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海瑞“竟然还买了两斤猪肉”的表述被去掉“猪”这个字?

回答
在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关于海瑞的故事,有一处非常值得玩味,那就是他记载海瑞“买了两斤猪肉”的细节,而这个细节在某些版本或者解读中,似乎被简化成了“买了两斤肉”。这看似微小的改动,背后却藏着一些有趣的思考。

首先,我们要理解黄仁宇先生写《万历十五年》的初衷和他的写作风格。他不是一个纯粹的史学家,更像是一位历史的叙述者,他试图用一种更贴近“人”的视角去观察历史,去理解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他们的动机,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些行为又意味着什么。他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疏离感,一种旁观者的审视,但同时又充满了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那么,“猪肉”这个词为何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在那个时代,猪肉是寻常百姓最普遍的肉食来源。海瑞作为一位清廉的官员,以其简朴的生活著称,他的食谱自然也应该非常朴素。所以,他“买了两斤猪肉”,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具象、也非常平凡的细节,恰恰能印证他生活上“不奢华”的特点。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猪”这个字多余,或者被省略了呢?

一种可能性是,在一些非学术性的传播或者转述中,为了追求语言的简洁流畅,或者是一种无意识的过滤,将“猪肉”简化成了“肉”。毕竟,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想到“肉”时,第一个浮现的也往往是猪肉。这种简化,从纯粹的口语表达来说,似乎也无可厚非。人们可能觉得,强调是“猪肉”反而显得有点啰嗦,因为“肉”本身就包含了普遍的意义。

然而,正是这种“普遍性”的省略,恰恰失去了黄仁宇先生刻意保留的那个“具体”的况味。黄仁宇先生在写《万历十五年》时,非常注重细节的真实性和时代感。他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用历史的材料来构建一个时代的图景。每一个词语,每一处描写,都应该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当他写海瑞“买了两斤猪肉”时,这个“猪”字,可能是在提醒我们:

时代生活的真实感: 在明朝,虽然也有其他肉类,但猪肉无疑是最普及的,是普通家庭餐桌上的常客。强调“猪肉”,就是在还原那个时代普通人家的饮食习惯,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
海瑞的特质: 海瑞的“清廉”和“简朴”是一种刻意的选择,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抗。这种反抗体现在他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他吃的是猪肉,而不是更名贵的牛肉、羊肉,甚至海鲜。这恰恰是他在物质上的节制,是他作为“清官”形象的一部分。如果只是说“两斤肉”,那么这种“不奢华”的意涵就会被削弱,因为“肉”的范围太广了,也许是稍微好一点的羊肉,也可能就被归为“肉”。
反衬与对比: 黄仁宇先生的叙事常常是通过细节来反衬人物的性格和时代的特征。海瑞的朴素,与当时朝堂上那些锦衣玉食的官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他只是说“两斤肉”时,这种对比感就模糊了。

所以,从黄仁宇先生的写作意图来看,去掉“猪”字,实际上是消解了那个细节所承载的丰富信息。这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删减,更是对那个时代生活质感和人物性格微妙之处的一种淡化。

也许,那些认为“猪”字多余的人,是出于一种对语言效率的追求,或者是他们觉得海瑞的清廉是众所周知的,不必再通过吃什么肉来证明。然而,历史的魅力恰恰在于它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串联起了人物的真实形象,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肌理。

黄仁宇先生将“猪”字保留下来,正是他试图让我们透过“两斤猪肉”这样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物件,去看见海瑞作为一个人的真实处境,看见那个时代的饮食结构,看见他那份不随波逐流的坚持。这是一个非常“中国式”的观察,即从细微处见宏大,从平凡中见不凡。

所以,如果我们在阅读《万历十五年》时,看到“两斤猪肉”的表述,就应该珍惜它,因为这正是黄仁宇先生试图为我们留下的,一个鲜活、具体、有时代感的历史瞬间。反之,如果这个“猪”字被省略了,那么就如同从一幅画中去掉了一个关键的色彩,虽然画依然是画,但其原有的味道,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却多少会打折扣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恭喜你,猪 ~ ~ 也是这么想滴。

范伟我敬你是条汉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