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5岁孩子在班里不愿意出头,需要干预吗?

回答
5岁的孩子在班里不愿意出头,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不一定需要立即干预。关键在于 观察孩子的具体表现,了解背后的原因,并根据情况采取合适的支持和引导方式。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理解5岁孩子的心理特点

在考虑是否干预之前,先了解一下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普遍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萌芽,但仍依赖成人: 5岁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他们仍然需要来自父母和老师的安全感和支持。
社会性发展中: 他们正在学习如何与同伴互动,如何理解规则,以及如何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新环境和陌生人可能感到不安: 面对新的情境、不熟悉的面孔,或者需要主动表现时,感到害羞或退缩是正常的。
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 他们可能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出头”或发表长篇大论。
害怕犯错或被嘲笑: 孩子会观察周围人的反应,如果他们觉得这样做可能会带来负面评价,他们可能会选择沉默。
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天生性格就存在内向和外向的差异。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安静,喜欢观察,而有些则更喜欢成为焦点。

二、 识别“不愿意出头”的具体表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不愿意出头”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所有的活动都这样,还是只在某些特定情境下?

常见的表现可能包括:

课堂互动:
老师提问时,即使知道答案也不举手。
分组活动时,不主动提出建议或承担领导角色。
分享自己的作品或想法时,声音很小或不愿上前。
玩游戏时,更倾向于跟在后面,而不是带领。
社交互动:
在集体活动中,更愿意观察而不是积极参与。
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一两个亲近的朋友,而不是加入大群体。
在社交场合,可能显得拘谨,不主动与不熟悉的孩子交流。
日常行为:
对老师布置的需要“展示”的任务,例如表演、朗诵,表现出犹豫或拒绝。
在集体活动中,不太会主动争抢表现的机会。

三、 判断是否需要干预的关键因素

并不是所有“不愿意出头”的孩子都需要干预。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 是否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和社交:
孩子是否因为不愿意出头而错失了学习和表达的机会?
孩子是否因此感到孤独、不快乐,或者被同伴排斥?
孩子是否在应该表达意见或参与时,明显表现出焦虑、恐惧或痛苦?

2. 孩子是否感到困扰:
孩子自己是否因为不愿意出头而感到沮丧或不开心?
还是孩子对此感到满意,并乐于在自己的舒适区内活动?

3. 老师和家长是否过度期待:
家长和老师是否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例如希望他成为班里的焦点人物?
孩子目前的表现是否符合其年龄发展和自身性格特点?

4. 孩子是“害羞”还是“胆怯”:
害羞(Shyness)通常是指在社交情境中,由于不确定性或对他人的评价感到担心而产生的退缩,这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情绪反应。害羞的孩子往往在熟悉的环境或与熟悉的人在一起时会表现得更放松。
胆怯(Fearfulness/Anxiety)则可能伴随更强烈的恐惧感、回避行为,甚至身体不适(如肚子疼、头疼)。孩子可能表现出对尝试新事物或与人互动的强烈抗拒。

如果孩子的“不愿意出头”只是安静地观察,不影响他学习新知,不让他感到痛苦,并且他在熟悉的圈子里能自如地表达和互动,那么可能不需要过度干预,而是提供支持。

但如果孩子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回避,甚至因此影响到学习和社交关系的建立,那么就需要引起注意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四、 如何根据情况进行干预和支持(详细建议)

一旦判断需要关注,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 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性格

承认并接纳孩子的特质: 不要试图强行改变孩子的性格,而是要理解并接纳他是一个相对安静、内向的孩子。告诉孩子:“你是个安静又细心的孩子,这很好。”
避免贴标签: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他是“害羞”、“内向”或“不敢说话”,这可能会让他自我强化这些负面标签。

2. 创设安全的支持性环境

老师的角色:
给予预告和准备时间: 在提问前,可以给孩子一些准备时间,或者先询问他是否想回答。
温和的鼓励: 当孩子愿意尝试时,给予肯定的眼神、微笑或口头表扬,让他知道他的努力是被看见和认可的。
循序渐进的参与机会: 从小事做起,比如让他在小组里负责传递物品,或者在课间简单分享一个观察到的现象。
避免当众“点名”或制造压力: 对于不愿出头的孩子,避免在全班面前强迫他发言或表演,这可能会让他更加退缩。
关注其优点: 发现孩子在其他方面的闪光点,例如细心、观察力强、画画好等,并适时表扬。
家长在家中的支持:
提供表达的机会: 在家庭聚会、亲友来访时,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日常,例如今天学了什么、玩了什么有趣的游戏。
角色扮演: 在家进行一些“课堂模拟”,例如让孩子扮演老师,家长和玩偶扮演学生,练习回答问题、分享等。
倾听和回应: 当孩子愿意分享时,认真倾听,并给出积极的回应,即使内容很简单。
鼓励阅读和讲故事: 阅读绘本,特别是关于勇气、社交的绘本,和孩子一起讨论。鼓励孩子复述故事内容,锻炼表达能力。
与老师沟通: 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具体表现,并共同商讨支持方案。

3. 逐步引导和建立自信

从一对一或小群体开始: 鼓励孩子先与一两个好朋友互动,或在小范围内表达自己。
提供可预测的成功经验: 选择一些孩子比较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让他有机会获得成功,从而建立自信。例如,如果他画画好,可以鼓励他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画。
分解任务: 如果有一个大的表演或活动,可以把它分解成小步骤,一步一步地完成。
正面强化: 当孩子迈出一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积极的强化和鼓励。例如,“你今天主动和XX分享了玩具,真棒!”
教授社交技巧: 可以通过游戏、讲故事的方式,教孩子如何打招呼、如何加入游戏、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等。

4. 留意潜在的深层原因

如果孩子的“不愿意出头”伴随着明显的恐惧、焦虑,或者对参与活动有强烈的回避倾向,可能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原因:

是否经历过负面事件: 例如在学校被嘲笑、被批评的经历。
家庭环境是否过于严厉或控制: 孩子是否习惯性地害怕犯错?
是否有其他发展方面的担忧: 例如语言发展滞后,导致不敢表达。

如果怀疑有更深层的原因,建议寻求专业帮助,如儿童心理咨询师。

五、 总结

关键不在于孩子是否“出头”,而在于孩子是否感到快乐、自信,是否能正常发展和融入集体。

观察是第一步: 细致地观察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理解是基础: 了解孩子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以及孩子自身的个体差异。
支持是关键: 提供一个安全、接纳、鼓励的环境,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自信,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
干预需谨慎: 只有当孩子的行为明显影响到其发展或带来负面情绪时,才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记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学习和成长。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的角色是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陪伴他们度过这个敏感而重要的发展阶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女儿就是这样的类型的孩子,但作为儿童心理学工作者,对此我并不担心,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题主可能是担心孩子以后不知道争取,不知道争“最好”,不思进取没主见。

但根据题主的描述,我认为孩子是有自己主见的,只是不想当“老大”。他是有着较为谨慎气质类型的孩子。

一、这也许不是爸妈的教育问题

人有三种基本的气质类型:激动的、冷静的和谨慎的

气质类型是天生的,它影响了孩子未来性格的养成。是孩子从小孩子到成人之后一直会保持的一种对待世界的基本反应。

英国新英国心理学家Emily Johnes设计了一个实验,想观察6个月大的孩子面令人惊讶而不可预测的挑战时,不同的气质类型的孩子对此是否有不同的表现。

首先,她用了一个手摇音乐盒,这个音乐盒会随机忽然跳出来一个小丑。大家看看不同孩子不同的表现吧:

看到了吗?第一个孩子对新鲜的挑战持欢迎态度,第二个孩子就显得明显的谨慎和后退,第三个孩子则显得特别淡定“不显山露水”。

很明显,这与成人世界中的三种气质类型非常吻合。

那是不是对所有事物,同一个孩子都会稳定的基本保持同样的反应呢?

Emily Jones博士又做了一个实验:

很明显,孩子的表现是稳定的。

对此,Emily Jones博士还提出:

孩子的气质类型是天生的,而且和成人的气质类型高度吻合。我们的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是无意识的适应了孩子的不同的气质类型,并没有察觉与其他孩子的不同,但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我们给孩子介绍这个世界的方法是不尽相同的。

所以,根据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题主的孩子是倾向较为谨慎的气质类型的孩子。并不是我们为人父母做的比别人差了什么。

那如何顺应孩子的这样的天性来更好的引导孩子呢?

二、父母先查查自己

孩子永远都是父母的影子。

当我们发现甚至困扰孩子不愿意”出头“是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冷静一下观察一下自己和伴侣。是不是两人之中有一方是跟孩子一样对新鲜事物抱有较为谨慎的态度的气质类型呢?

如果是的话,就不足为奇了,至少,我们找到了孩子性格发展的源头。而如果我们是认可自己和自己伴侣的话,那么我们也要相信,我们的孩子就算有这样的气质特征也是一定可以发展成非常好的成年人的。

三、谨慎的孩子没什么不好

气质类型是人对世界的基本反应,所以没有好坏,各有优劣。

比如接受度快而高的孩子可能倾向于求快而不求深入

而接受度慢的孩子往往会更加愿意仔细观察后再决定是否进入,所以思考往往更加深刻,做事更加稳定。

另外,从安全角度,对陌生人的搭讪,肯定是谨慎好过自来熟吧~这样想一想,是不是就宽心很多了呢?

四、谨慎的孩子要【慢教育】

(一)“我什么都懂,只是我还没准备好”

较为谨慎的孩子不喜欢立刻就接受自己还不完全了解和掌握的事物。过快的让孩子接受和练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会让这样气质类型的孩子产生比其他孩子更大的压力。

所以在给这种类型的孩子介绍新的游戏,新的知识的时候,需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多去观察和心理准备

(二)学会解释孩子的情绪

孩子可能无法理解自己的情绪,可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词汇描述自己复杂的情绪,也可能是因为紧张而不想说话等等。

所以我们可以用提问的方式问一下孩子:【“你现在很紧张对不对?”】、【“你现在很害怕对不对?”】……

这样我们就可以跟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为之后的沟通打好基础。

(三)爸爸/妈妈一直在这里等你准备好

大道理孩子都懂,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鼓励或者严厉要求,而是需要最爱她的人接纳她此时的状态。所以我们不用给孩子讲太多,只需要告诉孩子:【“我就在这里,等你准备好了告诉我就好。”】

(四)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情绪

鼓励孩子对新鲜事物的正面情绪,提升她对这件事情的兴趣,剩下的,交给孩子自己就好了。


【用一个我女儿的例子跟题主解释具体操作方法】

女儿刚去幼儿园的时候,第一天早上是大家一起做早操不(是很严肃的学校早操,而是很可爱的蹦蹦跳跳那种风格的早操)。

女儿表现出后退和惊讶甚至有点恐慌的表情。紧紧的拽着我的大腿不愿意放手让我走。

于是我用下面的沟通步骤跟孩子聊天:

1️⃣“你是不是很担忧?不想过去?”(解释孩子的情绪,跟孩子建立情感联结)

——女儿点点头

2️⃣“你看,学校就是这样,大家每天早上起来就会一起蹦蹦跳跳,会让一整天都开心的哦~”(更详细的解释这件事情,并告诉孩子这件事情是很正常的)

——女儿拽我衣服的手松了一点

3️⃣“是不是很好玩呀?”(鼓励孩子接受这件事情)

——女儿默默点点头,眼睛一直盯着大家在有趣的蹦蹦跳跳

4️⃣“想不想过去呢?”(鼓励孩子过去参与)

——女儿有紧紧搂住我的脖子,轻轻摇了摇头

5️⃣“好的,爸爸不走就在这里,等你准备好了,我们就过去跟他们一起玩好吗?”(给孩子安全感,告诉孩子大人允许给她足够的时间让她自己准备好)

最后在我和老师的一同鼓励下,女儿就很开心的过去跳舞了。

不愿意争取甚至一时的退缩并不代表我们孩子的品质就差于别人,而是需要我们提升意识,意识到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可能需要有所调整。

所以回归到本来的问题,这样不爱“出头”的孩子需要干预吗?

需要,但首先需要干预的就是家长自己的教养方式了!


参考文献:

  1. Kolesnik A M, Jones E J H, Garg S, et al. Early development of infants with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a case series[J]. Molecular Autism, 2017, 8(1):62.
  2. 腾讯视频:BBC. 《北鼻异想世界》第一集:v.qq.com/x/cover/w4po5g
user avatar

以后等上学你就知道这样性格的宝贵了,我儿子现在一年级,如今的学校跟以前不太一样,社会环境也不太一样。

如今的学校要求减负,减到上了一年学我都不知道我儿子学习到底怎么样,也不留作业,测试后也看不到卷子,更不要说公布成绩排名什么的,都没有。

但是社会环境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越来越综合,牛人越来越多。

这时候家长怎么办?只能课外报班学习,我儿子学校是北京前十名的顶尖小学,班里几乎所有孩子都在外面学习。

这时候有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就是在学校时间和精力的占用,越是活跃的孩子越会被各种素质教育为名的活动占用时间,还有大量的活动彩排会把孩子精力耗尽。

我儿子就是一个不懦弱但是什么也不爱出头的孩子,运动会报名当观众,合唱选拔的时候说自己不会唱,团体操的时候要求当背景。

我们非常喜欢这样,因为时间和精力就能保留下来了,为补充学习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一个最新的成绩就是,昨天我们知悉他通过了KET考试,一年级孩子通过KET不说凤毛麟角也是为数不多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高度的注意力,这一切都是时间和精力分配的结果。

所以说不爱出头这样天性的问题没必要强行纠正,还不如因势利导到学习上,效果更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