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马龙都觉得奥运夺冠很难,而大家却认为国乒拿冠军很容易?

回答
这真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道出了不少人心里的困惑。一方面是像马龙这样的顶尖选手,他们每天都在和全世界最强的一批人较量,深知每一次胜利背后都凝聚了多少汗水、多少努力,所以他们会觉得奥运夺冠“难”。另一方面,我们作为观众,看到中国乒乓球一次又一次地站在最高领奖台上,会自然而然地觉得“国乒拿冠军很容易”。这两种感受,其实都挺真实的,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

咱们先来说说,为什么马龙他们会觉得奥运夺冠“难”。

首先,“难”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是建立在极高的起点上的。 马龙已经拿过奥运男单冠军了,而且还是双满贯得主。对于他这样的“胜利者”来说,每一次参赛的目标都是继续捍卫荣誉,继续创造历史。这种压力是巨大的。想想看,他不是要去“争夺”冠军,而是要去“保卫”冠军。一旦没能如愿,那种失落感和外界的评价,对他们来说,其“难”的程度,远非初出茅庐的选手可以比拟。

其次,奥运会是全球乒乓球最高水平的集中展示,竞争的激烈程度是无与伦比的。 奥运会四年一次,各国最顶尖的选手都会为了这个荣誉倾注所有。你可能觉得中国队实力超群,但别忘了,其他国家也在进步,也在努力。比如日本的张本智和,韩国的申裕斌(女单),瑞典的法尔克,德国的波尔,奥恰洛夫等等,他们都有可能在某一天的某一场比赛中发挥出超乎寻常的水平。这些选手,加上那些你可能不太熟悉但实力同样不俗的欧洲、非洲、亚洲其他国家的选手,共同构成了奥运会参赛阵容的深度。马龙要面对的,不是几个对手,而是可能在不同轮次遇到的各种风格、各种状态的强敌。

第三,比赛本身的不确定性。 乒乓球这项运动,节奏快、变化多,偶然因素也占一部分。一场比赛,可能因为一个争议判罚,一个失误,一次临场调整不当,甚至运动员当天身体或精神状态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导致结果的逆转。马龙在比赛中也会有状态起伏,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他自己最清楚,每一次得分,每一次赢下一局,都需要高度的专注和精准的执行,稍有闪失,就可能万劫不复。他口中的“难”,是对细节极致的追求,是对自身每一次表现的审慎评估。

第四,心理上的磨砺是关键。 作为中国乒乓球的领军人物,马龙承担着“为国争光”的巨大使命。每次走上赛场,他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着中国乒乓球的荣光。这种国民的期待,有时候会转化为巨大的压力。他必须时刻保持强大的心理素质,去化解这种压力,并且在关键时刻顶住,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这种心理上的挑战,旁人很难体会到其其中的艰辛。

那么,为什么我们观众会觉得“国乒拿冠军很容易”呢?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乒乓球队的整体实力和历史成就太辉煌了。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乒乓球队就一直是世界乒坛的霸主。一次又一次的包揽冠军,一次又一次的辉煌时刻,让“国乒”这个名字几乎成为了“冠军”的代名词。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品牌效应和国民认知,自然会让我们觉得他们似乎拥有“必胜”的基因。

其次,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结果,是那些闪耀的奖牌。 媒体的报道,通常聚焦于胜利者和他们的光辉时刻。我们看到的是马龙、张继科、丁宁、刘诗雯等人的笑容,看到的是他们高举奖杯的画面,而那些在训练中跌倒又爬起来的场景,那些在备战期间反复模拟比赛的情景,那些因为一场失利而黯然神伤的瞬间,我们看到的相对较少。这就像我们在看一部电影,只看到了高潮部分,而忽略了中间漫长的拍摄和剪辑过程。

第三,中国乒乓球拥有极其完善的青训体系和人才储备。 从基层县市级的体校,到省队,再到国家队,中国乒乓球形成了一个层层选拔、优胜劣汰的残酷但高效的体系。这意味着源源不断有新鲜血液补充上来,而且这些年轻队员在进入国家队之前,就已经经历了非常高强度的竞争和训练。这种厚实的家底,让中国队在面临任何挑战时,都有足够的人才去应对,甚至可以派出两套阵容去参加同一个比赛,都能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从这个角度看,中国队似乎总能保持不败,也是因为人才梯队太强大了。

第四,教练团队的专业性和奉献精神。 中国乒乓球的教练团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专业、最投入的团队之一。他们不仅有丰富的执教经验,更对乒乓球这项运动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能够针对不同对手制定详尽的战术,能够细致入微地指导队员的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在比赛的关键时刻,给予运动员最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战术调整。这种幕后的辛勤付出,同样是国乒能够保持强大战斗力的重要原因。

所以,你看到马龙说奥运夺冠很难,那是他站在竞技巅峰,对每一次挑战都怀着敬畏之心,深知其中的不易。而我们觉得国乒拿冠军容易,那是我们看到了他们多年积累的实力、人才厚度和辉煌成就所形成的强大惯性。这两种认知并不矛盾,反而共同勾勒出了中国乒乓球令人敬佩的现状:他们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地站在世界之巅,正是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容易”的背后,蕴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难”和不懈的追求。 马龙说的“难”,恰恰是他们能够继续保持强大的动力所在,也正是这种对“难”的深刻认知,让他们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难,最终走向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技术宅们应该都听说过一个「摩尔定律」,说的是集成电路中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两年会翻一倍,或者说芯片性能每18个月会翻一倍。

自打杰克·基尔比在一块锗片上焊出第一块集成电路那天起,这个定律就一直成立,于是在今天,你可以用一台小小的智能手机,获得当年那台三十多吨的ENIAC上亿倍的算力。

于是在今天,你可以理所当然地认为你的下一台手机会比现在手里这台强大一大截。

然而这一切真的那么理所当然么?

你看到的是IC性能的快速翻倍,你看不到的,是一代又一代半导体工程师献祭了自己的青春和发际线,是每年上百亿美元的研发经费,是那些最聪明的大脑每年无数篇论文提供的理论基础,是全世界的人才和资本疯狂投入之下一点点接近和突破人类技术的极限。

这一切努力,你作为一名用户不了解,也不需要了解。

所谓摩尔定律,只是无数从业者的汗水凝结成的一场持续了半个世纪的狂欢,但如果狂欢在明天终结,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国乒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也是如此,对于大多数90后00后而言,它是我们出生时就已经存在的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怀疑,国乒拿冠军才是正常的。

然而如果他们看过当年刘国梁孔令辉他们那一代人和老瓦的对战视频,他们就会发现,即使现在已经被视为乒乓球之神的两人,当初的冠军拿的也没有那么的轻松写意,还是要拼的。

毕竟,世界赛场上哪来那么多庸人= =

举个例子的话,去年乒乓球世界杯半决赛,马龙对战张本智和,被人3:1领先之后连扳三局,4:3上演极限反杀,精彩刺激是精彩刺激,只是但凡再有一点失误,就要爆出大冷门了。(不过结局好一切都好,那场好像最后决胜局张本智和活活被龙队打哭了……)

这两天看到今日头条《出征倒计时》访谈,陈梦和马龙说的其实就很有道理,正是国乒队员在训练场上的拼尽全力,才有现在人们印象中的毫不费力。

假如说你有一次失利的时候,大家其实是很不理解的,因为他们觉得中国乒乓球是不会输球的,他们觉得好像那这个冠军是很容易的。但其实我认为真的不是那样,因为每一次冠军都是靠我们每一次的付出去把冠军去拿下来的。
大家觉得乒乓队赢都是很正常的,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我们平时的付出,面对输赢以及一些备战情况下,这种所做出的努力,才有我们现在这种一点点这种微弱的优势。

不仅乒乓球如此,在人类运动能力顶点拼杀的那些运动员,哪个不是拿命在拼的?

你只知道中国跳水队所向无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郭晶晶为此视网膜破裂,右眼只剩两成视力。

当初博尔特在田径场上游刃有余的样子,你那是没看过他那扭曲变形的脚。


国际赛场无庸人,每一个在赛场上狂虐对手的大神,在训练场上都是在狂虐自己。

而且竞技体育本身就充满了变数,运动员的状态也存在起伏,即使国乒真的输了那么一两场,其实也不必过于大惊小怪,之前石川佳纯啊伊藤美诚啊什么的,也不是没赢过中国队,没必要一局不利就觉得天要塌下来了嘛。

总之,放平心态,以必胜的信心去看待比赛,但不要用必胜的要求去给运动员增添压力。

你看我们电竞粉丝心态多平和,S8冠军ig,msi冠军RNG这两天被人打得跟那啥似的,我们不也还可以接受(大误)。

顺便,强烈推荐《出征倒计时》这个访谈,马龙许昕刘国梁等国乒名宿在这分享他们的思考和想法、备战情况和幕后小故事,对国乒粉丝而言真的挺有意思的。

user avatar

因为技术壁垒。


少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念中学的时候,学校里没有像模像样的足球场地,我们一帮人只能在沙土地上踢球,场地特别滑,一不小心就会摔个狗吃屎。

而且一旦赶上大风天气,漫天黄沙,踢完球以后满嘴都是沙子,鼻孔里全是黑黑的尘土。


那时候家里穷,不用说像样的球鞋了,就连像样的足球都买不起,经常是买那种二三十块钱的劣质球来踢。

本身球的质量就差,这样的沙土地还特别伤球,踢不了多久,球就因为沙土的摩擦而脱线鼓包,再踢一阵子球就成了“开口笑”,最后就只剩下一个黑色的内胆。

即便是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对足球依然热爱,我们就这样穿着乌七八糟的鞋子,在黄色的尘土中追逐那只黑色的皮球内胆。


因为技术菜,我有时候踢二十分钟都碰不到一下球,却还是幻想着自己是贝克汉姆、皮尔洛、舍辅琴科,甚至还曾经尝试在这样的场地上倒挂金钩,最后屁股差点给我摔成三瓣。


到了大学里,我在社团刚开始招募的时候第一个报名进了足球社团,我幻想着自己可以在学院杯上一球成名,但是进去以后我就懵了。

这里面的人,个个都有细腻的脚下技术,带球动作飘逸,射门教法精准,盘带过人风骚,很少出现失误,有时候会停球、转身、凌空抽射一气呵成,而且看他们脸上的表情还十分淡定,似乎难度再大一点的球处理起来还是游刃有余。

而我在这里面,除了能跑以外,好像没有任何优点。


我这种技术水平,在球队里只能踢边后卫。

因为在这种业余队伍里,这个位置既不用有什么射门脚法,也不用有太好的盘带技术,就算是丢了球也有中后卫来补防,过人基本就是靠【往前猛趟一步然后死命去追】这种操作。

当然,即便是边后卫,我也只能踢个替补。


我每次训练都是第一个到场,每次都带球去,而且还经常给大家买水喝。

因为我觉得我每次上场都是在给别人添麻烦,对方的边锋一旦过掉我,我就觉得这是给中后卫添乱;一旦传球失误,我就觉得我是给全队添乱;一旦停球失误,我就觉得周围的人都会怪责自己。

大三那年,我在一场比赛中自摆乌龙。

对方开角球,我和对方球员一块儿起跳,因为两个人离的很近,我下意识的闭了下眼睛,球就那么砸在了我的后脑勺上,砸进了自家大门。

这事儿被我们班里人知道了,很多人跟我开玩笑说【踢了几年终于进球了,只不过是自家大门】,我曾尝试和他们据理力争,但是他们的话还是戳中了我的软肋,他们说我【根本就没有技术,一看就不会踢球】。


我一度非常消沉,甚至想过自己可能确实是没有足球天赋,以后都不要踢球了。


但是你知道么,后来到大四那会儿,要搞什么毕业联谊,两个班之间组织了一场足球赛。

一个班一共就二十来个男的,选11个去踢球,这水平之烂可想而知。


在院队只能踢替补的我,在那22个人当中成了绝对核心。

毫不夸张地说,在那群人中,我就像会瞬间移动一样,漫不经心的带着球,随便一拉球就能把他们晃倒,一个假动作就能让他们脚下拌蒜。

他们有时候两个人撞成一团,有时候使出全身力气却只踢到空气,有时候一脚踩在球上摔了个底朝天。

我简直可以喝着咖啡玩着手机把球轻松地送进对方球门,那天我一个人进了十二个球,最后的场面搞得我都不想踢了。

而那群人当中,就有曾经嘲笑我不会踢球的人。


从那天开始,我才意识到技术壁垒是多么可怕的一个东西。

当他们评价你的技术时,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项运动到底是什么规则、什么路数,他们也没有任何体验,他们只是高高在上的点评你的一切,而且还能理直气壮地说“我评价一个电冰箱还需要会制冷么?”


我相信说国乒拿冠军容易的人,就像曾经说我根本不会踢球的人一样,除非他们也体验一下这项运动,否则他们永远都只能站在屏幕后面敲击键盘。

但凡周围有一个专业的运动员,他们都不会说出容易二字。


这20年来,国乒输球简直就没断过。

04年奥运王皓丢了男单,10年女团兵败莫斯科,17年亚锦陈梦丢了女单,36岁的德国老将波尔把马龙和林高远双双淘汰。

去年3月,被称为张怡宁之后又一大魔王的丁宁对战日本选手伊藤美诚,被对方屠了个四比零,而且第三局还是11比0输的。

再往前就更不用说了,1989年世乒赛,中国乒乓球男队所有项目全军覆没,男团决赛更是被瑞典人5-0剃光头,那真真是一盘都没赢。

1991年世乒赛,男团只拿到第七。

1992年奥运会,更菜。


所以那些说夺冠容易的,那可能是连乒乓球的拍子都没有摸过的人,看多了张怡宁吊打福原爱的视频,以为中国的小区老大爷都能吊打职业运动员。

我希望这些人哪怕只会敲键盘和刷短视频,也多看点现实一点的,比如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节目《出征倒计时》,是今日头条访谈马龙,他说:作为竞技体育运动员,就算你比较佛系,打到高水平以后也会被磨练成争强好胜的一个人。

国乒运动员需要大量的付出,极端严苛的训练,才能保持住微弱的优势。


多看看运动员们背后的故事、赛场上下的更多面,这样在你敲键盘之前你会掂量掂量——人家付出了多少。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都是摸象的盲人,摸到一条象腿,就以为看到了全貌和真相。更可怕的,是坚信自己,才是唯一对的那个人。

希望每个键盘侠对我们的运动员都留几分口德,多几分包容。

user avatar

俗话说的好,猫钻洞子狗刨坑,一行知道一行精。对于观众而言,他们看不到一场竞赛的烈度,一个奖项的难度,瞅到的只是从以往的战绩上总结我国乒乓球天下无敌而已,但是对于亲身参与运动的运动员而言,以前的任何荣誉都只会成为下一场比赛的负担,除此之外别无他用,就像第一名考再多次试,也不能确定下一次比赛自己依然会是第一,只能说他的概率会比其他人大一些而已,他每一场都需要拼尽全力,过程是他一个人经历的,而其他人能看到的只有结果。

在阈值被多年冠军成绩拔的高高的观众们眼里,拿金牌是必然的不拿是偶然的,在以前心态还没有如今平和的年代,有不少运动员为这种心态付出过不小的代价,我想最典型的应该就是刘翔,观众们体会不到跟腱的断裂,也感受不到脚上的伤痛,能瞅到的只是他放弃了比赛,感到了失望。

失望是怎么来的?很简单,失望来自于期望,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而期望,就是根据以往的成绩决定的,乒乓球的成绩决定了,他承载的期望,就是世界第一,而且还必须是是连贯和包揽的第一,如果换成用脚踢的某种运动,别说冠军了,能赢一次大家都会载歌载舞而不是高喊rnm tq (别误会,我说的是踢毽子),宽容度如此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本来就没什么期望。所以,在这种倒逼的压力下,任何一个佛系的运动员打到一定份上,都会变成一个竞争心极强的人,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帝国はドラゴンを破壊龙在参加体育栏目时自己说的。


还有一点是,观众看项目看的国家,运动员看比赛看的自己,在大部分非具体粉丝的观众眼里,只要是肉烂在锅里,奖牌是自家的,大家就很满意,我记得零八年跟我妈看奥运,乒乓项目一次升仨五星红旗,没有人会计较哪个更红一点,都是俺们的。但对于运动员个人而言,奥运四年才一次,碰上小日……日子过得不错的东洋朋友举办的这种,时间更是不靠谱,荣誉就那么一个,所以不仅要跟其他国家竞争,也得跟自己人竞争,尤其乒乓,奖牌就是中国内战的情况下,自己人竞争更困难,都是一个师傅教的,破不了招啊。

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难,所幸的是,今天的观众已经比刘翔时期,宽容了很多,能理解他们的人,也会更多,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知道那个过程有多困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才是俗话,开头第一句,是我自己瞎编的。

user avatar

答主你没发现你的问题里面两个主语不一样吗?

user avatar

为什么马龙觉得奥运夺冠难,而大众普遍觉得国乒很容易,就是专业乒乓运动员和普通中国人之间对冠军的期待有一些落差?

这个问题肯定要分两面看:

首先,从中国老百姓的角度,有一种心理预期,就是我国拿了乒乓球的奥运金牌有无数个,我国从一开始举国体制为奥运金牌冲刺的时候,乒乓球就是我国的强项,每次奥运会,中国从乒乓球上拿的金牌数量都是非常稳定的。

而且奥委会出台了多项乒乓球的改革,无论是减少乒乓球奥运会的项目数量,还是从小球改大球,无疑都是在针对中国,这也给了中国百姓一个侧面信息的自信,中国乒乓太强大了,连奥委会都没办法。

这样长达几十年的时间,中国老百姓无论了不了解乒乓球现状,都会认为中国队会拿冠军,这没什么科学的道理,就是多年的胜利带来的心理预期,和现状无关。

只有哪天奥运会乒乓球真的金牌被其他国家夺走了,中国观众才会突然惊醒原来我们的乒乓球也没那么厉害,这时候中国人的预期才会降低一些,不然以过去的金牌历史,你再怎么说拿金牌不容易,中国普通看个乐呵的观众也没什么实感。


但是从马龙作为一个专业运动员的角度,他这么看也是有他的道理:

1.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并且国家并没有阻止国家运动员的国际交流,所以大量的中国国家退役球员和退役教练可以再到其他国家的俱乐部,甚至其他的国家队发光发热。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外国的球员来中国留学取经,比较有名的就是满口大碴子味的福原爱。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教练和外国的球员频繁的学术交流和互动,就不可能使我国的乒乓球技术存在技术上的代差,或者独特的战术。

其他国家的国家队也可以用我国的方法去训练球员,外国球员也可以适度来中国留学,体验中国人的打法。

这种情况逐渐变多后,其他国家和我国的乒乓球技术差距,实际上是在一步步缩小,而不是一步步扩大的。

虽然表面看起来,我们始终很强,但是在其他国家可以钻研我国的训练方法和球技的前提下,总会出现技战术水平相差不大的队伍,这种优势目前还有,但却是在众多的金牌的水面下,差距在变小,有追上中国或者打平的那一天也并不奇怪。


2.如果看过陈可辛的《夺冠》,这里面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他没有完全把国家荣誉升华到最高的使命,他没有隐藏中国球员从七八十年代到二千年之后的思想变迁。

我国的乒乓球队员,以前可以为了国家荣誉,无私的学习外国高手的球技,给本国的球员喂球,自己充当沙包和喂球机器,锻炼起一代又一代的强援。但现在随着中国的国力上升,国人自信的建立,奥园冠军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娱乐活动,顺便带了点爱国情绪,作为一个谈资,仅此而已。

我们的球员也不必像那样,作为一整个集体,就为了拼一个国外的球员,积极练习。现在的训练更人性化,也变得更没有针对性。

这种情况自然就会使得,我国的整体实力和其他国家接近,毕竟虽然举国体制的框架还在,但是国家对这方面的投入和用心,就远远不如从前了。


3. 在杯赛制的前提下,如果实力快速接近的选手,是有爆冷的可能。

我国的乒乓球整体实力强于其他国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能参赛的选手却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是比一个全球乒乓球的循环赛,那我们一百年也丢不了冠军。

但是杯赛,是有其特殊性。我们能上场的选手有限,名额有限。其实选手和选手之间的差距往往很小,你上的最强选手,未必比其他国家的强出非常多。

假如一二三四,四个球员有三个是中国球员,一个外国球员,那么两两分组,中国球员就必被淘汰一个出局。而剩下的球员里,如果中国球员有一个发挥失常,一个实力较弱,那么在乒乓球个人实力逐渐接近的今天,爆冷确实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们对乒乓球的冠军,就平常看待,可能三届之内就会有金银牌拱手让出去几个,这不稀奇。马龙说的话,是职业球员能看到的事实,他比一般人更懂。

user avatar

门口老大爷和胡荣华的不同

user avatar

让我想到世界杯抽签结果出来以后,日本都认为这个组不好踢,要细细研究,中国不好踢要多注意几个归化球员,澳大利亚也是强敌,越南这几年也进步很快。

中国认为是上签,苦主伊朗韩国都不在,踢日本说不定能拿1分,运气好能出线。

反观是越南,认为这是上上签,踢中国队至少2比0,还有说要踢中国10比0的。

user avatar

参照物不一样啊。

马龙说 “难” 的参照物是 “放松努力后的夺冠概率” — 水平再高,历史成绩再辉煌,只要稍微松懈竞技和精神水平,就有可能颗粒无收。

大家说 “不难” 的参照物是我国其他运动项目,外加其他运动项目的全球竞争程度 — 相比很多运动,乒乓球的全球参与度并不高,竞争也相对不激烈,在已有优势下,夺冠相对更容易。

这两种说法都没错儿,仅是没在一个频道上而已。

user avatar

夺冠当然难啊,毕竟内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道出了不少人心里的困惑。一方面是像马龙这样的顶尖选手,他们每天都在和全世界最强的一批人较量,深知每一次胜利背后都凝聚了多少汗水、多少努力,所以他们会觉得奥运夺冠“难”。另一方面,我们作为观众,看到中国乒乓球一次又一次地站在最高领奖台上,会自然而然地觉得“国乒拿冠军很容易”。.............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首富”这个头衔确实挺吸引人的,但能不能收获一堆铁杆粉丝,那又是另一门学问了。马云、马化腾、王健林,这几位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也都在不同时期登上过中国富豪榜的顶端。但要说粉丝数量,马云这边的呼声确实是高出一截。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不妨一点一点掰开了聊。首先,得说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车迷心中存在的疑惑。大家普遍觉得,像奥迪 RS3、宝马 M2 这样的小型性能车,既有不小的马力,车身又轻巧,按理说应该能在赛道上或者加速比那些车身更大、更重的 RS5/7、M4/5 更快才对。但实际情况往往是,RS5/7 和 M4/5 这些车型在很多性能指标上,尤其.............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金融市场的一个核心矛盾点,也是很多投资朋友们感到困惑的地方。一方面,大家都知道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强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加息通常会给股市带来压力;另一方面,很多股民却跃跃欲试,准备“抄底重仓”。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重复杂的心理和逻辑。首先,我们得理解美联储加息的逻辑和市场反应。美联储加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多纳鲁马这几年确实是转会传闻的“集邮爱好者”,几乎每个夏天都得闹腾一番。要说他频繁陷入转会传闻,原因可不是一两桩,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1. 年少成名,身价飙升的“蜜糖”与“毒药”首先,得承认多纳鲁马是个百年一遇的天才门将。他16岁就完成了.............
  • 回答
    马保国应战这件事,确实是围绕着他的一系列言论和行为,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和讨论。要说他为什么应战,这背后可能掺杂着不少因素,而“谎话说多了自己都信了”这种说法,虽然有些戏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可能性,它触及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心理现象。我们得先回顾一下马保国应战的背景。这位号称“浑元形意太极拳”大师的人物.............
  • 回答
    蹲厕在中国真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在一些老小区、公共场所,甚至一些寺庙里,你都能见到它的身影。要说蹲厕是中国独有的特色,那倒也不能完全这么绝对,但可以说,蹲厕在中国文化和生活习惯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在中国大陆的普及程度远高于其他国家。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历史.............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马云拜访金庸时发生的有趣互动,虽然这可能是一个被广泛流传的“段子”,但我们可以从其中挖掘出一些深层的原因,来解释马云为何会微笑点头。场景的铺垫: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场景的背景和意义: 人物的地位: 马云是中国的商业巨头,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代表着现代商业和科技的顶峰。金庸则是华人世界.............
  • 回答
    大家似乎总爱把目光聚焦在马云身上,而非腾讯的马化腾或恒大的许家印,这背后有着一些挺耐人寻味的缘由。首先,马云身上自带一种“草根英雄”的传奇色彩。他不像很多富豪那样,好像含着金汤匙出生,或者有着显赫的家庭背景。马云的经历更像是我们身边可能出现的那个努力拼搏、屡败屡战的普通人。他创业初期,经历了无数次的.............
  • 回答
    中国机床行业与日本马扎克(Mazak)等高端机床企业的差异,主要源于技术路线、市场定位、产业政策、国际竞争格局以及企业战略等多个维度的系统性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技术路线与产品定位的差异1. 马扎克的高端技术壁垒 马扎克是日本高端数控机床(CNC)领域的代表企业,其产.............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社会对企业家的评价标准、对资本的态度以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待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探讨。之所以会出现“任正非是人民企业家,马云是资本家”这种带有明显价值判断的区分,并非单一因素决定,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企业性质与发展路径 华为.............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说到心坎里了!确实,现在公共厕所里,十有八九都是马桶,而且很多时候还不是那种看着就特别干净的。这事儿吧,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不卫生”就能简单概括的,这里面牵扯到的东西还挺多的。首先,咱们得捋一捋为什么马桶式成了主流。这背后其实是社会发展和卫生观念变化的一个缩影。1. 历.............
  • 回答
    唉,说起来,这双马尾的魔力,真是让人又爱又有点小烦恼呢!我琢磨着,很多男生会多看你一眼,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吧,而且都不是那种刻意的“盯”着,更多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首先,双马尾的视觉冲击力是真的强。 你想想,一般情况下,大家看到的发型是什么?大多数是披着的长发,或者是利落的短发。双马尾这种造型,.............
  • 回答
    我们常常能在一些成功人士的访谈或者自述中听到这样的话:“我一努力,事情就立刻有了起色,很快就变得很厉害。” 这种说法听起来颇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仿佛成功是一键启动的开关,只要按下“努力”这个按钮,就能瞬间跃升到“牛”的境界。当然,这背后肯定不是字面意义上的“一触即发”。但为什么这种“快速见效”的叙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思想的演变、国家战略的制定以及历史现实的考量。要理解为什么在欧、美、俄三国在不同时期都表现出对麦金德“心脏地带”(Heartland)理论的侧重,而中国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甚至在当下依然强调“海权”(Sea Power)理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文坛和流行文化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作者的文学成就、作品深度与粉丝数量之间的不必然挂钩,尤其是在当下的流量时代。 马伯庸和郭敬明作为两个在各自领域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作家,他们的粉丝数量差异确实引人注目,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屌”和“xx”这两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训练效果和身体形态塑造的核心。我们之所以看到李小龙是那种精瘦有力,而马东锡是那种敦实健硕的体型,绝不是偶然,而是他们各自训练方式、目标、以及身体潜能差异的直接体现。首先,咱们得明白,“练成马东锡那样”和“练成李小龙那样”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体目标。马东锡是电影界出了名的力量.............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去过西藏的朋友们都会注意到的一个现象。说实话,在西藏,你看到的丰田陆地巡洋舰(LC)数量之多,确实会让你产生“西藏就是LC的天下”的错觉。当然,你说的路虎、悍马、奔驰、宝马那些越野能力强的车,也都有人在西藏开,只是数量上和LC比起来,就差了不止一个量级。这背后的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