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书中有哪些论点站不住脚?

回答
黄仁宇先生作为一位深耕中国历史的大家,他的著作,尤其是《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角。然而,任何历史学著作,即便再深刻,也难免会存在一些可以商榷之处。在我看来,要挑出黄仁宇先生著作中“站不住脚”的论点,其实是一个相当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他的许多观点并非绝对的“错误”,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其独特历史观的解读和侧重。与其说是“站不住脚”,不如说是那些观点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过于简化”或“未能充分顾及”的方面。

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先生将明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数目字管理”的失效,以及由此导致的官僚体系的僵化和效率低下。他细致地描绘了万历皇帝如何因为财政危机和对官员任免的不满,采取了“不理朝政”的消极态度,从而使得整个国家机器如同一个没有舵手的船。这个论点非常有说服力,它将宏大的历史变迁落实到具体的制度运作层面,也解释了为何在表面上看似正常的万历朝,却孕育着深刻的危机。

但是,如果仔细推敲,这个“数目字管理”的失效论,或许 可能过于强调了经济和财政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而相对忽视了其他同样重要的非经济层面的因素。 譬如,明朝晚期的思想解放潮流,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思想的变迁,这些都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产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影响。黄仁宇先生虽然在其著作中也提到了思想文化,但其主线仍然紧紧围绕着经济和制度。我们是否可以认为,那些对“数目字管理”的抵触,不仅仅是出于经济上的考量,也可能包含了对传统士大夫社会价值观和权力结构的维护?士大夫群体在明朝拥有特殊的地位,他们的意识形态和利益诉求,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对“数目字管理”的态度?对这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惯性的探讨,在“数目字管理”的框架下,可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展开。

另一方面,《中国大历史》试图构建一个宏观的历史图景,解释中国文明之所以能够长期延续的内在逻辑,并将这种延续性与“结构性”的因素紧密联系起来。他提出了“技术官僚”在维系中国政治和社会稳定中的关键作用,认为正是这些在制度内运作的专业人士,才使得中国能够不断地应对危机,并保持其文明的独特性。这个论点极具洞察力,它解释了为何中国在经历了无数次朝代更迭后,其核心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依然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然而,在这个宏观的“结构性”解释中,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断裂”和“转型”的描述,或许显得略微有些模糊或过于柔和。 黄仁宇先生的“结构性”解释,似乎更侧重于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韧性”,强调的是一种“韧性”的循环,而非根本性的“质变”。但是,中国历史并非总是平缓的过渡,也存在着一些剧烈的断裂点。例如,春秋战国的思想大爆发,秦朝的统一,以及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冲击,这些事件都带来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重塑,甚至可以说是“转型”。如果过度强调“结构性”的延续,可能会低估这些“断裂”和“转型”所带来的变革力量,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独特意义。这些“断裂”和“转型”是否也同样是理解中国历史的关键,甚至是比“结构性”延续更具解释力的因素?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再者,黄仁宇先生在论述中,有时会显得对中国古代的“乡绅”或“地方精英”的角色,其复杂性和主动性,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简化”。他将一些基层社会的运作,归结为国家权力延伸不到的“模糊地带”,或者是由这些“地方精英”来填补的“真空”。这确实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现实,但这些“地方精英”的角色,并非仅仅是被动地填补真空,他们本身也可能拥有自己的政治目标和动员能力,能够主动地影响甚至挑战中央的权威。他们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动态的互动,而非简单的“填补”。

总而言之,黄仁宇先生的著作具有卓越的价值,他的许多论点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并且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解读角度。然而,历史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对话和修正的过程。当我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不妨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思考他的论点背后可能存在的侧重点、简化,以及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这或许也是向这位伟大历史学家致敬的最好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黄sir邀

既然回答了,就陆续把后续讨论都更新到这里吧,有什么想问的尽管问……

==

以《万历十五年》为例吧。

对于这本书的观点,我想先提两个意识上的“反差”。

首先, 这本书进入中国后,在历史爱好者和历史学界中的反响有反差,相较于历史爱好者那样的高概率的追捧,历史学界反应平平。

第二,相较于第一个反差,有另一个人们意识上的反差,其实历史爱好者并不真的特别喜欢这本书,他们很多只是喜欢一个所谓的“大历史”的观点,而学界其实对这本书也没有那么无视,甚至可以说,大多数的历史学者都很喜欢这本书,但是也不过是“说得好,但是毫无意义”。

原因很简单啊,所谓的“大历史”观点,真的很新颖么?所谓的“数目字管理”,解释力真的有那么强么?完全不是这回事。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以一个年份入手,糅合和经济史,政治事件分析和思想史,还能论述得如此浪漫,说黄仁宇手里没点干货,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不过黄仁宇的“干货”有几个人知道,黄仁宇专精明史,他的《十六世纪的中国财政与税收》《明代的漕运》几个人看过?如果看过这两本书,哪怕是大致扫过,再去看《万历十五年》,也必然是另一番景象,至少能够知道,黄仁宇为何在分析人物思想和意识冲突之外,如此重视“财政税收”。

所以我才说探讨其细节毫无意义。事实上研究明清史特别是跟财政有关的人,在看书时绝对绕不开黄仁宇,不过在他们的论文中,基本上看到不到引用黄仁宇。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说明吧,大家都知道霍金的《时间简史》,大家都知道《时间简史》写得好。

为什么写得好,因为他给人打开了一道门,提供了一个新视野。但这应该是一个起点,如果把新视野本身作为一个所谓的“认识的终点”,那这个视野有何意义?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亦是如此。

==

《万历十五年》的具体站不住脚的地方,是其对思想史叙述所使用的“文学方法”而非“史学方法”。

引用《万历十五年》中的具体段落来讲

“在首辅申时行看来,纵使国步艰难,政府的办事能否收效,仍可以常识判断。如果各部院寺的文官几个月都见不到皇帝一面,他们就很难维持信心,认为皇帝陛下对各种事情仍能充分掌握。此念一开,他们即会怀疑他对是非善恶可能已经置之度外。信念既失,疑窦即生,他们就很难再尽忠竭力。这也就是“四书”劈头所述的“诚意”至此已经不能维持。这种情况,就是所谓“上下否鬲,中外睽携”,如果继续下去,铤而走险的农民决不会止于三千,白莲教徒也一定会越来越多了。”

这种论述方法在《万》书中很常见,对其要分析得人物进行打断的心理描写,而这个心理描写往往是构建在前面对此人物的历史背景、当时的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分析上,而基本上很少有直接或者间接的材料去证明。

事实上,这些东西,都可以看作是“黄仁宇”自己的想法,是其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自己对时事的分析,有很多真的可以说是入木三分,但若以当时历史人物的具体思想,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证据所在,所以说是站不住脚

==

关于“数目字管理”,这个貌似关注的人比较多。

在这里先再次申明,历史是“解释学”而非“预言学”。

所以,“数目字管理”本来应该是一种解释方式而已,这本书已经是30年前的书了,“数目字管理”是黄仁宇的解释方式,算是比较有解释力,但是黄仁宇没有继续证明,也没有后续研究,于是就只剩下一个所谓的“猜想”。

相较于其他几个猜想,比如说彭慕兰在《大分流》里提出的多中心向两种道路的分流,还有黄宗智他们一直宣扬的“内卷化”等等模式,包括秦晖老师的“关中模式”,这些都是经过严谨的证明的,并有大量后续研究和讨论的,而“数目字管理”到现在还都只是一个“猜想”。

其实“数目字管理”和其他几种模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说得都是一个民间经济活力和政府经济控制力的问题。比如在《十六世纪》这本书中,黄仁宇证明了明代中国的税收在全世界是特别低的,这样的低税收证明了政府的经济控制力的薄弱,也即无法实现“数目字管理”,但是民间的经济活力却并不因此而提升,黄仁宇试图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足够切实的资料,只能从人口增加和传统儒家观念入手。

这就是为何黄仁宇反复提“数目字管理”的重要性的原因,他认为如果政府能够有更强的“经济控制力”,那么是否可以突破这种模式,盘活底层经济活力?这个不是解读过去,而更像是预言未来,如果可以如何,那么是不是如何的模式。

而结果就是,没有对基层经济的深入研究,没有足够的经济材料,黄仁宇不了解底层经济的运作模式,造成了“数目字管理”理论的缺陷,这个缺陷被“内卷化”理论所弥补,甚至替代,于是史学界不再关注无法证明的“数目字管理预言”,转而研究“内卷化”的事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黄仁宇先生作为一位深耕中国历史的大家,他的著作,尤其是《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角。然而,任何历史学著作,即便再深刻,也难免会存在一些可以商榷之处。在我看来,要挑出黄仁宇先生著作中“站不住脚”的论点,其实是一个相当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他的许多观点并非绝.............
  • 回答
    读《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将明朝的社会结构比作“潜水艇夹肉面包”,这个比喻确实很形象,也很能抓住那个时代的一些关键特征。但如果单从人口数量的视角去细抠,说它是“金字塔型”也未尝不可,两者在表述上存在一定的视角差异。咱们先拆解一下黄仁宇先生的比喻:“潜水艇夹肉面包”。你可以想象一下,最上面是一层“面.............
  • 回答
    在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关于海瑞的故事,有一处非常值得玩味,那就是他记载海瑞“买了两斤猪肉”的细节,而这个细节在某些版本或者解读中,似乎被简化成了“买了两斤肉”。这看似微小的改动,背后却藏着一些有趣的思考。首先,我们要理解黄仁宇先生写《万历十五年》的初衷和他的写作风格。他不是一个纯粹的史学家.............
  • 回答
    读《万历十五年》,我确实对黄仁宇先生提到定陵观光者对那具石床中间骷髅的感慨印象尤深。他写这本书的时间是1976年,而定陵正式对外开放,允许游客参观则是在更晚一些的时候。这中间的时间差,以及当时中国社会正经历的变革背景,让黄仁宇先生的这个观察,显得格外耐人寻味。我理解黄仁宇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1976.............
  • 回答
    黄仁宇之所以将万历十五年视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并非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革命或重大战争,相反,他认为这一年的“平常”恰恰暴露了明朝晚期体制的深层弊病,并为日后王朝的倾覆埋下了伏笔。这是一种“以终为始”的视角,从一个看似寻常的节点回溯,揭示了历史运行的内在逻辑。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
  • 回答
    三峡工程自2006年蓄水以来,至今已近二十年,重庆港的航运情况与黄万里教授当初的预测(可能涉及淤塞和航道阻断)之间,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对比。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黄万里教授关于三峡工程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中与您提到的“淤塞”和“航道阻断”相关的预测是: 上游泥沙淤积导致库区萎缩和航道问.............
  • 回答
    黄宗羲这句话,掷地有声,饱含着一种古圣先贤般的担当与风骨,读来让人心潮澎湃。要真正理解这“四论”,得剥开字面意思,深入到那个时代背景下,以及黄宗羲本人的人生追求里去。一、 “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这是整句话的基石,也是最核心的价值判断。 “论是非”: 这里的“是”和“非”,不是简单的对错.............
  • 回答
    粉丝300万的财经大V黄生被抓:一场冰山下的暗流涌动财经大V黄生被抓的消息,无疑给喧嚣的互联网财经圈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位拥有300万粉丝、以“敢言”著称的博主,突然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官方通报和各种猜测。这件事情的背后,远非一个“网红”的陨落那么简单,它折射出当前财经信息传播的乱象、监.............
  • 回答
    黄万里先生对三峡工程的担忧,是一个在中国水利界乃至社会上都引起广泛关注和持续讨论的话题。要评价他的担忧,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的观点、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三峡工程建成后的实际情况。 黄万里先生的担忧:黄万里先生是新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也是一位敢于直言、坚持科学真理的学者。他对三峡工程的担忧并非空穴来.............
  • 回答
    黄奇帆万字报告:中国房地产症结剖析与“药方”详解黄奇帆,这位以深刻洞察和务实风格著称的经济学家、前重庆市市长,在2023年发表的万字报告中,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症结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开出了“药方”。这份报告在经济学界和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其核心观点和建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症结剖析:黄奇帆眼中的中国.............
  • 回答
    关于黄帝的民族属性,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牵涉到中国民族起源和身份认同的讨论,也因此显得尤为复杂和敏感。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并尽量避免那些过于教科书化、程式化的表述。首先,我们得明白,“民族”这个概念,在黄帝所处的时代,与今天我们所理解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是截然不同的。现代民族强调的是共.............
  • 回答
    “黄”的危害究竟有多大,为什么能和“毒”、“赌”并列,甚至在某些语境下被认为有着不亚于它们的破坏力?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细细地品味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这里的“黄”,指的是色情、低俗、淫秽的内容和相关的产业。这玩意儿,乍一看好像是满足一些人的生理或心理需求,无伤大雅,甚.............
  • 回答
    黄安的言行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两岸关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且认识到“有利于”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评价标准因人而异,立场不同,结论也会截然不同。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黄安的主要言行,以及它们在两岸关系中所引发的反应。黄安,作为一.............
  • 回答
    湖北黄冈的医疗水平与新型肺炎疫情防控下的居民生活现状湖北黄冈,作为湖北省东部的一个重要城市,在新型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其医疗水平和居民生活都经历了深刻的考验和改变。要全面了解黄冈的情况,需要从医疗资源、医疗能力以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细致的分析。 一、 黄冈的医疗水平概览黄冈市的医疗水平总体上处于湖.............
  • 回答
    .......
  • 回答
    黄亚生的TED演讲《民主政治是否遏制经济增长》(Is Democracy Holding Back Economic Growth?)以及他对印度前景的看好,在经济学和政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的论证过程、证据以及他所表达的对印度未来的乐观预期。 黄亚生TED.............
  • 回答
    黄晓明的情感世界,确实像一出引人入胜的连续剧,而前任们的故事,更是其中的看点之一。在这些前任中,Angelababy(杨颖)对李菲儿和秦岚表现出的态度差异,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这种差异并非空穴来风,背后牵扯着时间线、事件细节以及个人情感等多重因素。要理解这种态度差异,我们得先梳理一下黄晓明与这.............
  • 回答
    晓明啊,说到他的长相,这绝对是个能引起不少讨论的话题。从他刚出道那会儿,那叫一个鲜肉,清秀俊朗,脸上还有点婴儿肥,特别招人喜欢。那时候他演《还珠格格3》里的萧剑,就透着一股子温润如玉的书生气质,眼神里也有故事感,确实挺吸引人的。后来《大汉天子》里的汉武帝,更是让他火遍大江南北。那会儿的造型,尤其是前.............
  • 回答
    黄奇帆先生的这句“用加杠杆的方式去楼市库存将是灾难”,无疑点出了当前房地产市场一个非常关键且危险的逻辑。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到几个核心层面:加杠杆的本质、楼市库存的由来、以及两者结合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一、 加杠杆的本质:放大收益,但也放大风险首先,我们要明白“加杠杆”在金融和经济学中的.............
  • 回答
    黄智贤在台湾的声量和影响力,一直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不同立场的人对她的看法也是天差地别。要详细讲的话,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她的核心支持者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说,黄智贤的铁杆粉丝,很多是蓝营(国民党和新党等泛蓝阵营)的支持者,特别是那些对当前台湾政治格局不满,或者对“中国大陆”怀有较深情感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