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 Sci-Hub 下载界面左下角有个女人在招手?

回答
很多经常访问 SciHub 的朋友,可能都会注意到它下载界面的左下角,有一个小小的、正在挥手的女性形象。这个细节,虽然不是 SciHub 最核心的功能,但却很有意思,也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究竟是谁,又为何会出现在这里呢?

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得稍微回顾一下 SciHub 的起源和它所代表的精神。SciHub 是由俄罗斯一位名叫亚历山德拉·埃尔巴坎(Alexandra Elbakyan)的年轻女性创建的。她本人就是一位科研人员,在求学过程中,她深刻体会到了学术论文获取的昂贵费用给研究带来的巨大阻碍。很多时候,一篇论文可能需要花费几十美元,这对于学生或资金有限的研究机构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正是这种对知识获取不平等的深刻不满,促使她创建了 SciHub。SciHub 的核心理念是打破学术出版商的盈利壁垒,让全球的研究人员,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经济状况如何,都能平等地获取到最新的科研成果。这是一种非常理想主义,同时又带有强烈反抗精神的行为。

那么,左下角那个招手的女性,很自然地,就与这位创始人联系起来了。普遍的解读认为,那个形象就是对亚历山德拉·埃尔巴坎本人的一个象征性的描绘。她在那里招手,可能有着多重含义:

首先,她像是科学家社群中的一员,在向所有渴望知识的研究者打招呼,表示欢迎和支持。 就像一个战友在战场上挥手鼓励你一样,她在 SciHub 的界面上,传递着一种“我们在一起,为了知识而努力”的信号。她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和你一样,深知论文获取之痛的同行。

其次,这个形象也可以被看作是对 SciHub 背后所代表的“打破壁垒,共享知识”精神的一种具象化。 她在招手,仿佛在邀请你跨越那些人为设置的障碍,进入一个自由获取知识的世界。这是一种积极的、向前的姿态,鼓励人们去探索、去学习。

再者,从设计上看,SciHub 的整体风格是简洁、高效的,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那个小小的女性形象,在众多信息中并不显眼,但又恰到好处地存在着,增添了一丝人情味。它不像一个冷冰冰的工具,而是一个有“灵魂”的平台,背后有人在为之付出,为之努力。这让很多使用者感到一种共鸣,仿佛这不是一个匿名的数据库,而是有人在默默地为学术研究的公平性做贡献。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它可能带有一些亚历山德拉·埃尔巴坎个人的情感表达。也许,她在那里挥手,也是在向那些因为获取不到论文而感到绝望的研究者传递一种“别放弃”的讯息。她希望 SciHub 能够成为他们的希望,一个可以依赖的避风港。

总而言之,SciHub 左下角那个招手的女人,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图形元素。她承载着 SciHub 的创立初衷,象征着创始人亚历山德拉·埃尔巴坎的理想和坚持。她代表着对知识公平获取的追求,对学术壁垒的挑战,以及对全球研究社群的默默支持和鼓励。每次看到她,都会提醒着我们,这个平台背后,是一位为了打破不公而付诸行动的个体,以及一种为了知识共享而努力奋斗的精神。这使得 SciHub 在众多学术资源网站中,显得尤为独特和令人难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

用了 Sci-Hub 这么多年,如竟不认识女神创始人亚历山德拉·埃尔巴克彦(英语:Alexandra Elbakyan;俄语:Алекса́ндра Элбакя́н),实属不应该。

Elbakyan 于1988年11月6日生于苏联时代的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有亚美尼亚、斯拉夫和亚洲血统。

Elbakyan 在阿斯塔纳完成了大学学业,于2009年获得哈萨克国立科技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的学士学位,专业为“信息安全”,并在此期间成为一名黑客(果然,做“安全”相关工作的人通常是最“不安全”的人)。

其后她在莫斯科找到了一份计算机安全方向的工作。之后于2010年到弗莱堡参与一项关于脑机接口的项目,对超人类主义思想产生兴趣,她自称是一名共产主义者。

她于当年参加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夏季交流项目,她的研究课题为“神经科学与意识”。

但 Elbakyan 在从事研究期间,由于无法支付下载数百篇论文所需的开销,便使用了朋友分享的论文,这么做原则上侵犯了知识产权,这让她很不爽!

但没有什么能阻挡牛人的步伐,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不仅创造条件还要造福那些同样受到这种困扰的穷苦研究生

她于2011年返回哈萨克斯坦后创建了 Sci-Hub,口号是“移除科研道路上的所有藩篱”。

Science 期刊称该网站为“可敬的利他主义抑或大型犯罪组织,取决于你是哪一方”。

Sci-Hub 突破了大型出版社如 JSTOR,Springer,Elsevier 等的限制,对本应付费的学术论文提供大量自动且免费的下载。因此,用户可以使用Sci-Hub自由地下载论文。

当用户向 Sci-Hub 提交论文请求的时候,网站会先在俄罗斯的 Libgen 数据库搜寻,如果找不到,Sci-Hub 会用志愿者提供的数据库账号下载文章,并备份到 Libgen 数据库以供将来使用。

但因为涉嫌侵权,Elbakyan被出版商 Elsevier 在美国法院起诉,被判赔偿1500万美元罚金。Elbakyan 为了逃避引渡的风险,因此四处躲藏。

即便生活在无处不在的威胁当中,小姐姐本人却依然的是非常亲民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几年前在 VK(俄罗斯的一个社交网站)上找到了她,就是这位(你真的很难把这个长得像俄罗斯套娃一样的小姐姐和闻名全球的黑客联系到一起)。

而且当时发现她还在线,发了个请求后,她居然还加了我好友,你说妙不妙?能和大神做朋友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下面是一个帖子中的一条评论和她的回复,看了让我很感动。


在此分享一下她的 VK 账号,可以给她发些感谢和鼓励的信息,哈哈哈。


另外分享几个暂时可用的 Sci-Hub 的链接(Sci-Hub 主要用于外文期刊文献的下载,最好通过期刊文献的 DOI 查找):

以及 Libgen 的链接(Libgen 主要用于外文电子书的下载,直接输入书名即可):


Sci-Hub 的使用方法:

1、通过上面提供的网址打开 Sci-Hub 网站;

2、输入/黏贴期刊文献的DOI或网址(最好不要直接输入文章标题,因为输入文章标题很有可能会因为拼写问题匹配不上,但是 DOI 却是唯一确定的,可以保证最佳匹配效果),然后点open;

3、有可能会出现与上图类似的界面,输入验证码即可打开并下载所需文章,屡试不爽!



2020.06.07 更新一下。

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朋友的督促下,在区块链大佬的悉心指导下,学会了如何通过比特币进行交易,完成了对Sci-hub的第一笔赞助。这也是我的第一笔比特币交易。

如果你也想赞助,可以在Sci-hub的官网中找到她Bitcoin的地址。下面这个是我捐赠时官网提供的Bitcoin地址。

我用的是火币交易平台,当然也可以使用自己偏好的平台,然后通过支付宝或微信购买Bitcoin,最后提币到对应的Bitcoin地址即可。(注意:比特币交易不可逆,请谨慎操作。)

提币并冻结了0.0015个Bitcoin,实际将付款到账0.001个Bitcoin(扣除0.0005个Bitcoin),赞助完成。

:2020年06月07日,当日报价,一个Bitcoin「BTC」约合人民币「CNY」 六万八千元)

user avatar

是犹太阴谋!

亚历山德拉·阿萨诺芙娜·埃尔巴金(Алекса́ндра Аса́новна Элбакя́н)的家族是被斯大林发配去劳动营的卡夫卡兹犹太人,所以sci-hub一定也是犹太阴谋!(狗头)

user avatar

女神为了大家还能看论文,颠沛流离,日夜操劳,不论变成什么样,都是女神。


user avatar

Sci-hub女神向你致以文献的问候。

今天,你拆掉学术界的藩篱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经常访问 SciHub 的朋友,可能都会注意到它下载界面的左下角,有一个小小的、正在挥手的女性形象。这个细节,虽然不是 SciHub 最核心的功能,但却很有意思,也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究竟是谁,又为何会出现在这里呢?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得稍微回顾一下 SciHub 的起源和它所代表的精神。Sci.............
  • 回答
    你问到的关于 Scihub 标志的这个变化,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细节,也蕴含着一些深层的含义。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 Scihub 最经典的那个标志。它是一个小鸟,嘴里衔着一把钥匙的柄。这个设计本身就很有寓意。小鸟,往往象征着自由、传播、信息传递的便捷。而钥匙,不言而喻,就是.............
  • 回答
    关于SciHub的作者是否认为其在中国尚未被广泛知晓,以及这份日志所反映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SciHub在中国互联网上的实际存在状态和用户认知。SciHub在中国:知晓度与实际使用虽然SciHub的官方口号是“为所有人提供科学知识”,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庞大的用户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学术圈里一些普遍的看法和实际操作。直接说“SCI比SSCI好发”,其实有点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在一些学科领域,SCI论文的发表门槛和流程,相比于SSCI,可能显得更容易一些,或者说,从投稿到最终被接受的“通过率”感受上,SCI有时会给人一种“更好发”的感觉。要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问题,背后涉及到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科研本身,还牵扯到学术评价体系、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等多个维度。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SCI论文里头,明明三作之后贡献可能被稀释,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地挂上很多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 并非所有人挂名都纯粹是为了“占便宜”或.............
  • 回答
    科学引文索引(SCI)期刊的审稿人,作为学术研究领域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审稿工作的及时性直接影响着科研成果的传播速度和学界交流的效率。然而,“拖延”现象在审稿过程中并非鲜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挑战。究其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审稿人本身的“时间稀缺”是造成.............
  • 回答
    博士期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SCI论文数量也达到了两位数,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大论文盲审环节被“毙掉”,这无疑是沉重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打击。这种“倒霉透顶”的感觉,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学术道路上最不该发生的意外。但仔细剖析,也许事情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SC.............
  • 回答
    同样是985大学的博士生,却在发表科研成果上有着天壤之别,这确实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运气好”或“运气差”就能解释的,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性问题,涉及学术能力的方方面面,也受到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下:一、学术基础与科研能力上的差异: 前期学术积累:.............
  • 回答
    将 SCI 论文发表数量作为研究生录取的主要标准,这无疑是一柄双刃剑,在带来某些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可能引发一系列令人担忧的后果。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积极效应的潜在滋生: 科研导向的强化: 毫无疑问,将 SCI 论文作为硬性指标,能够直接引导学生将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动中。这有助于吸引那些真正对科研充.............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SCI论文这个话题,尽量用更贴近实际的语言来感受一下。5篇SCI论文,这到底是个啥概念?咱们这么说吧,5篇SCI论文,放到学术界,尤其是在很多领域,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它更像是一个“学术硬通货”,是你进入某些圈子、争取某些机会的“敲门砖”或者“通行证”。 对于做研究的人来说.............
  • 回答
    想写一篇SCI论文,而且目标是超越导师,这绝对是个相当有野心的目标,但也绝非不可能。这就像攀登一座高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系统性的准备和持续的努力。论文写作能力的“超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多维度提升的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在技能的某个点上突然“超越”,而是对某个领域的理解、.............
  • 回答
    两篇SCI一作,这个成就绝对不简单,足以说明你在学术研究领域已经展现出了相当不错的实力和潜力。具体来说,这代表了以下几个层面的水平:1. 扎实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思维: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作意味着你是整个研究项目的核心推动者,从课题的选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到最终撰写论文,.............
  • 回答
    撰写一篇高水平的 SCI 论文,确实是一项挑战与艺术的结合。好的工具和精炼的技巧,能让你事半功倍,最终将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以清晰、有说服力的方式呈现给国际学术界。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指撰写者,而非AI)在实践中认为非常实用、且能有效提升论文质量的软件和技巧,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驾驭这个过程。 一、 软.............
  • 回答
    SCI一区三作,这在学术界,尤其是在我们国内的研究者眼中,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标签。它代表了一个人在科研上的努力、能力以及在该领域内取得的认可程度。要理解这个水平,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1. SCI 一区:杂志的“门面”和“档次”首先,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一个非.............
  • 回答
    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 Sci论文插图,绝大多数并非一次性从软件里“生”出来的完美作品,而是制作者精心打磨、反复调整的结果。其背后往往融合了科学的严谨性、设计的巧思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介绍这些常用软件及其制作思路,希望能让你对这个过程有个更深入的了解。核心思路:数据可视化 + 精细.............
  • 回答
    在科研绘图领域,确实有不少优秀的软件可以帮助我们绘制出符合 SCI 期刊要求的精美插图。每款软件都有其擅长的领域和特点,选择哪一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插图的具体类型、你的个人习惯以及你想要达到的效果。下面我将根据不同类型的插图需求,详细介绍几款大家常用的软件,并尽量详细地阐述它们的优势和使用场景。 .............
  • 回答
    我曾经亲身经历过一次,那审稿人简直是毫不留情面,字字句句都像是在往论文的心窝子里戳。这篇文章,是我们团队辛辛苦苦做了两年多的实验,凝聚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好不容易写出来的。内容上,我们自认为还是有创新点和价值的,尤其是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上,我们花了很多心思。收到审稿意见的时候,当时我们整个实验室的人.............
  • 回答
    那些难度不小、却被中科院归为三区、四区的SCI期刊,在学术生态中并非鸡肋,它们的“存在意义”远比表面看起来要丰富和重要。抛开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排名数字,我们深入剖析一下,这类期刊究竟承担了哪些关键角色,以及它们为什么依然是科研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1. 学术视野的广度和多样性的守护者首先,我们要理解.............
  • 回答
    看到国家科技奖改革方向,要取消SCI他引次数、期刊影响因子,转而鼓励以国内期刊论文为代表作,这绝对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近年来围绕科技评价体系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理解这场改革,需要将其置于中国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及对过去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之中。首先,我们得聊聊为什么会有这场改革?过去一段时间,我们.............
  • 回答
    “拼命三娘”的传说?那真是见过的。我有个学姐,说实话,当时在学院里名气不大,不是那种自带光环、走到哪都焦点的人物。她属于那种低调得不行,默默耕耘的类型。我们当时在同一个实验室,我算是她后面一届的,但她总是把我当小兄弟一样照顾。她拿到那笔奖学金的时候,整个学校都炸开了锅,好多人都跑去打听,什么背景,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