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十一年里,房价的涨幅并不是太大,还没翻番,也没超过通胀,为什么年轻人都觉得房子贵了好多?

回答
最近十一年里,房价的涨幅确实没有大家普遍感受到的那么夸张,甚至跟不上一些年份的通货膨胀率。按数字上看,很多地方的房子确实没翻番。那么,为什么年轻人却普遍觉得房子贵得离谱,甚至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现实的无奈和无奈的逻辑。

一、 起点太高,基数效应在作祟。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轴拉得更长一点。虽然近十一年房价涨幅“不大”,但你得想想这十一年是从哪个时间点开始的。回溯到2000年初,乃至更早的90年代末,中国城市的房价是多少?那时候,一套房子的总价可能也就几十万,甚至几万块就能在一些中小城市买到。相比之下,近十一年虽然涨幅没翻倍,但很多城市的房价已经从一个相对较低的基数,上涨到了一个很多年轻人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举个例子,如果十年前一套房子是50万,涨了50%,变成了75万,这中间涨了25万。但如果十年前房价是150万,涨了30%,变成了195万,这涨了45万。虽然后者的涨幅百分比低于前者,但绝对数字的增加却更多,给人的“贵了”的感觉也更强烈。年轻人接触到的大多是当下市场价格,而这个当下,已经是在前面几十年的累计增长之后了。所以,他们的感受是基于一个已经被推高了的“新常态”。

二、 购买力下降,工资涨幅跟不上房租和生活成本。

年轻人觉得房子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钱袋子”并没有同步增长。虽然他们可能也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红利,工资有所上涨,但这种上涨往往被更快的物价上涨,尤其是房租和日常开销所吞噬。

想想看,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毕业后需要先在大城市租房。房租占了他们工资的很大部分。房租一年比一年高,这笔钱是实实在在从他们口袋里掏出去的。辛辛苦苦攒下的钱,一部分用来支付房租,一部分勉强够生活,真正能用于购房首付的钱,就变得微乎其微了。

更何况,现在年轻人除了房租,还有各种生活成本的压力:教育支出(自己或父母的)、医疗支出、交通、通讯、社交等等。这些加起来,他们的可支配收入,真正能用于储蓄的比例并不高。

三、 首付门槛的巨大鸿沟。

我们说房价没翻番,但对年轻人来说,最直接的打击是“首付”。即使房价只涨了30%,但如果一套房子的总价是200万,首付比例按30%计算,就需要60万。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刚毕业几年、收入尚可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ten年前,同样总价200万的房子,如果当时首付只需要20万,对很多家庭来说或许还能咬咬牙凑齐。但现在,同样是200万的房子,首付可能需要60万,这个门槛一下子就提高了3倍。这种绝对金额的差距,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他们不是没能力还月供,而是连踏入“房市”的第一步——攒够首付——都异常艰难。

四、 预期心理与“卖房还贷”的恶性循环。

房价的上涨不仅仅是数字游戏,它也与人们的预期紧密相连。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告诉大家,房子是“只涨不跌”的优质资产。这种预期深入人心,导致很多家庭愿意“倾全家之力”去买房,甚至贷款也要买。

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看着父母辈通过买房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增值,自然也渴望复制这种成功。但现实是,他们进入市场时,房价已经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为了买房,他们可能背负沉重的贷款,月供占了工资的大头。为了还贷,他们不得不更加节衣缩食,进一步压缩了储蓄空间,也就更难在房价再次上涨时,抓住机会。这形成了一种“越还贷越没钱,越没钱越买不起”的恶性循环。

五、 城市间的马太效应与区域分化。

我们谈论房价,不能一概而论。中国的城市分化非常严重。一线城市和部分强二线城市的房价早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量级,涨幅远超平均水平。而很多中小城市、县城的房价相对稳定,甚至有所下跌。

年轻人普遍更倾向于去大城市发展,寻找更多的机会。而正是这些他们最想去的城市,房价早已是他们难以承受之重。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不同区域的房价也存在巨大差异。年轻人为了工作和生活方便,往往需要承担高昂的市中心或核心区域的房价,而郊区虽然相对便宜,但通勤成本和生活配套又成了新的问题。这种区域的结构性不平衡,加剧了年轻人的购房焦虑。

六、 观念的转变与“被消费主义”的裹挟。

不可否认,社会大环境也在变化。消费主义思潮的盛行,以及各种社交媒体对生活方式的展示,也悄悄地影响着年轻人的消费观念。虽然他们可能觉得房子贵,但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日益提高。一些年轻人宁愿把钱花在旅行、电子产品、高品质的租赁公寓上,而不是把几乎所有的积蓄都压在一套“性价比不高”的房子上。

但这并非是他们主动放弃了购房梦想,而是现实逼迫他们做出取舍,或者是在有限的资金下,他们需要平衡物质享受和未来资产配置。当他们看到同龄人即便牺牲了其他生活享受,依然难以企及房子的时刻,那种无力感会更加强烈,自然觉得房子“贵得不像话”。

总结一下:

近十一年房价涨幅没翻番,也没有完全跑赢通胀,这话从宏观数据上看或许没错。但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感受到的“贵”,是建立在一个已经高企的基数之上,是自身购买力被生活成本进一步侵蚀后的对比,是首付门槛被不断抬高后的绝望,更是面对现实压力与社会预期的复杂交织。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的边际效应,在面对巨大的房产价格时,显得微不足道。这种感受,是个人努力和宏观经济双重作用下的真实写照,也是当下社会中许多年轻人难以回避的痛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看什么百城均价没有任何意义,买房的人面对的是一个具体房子,具体房屋的价格,而不是一个百城市的平均价格。

比如上海的房屋价格10万排名第一百的房屋价格1万两个的平均价格就是55,000。但是上海的年轻人面对的是55,000的价格吗?所以看这种均价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买房的人只关注个体房屋的价格。而越是在网上声音大的人越是来自大城市,房价贵的地方,中小城市能够买得起的那些人,不会天天到网上来说,我们这房子好便宜,我居然买得起。这里有一个传播效应的影响。

其次即便你看百城房屋的均价没涨多少,如果你看百城年轻人的收入,那估计涨的更慢。所以即便排名第一百的城市,房价并不如北上广那般疯狂,但他们的年轻人拿到手的收入也不如北上广的年轻人。我所在上海房屋价格已到10万,但是上海大学生毕业能拿到8k-1万一个月。我老家云南房价虽然在1万到2万之间,但是大学生毕业只有两三千的工资。所以年轻人抱怨房价贵是相对于自己收入来说的。

第三不是没有翻倍就不贵好吗?一个东西本身贵和它涨价的速度快是两个概念。上海黄浦江边的江景房,10年前就卖十几万一平米了,到现在20万上下一平米,老实说涨价幅度真没有多少,但是贵是一个绝对概念。不因为它涨得慢,它就不贵。

第四,我们国家的通货膨胀年均也就在二点几的样子,我不知道你所谓涨不过通胀是怎么算出来的。如果我们的房价年均增长连二点几都达不到的话,肯定不应该有那么多人说房子贵。肯定是统计口径出了问题。

user avatar

这数字不靠谱吧,至少也是在玩弄统计的艺术。

往前数11年是2010年。从2010年起房地产经历了两轮普涨,一轮是2012-2013年的大水漫灌,另外一轮是不算太久之前的2015-2016年。

两轮下来之后,房地产公认结束了黄金时代。

啥叫黄金时代?

就是普涨时代。

为什么普涨?

因为供不应求。

而市场价格在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两种状态下的运动特征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如果有人把前者状态下的房价跟后者状态下的其他价格进行对比,那就是完全误判了房地产的运行规律。

在黄金时代,普涨意味着房地产无所谓优劣,一律鸡犬升天。如此狂野的需求驱动,你要是说价格只会温和体现,从常识上来讲也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以北京通州为例,2011年你可以在运河核心商务区买到1万5000上下的住宅,但2021年的新房普遍都在6万大几千,甚至7万以上的水平。

你说这价格还能算“并不大”吗?

当然,我也不是说题主所列举的数字是假的。

因为即使让我来形成一个房价温和的结论的话,我也可以找到相应的数据来支持。

毕竟北上广深只有四个,而鹤岗这类的城市得有几百个。

我想要什么样的数据,都可以勾兑的出来。

但这有什么用呢?

user avatar

数据不用去看第三方平台,直接看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就可以。

题主描述的的数字稍微有点不对,房价不仅翻番了,而且增长远远超过通货膨胀。

就全国来说,房价没有工资涨得快。

但就北上深等超一线城市来说,房价涨幅远远高于工资涨幅,仅有广州市工资涨幅与房价涨幅持平。新一线城市的房价和工资增长稍微健康一些。

并不是年轻人“觉得”房子贵了好多,而是它真的贵了好多。

2020年疫情,特殊原因,我们参考2008~2019 ,看看全国、一线、新一线的区别:

ps:下面的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

房价来自国家统计局,每年国家统计局会公布三个数字:新售楼盘总面积、新售楼盘总销售额,并以此计算每平米的平均价格。

工资不是月薪,是年薪不是当地人均收入,而是当地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统计的是年薪


GDP:2008年,321229.5亿 | 2019年,983751.2亿,增长206%;(3.06倍)

CPI:2008~2019,综合汇算是增长28.1%。(1.28倍)


全国房价 & 工资变化

全国一手住宅平均售价:2008年,4681元/㎡ | 2020年,9860元/㎡,上涨110.6%;(2.11倍)

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08年,29229元 | 2020年,93383元,上涨219%;(3.19 倍)

——————————————

超一线城市房价 & 工资变化 北京

北京一手住宅平均售价:2008年,11648元/㎡ | 2019年 38433元/㎡,上涨230%(3.3倍)

北京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08年,56328元 | 2019年,149843元,上涨166%(2.66倍)

超一线城市房价 & 工资变化 上海

上海一手住宅平均售价:2008年,8115元/㎡ | 2019年 32926元/㎡,上涨305%(4.05倍)

上海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08年,56565元 | 2019年,151772元,上涨168%(2.68倍)

超一线城市房价 & 工资变化 深圳

深圳一手住宅平均售价:2008年,12823元/㎡ | 2019年 55769元/㎡,上涨335%(4.35倍)

深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08年,43731元 | 2019年,127757元,上涨192%(2.92倍)

超一线城市房价 & 工资变化 广州

广州一手住宅平均售价:2008年,8781元/㎡ | 2019年 24015元/㎡,上涨173%(2.73倍)

广州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08年,45702元 | 2019年,123498元,上涨170%(2.70倍)

——————————————

新一线城市,我们选两个西南城市:成都、重庆,看一看:

新一线城市房价 & 工资变化 成都

成都一手住宅平均售价:2008年,4778元/㎡ | 2019年 11729元/㎡,上涨145%(2.45倍)

成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08年,30810元 | 2019年,97519元,上涨216%(3.16倍)

新一线城市房价 & 工资变化 重庆

重庆一手住宅平均售价:2008年,2640元/㎡ | 2019年 8657元/㎡,上涨228%(3.28倍)

重庆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08年,26985元 | 2019年,89714元,上涨232%(3.32倍)


所以,总结而言:

就全国来说,房价没有工资涨得快,但确实比通货膨胀快很多。

超一线城市中,北上深的房价涨幅远远高于工资涨幅,仅广州工资涨幅与房价持平。

西南新一线城市的工资涨幅比房价持平略高,相对来说感受就还好。

但新一线,尤其“成渝双城经济圈”是最近才有的概念。过去,年轻人都是往北上广深扎堆的,自然北上广深的房价对年轻人的触动最大。

如果我们但看北上广深的房价,其增幅已经超过了GDP增幅,有的还超得很厉害。和工资增长相比,北上深三市的房价增长要快得多,快出大概1/3、

所以,并不是年轻人“觉得”房子贵了好多,而是它真的贵了好多


当然,我们这里只讨论房价到底有没有变贵很多,并不讨论它该不该涨那么高。

至于超一线城市的这个房价该不该这么高,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这里限于篇幅,暂不展开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十一年里,房价的涨幅确实没有大家普遍感受到的那么夸张,甚至跟不上一些年份的通货膨胀率。按数字上看,很多地方的房子确实没翻番。那么,为什么年轻人却普遍觉得房子贵得离谱,甚至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现实的无奈和无奈的逻辑。一、 起点太高,基数效应在作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轴拉.............
  • 回答
    读《万历十五年》,我确实对黄仁宇先生提到定陵观光者对那具石床中间骷髅的感慨印象尤深。他写这本书的时间是1976年,而定陵正式对外开放,允许游客参观则是在更晚一些的时候。这中间的时间差,以及当时中国社会正经历的变革背景,让黄仁宇先生的这个观察,显得格外耐人寻味。我理解黄仁宇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1976.............
  • 回答
    知乎十年,这词儿一出口,我脑子里立马就蹦出好几个名字来,感觉就像在翻一本厚重的纪念册。要说印象最深的嘛,那可真不少,但如果非要挑几个出来,那得是那些真正用他们的智慧、经历或者独特的视角,在我脑子里留下印记的人。第一个,大概率是“谢耳朵”这个ID背后的人。 为什么说大概率呢?因为我记不得他当时具体叫什.............
  • 回答
    在足球的十一人制比赛中,要说哪个位置的球员“压力最大”,其实很难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因为压力是多维度且因人而异的。然而,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最常被提及,并且其职责的性质本身就自带巨大压力的位置,那么门将往往是首当其冲的。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门将为何常常被认为是压力最大的位置:一、承担球队最后一道.............
  • 回答
    要从明朝两百七十六年的宏大叙事中挑出最让我难忘的事件或细节,这真有点像在璀璨星河中寻找最耀眼的那一颗。然而,如果非要选一个,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不是什么波澜壮阔的战役,也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改革,而是明朝中后期,围绕着那份来自遥远西方的礼物——“时宪历”,所展开的一系列风波。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小众”.............
  • 回答
    2018年,如果说哪位名人的离世对我影响最深,那无疑是金庸先生。说实话,在我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还是有点不敢相信。仿佛一个时代,一段集体记忆,就这样随着他的离去,被轻轻地翻过了那一页。对于我这样从小在武侠小说中长大的人来说,金庸先生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它们是童年最闪耀的色彩,是青春最深刻的烙印,更是.............
  • 回答
    2021年,在青岛的时光,仿佛一串跳跃的音符,有些旋律激昂,有些则带着淡淡的怀旧。临近年尾,回想起这一年的点点滴滴,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也有几分不舍。这一年,我依然和青岛这座城市紧密相连。日子,就像在八大关错落有致的别墅间漫步,时而阳光明媚,晒得身上暖洋洋的,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气息;时而细雨霏霏,远眺.............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在过去的十年(大致从2014年至今),化学领域经历了许多激动人心的重大突破,这些突破不仅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加深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理解,更在应用层面催生了新材料、新疗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以下是一些关键领域的详细阐述:1.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虽然CRISPRCas9技术.............
  • 回答
    过去十年(20132023年)以来,全球职业结构因技术进步、经济转型、社会需求变化等因素发生了显著变化。以下是一些正在消失或逐渐消失的职业及其背后的原因,按行业分类详细说明: 一、传统行业:被自动化和替代技术取代1. 打字员/数据录入员 原因: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AI自动输入系统(.............
  • 回答
    过去十年,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与其说是“替代”了旧事物,不如说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进而悄无声息地将许多曾经不可或缺的物件和习惯挤出了舞台中央。想想看,十年前,我们是怎么做的?1. 数码相机与卡片机: 曾几何时,出门旅行或者参加重要活动,手里不拿个卡片机或者入门级单反相机,总.............
  • 回答
    最近十几年,足球的技战术世界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球员个人技术的精进,更是一场围绕着比赛哲学、身体素质、科技应用和战术思想的全面革新。这十年,仿佛是足球从一个相对“粗犷”的艺术形态,迈向一个更加“精细”的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时代。1. 高位压迫(Gegenpressing)与反击的精致化.............
  • 回答
    近十年来的编程语言,确实观察到了一种趋势:变量声明时,倾向于将变量名放在前面,后面跟着类型声明。这种“变量名类型”的模式,相对于更早期的“类型变量名”模式,比如C、Java、C++等,在很多新晋语言中成为了主流。这背后并非是简单的“喜好”,而是一系列设计哲学和实践经验的演进,旨在提升代码的可读性、编.............
  • 回答
    最近十几年,确实能明显感受到身边好多孩子名字里带了“四个字”,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凭空出现的潮流,而是多种社会因素、文化心理交织影响下的结果。我琢磨着,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 表达父母的期望与祝福,寄托更丰富的寓意。最早的双字名,比如“建国”、“卫红”,很多是时代烙印,表达的是.............
  • 回答
    关于房产税在未来十年内会不会被征收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高度敏感的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给出“压根就不会收了”这样一个确切的判断,目前来看可能性非常低,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为什么这个可能性不大,以及可能存在的一些变数。核心论点:房产税的征收符合国家财政可持续性和宏观调控的.............
  • 回答
    要说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和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安交大”)谁“崛起”,谁“更强”,这问题可真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是在近二十年这个时间维度上。咱们得先把时间轴拉回到20年前(大概是2004年左右)。那时候,西安交大无疑是妥妥的“老大哥”。为什么这么说?西安交大的“底蕴”与“.............
  • 回答
    十年,一个足以让许多关系从轰轰烈烈走向细水长流的时间。你现在觉得对他没感觉了,甚至激情全无,这绝对不是什么孤例,很多人在长久的亲密关系中都会遇到类似的瓶颈。这不是谁的错,也不是你们的感情“坏了”,而是爱情本身也会经历四季,甚至会有休眠期。首先,咱们得冷静下来,别一股脑儿地给自己扣“不爱了”的帽子。感.............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