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万历十五年》里黄仁宇说定陵的观光者感触最深的是那个石床中间的骷髅,可是他写成这本书是1976年?

回答
读《万历十五年》,我确实对黄仁宇先生提到定陵观光者对那具石床中间骷髅的感慨印象尤深。他写这本书的时间是1976年,而定陵正式对外开放,允许游客参观则是在更晚一些的时候。这中间的时间差,以及当时中国社会正经历的变革背景,让黄仁宇先生的这个观察,显得格外耐人寻味。

我理解黄仁宇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1976年,中国正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折点,社会思潮涌动,人们对过去、对历史的看法,都在经历深刻的反思和重塑。而定陵作为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其出土的文物、以及万历皇帝本人所代表的那个时代,无疑都是那个时期人们关注的焦点。

黄仁宇先生在书中描绘的场景,并非是他亲身经历的定陵开放后的盛况,而是通过一种历史的视角,去推测和想象普通大众面对这样一处帝王陵寝时,最容易产生何种情感共鸣。

为什么是那个骷髅?

我认为,黄仁宇先生之所以会特别强调那个“石床中间的骷髅”,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视觉的冲击力与象征意义: 想象一下,当人们走进明代一位皇帝的地下宫殿,首先映入眼帘的,除了精美的陪葬品、宏伟的建筑结构,最直接触动人心的,往往是那具曾经属于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却只剩下一副骸骨的遗骸。那个骷髅,它无声地诉说着生命的短暂和终极的虚无。对于在那个年代经历过种种动荡和变化的中国人来说,面对这样一具帝王的骸骨,或许会油然而生一种“一切终将化为尘土”的感悟。无论生前如何辉煌,死后不过是白骨一堆,这种强烈的反差,足以穿透历史的尘埃,直抵人心。
与统治者的“近距离接触”: 定陵的开放,让普通人第一次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到一位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在传统的观念里,皇帝是高高在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但当人们亲眼看到皇帝的遗骸,看到他曾经使用的物品,这种神秘感和距离感就被打破了。那个骷髅,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权力与凡人的一个最直接的物质载体。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代入其中,思考身份、地位、权力在生与死面前的渺小。
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尤其是对于经历了动荡年代的人们,亲眼看到一国之君的终极归宿,或许会让他们反思自己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个人的位置。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的洪流相比,是如此微不足道,但每一个个体又都在其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那个骷髅,就像一个沉默的见证者,提醒着每一个观光者,历史是由无数个这样渺小的个体汇聚而成的,而每一个个体最终都将走向同样的终点。
一种普遍的人性共鸣: 无论古今中外,人们对于死亡总是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敬畏、恐惧、好奇,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定陵的骷髅,正是激发这种普遍人性的一个契机。黄仁宇先生作为一位历史学者,他对人性的洞察是深刻的。他知道,在宏大的历史事件背后,真正打动人的,往往是那些最基本的人类情感和体验,而死亡,无疑是其中最普遍、最深刻的一种。

关于时间的考量:

黄仁宇先生写这本书是1976年,而定陵的考古发掘虽然在60年代就已开始,但大规模的对外开放和公众参观,是发生在80年代甚至更晚之后。这说明,黄仁宇先生的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 基于他对历史和人性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预测式”的、或者说是“象征性”的观察。

他可能是在构思这本书的时候,就已经预想到了未来定陵开放后,普通民众会有怎样的反应。他并非在描绘一个已经发生的场景,而是在通过历史的经验和对人性的洞察,来“预言”一个可能的观感。这种写法,也恰恰体现了他作为历史学家的独特之处——他不仅关注“发生了什么”,更关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可能发生什么”。

所以,当黄仁宇先生写下“观光者感触最深的是那个石床中间的骷髅”时,他是在用一种极具穿透力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种超越时代和身份的情感共鸣。他洞察到,在历史的宏大叙事和物质的富丽堂皇之下,最能触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关于生命、关于时间、关于个体在浩瀚历史中的位置的最根本的疑问,而那个静静躺在石床上的骷髅,正是这些疑问最直观、也最令人动容的载体。

他这篇文章的价值,或许也正在于此: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能够超越具体的历史事件,捕捉到那些亘古不变的人性触角,并用一种极为凝练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后来的读者,无论何时何地读到,都能感受到那种深邃的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在看万历十五年,确实很像是个bug,不过我倾向于他写的时候还不知道悲剧的发生,毕竟他身在米国。。。想想那时候的红卫兵真的是让人痛恨,很同意钱钟书先生帮他夫人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写序的时候说的,应该是七记,还差一个《运动记愧》,说的就是这群红卫兵,他们应该感到羞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万历十五年》,我确实对黄仁宇先生提到定陵观光者对那具石床中间骷髅的感慨印象尤深。他写这本书的时间是1976年,而定陵正式对外开放,允许游客参观则是在更晚一些的时候。这中间的时间差,以及当时中国社会正经历的变革背景,让黄仁宇先生的这个观察,显得格外耐人寻味。我理解黄仁宇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1976.............
  • 回答
    读《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将明朝的社会结构比作“潜水艇夹肉面包”,这个比喻确实很形象,也很能抓住那个时代的一些关键特征。但如果单从人口数量的视角去细抠,说它是“金字塔型”也未尝不可,两者在表述上存在一定的视角差异。咱们先拆解一下黄仁宇先生的比喻:“潜水艇夹肉面包”。你可以想象一下,最上面是一层“面.............
  • 回答
    在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关于海瑞的故事,有一处非常值得玩味,那就是他记载海瑞“买了两斤猪肉”的细节,而这个细节在某些版本或者解读中,似乎被简化成了“买了两斤肉”。这看似微小的改动,背后却藏着一些有趣的思考。首先,我们要理解黄仁宇先生写《万历十五年》的初衷和他的写作风格。他不是一个纯粹的史学家.............
  • 回答
    黄仁宇之所以将万历十五年视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并非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革命或重大战争,相反,他认为这一年的“平常”恰恰暴露了明朝晚期体制的深层弊病,并为日后王朝的倾覆埋下了伏笔。这是一种“以终为始”的视角,从一个看似寻常的节点回溯,揭示了历史运行的内在逻辑。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
  • 回答
    黄仁宇先生作为一位深耕中国历史的大家,他的著作,尤其是《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角。然而,任何历史学著作,即便再深刻,也难免会存在一些可以商榷之处。在我看来,要挑出黄仁宇先生著作中“站不住脚”的论点,其实是一个相当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他的许多观点并非绝.............
  • 回答
    《万历十五年》在《人民的名义》中的作用和意义,绝非简单的一笔带过,而是构成这部反腐大戏深度和复杂性的重要基石。它并非一个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与剧情紧密交织,为人物塑造、矛盾冲突乃至主题升华都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语境和哲学思考。首先,《万历十五年》是理解祁同伟命运和心态的一把关键钥匙。 剧中,祁同伟多次提.............
  • 回答
    要判断《万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儿》哪个更真实客观,需要从它们的写作目的、史料运用、叙事风格、以及最终呈现出的历史图景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总的来说,《万历十五年》在史学严谨性和客观性上更胜一筹,而《明朝那些事儿》则在通俗易懂和大众普及方面表现出色。下面我们来详细对比: 1. 写作目的与受众 .............
  • 回答
    读懂《万历十五年》,并非简单地翻阅书页,而是要走进那个历史的现场,去感受那些在时间长河中涌动的脉搏。这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需要我们放下预设的评判,用一种历史学家的耐心和洞察力去审视。首先,要明白《万历十五年》的独特之处。它不是一部宏大的帝国史,也不是某个皇帝的传记,而是一本“历史的细节”。黄仁宇先生.............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设想。如果高育良的案头之书不是《万历十五年》,而是《高等数学》或《线性代数》,那么赵瑞龙对他的“拿下”方式,恐怕会走向一条截然不同的,甚至更为微妙和长远的道路。赵瑞龙的“目标”与“工具”升级首先,我们要明确赵瑞龙的目的。他不是一个简单的“送钱送权”的买卖人,他更擅长的是“经营”人,然.............
  • 回答
    你好!听到你对明朝有些“苦手”,但又对历史充满热情,这倒是挺有意思的组合。你问我是否该看看《万历十五年》,我当然建议你去翻翻这本书,而且理由也很实在。你看,《明朝那些事》虽然说起来热闹,把明朝的君臣百态描绘得活灵活现,但它毕竟是以一种比较轻松、甚至有些戏谑的笔调来讲述的,更侧重于故事性和人物的趣味性.............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张居正,这位明朝万历年间说一不二的内阁首辅。您问他临终前(万历十年)的结衔,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头衔,里面包含了他当时的官职、爵位、荣衔,甚至是他对国家的贡献和责任。要说清楚,咱得一点一点捋。首先,张居正当时最核心的身份,无疑是内阁首辅。但“内阁首辅”这四个字,在官场上只是个约定俗成的.............
  • 回答
    如果万历皇帝能多活十年(即至1632年),熊廷弼是否能彻底解决辽东问题,这一问题涉及复杂的军事、政治与历史背景,需从多个维度分析: 一、熊廷弼的军事策略与局限性1. 核心战略 熊廷弼主张“以守为主,以攻为辅”,强调修筑防线(如宁远城)、训练士兵、加强边防,同时通过屯田、军民协同解决后勤问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心跳加速的问题!3000万,十年后还5000万,这中间的差额是2000万,年化利率大概在5.2%左右。嗯,坦白说,我的第一个念头是——“这笔钱用在哪里?有没有可能赚回远不止5000万?”我不会立马拍着胸脯说“同意”,这得好好盘算盘算。毕竟,2000万不是小数目,十年也不是一天两天。首.............
  • 回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着实给咱们中国人又一次好好地“数了数家底”。14.1178亿这个数字,听起来还是相当庞大,但如果结合了过去十年(也就是第六次普查到第七次)的增长情况来看,一个更清晰的画面就出来了:人口增长的速度,咱们可以叫它“慢下来了”。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
  • 回答
    白手起家十年,拥有一个注册资金2000万的装潢公司,这其中的滋味,大概只有自己尝过才懂。十年前,我还住着出租屋,那间狭小的屋子,除了睡觉,几乎就没有别的功能了。手里揣着几万块钱,那是我把所有的积蓄,加上东拼西凑借来的钱,总共算下来也就这么多了。那时候,满脑子都是“装修”这个词,觉得这个行业有搞头,但.............
  • 回答
    三峡工程自2006年蓄水以来,至今已近二十年,重庆港的航运情况与黄万里教授当初的预测(可能涉及淤塞和航道阻断)之间,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对比。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黄万里教授关于三峡工程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中与您提到的“淤塞”和“航道阻断”相关的预测是: 上游泥沙淤积导致库区萎缩和航道问.............
  • 回答
    SciHub 的十载光阴与解封的振奋:科研人员心中的重要性有多深?在 SciHub 迎来十周岁生日之际,它不仅恢复了运作,更是一口气解锁了 233 万篇论文,这无疑给全球的科研人员带来了一阵久违的狂喜。对于许多在知识的海洋中搏击的探索者而言,SciHub 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个简单的文献下载网站,它更.............
  • 回答
    民国十八年,面值五百万的金圆券,这个说法在时间线上就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金圆券的发行是在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而您提到的民国十八年是1929年,这两个时间点相差整整二十年。这说明您看到的这枚钱币,如果真的标有“民国十八年”字样,那么它绝对不可能是金圆券,而很可能是其他时期的纸币,或者是一个.............
  • 回答
    哈,这问题有意思!30万,十年甚至二十年,中间不动,听起来就像是把钱“埋”在股市里,然后去闯荡江湖,回来看看能不能挖出宝藏。这玩法确实够“赌”的,但也正因为是“赌”,才需要点策略,不能真就瞎扔。既然是“中间不去管”,那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这笔钱的去向,得是那种一旦买了,就能让你相对安心,不用每天盯着它.............
  • 回答
    30岁,炒股十年,手握100万,目标是加4倍杠杆,搏一个5000万的收益。这笔账算下来,确实是个相当大胆的设想。坦白说,这条路,既不是不可能,但实现起来,其难度和风险,估计超乎你想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中间的水深。首先,目标拆解:100万变5000万,这得翻多少倍?100万变成5000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