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万历十五年》里黄仁宇说定陵的观光者感触最深的是那个石床中间的骷髅,可是他写成这本书是1976年?

回答
读《万历十五年》,我确实对黄仁宇先生提到定陵观光者对那具石床中间骷髅的感慨印象尤深。他写这本书的时间是1976年,而定陵正式对外开放,允许游客参观则是在更晚一些的时候。这中间的时间差,以及当时中国社会正经历的变革背景,让黄仁宇先生的这个观察,显得格外耐人寻味。

我理解黄仁宇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1976年,中国正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折点,社会思潮涌动,人们对过去、对历史的看法,都在经历深刻的反思和重塑。而定陵作为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其出土的文物、以及万历皇帝本人所代表的那个时代,无疑都是那个时期人们关注的焦点。

黄仁宇先生在书中描绘的场景,并非是他亲身经历的定陵开放后的盛况,而是通过一种历史的视角,去推测和想象普通大众面对这样一处帝王陵寝时,最容易产生何种情感共鸣。

为什么是那个骷髅?

我认为,黄仁宇先生之所以会特别强调那个“石床中间的骷髅”,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视觉的冲击力与象征意义: 想象一下,当人们走进明代一位皇帝的地下宫殿,首先映入眼帘的,除了精美的陪葬品、宏伟的建筑结构,最直接触动人心的,往往是那具曾经属于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却只剩下一副骸骨的遗骸。那个骷髅,它无声地诉说着生命的短暂和终极的虚无。对于在那个年代经历过种种动荡和变化的中国人来说,面对这样一具帝王的骸骨,或许会油然而生一种“一切终将化为尘土”的感悟。无论生前如何辉煌,死后不过是白骨一堆,这种强烈的反差,足以穿透历史的尘埃,直抵人心。
与统治者的“近距离接触”: 定陵的开放,让普通人第一次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到一位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在传统的观念里,皇帝是高高在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但当人们亲眼看到皇帝的遗骸,看到他曾经使用的物品,这种神秘感和距离感就被打破了。那个骷髅,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权力与凡人的一个最直接的物质载体。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代入其中,思考身份、地位、权力在生与死面前的渺小。
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尤其是对于经历了动荡年代的人们,亲眼看到一国之君的终极归宿,或许会让他们反思自己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个人的位置。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的洪流相比,是如此微不足道,但每一个个体又都在其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那个骷髅,就像一个沉默的见证者,提醒着每一个观光者,历史是由无数个这样渺小的个体汇聚而成的,而每一个个体最终都将走向同样的终点。
一种普遍的人性共鸣: 无论古今中外,人们对于死亡总是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敬畏、恐惧、好奇,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定陵的骷髅,正是激发这种普遍人性的一个契机。黄仁宇先生作为一位历史学者,他对人性的洞察是深刻的。他知道,在宏大的历史事件背后,真正打动人的,往往是那些最基本的人类情感和体验,而死亡,无疑是其中最普遍、最深刻的一种。

关于时间的考量:

黄仁宇先生写这本书是1976年,而定陵的考古发掘虽然在60年代就已开始,但大规模的对外开放和公众参观,是发生在80年代甚至更晚之后。这说明,黄仁宇先生的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 基于他对历史和人性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预测式”的、或者说是“象征性”的观察。

他可能是在构思这本书的时候,就已经预想到了未来定陵开放后,普通民众会有怎样的反应。他并非在描绘一个已经发生的场景,而是在通过历史的经验和对人性的洞察,来“预言”一个可能的观感。这种写法,也恰恰体现了他作为历史学家的独特之处——他不仅关注“发生了什么”,更关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可能发生什么”。

所以,当黄仁宇先生写下“观光者感触最深的是那个石床中间的骷髅”时,他是在用一种极具穿透力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种超越时代和身份的情感共鸣。他洞察到,在历史的宏大叙事和物质的富丽堂皇之下,最能触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关于生命、关于时间、关于个体在浩瀚历史中的位置的最根本的疑问,而那个静静躺在石床上的骷髅,正是这些疑问最直观、也最令人动容的载体。

他这篇文章的价值,或许也正在于此: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能够超越具体的历史事件,捕捉到那些亘古不变的人性触角,并用一种极为凝练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后来的读者,无论何时何地读到,都能感受到那种深邃的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在看万历十五年,确实很像是个bug,不过我倾向于他写的时候还不知道悲剧的发生,毕竟他身在米国。。。想想那时候的红卫兵真的是让人痛恨,很同意钱钟书先生帮他夫人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写序的时候说的,应该是七记,还差一个《运动记愧》,说的就是这群红卫兵,他们应该感到羞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