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国科研界的平均水平而言,1篇SCI大概相当于一名普通的硕士研究生1-2年的工作量,5篇就是5-10人·年的时间和精力。
以我国科研界的平均水平而言,一篇小NC……算了,平均水平(如我)这辈子也发不了一篇小NC。
材料方向,小NC在部分领域被认为和JACS AM PRL这种领域内顶刊齐平(CNS以及大子刊肯定是差远了),另外一些领域认为要略低半档。
对于大部分211和中下游985而言,发一篇小NC基本是能上学院主页的,视情况上学校网站,1-2年内大概是吃穿不愁了(规模特别大的组除外)。
论文想送肯定是能送的。特别是第一完成人主动提出让(同单位的)别人当第一作者,或者把别人挂上共一,操作上没有难度。
最后,补充一句,求大佬送sci!
不是五篇SCI的问题(SCI和SCI之间的距离比清华和三本的距离还要大),而是五篇里面有我认识的NatComm。医学领域我不懂,但是在凝聚态物理里面,NatComm的声望还是不错的,虽然如今比不上PRX了,但如果问起跟PRL(物理类顶刊之一,一区)相比如何,估计有人会认为NC更好。总之,我认为能发NatComm并不是一件trivial的事情。
很多人不在学术圈里面,对“送论文”这件事也许没什么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一篇文章的署名权被项目的负责人给abuse了,给了对该文章无科学贡献的人,或者在署名顺序上没有正确体现某些作者的科学贡献。这事往严了说是标准的学术不端,可是往松了说,无论国内国外,很多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都干过“送论文”或者接受别人“送论文”的事。比方说在某些大组里,小老板发了文章,大老板往往也是通讯作者,虽然其贡献和通讯作者的身份不匹配;再比如某个年轻PI的组做出了很好的成果,投稿给N结果编辑连理都懒得理,怎么办呢?拉上一位曾在此方向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泰斗级人物当共同作者,再投给S立刻就送审了。水至清则无鱼,很多潜规则之所以成为规则是因为它有合理的地方。
但是这个事件中“送论文”这个操作的性质跟前面说的大有不同,这也就是我惊诧莫名的地方。要想说明白如何不同,我还得解释一下学术论文中的“三种作者”的区别。为了避免一些“清流”跑来杠,我先强调一下我说的只适用于国内的评价体系,完全是从各类基金的申请表中总结的。
第一种作者叫“第一作者”,这个身份理应属于团队中在具体科研工作(实验、计算、分析等)中贡献最多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干活最多”的那个人。一般来说第一作者是团队中学生和博士后的兵家必争之地,因为一切评价学生和博士后的成绩的标准,多多少少都是看其有多少篇“第一作者”的文章,以及文章的水平。第一作者理所应当排在作者列表的第一位,只不过近年来比较流行一种玩法叫做“共同一作”,也就是排在前几名的学生/博后都是一作,并且小字注明贡献均等。
第二种叫“通讯作者”,这个身份理应属于团队中提出核心论点,设计、把握整体思路,提出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对文章的主要结果完全负责的人。一般来说,通讯作者就是科研团队的领导者,项目的负责人。一切评价导师的成绩的标准,多多少少都是看其有多少篇“通讯作者”的文章,以及文章的水平。通讯作者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会在文章里留下自己的email,一般来说排在作者列表的最后。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玩法叫做“共同通讯”,也就是几个作者共同作为文章的负责人,都留email。共同通讯作者是水很深的一个话题,无法详述。
第三种叫“中间作者”,指的是既不是第一作者也不是通讯作者的作者。毫无疑问,跟前两类相比,中间作者的分量要轻很多。也正因为如此,这是最常见的“送论文”的时候给对方加名字的位置,因为其实没伤害到已有作者的利益。
当然还有一类可以称为“大佬作者”,一般是业内顶尖权威。他们的名字相当于是给文章的科学结果盖了一个背书的章,显然,章盖在什么位置那是无所谓的。
讲明白这一出之后,就会发现作为一个导师,能送的应该是“通讯作者”和“中间作者”这两种,而不是“第一作者”,因为你不能送别人一个你没有的东西。你完成了(共同)通讯作者的工作,但是自愿不要了让给别人,只要别太离谱其他的共同通讯作者不会有太大意见;你在文章中加了一个中间作者,共同一作和共同通讯也多半不会太有所谓。但是如果你把“第一作者”或者“共同一作”给了别人,就极大伤害了其他学生和博士后的利益。你送出的东西对你无损,遭到损失的是团队里其他学生和博士后。
当下这个事件中,NatComm的文章有三个共同通讯,男主为其中之一,有三个共同一作,女主为其中之一,因此如果“送论文”的情节真的存在,那就恰恰属于我刚才说的比较缺德的那一种,在自己毫无损失的情况下,拿其他学生和博后的血汗为自己的xx买单。
SCI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我博士期间共发了三篇一作sci,工作量与文章档次基本上正相关。
第一篇发了个三区,除去前期开发程序后期投稿花的时间,也就半年不到的工作量。
第二篇是个一区,从开始到投稿用了近一年。
第三篇是个大子刊,研究持续了整个博士生涯,从开始到投稿花了整整四年。
不过这三篇文章的投稿阶段都比较坎坷,历时基本在一年以上 ̄へ ̄...
而且不同的人花的时间差别也很大。我属于比较慢的那种,但我们组里有个硕士师兄特别快,实验两三周搞定,再花个把月写文章,一轮小修后好像中了个二区。
另外Nature Communations是个综合性期刊,不同领域发表NC的难度差距非常大。就我所在的聚变堆材料领域而言,出一篇NC还是挺不容易的,个人感觉NC的地位比PRL还要稍微高一些。
5篇SCI根本不是重点啊!
重点是那篇硕士学位论文~~
这是一起精心策划的复仇行动,
连医院扫地的都知道只有30颗安定
除非把人噎死,否则断然不会要命。
不过既然有了自杀这个桥段,
那就会是个大新闻。
复旦的硕导果然也不是个简单人,
送几篇SCI什么的只是噱头,
代写硕士学位论文才是要命的!
学生的学位论文找人代写的处罚是顶格的,
在校的开除学籍,毕业的取消学位。
没有硕士学位,那个女人会失去一切。
然而教育部没有规定老师帮人写论文的处罚,
这样这个硕导按规定好像还不会有什么事。
一剑封喉还能全身而退。
君不见现在全网都是那个女博士的照片,
估计她起码在国内是别想混了,
一旦搞的取消文凭那她在美国也别想混了。
出现造假不但当事人要负责,
主管单位的领导也要负责,
而且是终身追责!
知道为啥那位硕导被精神病了吧?
他这一自爆,本来是想要报复那女人,
结果那女的还没什么事,
复旦的校领导要倒一大片,
复旦学术委员会的管事的,
估计也没好果子吃。
下面这些名字天知道要换多少。
大规模学术不端和一个老师疯掉,
哪个更严重呢?
我不是针对具体哪一个人,
我只是觉得这是个常规操作,
所以才有了被精神病这一出,
SCI只是一个泛指,就和现在的“大学生”一样,
说发SCI难听起来就和上大学难是一个感觉。
大学有千本,本科毕业生也有发46篇SCI的...
重要的是你发的是什么sci,上的是什么大学。
大家惊讶5篇SCI之余并不是说5篇SCI多难,
而是这样的服务谁看谁羡慕,
羡慕的不是5篇SCI,而是这种全包式服务:
发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有多难?
虽然它不是最顶级的期刊,但是依然是绝大部分科研工作者一辈子都发不了一篇的存在。
2017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为36.12万篇(占世界份额的18.6%)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年中国有932篇,占中国发表全部SCI的0.26%。
我看到有人回复
nc一作在深圳可以帮助拿到孔雀计划…我认为价格应该在10万+…
考虑到医学生物nc含金量低一些,这些文章应该相当于国内读个博士的工作量…也就是硕士毕业生三到五年的工资…可能二三十万吧…
其实这个不能这么算,这个太悬殊了,
对有的组而言,他卖10W一个都觉得赚了,毕竟是刷文工厂,
但是讲道理100W一篇,一个300W的项目你能用3片nc结题,那已经算是相当好看的了,中国的科研经费远远还没这么高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