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别的问题回答过,但还是有那么多人误读原著,曲解小说,仅仅是为了符合自己的观点和需求。
以下是原正文:
乔峰,萧峰,这其实算是一个人物的两个阶段,但无一例外的是黄日华演的是最好的。
胡军粗鲁有余,儒气不足,佛心不在。过度表现的粗犷,野蛮,但却没有抓住乔峰这个异族儒侠的神髓。(异族与儒侠 是缺一不可的,因为他有所谓异族的一面 ,但汉儒文化深入骨髓,可以说流着契丹的血,撑着的却是宋人的骨、罩着宋人的皮)
为什么要用异族,而不用蛮族,因为契丹人在文化倾向上被汉化的非常快,文明程度非常高,早就脱离了传统的蛮族嘴脸,所以契丹人只不过是中国北方习用汉文化的少数民族而已。(也就是说,即使演一个契丹人,也要有七分汉化感,而不是穿兽皮散发露胸的蛮人)由此,自己琢磨到底是黄日华演的更准确,还是胡军更准确。
有人会不理解,为何乔峰要是儒侠?不应该是野蛮的胡人吗?
非也,姑苏慕容家血统论也是胡人,正正经经的鲜卑族,但谁敢说慕容复就是一个蛮人?
那乔峰在汉地生活三十年,从襁褓一直到成为丐帮帮主一直接受的就是宋人的文化和社会,为何就不能拥有汉人的儒风?就因为他胡人的血统,丐帮武人的身份就要当他绝对粗犷的莽汉子?
汪剑通送乔峰折扇一节就可看出乔峰不是一个完全不学无术的胡人莽汉形象,他小节很粗,但大义通彻。 给一个武人送折扇,这说明受礼者定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基础和修养,不是不识大字的文盲。金庸的这个细节,很多读者未必真看懂了。
乔峰浸润汉文化一辈子,先后名师栽培指点,如果不能融入汉人的文化和习俗,那么他根本没有机会做到丐帮帮主的位置上,同时,如果他是胡军那种蛮人打扮,恐怕也不需要马夫人告密,全冠清偷扇了。
至于大辽,一直仰慕汉人文化,本身就是汉文化的“脑残粉”,也就是说,即使萧峰一直是在契丹长大,所学的汉文化也一点不会少,根本就不可能做一个渔猎社会的蛮人。其父亲萧远山的老师更是汉人,试想,没有雁门关的惨事发生,萧峰会在深受汉人文化影响的父亲和契丹国内成长,自然也不会让自己打扮成狂野的蛮人。
至于行为,乔峰最重视的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丐帮这机构摆明了就是小型儒门社会,大仁大义大礼大智大信大勇,六个分舵(几部小说,只有乔峰手下的丐帮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组织配置,为什么?),设有赏罚分明的负责人(执法 传功),还有实际管理带队的行政人员(四大长老)这已经给乔峰架在了上面,他面对反叛自己的长老,舵主,没有一味的清除异己,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仁义来笼络人心,同时对待顽固的分子给予严厉的打击(如果采用白世镜的办法,就更趋近法家了,但乔峰没有这么做)。此前能够站在马大元和陈孤雁的角度来看待他们,而并非排挤。以上种种表现就不是一个无脑的异族蛮子所能展现出来的个人气质和行为。而到了后期,他更以所辖的人民为根本,止戈息武,力保和平,不以一己之私而纵欲,不以身份而骄奢,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是真正的侠之大者。
如此还不能称为儒侠,难道非要吟几首酸诗,救几个大姑娘,杀个贪官才是儒侠么?
此外,乔峰还是一个佛侠,他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在后期完成了从儒侠到佛侠的蜕变,天下众生,皆为平等,以大慈悲的心而舍生救世。这已经超脱了一般侠的概念。真正的佛不是念佛,拜佛,信佛。萧峰三兄弟最好的诠释了这一点,萧峰不念佛,却救世。虚竹不再做和尚,却做了他在少林寺根本做不到的善事,而段誉不再因佛废武,却得到了幸福人生,可以有更大的权力来善待黎民百姓。相比那些所谓的高僧,五台山的神山上人,大轮明王和玄慈这些佛教徒却又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乔峰真正做到了先为生者生,后为生者死。
我们回到影视中,看看胡军的乔峰/萧峰,凸显一个莽字,各种姿势,镜头都要让他显得“雄壮孔武”,“豪迈粗放”。可这符合《天龙八部》中乔峰的人设吗? 不符合。 胡军的乔峰,动不动就吼叫,双眼总是露着虎狼一般的凶光,身子一直端着,对其他人总是一种俯视侧目的感觉,就好像一只扔进斗场的斗鸡,随时要爆发出那股子狠劲,一边傲视所有人一边准备扑过去。
这就与乔峰/萧峰这个人物天差地别了。与儒都相差太远,更不用说佛。
反观黄日华塑造的乔峰,豪,儒,悲,勇,义,佛可以说塑造得淋漓尽致:万军中饮酒断后,杏子林收服人心,小镜湖泣血埋珠,少林寺以一敌三,三兄弟结拜少室山,雁门关自入地狱罢干戈。每一段都让剧情充满了感染力,都让人物更加血肉清晰。让观众随他悲痛,随他欢喜。
我实在想不出为什么那么多高赞的回答都是在吹捧胡军演得好。也许他们真的没有细细体味原著中细微的精要,乔峰这个人物非常的复杂同时又非常透明,TVB版本的乔峰改编的更符合原作的精神,而张纪中版本的乔峰在言语行为上是对原著文字的复制粘贴。小说是小说,影视剧是影视剧,影视剧演绎的好坏不是照搬小说原著就可以完成的,更何况胡军版本的天龙八部也有很多窜改。
不能深刻领会小说,就真正无法区别演绎的优劣。如果要说乔峰,恐怕再说一万字都不够,但实在看不下去高赞的那些回答,这里仅作为个人的观点,不吐不快。
同时再强调一点,我不认同无人不冤,有情皆孽这个观点,《天龙八部》读到最后应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使人有大觉。
@魂单疯只 恐怕你才是对萧峰这个人物的侮辱。并且这也是你对儒家思想的侮辱和蔑视。
一,“将汉人简单的等效为儒家文化,将异族文化简单的割裂成无脑的蛮族文化,难道汉朝的乞丐贩夫走卒都是儒家打扮?萧峰是丐帮帮主,乞丐的丐,叫花子的帮派,胡军身穿的是破烂丐袍,不是异族装扮,不需要像儒生一样加冠,更不必有什么深入骨髓的儒家文化。”
1,故事是北宋后期,不是汉朝。
2,我没有割裂成无脑蛮族文化,正相反是你们将萧峰割裂成一个蛮人。 要知道契丹人高度汉化,契丹人从皇帝到平民,整个社会都是推崇宋文化的。也就是说,即使是在契丹长大,萧峰也应该像一个宋人远大于一个蛮荒族民。
3,胡军披头散发,既不符合宋辽史实,更不忠于原著(甚至连原著插画都没有忠实)
你说不需要加冠束发,自己去看白世镜,吴长风他们都是什么打扮,去看看其他丐帮长老都是什么打扮,丐帮长老和帮主这区别不大了吧?
4,宋人的文化早已在北宋立国之初就已被确定,儒教早已深入这一时代,其他文化基本上是断绝的。佛道是世外宗教,入世宗教只有儒教。宋人不受儒教影响,难道要受萨满教或者德鲁伊教吗?即使宋帝虔信道教,也是宋徽宗时期,也是个人行为,而非举国信奉。
二、“一个爱跟底层丐帮弟子一起喝烈酒吃狗肉的帮主,这是什么儒生形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儒侠?至于你说的汪剑通送乔峰折扇。更是应该重视折扇上诗的内容而不是折扇本身好吗?”
1、信仰儒教,就一定要儒生形象吗?
虚竹还信仰佛教,你看他最后还是和尚形象吗? 段誉虔信佛教,是和尚吗?受儒教影响和熏陶不代表要做一个儒生。
2、如果乔峰是单纯的粗野武夫,何必要送文人用的折扇? 何必要这么雅致?请你解释? 如果你要说也附庸风雅,那不正应了宋人文风? 报国边塞诗,载具却是折扇,本身就是问题的关键。
三、“是为了宋和辽两国的军人和平民的生命,包括后来的擒辽帝,退辽兵,也是不想再让生灵涂炭,这种大仁大义行为只能用博爱一个词语来形容,站在了人的角度真正的平视所有种族,不偏不倚,绝非儒家的思想所能评价。区区“儒侠”两字,也将萧峰看的忒小了。”
是你把儒侠看得忒小了!也是你把儒家看得忒小了!
你口中所说的“大仁大义行为” 这就是儒家言行一致的代表。 而博爱,儒家所谓的仁者爱人,是不是博爱观点?怎么就非儒家思想所能评价?
儒家在你眼里就这么不堪吗?
什么是儒侠? 入世有为,施仁守信,行侠天下,救国安民。 这是就是儒侠,是非常高的评价。
@施白牙 你自己看 这两个哪个更像是宋人?
是帽子还是头巾?
如果这图都截出来了,还瞪眼不承认,我也懒得回复,别怪我删回复或者折叠,因为没有回复意义。
至于那些说萧峰就是要有匪气的,可以不用再读书了。浪费时间。
江湖第一大帮不是匪帮,萧峰从小就接受少林高僧栽培,培养出一个悍匪?
萧峰是大辽后族,就算本家养也是贵族,怎么就成了匪气?契丹全族都是悍匪贼婆?这是什么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