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说,明朝的中国是“潜水艇夹肉面包型的社会结构”,真实按不同阶层的人口分析未必是“潜水艇夹肉面包型”吧,应该是金字塔型的吧?

回答
读《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将明朝的社会结构比作“潜水艇夹肉面包”,这个比喻确实很形象,也很能抓住那个时代的一些关键特征。但如果单从人口数量的视角去细抠,说它是“金字塔型”也未尝不可,两者在表述上存在一定的视角差异。

咱们先拆解一下黄仁宇先生的比喻:“潜水艇夹肉面包”。你可以想象一下,最上面是一层“面包”,就是少数的皇室、勋贵、高官;中间是厚厚的“肉”,那就是数量庞大、但相对来说结构比较松散、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的普通民众,包括士农工商;最下面可能就是底层的贫苦大众,他们是被压在最下面,甚至连“面包”的边缘都够不着。黄仁宇先生强调的,更多的是一种权力、资源分配和利益格局上的“夹层”感。

在这个比喻里,最上面的“面包”是指那些掌握国家权力、享受着优厚待遇的统治阶层,他们是少数。而中间那厚厚的“肉”,是构成社会基本生产力,同时也是被统治、被税收的群体。他们的数量是最大的,但他们与“面包”层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制度性的隔阂。即使有些人通过科举等方式能够向上流动,但整体上看,这种“夹”的状态是稳定且明显的。

他用这个比喻,其实是为了说明明朝社会在制度运行上的僵化和缺乏弹性。官僚系统层层叠叠,效率低下,很多时候是“上面”和“下面”之间各自为政,中间层(也就是所谓的“肉”)在夹缝中生存。上层的权力难以有效地渗透和管理到底层,而底层也难以真正地影响到上层。这种结构使得社会失去了活力,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现在咱们再来看看“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这个说法更偏重于人口数量的分布。一般来说,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底部人口最多,是社会的基础,然后层层向上,人口数量逐渐减少,最顶端是极少数的精英。

如果从明朝的人口比例来看,确实可以画出一个金字塔。最底层,比如佃农、雇工、无地农民、流民、乞丐等,他们的数量绝对是最大的,构成了金字塔的基座。往上是一些自耕农、小手工业者、小商人等,数量也相当可观。再往上,就是中层官员、士绅、富商等。而最顶端,也就是黄仁宇先生比喻中的“面包”,皇室、亲王、高级官员、国公侯伯这些,他们的数量无疑是极少的。

所以,从人口数量的分布来看,“金字塔型”是更准确的描述。

那么,为什么黄仁宇先生会选择“潜水艇夹肉面包”这个比喻呢?我想,他更想突出的是明朝社会在权力运作、利益分配以及社会流动上的“夹层”和“隔阂”,而不仅仅是人口数量的简单堆叠。

“夹肉面包”的重点在于“夹”——中间那层“肉”,它被上下两层“面包”给“夹”住了。这层“肉”虽然数量庞大,是社会的实体,但它在政治和经济上,并不像“面包”那样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很多时候是承担义务、接受指令的角色。而“面包”层,虽然数量少,但他们掌握着权力,制定规则,享受着资源。

可以这么理解:

金字塔型:描述的是“有多少人”。底层人最多,顶层人最少,是个数量上的层级。
潜水艇夹肉面包型:描述的更多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权力结构”。它强调的是一种“隔阂”和“利益的层层传递与损耗”。上层(面包)与下层(肉的底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裂。信息传递不畅,权力难以有效渗透,利益在传递过程中被损耗。中间层(肉)虽然数量多,但既不拥有最高的决策权,也往往难以完全摆脱底层生活的束缚,被夹在中间,既要承担上层的压力,又要顾及下层的生计。

打个比方,如果把社会比作一个国家,金字塔型就好像把这个国家的国民按照身高排个序,最高的人最少,最矮的人最多。而“潜水艇夹肉面包型”则更像是描述这个国家里的各个部门的权力分配和沟通方式:最上面有一个决策部门(面包),下面有很多执行部门(肉),但这些执行部门之间,或者执行部门与更下层的执行者之间,沟通不畅,效率低下,信息在传递中失真,导致整个国家的运作像一艘“潜水艇”,虽然看似庞大,但内部的协同和反应都非常迟缓。

黄仁宇先生选择这个比喻,是为了强调明朝晚期那种政治上的失灵和经济上的停滞。这种“夹”的状态,导致了社会矛盾的积累,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结构就难以有效地自我修复。底层的民众生活困苦,但他们的不满很难形成有效的反弹,因为中间的层层阻隔,使得他们的声音难以传达。而上层官员则沉溺于既得利益,也无力也无意去真正解决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所以,与其说黄仁宇先生否定了金字塔型,不如说他是在金字塔型这个人口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明朝社会内部的“断裂”和“僵化”的运作模式。这个比喻更多的是一种对社会肌理的洞察,而非单纯的人口普查数据。

总结一下,从人口数量分布来看,说明朝社会是“金字塔型”是没错的,这是事实;而黄仁宇先生用“潜水艇夹肉面包”来形容,则是更侧重于揭示那个时代权力、信息、利益在社会结构中的传递方式和存在的隔阂,以及由此带来的制度性弊病。两者是不同维度的描述,各有其合理性。他的比喻,更具警示性和批判性,点出了明朝社会从根本上失去活力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药

比较定义之前一定要厘清定义具体指的是什么。

金字塔型社会很好理解,既各个阶层自上而下匀称地递增。高层的人数最少,中层的次之,底层人数最多。然而黄仁宇口中的金字塔结构指代的不是社会结构,而是权力结构


submarine sandwich比喻的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它拥有自成一体的底层(农村)和紧密结合的上层(朝廷),但是中间的管理层却是松散的。中国古代的集权体制消灭了一切分享权力的贵族和领主之后,就抹除了这个自治的中间阶层。在中央机构与庶民之间形成了一道真空。

为了填补这个权力真空,文官制度成为了唯一的选择。然而行政技术和财政力量本身又不足以完成这样的任务,其结果是只能用低效的官僚系统接管中间层,以维系着上下两大群体。于是就形成了这种三明治的结构,两片结实的面包夹着一坨松散的食材,既地方政府

中国古代所谓庞大的官僚机构与近代化的政府相比,其实是规模很小的。哪怕是清代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较,也不过是个“小政府”而已。

据缪全吉从《清会典》中统计的数字 ,胥吏额数总 计 :经制京吏 1247 人(攒典 31 人) ;外吏 23 743 人(攒典 5 268 人) 。其中 ,总督衙门平均有 37. 63 ,巡抚平均 24. 56 ,州平均 10.75 ,县平均 11.29 人。[1]

一个人口过亿的大帝国,维系政府运作的中间层不过数万人而已,可见其中间结构是多么的脆弱。基层政府根本政府无力承担其职能,官员面对中央任命的责任,最终只能依靠自身的威望与财力组织幕府与家丁以维持基层政府的运作。但增加编外人员是要花钱的,它的必然结果就是贪腐。

与封建制不同,中央任命的地方官员并不拥有地方的所有权,他只是代皇帝管理而已,对地方有权无责,这就为权力寻租提供了机会;而财政无法满足中间管理层的实际需求,低薪甚至义务当官更直接地助长了这一行为。地方官往往要自己解决维持政府运作的经费,于是就出现了“火耗”这种揩油行为,逼着官员搜刮民脂民膏。而面对这种局面,中央政权除了强调道德的自我约束以外,束手无策。

由于没钱支撑这种结构,政府机构就变得非常简单。由中央任命的官员和地方的胥吏两部分组成。在明代,真正的政府雇员只有“官”而已,而胥吏只是编外的“临时工”。然而自明代开始,官员阶层与胥吏阶层的分裂则使得这种结构充满了矛盾,内耗使得的政府运作更为低效,以致于最终不得不向地方自治妥协。

明代的官员是有薪俸的,尽管钱很少;而胥吏则没有。没有钱又要逼着政府运作该怎么办?明代就依靠一种徭役的形式来实现(类似的情况还有明代粮长制度,民运制度等等,都是用近乎奴隶制的手段强迫庶民承担政府的职能等等)。胥吏往往是地方居民以服役的被迫当“公务员”,而对于考试不中的廪生,有时也会被划拨到胥吏队伍中去,而这就近乎于一种贬谪了。

为什么会是贬谪呢?因为从明代开始,官员与胥吏群体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阶层分裂。为了确保免费的地方公务员供给,胥吏在明代逐渐成为了一个世袭的身份,他们永远也无缘科举。因为没有俸禄,缺少利益维系,他们对政府的效忠是十分有限;但又身在公门,只对官员负责,面对民众亦毫无责任。这使得中饱私囊,钻营舞弊成为了他们必然的出路。

在这种制度设计下,只懂圣贤书玩儿几年就向上爬的官员,和只懂技术永世不得翻身的胥吏,根本是来自两个不同世界的群体,价值观是完全割裂的。他们代表了三明治的上下两层面包。而由他们组成了的地方政府,则往往难以磨合,官难驭吏,吏敷衍官,营养不良,贪腐丛生,效率低下。


面对中央的责任,官员要想办法维持政府运转,除了自己刮钱组织领导班子外,空降的官员必须和地方缙绅合作,因为只有这些地方精英才能有效地影响胥吏,应对官员。他们就是三明治当那新鲜的蔬菜,增加了营养,丰富了口感。而这种合作也意味着与基层自治的妥协,有违了官僚制度设计的初衷。


由此可见这种集权制度下的官僚制度充满了矛盾。精致的中央政府,与无序的底层政治之间,杂糅了各种势力,使得权力的中间层异常的脆弱,它既不完全效忠国家,也不完全属于基层



依靠这种制度维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只足以勉强地维持帝国的运作,但无力面对剧烈的冲击。一旦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或外族入侵,基层的文官系统就实际上覆灭了,丧失了权威的中央亦无力重建秩序,中央与地方的联系被切断后,这就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因此,庞大的帝国看似一个肥硕的大包子,而实际上只是一块松散的三明治罢了,使劲一拨拉,就散成了一地烩菜。



[1] 缪全吉. 《明代胥吏》.附录《清代胥吏研究计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将明朝的社会结构比作“潜水艇夹肉面包”,这个比喻确实很形象,也很能抓住那个时代的一些关键特征。但如果单从人口数量的视角去细抠,说它是“金字塔型”也未尝不可,两者在表述上存在一定的视角差异。咱们先拆解一下黄仁宇先生的比喻:“潜水艇夹肉面包”。你可以想象一下,最上面是一层“面.............
  • 回答
    读《万历十五年》,我确实对黄仁宇先生提到定陵观光者对那具石床中间骷髅的感慨印象尤深。他写这本书的时间是1976年,而定陵正式对外开放,允许游客参观则是在更晚一些的时候。这中间的时间差,以及当时中国社会正经历的变革背景,让黄仁宇先生的这个观察,显得格外耐人寻味。我理解黄仁宇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1976.............
  • 回答
    在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关于海瑞的故事,有一处非常值得玩味,那就是他记载海瑞“买了两斤猪肉”的细节,而这个细节在某些版本或者解读中,似乎被简化成了“买了两斤肉”。这看似微小的改动,背后却藏着一些有趣的思考。首先,我们要理解黄仁宇先生写《万历十五年》的初衷和他的写作风格。他不是一个纯粹的史学家.............
  • 回答
    黄仁宇先生作为一位深耕中国历史的大家,他的著作,尤其是《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角。然而,任何历史学著作,即便再深刻,也难免会存在一些可以商榷之处。在我看来,要挑出黄仁宇先生著作中“站不住脚”的论点,其实是一个相当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他的许多观点并非绝.............
  • 回答
    黄仁宇之所以将万历十五年视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并非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革命或重大战争,相反,他认为这一年的“平常”恰恰暴露了明朝晚期体制的深层弊病,并为日后王朝的倾覆埋下了伏笔。这是一种“以终为始”的视角,从一个看似寻常的节点回溯,揭示了历史运行的内在逻辑。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
  • 回答
    要判断《万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儿》哪个更真实客观,需要从它们的写作目的、史料运用、叙事风格、以及最终呈现出的历史图景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总的来说,《万历十五年》在史学严谨性和客观性上更胜一筹,而《明朝那些事儿》则在通俗易懂和大众普及方面表现出色。下面我们来详细对比: 1. 写作目的与受众 .............
  • 回答
    《万历十五年》在《人民的名义》中的作用和意义,绝非简单的一笔带过,而是构成这部反腐大戏深度和复杂性的重要基石。它并非一个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与剧情紧密交织,为人物塑造、矛盾冲突乃至主题升华都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语境和哲学思考。首先,《万历十五年》是理解祁同伟命运和心态的一把关键钥匙。 剧中,祁同伟多次提.............
  • 回答
    读懂《万历十五年》,并非简单地翻阅书页,而是要走进那个历史的现场,去感受那些在时间长河中涌动的脉搏。这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需要我们放下预设的评判,用一种历史学家的耐心和洞察力去审视。首先,要明白《万历十五年》的独特之处。它不是一部宏大的帝国史,也不是某个皇帝的传记,而是一本“历史的细节”。黄仁宇先生.............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设想。如果高育良的案头之书不是《万历十五年》,而是《高等数学》或《线性代数》,那么赵瑞龙对他的“拿下”方式,恐怕会走向一条截然不同的,甚至更为微妙和长远的道路。赵瑞龙的“目标”与“工具”升级首先,我们要明确赵瑞龙的目的。他不是一个简单的“送钱送权”的买卖人,他更擅长的是“经营”人,然.............
  • 回答
    你好!听到你对明朝有些“苦手”,但又对历史充满热情,这倒是挺有意思的组合。你问我是否该看看《万历十五年》,我当然建议你去翻翻这本书,而且理由也很实在。你看,《明朝那些事》虽然说起来热闹,把明朝的君臣百态描绘得活灵活现,但它毕竟是以一种比较轻松、甚至有些戏谑的笔调来讲述的,更侧重于故事性和人物的趣味性.............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张居正,这位明朝万历年间说一不二的内阁首辅。您问他临终前(万历十年)的结衔,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头衔,里面包含了他当时的官职、爵位、荣衔,甚至是他对国家的贡献和责任。要说清楚,咱得一点一点捋。首先,张居正当时最核心的身份,无疑是内阁首辅。但“内阁首辅”这四个字,在官场上只是个约定俗成的.............
  • 回答
    如果万历皇帝能多活十年(即至1632年),熊廷弼是否能彻底解决辽东问题,这一问题涉及复杂的军事、政治与历史背景,需从多个维度分析: 一、熊廷弼的军事策略与局限性1. 核心战略 熊廷弼主张“以守为主,以攻为辅”,强调修筑防线(如宁远城)、训练士兵、加强边防,同时通过屯田、军民协同解决后勤问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心跳加速的问题!3000万,十年后还5000万,这中间的差额是2000万,年化利率大概在5.2%左右。嗯,坦白说,我的第一个念头是——“这笔钱用在哪里?有没有可能赚回远不止5000万?”我不会立马拍着胸脯说“同意”,这得好好盘算盘算。毕竟,2000万不是小数目,十年也不是一天两天。首.............
  • 回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着实给咱们中国人又一次好好地“数了数家底”。14.1178亿这个数字,听起来还是相当庞大,但如果结合了过去十年(也就是第六次普查到第七次)的增长情况来看,一个更清晰的画面就出来了:人口增长的速度,咱们可以叫它“慢下来了”。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
  • 回答
    白手起家十年,拥有一个注册资金2000万的装潢公司,这其中的滋味,大概只有自己尝过才懂。十年前,我还住着出租屋,那间狭小的屋子,除了睡觉,几乎就没有别的功能了。手里揣着几万块钱,那是我把所有的积蓄,加上东拼西凑借来的钱,总共算下来也就这么多了。那时候,满脑子都是“装修”这个词,觉得这个行业有搞头,但.............
  • 回答
    三峡工程自2006年蓄水以来,至今已近二十年,重庆港的航运情况与黄万里教授当初的预测(可能涉及淤塞和航道阻断)之间,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对比。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黄万里教授关于三峡工程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中与您提到的“淤塞”和“航道阻断”相关的预测是: 上游泥沙淤积导致库区萎缩和航道问.............
  • 回答
    SciHub 的十载光阴与解封的振奋:科研人员心中的重要性有多深?在 SciHub 迎来十周岁生日之际,它不仅恢复了运作,更是一口气解锁了 233 万篇论文,这无疑给全球的科研人员带来了一阵久违的狂喜。对于许多在知识的海洋中搏击的探索者而言,SciHub 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个简单的文献下载网站,它更.............
  • 回答
    民国十八年,面值五百万的金圆券,这个说法在时间线上就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金圆券的发行是在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而您提到的民国十八年是1929年,这两个时间点相差整整二十年。这说明您看到的这枚钱币,如果真的标有“民国十八年”字样,那么它绝对不可能是金圆券,而很可能是其他时期的纸币,或者是一个.............
  • 回答
    哈,这问题有意思!30万,十年甚至二十年,中间不动,听起来就像是把钱“埋”在股市里,然后去闯荡江湖,回来看看能不能挖出宝藏。这玩法确实够“赌”的,但也正因为是“赌”,才需要点策略,不能真就瞎扔。既然是“中间不去管”,那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这笔钱的去向,得是那种一旦买了,就能让你相对安心,不用每天盯着它.............
  • 回答
    30岁,炒股十年,手握100万,目标是加4倍杠杆,搏一个5000万的收益。这笔账算下来,确实是个相当大胆的设想。坦白说,这条路,既不是不可能,但实现起来,其难度和风险,估计超乎你想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中间的水深。首先,目标拆解:100万变5000万,这得翻多少倍?100万变成5000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