛秋帆进入讲武所(1854年创立的讲授西方军事学和火器学的贵族子弟军校),出任炮术教头及武器奉行。

安政三年,讲武所的西式军队,多佩戴头巾(头巾的面巾可以在烟熏火燎的火器射击中提供一丁点保护),韭山头巾的帽檐可以下放。

关于步兵装具部分,放在幕府军介绍后

理论上在德川庆喜当将军之前的文久年代,德川的军队已经有了雏形,但我考虑后决定放在PART2介绍。

PART2.德川庆喜的幕府军(早中期)

文久二年(1862)7月,德川庆喜(当时应该叫一桥庆喜)担任将军后见职(将军辅佐),随后德川庆喜主导的一系列改革,在军事改革中,陆军主要效仿荷兰和法国,并初步建立了近代的军衔制和军队建制。

组建近代化部队,最初构想是:组建步兵十六大队,轻步兵(猎兵,散兵)八大队,且轻步兵配备使用米涅弹的步枪(实装就是1853恩菲尔德),轻步兵部队被称为持小筒组(多为非平民的士族)。此外有骑兵组和大炮组。之前小规模的讲武所系军队,在德川庆喜的组织下逐渐发展壮大,当然,这个构想没用完全实现。

文久三年(1863)12月,德川庆喜的12219余西式陆军(含1406军官)基本筹措完成,这些部队以荷兰式为主。

这些士兵年龄在17和47岁之间,总共分为4个大队,每个大队分为5中队,每个中队分为3小队,一个小队约40人,

一分队10人。这些建制用词可谓日本近代军队建制用词的开端。

注意:以下行文,士官一词为汉语语境的士官,对应日语下士官。军官为汉语语境的军官,对应日语士官。

主要军官/士官为:大队长,大队长辅佐(中队长),小队指挥官,半小队指挥官,并设士官阶的下士官教导,押伍(分队长),步兵小头(伍长)。

这些用词熟悉日军建制的朋友可能一看就明白了,但我还是用一下类似现代中国的军衔/职务体系解释一下。

以上军官/士官阶级可以近似认为是: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士官长,中士(班长),下士(副班长)。当然,这个用词和后来日本陆军用词还是不一样,理解就好。

1865年,德川庆喜成为了幕府将军。

庆应二年(1866)的德川庆喜军,白衣大马者为德川庆喜本人。所绘服饰时间在二次征长州时期。

上图中,可见早期幕府军仍然佩戴韭山笠(讲武所的特色)。制服主要分冬夏两种,冬季为藏青/深蓝色,夏季为白色。

从此时开始,幕府军的笠形开始区分官兵,

士兵佩戴韭山笠(前期)或一种类似英军托尼盔的笠(图中骑兵士兵所佩戴),

军官(日语的士官)和士官(日语的下士官)佩戴一种类似旧阵笠的翘起来的笠(右2,左1),这种笠改进自上文讲武所部队后期指挥官用笠,笠上所绘制花纹和兵种,职务有关,详见后文。

而德川庆喜本人则佩戴很有特色的一种笠(如图)。

早期,韭山笠上不做编制标记,部分士兵的屁股,腰部后边会有红色标记表示所属驻扎区域(上图右3).而对于一些特殊部队,则有特殊的头部标记,比如上图庆喜身边的尖帽子兵,为御持小筒组兵士(将军的轻步兵侍卫队),笠前写有汉字“小”。

续上图,德川庆喜的幕府军,可能在二次征长州(1866)时期

随后,韭山笠逐渐被上文所述的“类似英军托尼盔的笠”取代,征长州时期两种笠并存。士兵笠前有金色记号,标识所属大队,一些特殊部队,如图中右3大炮组(炮兵),笠上写有汉字“大”,上上图的骑兵,笠上写有汉字“骑”。但是对于小筒组(散兵,猎兵),并不标识“小”,而是和步兵组一样表示大队番号,“小”字为御持小筒组特有,

除了笠,德川庆喜的幕府军也普遍装备了头巾(左1,2,3),头巾前和笠相同,也有金色记号,标识所属大队,头巾配有垂布,可能来源于上文韭山头巾的改进以及法国殖民地部队夏遮阳帽的本土化,同样,帽檐可以折叠。士兵也可以使用遮面巾(右2),这种面巾和上文所述面巾类似,用来在烟熏火燎的火器射击中提供一丁点保护,具体是挂在笠上还是先佩戴,再戴笠,不得而知。

左3和右2的士兵为小筒组(轻步兵,散兵,猎兵,多为士族出身),其中左3衣襟有三条金色标记,可能为阶级标记。

左1,左2位步兵组(线列兵,平民),分别着冬夏服饰。

在韭山笠被头巾和“类似英军托尼盔的笠”取代的同时,幕府陆军的服饰也发生了改变,军官制服多了疑似阶级标识的条纹(无资料),士兵制服上衣侧面多了白色条纹。而士兵的裤子,也增添了一圈兵科识别带(是只有前边有,屁股后边没有),同样,征长州时期新老服饰并存。

左2的圆圈套圆圈的识别带代表平民步兵(一般线列步兵)

左3和右2的菱形识别带为轻步兵(散兵,猎兵,士族出身)识别带,

右3的识别带为串成一串的汉字“大”,表示大炮组(炮兵)。

此时的幕府军,装具为法式皮装具结合本土的传统布腰带。

幕府军的装具

幕府军的西式装具大致仿自西方,以皮质腰带和弹药盒为主,腰部盒子装弹药,胸口的小盒子装撞击式雷管。刺刀在早期的幕府军中没有普及,一些士兵会佩戴自购的日式胁差。上几图均有呈现。

幕府军士兵主要使用进口的巴伐利亚产滑膛枪(查不到资料)和恩菲尔德前装步枪(即很多资料提到的盖贝尔Geberu,包含滑膛的1839系列到线膛的1853系列多种,这个词指代模糊,得结合上下文分析,如果和米涅步枪或线膛步枪一起提,就特指滑膛步枪),幕府军的滑膛武器占多数,线膛的1853大多供给轻步兵。

Geberu步枪,即恩菲尔德前装步枪,图中为1853型(线膛),这个词其实更多情况指滑膛枪
德川庆喜军队的军官/士官笠印

上图就不详述了,汉字反正大家都能看得懂大部分,总结一点,分瓣越多,官越大。这种笠印使用时间比较长。

文久三年(1863)的旗手,1866的军乐队,这些部队由于是面子,会装备皮靴之类的玩意

上述部分的幕府军,大多身着传统日式服饰改进的军服,使用带纽扣的西洋式制服和西洋式背囊的只是少数,以上就是早期幕府荷兰式部队的装束,然而,德川庆喜的一些精锐部队,也开始装备了全套西式服饰,我们放到下一部分讲。

PART4.德川庆喜的幕府军(后期)

庆应二年(1866),在第二次征长州藩的战争中,幕府军失利,幕府感到了很大的压力。随后,幕府高层决定全方面效仿法国建立陆军,而不是之前的荷兰为主

对面可是普遍有打米涅弹的线膛枪,大把1853恩菲尔德啊,幕府军大部还是滑膛枪!器不如人啊,幕府军装备落后几十年啊。倒幕派此时已经得到英国的暗中支持了......

更何况幕府二次征长州的时候,只有部分军队是上文所述的1863军改的近代化军队,另外的部分还停留在火绳枪时代,对面至少是燧发枪或雷汞击发啊。

庆应二年(1866)征长州后军改后的德川庆喜军士兵,配发西洋式背囊,和西洋式服饰,但没有皮鞋

上图的士兵服饰已经变为西洋纽扣式(但裤子无条纹),帽子也更加的法式化,“类似英军托尼盔的笠”彻底取代了韭山笠,装具中刺刀和后袋也开始配发,但鞋子还不是皮靴,直到倒台,很多幕府军士兵一直身着上图的军服。

这样的士兵和前文部队比较,可以称为“法式部队”。

这次的军改得到了拿破仑三世的支持,幕府向法国方面请求了军援以及教官。庆应三年(1867),法国教官对30名幕府士兵进行培训,这些士兵又讲法国教官所授在幕府军内推广,幕府以接受过法国教官训练的30人为基础组建了真正精锐的法式部队——传习队。

庆应三年(1867)的德川庆喜幕府军全套法式装备的精锐部队

幕府精锐法式部队,法式部队的完全体,着带纽扣的全套西洋式制服,袖子,裤腿都有白条纹(校服2333),使用法式全套背包,装具,刺刀(士兵也携带日式刀具),着短皮靴。阵笠上和上文所述一样,写有本大队番号。传习队的制服则为红色镶边而不是白色。

这才是真正的近代军队啊!

军官/士官着金色镶边的西洋式制服,配长靴,袖口花边可能用来表示阶级,军官/士官依然佩戴上文中德川庆喜规定的有笠印的两头翘起的阵笠,军官使用西洋式佩刀(具体是像明治19式正刀那样的纯装饰,还是明治19式佩刀那样的实战刀,不得而知)。

最精锐的传习队三个大队1400人装备均以此为准,但其他部队就略有折扣。传习队普遍装备恩菲尔德1853线膛枪,发射米涅弹,很可能有一些法国1854 1857步枪流入幕府军的法式部队(上两图中的步枪就采用了这一说法,步枪头箍很明显的法国风格)法国枪虽然有了膛线,但还是普通弹。由于财力有限,幕府军二三流部队多采用滑膛武器。随后在法国的支援下,更先进的武器也开始在幕府军普及。

以传习队为主的新法式部队,加强了法国人擅长的刺刀白刃战,是幕府军的绝对中坚。从鸟羽伏见之战开始,传习队参与了戊辰战争的多数战役。江户无血开城后第三大队降服,编入归正队。而大鸟圭介则率领以第一第二大队为主的幕府军余部3000人出脱,继续参与了会津之战等东北战争战役,最后前往北海道加入榎本武扬的虾夷共和国继续抵抗明治政府军。五棱郭开城降伏后传习队解散。

幕府精锐法式部队(骑兵)
幕府精锐法式部队(骑兵)

法式骑兵部队佩戴白色带垂布帽子,这种帽子也作为步兵的夏帽。

骑兵的全套法式装具和卡宾枪,骑兵剑
骑兵的全套法式装具
幕府军精锐的m1866夏塞波步枪
幕府军精锐的m1866夏塞波步枪

幕府军从拿破仑三世那里得到了一批法军自己都没怎么装备的最新式步枪:1866夏塞波步枪,多分配给传习队,传习队除此之外甚至装备了斯宾塞1865杠杆速射枪(详图见后文萨摩藩部分)。先不论训练,光从装备上讲,幕府军的传习队哪怕放到欧洲,都属于第一梯队的。但是呢,哪怕是所谓法式部队,除了传习队的其余部队军改初期仍然大部处于滑膛武器时代,只能趁着传习队换装1866夏塞波的机会分到一些淘汰下来的恩菲尔德1853或者法国线膛枪,在戊辰战争开始的时候,一般部队据推测也有了不少的线膛装备。

使用1866夏塞波步枪的传习队第一大队,传习队的军服和一般幕府部队不同,多有红色镶边。白色夏帽子也是传习队经典形象。
描绘上野战争(1868)幕府侧(彰义队)的画作
描绘上野战争(1868)幕府侧(彰义队)的画作,续

上述画作中,幕府侧正规军已经普遍佩戴印有大队番号的头巾,使用法式装具,纽扣式西洋制服,着皮靴,佩戴刺刀,不过也有一些士兵佩戴胁差。军官/士官佩戴两边翘起来的阵笠,使用传统日式战刀。属于全面法式化后的典型形象。

幕末的军服哪怕是幕府正规军,也比较混乱,大体样子一致已经不错了,当然,着私服的就更乱了。

PART5.藩阀部队(幕府派)

各藩阀在各自的能人的领导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军队近代化改革,不过由于财力原因,各藩阀部队的装备水平也不同。各藩阀部队也都留存着一些早期幕府部队的影子。

会津藩:

会津藩部队的服装总体来说偏向传统,大体类似1863-1865的幕府军,以边缘绘有条纹的韭山笠,深藏青的士兵服饰和藩士们五彩的羽织为其特色。

韭山笠边缘的条纹可能用来表示士兵所述,军官也佩戴印有家纹的阵笠。

会津藩的藩士分三等14级:,藩士的阶级表示在羽织上。

士中级羽织:以羽织的纽颜色区分:1级纳户(金茶色),2级黑,3级绀(深蓝),4级青。

寄合级羽织:以羽织的纽颜色区分:5级茶色,6级萌黄(黄绿),7级浅葱(淡黄)。

足轻级羽织:以羽织襟的纽颜色区分:8级黑、9级柿色、10级白鼠色、11级青,

以羽织襟的颜色区分:12级黑,13级茶色,14级浅葱(淡黄)。

庆应四年三月十日,在吸取伏见鸟与之战教训后,会津藩进行军制改革,效仿法国建立近代化军队。

会津藩部队最出名的就是四圣兽部队,但除了按照年龄编成的玄武,青龙,朱雀,白虎外,会津藩还有许多其他部队。

有据可靠(我能查到编制的),除了四圣兽外还有33个以队为名的军事组织......

篇幅所限,只简略介绍法式四圣兽:

朱雀队:分为朱雀士中队一番到四番以及同番队的朱雀寄合队,总计一千二百名队员。队士主要由十八岁到三十五岁这一年龄之间的藩士构成。每一队分两个小队、小队再平均分配形成分队。干部为中队头、小队头、半队头等等。朱雀队是会津藩部队的绝对核心。

青龙队:作为藩境警备部队建立,总计九百-一千名。队士由三十六岁至四十九岁的藩士中选择,由士中三队、寄合组二队、足轻四队编成,由幕府步兵军官进行法国式操练。

白虎队:少年预备队,队士为十五岁到十七岁的少年,队员根据上士子弟的士中、中级藩士子弟的寄合、下级藩士的足轻编成三队,总计三百名。由幕府步兵军官进行法国式操练。

玄武队:由五十岁以上藩士组成 ,队士四百名。

以上四队均为藩士/藩士子弟所组建的精锐部队,而其他部队的组成多为农民,市民,僧人。

会津藩部队

会津藩正规部队一般着图中所示藏青色服饰和边缘有白圈的韭山笠。而朱雀,青龙,玄武三队由于成员多为有地位的藩士,所着为其表示阶级的羽织。(此处缺少资料,很可能也会着统一服饰......太冷门了)而白虎队,由于由蕃士子弟组成,大多无身份,所以多身着右1,右2的一般士兵服饰。

对于各种以“队”为名的民兵组织,以及在守城战中临时组织的部队,服饰则保留了大量私服与江户中早期部队的特征(图中最上两位)。

而图中左下的铳队长(方阵指挥官)硬生生把一件西洋式纽扣制服穿出了和风……

整体上笠型混乱,带啥的都有,为表示身份,会津藩士兵左臂上册会佩戴有星星和藩标记的袖印(白虎队为“x”型标记)。

会津藩的步枪,和早期幕府军类似 以巴伐利亚产和恩菲尔德前装步枪(盖贝尔Geberu)为主,图中展示的是较为先进的1853恩菲尔德,注意膛中米涅弹
会津藩的步枪,和早期幕府军类似 以巴伐利亚产和恩菲尔德前装步枪(盖贝尔Geberu)为主,图中展示的是较为先进的1853恩菲尔德,注意膛中米涅弹

会津藩的滑膛枪往往不敌其他藩阀的线膛武器甚至杠杆步枪,栓动步枪,只有1853恩菲尔德能勉强一战。

在戊辰战争的各强蕃中,无论从武器还是服饰上来说,会津蕃属于较落后地位。当然,大量小弱的蕃阀估计更落后。

其余:

桑名藩等一些势力选择了支持幕府,其近代化军队多有幕府陆军教官所训练。有趣的是,根据我找到的资料,无论是桑名藩还是大垣藩,其整体服饰比会津藩西化程度要高很多。

大垣藩部队
桑名藩部队和新选组等幕府派准军事部队

PART6.藩阀部队(倒幕派)

由于地理优势,萨摩和长州两藩多年依赖在与琉球/朝鲜的走私贸易中获利颇丰,并且在与欧洲人和清朝人的接触中相比幕府,更早的开眼看了世界。整个幕末,某种程度上也是西方列强扶持势力进行的博弈,只不过由于政策所限,西方列强给予的干预往往不是很多。如上文所述,法国人向幕府提供了不少的军援,带来了比荷兰人更先进的现代战术。而这些法式理念也扩散到了支持幕府的会津藩等藩阀中。而作为倒幕派主力的萨摩长州,其近代军事力量的构筑则与英国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萨摩蕃:

还记着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高岛秋帆的徒弟江川英龙吗?佐贺藩曾经派人向江川英龙取经,而萨摩藩的近代化工业也是在佐贺藩的支持下建立的。萨摩藩建立了以集成馆为主的近代化冶炼,矿物融化,蒸汽机,玻璃制造,纺织,造船,电信,印刷,煤气灯,火药技术,近代化军队等等等等。萨摩藩在岛津齐彬和后继藩主的领导下,依靠着高岛秋帆的一系列学说和著作,以及各种渠道获得的西方知识,和幕府竞争着,同样的一套体系,谁学得更好,谁就能胜利。这一段历史不赘述了。

当然,萨摩藩的近代化建设源自其成功的经济改革,从财政赤字,到有余力搞新玩意,这也是一段有趣的历史。

1853年,萨摩藩已经能造出无烟火药,更早时,自产燧发枪已经不是问题,1855年,萨摩藩甚至造出了凤瑞丸,大元丸,万年丸,承天丸,升平丸五艘西式风帆战舰和云行丸蒸汽船,当然,凤瑞丸,大元丸,升平丸三船均献/卖给了幕府,升平丸被改名昌平丸,是日本近代海军基石之一。

1863年,萨英战争,萨摩藩的近代化工业成果大多被英军舰炮摧毁,但是,人大多建在。几乎整个日本近代军事的元老都保存的好好的,比如某包含大山岩,山本权兵卫,东乡平八郎的神奇海岸炮台。

战后,意识到“差距还是存在的,而且是巨大的”的萨摩藩,开始主动接触英国人,继续走近代化之路。大量的西方先进武器,如恩菲尔德1853米涅弹线膛枪,斯宾塞1865杠杆步枪从萨摩藩向各个倒幕藩中扩散,最后在戊辰战争中竟然比靠着法国的幕府军在武器上略胜一筹。

既然法国支持幕府,那么英国人就支持倒幕。而支持倒幕最直接的军火贸易就是依靠着萨摩藩这个窗口。当时萨摩和长州购买先进武器的主要渠道,是长崎英国商人托马斯・格洛弗。他在长崎开办了格洛弗商行,成为上海怡和洋行在日本的代理机构。格洛佛在暗流涌动的幕末,找到了商机。据日本学者统计,1866-1867年间经由长崎贩卖到日本国内的步枪中,仅格洛弗商行一家的销售量便占到了38%。

同时,英国驻日公使哈里・帕克斯也看上了格洛弗,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暗中向萨摩藩提供武器装备,萨摩藩又将其倒卖至各个倒幕藩阀手中。据传,帕克斯和格洛弗也暗中支持坂本龙马的计划,帮忙撮合长州和萨摩两藩,毕竟长州也是可以当成生意对象,而且长州也需要近代化武器。

就这样,英国人的武器,通过萨摩藩,流向了长州等倒幕强藩,佐贺和土佐藩的资金也注入进来,而长州等藩也依靠这一窗口积极接触英国势力,毕竟攘夷攘不过啊,还不如先借夷之力尊皇。

萨摩藩军队,1868戊辰战争

萨摩藩的特色就是“类似甜筒”的半首笠,萨摩军队整体西方化程度叫高,士兵多着藏青色纽扣式制服,而军官则由于个人喜好可能着传统服饰。萨摩藩部队普遍装备了恩菲尔德1853米涅弹线膛枪,甚至有1865斯宾塞杠杆步枪。萨摩藩军队整体装具非常西化,士兵佩戴刺刀和日式刀具,但图中所示士兵并未着皮靴(在幕府军中,只是传习队等精锐法式部队配发皮靴)。

60年代,英国人搞过恩菲尔德1853的后装改进版:施耐德-恩菲尔德,萨摩蕃也在新玩意出现后大肆购买,并向其余地区输送。施耐德恩菲尔德有后装步枪的效率,却不是那么贵,很快在倒幕派里又掀起了潮流。萨摩蕃的一般部队也大量装备此款步枪,相比于幕府军一般部队的前装线膛枪,科技上就有了压制。

甚至在甲午战争中,日本一些部队仍然装备有施耐德恩菲尔德,二战末期,竟然还有翻出来给民兵用的计划。

另:这玩意就是清末中国文献提到的“士乃得”步枪。

萨摩藩为了区别友军,右臂有一白色布条,这时萨摩藩的特色。

而为了在一片藏青色士兵海中识别,倒幕各藩在左臂佩戴一种红色袖印,这种袖印从上野战争开始在倒幕派中普及。

上图中,举旗者为小队长,所举上红下白旗帜为小队旗,长州萨摩均以此为标准,但是土佐藩是纯白旗。

长州,萨摩,土佐藩的基层军官为了在线列中标识自己,会佩戴“熊”头部装饰,当然,这玩意不是熊毛,日本没有那么多熊。所谓的熊是马毛或者从中国进口的牦牛毛染色制成的毛茸茸帽子。萨摩藩使用黑熊,长州藩使用白熊,土佐藩使用赤熊。

这种熊装饰除了线列中基层军官,一些精锐部队,以及部分彰显身份的中高级军官也会佩戴。

熊的起源是战国时代的各种奇形怪状的马标,指物,和兜上的兜蓑等装饰。

搭配阵羽织的赤熊(土佐藩)
倒幕军袖印
萨摩藩精锐部队的1865斯宾塞杠杆步枪
萨摩藩精锐部队的1865斯宾塞杠杆步枪

长州蕃:

文久三年(1863),为防御下关,长州藩建立了“奇兵队”这一民兵组织,并开放民众持有长枪,刀等武器的权限。允许僧人,商人等习武。随后伴随着一系列以“队”为名的民兵组织的混战,高杉晋作成了长州藩军事改革的主导,意识到日本内忧外患的高杉晋作,决定进行大刀阔斧改革。

高杉晋作废除家兵,以从民众中募集的藩的军队而不是家族的军队为主力,组建了一千六百名常备军,创立了近代化的指挥体系,削弱了各家族的势力,高杉晋作还在长州藩内建立了军事学校,并对军队进行定期西式训练,提高平民军人地位,构造了一直彻底近代化的军队。

有了军队,就得有武器,早期,长州藩在下关和美国人做交易,用卖船等方式往返于上海和下关,搞到了一些线膛枪,随后幕府发现了长州藩的行为,禁止了其在下关的交易。

上文提到,萨英战争后,萨摩藩成了各个藩购买新式武器的窗口,长州藩1865年7月,和萨摩藩商定,以萨摩藩名义,从格洛弗处买了4300支1853恩菲尔德米涅弹线膛枪和3000支Geberu恩菲尔德前装枪(此处的Geberu可能特指非线膛的恩菲尔德步枪,比如1839,1842)。随后,1866年击败幕府军尝到甜头的长州藩,多次借助萨摩藩从格洛弗手中购买武器,而格洛弗,以及背后的英国驻日公使哈里・帕克斯和坂本龙马也在撮合长州萨摩两强藩搞事情。

长州蕃也和萨摩蕃一样,购买过大量施耐德恩菲尔德步枪(详见萨摩蕃部分)。

使用借助萨摩藩搞来的1853恩菲尔德的长州藩士兵,图中的是施耐德恩菲尔德,也就是后装改造版的1853
使用借助萨摩藩搞来的1853恩菲尔德的长州藩士兵,图中的是施耐德恩菲尔德,也就是后装改造版的1853
长州藩部队

和萨摩藩一样,长州藩佩戴倒幕军的红色袖印,长州藩的小队旗也为上红下白。

长州藩士兵身着藏青色西式纽扣制服和西洋式装具,和萨摩藩一样,士兵中皮靴并未普及。长州藩军服袖口无论军官士兵均有白色线条,

长州藩的特色是韭山笠,这种笠型可以说是幕末最流行的近代军队装扮了,但和幕府侧的会津藩不同,长州藩的韭山笠没有太多的装饰。

长州藩军官佩戴韭山笠或阵笠,长州藩另一特色是英式的大衣外套,如图,一些军官会身着英式大衣配长靴。

长州藩的“白熊“已经在萨摩部分做过介绍,不再赘述。

作为高杉晋作最早创立的从平民中募集的常备军,“奇兵队”有着较好的西洋式装备。

装备西化严重的奇兵队,皮靴,大衣,手枪,衬衫

其余:

其余各藩也进行了自己的近代化军事改革,但由于实力和地理位置等原因,新式军队整体实力不如长州,萨摩两藩。

倒幕派的势力壮大后,识别所属是一个大问题,为此,各藩采用左臂的袖印进行识别,而大量新式部队所着西洋式纽扣制服,佩戴传统袖印不伦不类,所以最终采用了左臂臂章制度和袖印制度并行的措施。

PART7.其他


明治早期的御亲兵&镇台部队以及西南战争:

待更新!!!

明治19式的经典装扮:

待更新!!!

承上启下的日俄战争:

待更新!!!

幕府将军2:全面战争:武家之殇中的幕末军队:

待更新!!!

幕末火器:

火绳枪

恩菲尔德系列:1839 1842 1853 施耐德恩菲尔德

杠杆步枪系列

马蒂尼亨利系列

针发枪系列

待更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戊辰战争中,萨长新军那顶形似甜筒的帽子,其实是当时日本陆军的“步兵略帽”(兵用略帽),或者更具体地说,是早期的一种“开化帽”。之所以看起来像甜筒,是因为它的设计特色,以及当时日本陆军改革的背景。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1. 时代背景:明治维新与陆军现代化戊辰战争(18681869年)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
  • 回答
    戊辰战争中,幕府军若选择退守江户而非进攻京都,其能否抵挡住倒幕军,这是一个颇具讨论价值的 if 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战略考量以及潜在的变数。幕府军的战略失误:为何京都成了“败着”?首先,我们得明白,幕府军当时选择进攻京都,本身就是一次重大的战略失误。 地理劣势.............
  • 回答
    绝对不行,戊烷这种物质是绝对不能饮用的。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很多东西,比如汽油、打火机燃料,里面都含有戊烷。它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属于烷烃家族,而烷烃类物质的特点就是它们具有一定的毒性,而且对我们的身体会造成伤害。首先,戊烷具有挥发性,也就是说它很容易变成气体。如果我们不小心吸入戊烷的气体,可能会引起头晕.............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异戊醇和冰醋酸之间的反应,以及它属于哪种生成酯的机理。首先,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阴谋”或者“秘密”,而是化学中一种非常经典且基础的反应,我们称之为酯化反应。而具体到异戊醇和冰醋酸,我们指的是羧酸与醇的酯化反应,通常在酸催化下进行。反应过程全景:简单来说,异戊醇(一种醇)和冰醋酸(.............
  • 回答
    .......
  • 回答
    吞噬山河的巨兽:如何理解“丁戊奇荒”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被深深铭刻在人民记忆中的灾难,它如同吞噬一切的巨兽,留下了无数的悲伤与绝望。这场灾难,就是“丁戊奇荒”。提起这个名字,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颗粒无收的田地,更是一幅幅人间炼狱的画面:饥饿、死亡、易子而食,以及那些被逼到绝境的人们,他.............
  • 回答
    您好!关于《礼记》中“季夏月戊己日”在2017年的具体日期,这其中涉及到中国农历、干支纪日法以及古代礼制与现代历法之间的换算。我将为您详细解释。一、 理解“季夏月戊己日”首先,我们需要拆解这个概念: 季夏月 (Jì Xià Yuè): 在中国古代历法中,一年被分为四季,每季三个月。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