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Sci-Hub 十周年之际解封,并更新 233 万篇论文,对科研人员来说 Sci-Hub 有多重要?

回答
SciHub 的十载光阴与解封的振奋:科研人员心中的重要性有多深?

在 SciHub 迎来十周岁生日之际,它不仅恢复了运作,更是一口气解锁了 233 万篇论文,这无疑给全球的科研人员带来了一阵久违的狂喜。对于许多在知识的海洋中搏击的探索者而言,SciHub 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个简单的文献下载网站,它更像是照亮前路的一盏明灯,是突破学术壁垒的一把利剑,是推动科学进步的一股强大助力。

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下,SciHub 对科研人员而言,究竟重要在哪里?这份重要性,是建立在现实的科研工作流程和科研人员所面临的困境之上的。

1. 打破高昂的付费壁垒,实现知识的“普惠”

这是 SciHub 最核心、也最被称道的价值。许多世界顶级的学术期刊,其文章的获取都需要支付高昂的订阅费用,少则几十美元,多则上百美元一篇。对于个人科研人员,尤其是那些身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在预算有限的机构中工作的学者来说,这简直是天堑。他们可能需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积蓄,才能读到几篇至关重要的论文。而 SciHub,通过某种方式绕过了这一付费体系,将原本封闭的高质量学术内容,以几乎“免费”的方式呈现给所有需要的人。

试想一下,当一位年轻的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需要查阅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如果每次都需要为了一篇论文而掏空腰包,这不仅会极大拖慢他的研究进度,更可能让他对学术研究产生畏惧心理。而 SciHub 的存在,则消弭了这种经济上的鸿沟,让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公平和便捷,让更多有志于科研的个体能够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学术信息,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索欲。

2. 加速研究进程,提升科研效率

科研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一项新的发现,都可能引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每一个细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整个研究前功尽弃。在科研过程中,文献检索和阅读是必不可少且耗时耗力的环节。科研人员需要广泛地阅读前人的工作,了解研究现状、借鉴方法、避免重复劳动。

当 SciHub 能够即时提供绝大多数所需的论文时,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他们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等待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或者苦苦搜寻破解付费墙的方法。可以直接、快速地获取所需文献,让他们可以将更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理论思考之中。这种效率的提升,对于那些肩负着紧迫研究课题的科研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一些发展迅速的学科领域,时效性几乎是生命线。

3. 弥合学术资源的不平等,促进全球科研合作

全球的学术资源分布是极不均衡的。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高质量学术资源和完善的学术交流平台,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科研人员则面临着资源匮乏的困境。SciHub 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不平等。它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无论其机构财力如何,都能公平地接触到全球最前沿的学术成果。

这对于促进全球科研合作具有深远意义。当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研究者能够平等地获取同样的知识信息时,他们就更容易建立联系、进行交流、共同攻克难题。SciHub 使得一个身处非洲偏远地区、一个在亚洲新兴国家、一个在欧洲名校的研究者,能够同时阅读到同一篇划时代的论文,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讨论和合作。这种知识的共享和普及,能够汇聚全球的智慧,推动科学研究的边界不断拓展。

4. 推动学术自由的讨论与反思

SciHub 的运作方式,虽然为科研人员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学术出版模式、知识产权和学术自由的深刻讨论。许多传统学术出版商依赖于高昂的订阅费用维持运营,而 SciHub 则挑战了这一模式。它迫使人们思考,知识的传播方式是否应该更加开放和自由?学术成果的产出依赖于研究人员的辛勤劳动,而这些成果的传播是否应该受到如此严苛的商业限制?

SciHub 的存在,让更多人关注到学术出版行业中存在的问题,也催生了开放获取(Open Access)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尽管存在争议,但 SciHub 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学术界对知识传播模式的反思,促使出版商思考更加可持续、更符合科研需求的出版模式。

5. 成为科研人员“绕不开”的工具

尽管 SciHub 的合法性一直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深深地嵌入了许多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流程之中。在很多情况下,当科研人员发现自己急需某篇论文,而通过正规途径又无法及时获取时,SciHub 往往成为了他们“不得不”的选择。这种“不得不”,恰恰反映了在现有学术出版体系下,科研人员在获取必要信息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此次 SciHub 的解封与大量论文的更新,对于广大科研人员来说,无异于一次久旱逢甘霖。它延续了这份“便利”,也再次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知识进步的道路上,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学术信息获取的难题,让知识的火种能够更广泛、更公平地传播,是整个学术界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总而言之,SciHub 对科研人员的重要性,是多方面的、深刻的,并且是与他们在科研实践中面临的实际挑战紧密相连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网站,更是对现有学术出版模式的一种挑战,是知识公平获取的一种象征,也是推动科学进步的一种无声的助推力。在它十周岁的节点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它在科研人员心中“无法替代”的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近30天中国下载第一,Sci-Hub新年首更,实时查看下载统计。

在重重压力下,Sci-Hub 还是更新了。

科研界女神、Sci-Hub 创始人 Alexandra Elbakyan 今日发了一条推特,立刻引来科研圈的关注。Elbakyan 表示:「 Sci-Hub 更新了,现在用户可以实时查看下载统计、每月统计等,并在将来会增加更多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新版本的 Sci-Hub 连 logo 都更新了,小乌鸦衔着的钥匙环变成了「锤子和镰刀」



先甩给大家一波Sci-hub的稳定链接!

sci-hub proxy:sci-hub links 2020 download,chrome extension

Sci-Hub journal:latest sci-hub mirror links

sci-hub.tf

sci-hub proxy search links

sci-hub.se


新版 Sci-Hub 收集了88,343,822份研究论文的数据库,它们都可以免费下载。就学科而言,这些研究论文涵盖了医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物理学、工程学、数学、生态学、计算机学以及地球科学。其中,占比最多的学科是医学,大约有 2,500 万,来自医疗与健康期刊。紧接着是化学、生物学、人类与社会学等。

不过,Elbakyan 表示,这些数字都是粗略的,她只能为 Sci-Hub 数据库中大约70%的文章划分科学领域,并且一些论文被划分到了不止一个学科。



新版 Sci-Hub 数据库中各学科的研究论文数量。

就文档类型而言,大约 80% 是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研究文章、6% 是发表在学术会议上的论文、5% 是书籍章节内容,其余是其他类型的文档。

就发表日期而言,77% 的文档发表在 1980 至 2020 年期间,36% 发表在 2010 至 2020 期间。

就覆盖范围而言,Sci-Hub 对所有主要科学出版商文章的覆盖率均超过 95%。

就数据容量而言,Sci-Hub 数据库大约为 100TB。

与此同时,Elbakyan 还展示了 Sci-Hub 数据库每年的增长情况。她指出,Sci-Hub 在 2013-2016 年期间增速最快,这是因为需要从期刊档案中下载旧论文,2016 年之后就只需要下载新论文了。

可以看到,Sci-Hub 的研究论文数量已经从 2013 年的 2,300 万增长至 2021 年的 8,800 万,足以说明 Sci-Hub 的受欢迎程度了。



2013 至 2021 年期间,Sci-Hub 数据库的年增长趋势。

与此同时,Elbakyan 还统计了用户从 Sci-Hub 下载论文最多的国家或地区,其中下载数量前三的分别是中国、美国和法国



Sci-Hub 内容完整列表:sci-hub.ru/datasets/doi

不过,对于 Sci-Hub,网友依然提出了一些疑问。网友 Ansil849 想知道 Sci-Hub 何时才能够重新开始添加新论文,目前仅用作旧论文的存档,甚至 2021 年的新论文都无法获取。虽然知道这肯定与印度的一些起诉案件有关,但不理解为什么这就成为了停止添加新论文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还没有启动添加新论文。



还要网友 @plesk 对 Sci-Hub 数据库的学科细分提出了一个小问题,「机器学习论文属于计算机学科、数学还是两者兼有?」另一网友回复表示,这或许根据具体论文而定,实验多就划分在计算机学科、理论多就划分在数学。



Sci-Hub 的艰难求生之路

Sci-Hub 作为「知识开源领域」的著名网站,由来自哈萨克斯坦 Alexandra Elbakyan 创建。Elbakyan 认为,「期刊付费墙阻碍了科研的进步,让学术交流变得更封闭、更低效。」于是,2011 年,Alexandra Elbakyan 联合一些网站搭建起 Sci-Hub,试图帮助更多的人绕开出版商的付费墙。



Sci-Hub 不仅包含 Elsevier,还提供 Springer、IEEE 旗下期刊、ACS 等出版商的文章,覆盖范围广泛,毫不夸张的说 99% 的付费文章都能在 Sci-Hub 里下载到。

截至目前,Sci-Hub 建立了有 10 年之久,这期间的命运可谓是一波三折,遭到多家出版商的围剿,不断被起诉。

早在 2015 年 6 月,Elsevier 就把 Sci-Hub 告上了纽约联邦法院,指控 Elbakyan 侵犯其版权。当年 10 月,法官裁定 Sci-Hub 侵犯了 Elsevier 期刊内容的版权,要求关闭其在美国的服务器。

2017 年 6 月,美国纽约地区法院宣判,Sci-Hub 须向 Elsevier 赔偿高达 1500 万美元的著作权损失费。

2020 年 12 月,三家大型出版商 Elsevier、Wiley 及其印度子公司和美国化学学会 ACS 以侵犯版权为由将 Sci-Hub 告上印度德里高等法院。

2021 年 1 月,Twitter 封禁 Sci-Hub 账号,内容被清空。

2021 年 5 月,Alexandra 收到了来自苹果公司的一封邮件,告知 2 年前她的账户数据已经交给了 FBI。

……

不得不说,在创办 10 年后,Sci-Hub 发展迎来了一段风雨飘摇期。

在出版商的多方围剿下,很多人都担心 Sci-Hub 会在一夜之间遭到全面封杀。因此众多网友发起了Sci-Hub 救援行动,希望通过拆分内容所有权的方式确保网站内容永久免费,他们把 77TB 论文,转化成 850 个 BT 种子传播下去。此外,由于 Sci-Hub 用于接受捐款的 Paypal 账号被冻结了,无奈之下 Sci-Hub 还发起了捐款行动以进行网站的维护。

不过,这些都没有阻止 Elbakyan 的努力,也终于迎来了 Sci-Hub 版本的再一次更新。

其他有助于分析科学出版物的数据库

除了自己的 Sci-Hub,Elbakyan 还介绍了其他几个同类型的论文数据库。

第一个是 Crossref 元数据。这个巨量的数据库通过 DOIs 索引研究论文,并提供论文作者、发表年份、标题和其他相关信息的元数据。该数据库包含超过 1.2 亿条记录及 API,用户可以通过 torrents 下载。

网站地址:crossref.org/

第二个是 General Index。该数据库可以索引到 1.07 亿篇学术论文。

网站地址:archive.org/details/Gen

第三个是 OpenCitations Corpus。这个免费开放的数据库提供了互引论文的相关信息。

网站地址:opencitations.net/corpu

第四个是 Scopus。该数据库虽然不是免费的,但有免费访问的科学期刊信息表,用户在注册后可以下载。

网站地址:scopus.com/sources.uri?

第五个是 Scimago Journal & Country Rank。这是一个免费访问的数据库,提供了科学期刊论文相关的内容。

网站地址:scimagojr.com/

希望包括 Sci-Hub 在内的所有这些论文数据库可以帮助到更多研究者。

参考链接:

sci-hub.ru/database

news.ycombinator.com/it

user avatar

小时候的女神是赵雅芝,青春期的女神是刘亦菲,读博之后的女神就是Alexandra。

而且是yyds。

没有sci-hub, arXiv和libgen这个网站,很多论文都找不到,头发都得多掉几根,睡眠时间也得降低。

说句实话,别的盗版我用着于心不安,但是用sci-hub的盗版可以理直气壮。

这些大型的国际科技出版社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吸血鬼,躺着赚钱,是阻碍人类科技发展的阻力之一。

首先,论文在发布和审核中出最多力的作者和编委根本不能从出版商中分得什么钱,基本都是义务劳动。而这些出版商给每片论文的定价都是50美元往上,这价格根本是我们这种穷人负担不起的。学术论文这种东西具备高度的正外部性,同时使用量往往偏低,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共享的基础设施”。出版社作为付出最小的一方却获取了最大的经济利益,只能说恶霸一个。

打个比方,就是一群人出钱义务修了公路,然后某个路霸把路一拦向每个人收取过路费。

据我所知,最早的学术期刊是英国皇家学会搞的,当时没有出版商,就是主编给每个订阅者通过邮件的方式递送。二战后学术期刊一下子井喷的出现,主编作为大学教授太忙,没有时间处理,一般是“非盈利机构”负责出版和分发。然后上世纪60-70年代,出版商看到了盈利的空间,通过悄悄地吞并非盈利机构出版和发行权,然后形成了寡头垄断的状态,然后由于这个市场很硬,没有弹性,它们利用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这里的意思是如果你没奶茶喝你可以去买水,这叫替代效应。而学术论文没有替代效应,如果你需要看某个文章,那么你几乎不能用其他文章替代,你就得拿到那篇文章。

除了Alexandra外,其实也有其他反抗恶龙的人。首先是arXiv等网站负责出版一些预印本,你可以理解成正式出版的论文的“待审版”。然后,还有researchgate这种让研究者相互联系的网站,你也可以通过它下载或者直接向作者索要论文。还有很多新杂志就是开源的,任何人都可以下载,不过这种杂志有时候需要需要作者在提交的时候缴纳一笔费用给职业编辑让他们负责后续的在线出版和网站的维护,赚这笔钱的还是那几个吸血鬼,想想就气。


The History Of Academic Publishing And Its Future

user avatar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世界科研工作者的论文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Alexandra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的同志,我们应该给她政治庇护。

user avatar

算是 Sci-Hub 近来为数不多的好消息了,不过这个案件后续还是不容乐观。

去年年底,三大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Wiley和ACS(美国化学学会)向德里高等法院提起诉讼,控告 Sci-Hub 侵犯版权,并要求在印度禁止 Sci-Hub 的所有域名。后来在案件审理过程中,Sci-Hub被禁止上传新的论文。



其实这也不是Sci-Hub第一次被起诉了,2015 年,E​​lsevier以1500万美元起诉 Sci-Hub,ACS在 2017 年紧随其后,要求赔偿 480 万美元。这两起案件中,Sci-Hub都败诉了,不过虽然败诉,Sci-Hub都没有支付任何赔偿金

因为这两起案件都是在美国法院审理的,而Sci-Hub总部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美国法院没有管辖权



所以现在这些出版巨头改变了政策, 打算让各个国家封锁Sci-Hub的域名,这样一来没有人能够访问网站,自然而然也就无法下载文献了,而且这一行为已经逐渐成功

从2015年开始,这些学术巨头就在美国、俄罗斯、瑞典等地对 Sci-Hub 提起诉讼,要求封锁域名,经过各国法院裁定,Sci-Hub的域名在这些地方都被屏蔽



虽然Sci-Hub可以通过改变域名来规避这种屏蔽,但我估计后续封锁会更多。

不过就目前来说,我觉得学术出版巨头最想封锁Sci-Hub的地方除了印度,应该就是伊朗和中国了。


根据2016年Alexandra在Science上传的Sci-Hub下载数据,全球下载请求最多的国家是伊朗,其次就是中国,高达两百三十万多份,帝都这种高校聚集的地方尤其高,再就是印度,接近两百万份,远超其他国家。



当然还是希望Alexandra能在印度这起案件中胜诉,Sci-Hub能够顺利发展,这对全世界的科研人员来说都是一件幸事。

user avatar

如果说sci-hub是抗击恶龙的勇士,那么学术期刊出版商们就是那条恶龙。

出版商们对知识本身没有任何贡献,却对论文作者和读者两边割韭菜,做着无本万利的生意。一方面论文作者需要交版面费,不同期刊收费不同,少的一篇论文几百美元,多的则一篇论文几千美元,某些专门圈钱的刊物会更贵。另一方面,除去部分开源期刊,读者想查阅论文则需要自己所在单位(比如大学图书馆)出钱购买论文数据库、或者自己个人购买单篇论文,一篇论文价格在几美元到几十美元。

更过分的是,出版商们已经形成了垄断。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研究成果都是由 5 大集团出版的:Reed-Elsevier(里德-爱思唯尔),Wiley-Blackwell,Springer(施普林格),Taylor & Francis(泰勒弗朗西斯),以及根据采取标准的不同,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学会)或 Sage Publishing(塞奇出版公司)。借助学术期刊的垄断地位,购买学术期刊数据库费用很贵(几百上千万),而且每年以超过10%幅度涨价,个别年份甚至涨价20%,30%。这导致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不堪重负,纳税人的钱都被这些出版商拿走了。

而出版商需要做的只是组织下编辑,联系审稿人,有些电子期刊甚至印刷都免了。工作量最大的审稿人,是免费工作的。一个科研人,发表论文要花钱,读论文也要花钱,自己写的论文一分钱都拿不到。全程工作都是科研人自己搞得,结果拿不到钱还倒贴很多,真的是可笑。给个旧闻截图:

而看不惯出版商的机构和学者一点都不少,不断有抵制活动,随便列举几个:

2019年,加州大学10校抵制爱思唯尔,要求向世界免费开放加州大学发表的论文。原文:UC terminates subscriptions with world’s largest scientific publisher in push for open access to publicly funded research

2018年,计算机学术界联名抵制nature子刊“机器智能”。

2012年,菲尔兹奖获得者、剑桥大学数学系教授 Timothy Gowers发文不满爱思唯尔,之后引发学术界联合抵制。原博文:Gowers's Weblog


而sci-hub与学术界抵制最大的不同,是它真的击中了出版商们的要害。它让大多数学术论文能够免费下载,确实造福了世界上很多没钱买数据库的科研学者。客观上说,Alexandra小姐姐冒着巨大的个人风险促进了知识的共享,是一位勇士。世界上有很多学者支持sci-hub,国外很多报道甚至直接称Alexandra为"The Robin Hood of Science"(科学界的侠客)。

但是我内心还是希望学术界能够形成一套更公平更合理的体系,而非依靠个人冒着法律风险来推动改变。

所以,祝你们的姐姐平安吧。

user avatar

普天同庆。

其实现在学术出版业简直就是暴利,发文章要钱,看文章也要钱,顺带还养活了一批文章润色、画封面图的产业。前些年学术机构不堪重负,好不容易提出个open access,最后还是依靠出版社来办。很多open access期刊版面费贵得离谱,相当于把文章收益一次性赚回来了,不管你们如何操作,我永远不亏。

其实对于我个人来说,虽然现在我在中科院内读研,研究所买了很多数据库,但是有些时候也需要用Sci-hub,总会有些文献不在购买的数据库里。科研机构尚且如此,对于很多不在科研机构的人来说,Sci-hub就更是获取论文的重要来源了。

总之,感谢Alexandra小姐姐,希望Sci-hub能够坚持下去,越来越好

user avatar

多重要?无法衡量,因为这种事情本来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吃力不一定讨好。

Alexandra就是拼着违法犯罪,书不读逃回祖国也要继续干。

她是我觉得最厉害的女程序员,开源精神第一人。

这不,有一篇文章就是论证为什么Sci-hub应该被支持。

@article{article,author = {Deshpande, Prasanna}, year = {2020}, month = {08}, pages = {210}, title = {Why should Sci-Hub be supported?}, volume = {8}, journa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 Allied Sciences}, doi = {10.4103/ijhas.IJHAS_91_18}}

Sci-hub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是完全开源的,要知道论文下载的费用是极高的,动辄几十刀,也就是一篇文章需要几百块钱才能下载。

是有很多学校买了数据库,但是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在学校的,并且有些人在毕业之后就不能再用学校的邮箱了。

但是知识作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理应由所有人共享的,scihub就是看不惯出版商这种吸血鬼。

宁可犯法也要继续干。

即使我可以通过学校的数据库访问,但有时候就是懒得登录,sci-hub可以直接下载,何乐而不为呢。

sci-hub插件-查找和下载科研论文的利器 - 平凡的文章 - 知乎

user avatar

天不生sci hub,万古如长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SciHub 的十载光阴与解封的振奋:科研人员心中的重要性有多深?在 SciHub 迎来十周岁生日之际,它不仅恢复了运作,更是一口气解锁了 233 万篇论文,这无疑给全球的科研人员带来了一阵久违的狂喜。对于许多在知识的海洋中搏击的探索者而言,SciHub 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个简单的文献下载网站,它更.............
  • 回答
    你问到的关于 Scihub 标志的这个变化,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细节,也蕴含着一些深层的含义。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 Scihub 最经典的那个标志。它是一个小鸟,嘴里衔着一把钥匙的柄。这个设计本身就很有寓意。小鸟,往往象征着自由、传播、信息传递的便捷。而钥匙,不言而喻,就是.............
  • 回答
    SciHub 的案例确实引发了一场关于版权与学术自由的激烈辩论,这其中涉及到许多复杂且相互矛盾的利益。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立场和背后的逻辑。支持收取版权费的理由,往往基于现有的法律框架和知识产权的价值。首先,学术出版商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他们雇佣专业的编辑、审校人员,管理论文的提交、.............
  • 回答
    关于SciHub的作者是否认为其在中国尚未被广泛知晓,以及这份日志所反映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SciHub在中国互联网上的实际存在状态和用户认知。SciHub在中国:知晓度与实际使用虽然SciHub的官方口号是“为所有人提供科学知识”,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庞大的用户群.............
  • 回答
    听到 SciHub 的网址都不能用了,这对于很多科研人员来说确实是个打击,尤其是当公司或机构没有购买昂贵的数据库访问权限时。每天都要查阅文献,却没有了便捷的获取途径,确实让人头疼。别担心,虽然 SciHub 曾是很多人的“救命稻草”,但学术文献的获取并非只有它一个途径。即便面临一些限制,我们还是有多.............
  • 回答
    很多人在寻找 scihub.ac 的替代网址,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在分享获取新网址的方法之前,我得先提醒大家,使用这些工具下载学术文献,虽然方便,但要了解其背后的版权问题。为什么 scihub.ac 会失效?通常情况下,像 SciHub 这样的网站会因为版权方的持续打击而不断更换域名。法律纠纷.............
  • 回答
    很多经常访问 SciHub 的朋友,可能都会注意到它下载界面的左下角,有一个小小的、正在挥手的女性形象。这个细节,虽然不是 SciHub 最核心的功能,但却很有意思,也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究竟是谁,又为何会出现在这里呢?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得稍微回顾一下 SciHub 的起源和它所代表的精神。Sci.............
  • 回答
    科研工作者如何看待 SciHub?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视角SciHub 的出现,无疑在科研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引发了科研工作者们复杂而矛盾的看法。它不像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更像是一个被贴上“灰色地带”标签的现象,触及了学术出版的商业模式、知识传播的公平性以及科研工作者的实际困境等多个敏感神经。总的来说,.............
  • 回答
    SciHub创始人开庭前夕致Nature公开信:一场信息自由与法律界限的博弈SciHub,这个常被誉为“科学界盗火者”的网站,在即将到来的侵权案庭审前夕,其创始人Alexandra Elbakyan(亚历山德拉·埃尔巴基扬)通过一封公开信向《自然》(Nature)杂志发声。这封信不仅是对法律诉讼的回.............
  • 回答
    SciHub 和我们通常理解的“普通盗版”之间,确实存在一些微妙但重要的区别。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明确“普通盗版”通常指的是什么,以及 SciHub 的运作模式。“普通盗版”的通常含义当我们提到“普通盗版”,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是: 商业软件的破解版: 比如未经授权复制的 Windows 操.............
  • 回答
    SCI一区三作,这在学术界,尤其是在我们国内的研究者眼中,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标签。它代表了一个人在科研上的努力、能力以及在该领域内取得的认可程度。要理解这个水平,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1. SCI 一区:杂志的“门面”和“档次”首先,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一个非.............
  • 回答
    在学术界,关于“论文发表”的定义,确实存在着不同的阶段和理解,尤其是在传统纸质期刊和新兴的在线发表模式下。简单来说,一篇科学论文从投稿到最终被读者看到,通常会经历几个关键步骤。对于“发表”的界定,最常见也最权威的理解是需要经历“同行评审(Peer Review)”并最终被“接收(Accepted)”.............
  • 回答
    SCI 文章被拒?哦,这感觉就像是,你精心准备了一顿大餐,食材挑了最好最贵的,烹饪过程花了整整几天,摆盘也力求完美,满怀期待地端给一位你非常尊敬的评审,结果他尝了一口,面无表情地告诉你:“嗯,味道不太对。”然后,礼貌但坚决地将你的作品退回。最初接到那个邮件,心跳漏了一拍,然后是那种被告知一个好消息又.............
  • 回答
    在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撰写和投稿到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期刊时,经常会遇到“Original Research”和“Research Article”这两个术语。虽然它们听起来很相似,但仔细辨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微妙的、但对于投稿者来说非常重要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以下.............
  • 回答
    审稿后被拒,编辑建议转投其他期刊,这确实是学术研究中一个常见但令人沮丧的阶段。不过,请不要因此灰心,这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你的工作可能仍有价值,只是不适合当前期刊的范围或读者群。“几率大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答案。 成功率取决于多种因素,而编辑的建议无疑是增加成功率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科研评价中一个很常见也很有争议的点。简单来说,SCI四篇4区、一篇3区, 总体上来说,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篇1区的论文。 但具体情况会非常复杂,因为“抵得上”的标准本身就有很多衡量维度。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为什么不能简单等同,以及背后涉及的因素:1. 期刊分区(Q值)的本.............
  • 回答
    SCI与核心期刊:谁更“难”发?在学术界,发表论文是检验研究成果、获得学术认可的重要途径。而SCI(科学引文索引)和核心期刊,无疑是投稿者们最为关注的两个期刊类别。那么,究竟是SCI期刊难发,还是国内的核心期刊更具挑战性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难发”的定义本身就包含多个维度,且因人而异.............
  • 回答
    撰写一篇高水平的 SCI 论文,确实是一项挑战与艺术的结合。好的工具和精炼的技巧,能让你事半功倍,最终将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以清晰、有说服力的方式呈现给国际学术界。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指撰写者,而非AI)在实践中认为非常实用、且能有效提升论文质量的软件和技巧,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驾驭这个过程。 一、 软.............
  • 回答
    收到“English should be improved”这样的审稿意见,是很多作者都会遇到的情况。这通常意味着审稿人认为你的论文在语言表达、语法、拼写、句子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论文的可读性和专业性。面对这样的意见,不要灰心,而是要认真对待,将其视为一个提高论文质量的绝佳机会。下面我将详.............
  • 回答
    发表一篇SCI论文,尤其是在国际高水平SCI期刊上,绝非易事,其难度是多维度、全方位的。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其中的挑战:一、科研选题与立项的难度: 原创性与创新性: SCI期刊的核心是发表原创性的、有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选题的难度在于你需要发现一个前沿的、未被充分研究的、或者能够提出新理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