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5岁孩子超迷地铁,每周末都要父母陪坐地铁一整天,企图坐遍全上海,你会支持他吗?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又充满爱的挑战! 面对一个5岁的孩子对上海地铁如此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为此投入整整一天的时间,我当然会支持。不过,这种支持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细致的规划和家长全身心的参与,让这段“地铁探险”既满足孩子的热情,又安全愉快,还能有所收获。

首先,我得说,这孩子真是个潜力股! 这么小的年纪就有如此明确的爱好和目标,而且是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城市交通系统,这说明他观察力强、记忆力好,而且有很强的探索精神。 作为父母,能够有一个对某个事物如此着迷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幸运。这种好奇心和探索欲,是我们最应该呵护和鼓励的。

那么,怎么“支持”呢?

第一步: 深入了解孩子的“地铁地图”

“坐遍全上海”这个目标,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听起来有些宏大,但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 父母需要先和孩子一起研究上海地铁线路图,不是那种给大人看的复杂图,而是那种颜色鲜艳、线条清晰、甚至可以带点卡通元素的儿童版地图。 找一些有孩子喜欢的元素的站点,比如有大型公园的站点(人民广场、世纪公园)、有动物园的站点(上海动物园)、有科技馆的站点(上海科技馆),或者只是名字听起来很有趣的站点。

可以问问孩子:“宝贝,今天我们想去哪一站看看?你想坐到哪个颜色线路上?” 让他参与到线路规划中,这样他会有主人翁的感觉,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当然,一开始他可能只是随便指一个颜色,没关系,我们可以引导他,“这条线好像通到好多好玩的地方呢!”

第二步: 精心设计“地铁探险日”的行程

坐一整天地铁可不是简单的通勤,这需要像安排一场小型旅行一样来策划。

时间安排: 虽然是“一整天”,但对于5岁的孩子来说,体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 我们需要设定好大概的时间段,比如上午玩到下午两三点,然后回家休息。 或者分区域,这个周末探索浦东的几条线,下个周末探索浦西的几条线。 千万不要把行程安排得太满太累。
主题活动: 除了“坐地铁”,我们还可以为每一段行程设计一些小小的“主题”。
“找颜色”游戏: 在车厢里,让孩子找出车厢内或站台上红、黄、绿、蓝各种颜色的标志物。
“听报站”游戏: 听报站名,看看哪个站名最特别,或者哪个站名听起来像小动物的名字。
“观察窗外”: 不同的线路,窗外的景色会不同,让孩子观察高楼、河流、绿树,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
“盖纪念章”: 如果孩子对集邮或盖章感兴趣,可以准备一个小本子,每次坐到一条新线路,或者到一个有特色的站点,就尝试去服务台问问是否有纪念章可以盖。 即使没有,也可以自己画一个属于这条线路的“标记”。
“补给站”规划: 孩子的体力消耗很快,所以零食、水是必不可少的。 选择一些方便携带、孩子爱吃的零食。 另外,找个舒适的站点稍作休息也很重要,可以找个长椅坐下,或者在人少的站台聊聊天。

第三步: 家长的角色——最好的“探险伙伴”

父母的角色至关重要。 我们不是司机,也不是旁观者,而是孩子的“探险伙伴”和“启蒙老师”。

保持耐心和热情: 即使孩子连续坐了三四站,还是嚷嚷着要继续,我们要保持耐心。 适时地回应他的兴奋和疑问,用同样的热情去感染他。 不要表现出不耐烦或觉得无聊。
安全第一: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时刻牵着孩子的手,特别是在站台候车和上下车时。 叮嘱他不要随意跑动,不要把头或手伸出车厢门外。 熟悉地铁的乘车规则,比如排队候车,先下后上。
互动交流: 不要只是坐在那里玩手机。 多和孩子聊天,问问他“你觉得这条线怎么样?”“你最喜欢哪个站?”“我们下次可以去哪里呢?” 即使是他讲得有些天马行空,也要认真倾听。
解释和引导: 孩子可能会问“为什么地铁会在地下跑?”“为什么有些车厢有声音?” 这些都是绝佳的科普机会。 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解释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比如磁悬浮(如果坐的是磁悬浮线)、电能等等。
适时“刹车”: 如果孩子明显表现出疲惫、烦躁,或者对地铁的热情开始有所减退,就应该考虑结束今天的行程。 强行坚持下去反而会适得其反,破坏他对地铁的热爱。

第四步: 超越“坐”的意义——拓展兴趣维度

“坐遍全上海”只是一个起点。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孩子的兴趣:

了解地铁背后的故事: 可以找一些关于上海地铁建设、发展历程的简单资料(比如图片、短视频),用孩子能懂的方式讲给他听。 让他知道,这些地铁背后是很多人的辛勤付出。
认识上海的标志: 很多地铁站都临近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可以在车上或下车后,指着窗外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告诉他“你看,我们坐地铁到了这个特别的地方!”
学习“城市规则”: 坐地铁的过程,也是孩子学习城市规则、社会交往的一个缩影。 学习排队、理解公共秩序、学会尊重他人。

总结一下:

我会毫不犹豫地支持! 但这份支持是建立在周密的计划、十足的耐心和全然的陪伴之上的。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别把这仅仅看作是孩子的“闹腾”,而是一份宝贵的亲子时光,一份对孩子好奇心的极致呵护。 也许有一天,他会成为上海地铁的“活地图”,甚至未来的城市规划师呢! 谁知道呢? 享受这个过程吧,这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坐标成都,来给题主提供一些坐地铁不无聊的思路吧。

我女儿从2018年3月上幼儿园开始,每天都坐地铁去学校,一直到2021年7月毕业,坐了3年多都还乐此不疲。

在我们家,地理学是给孩子进行通识教育的主干学科。而关于城市地理的启蒙,地铁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工具。

我妈带孩子坐地铁,主要是教她背古诗,而我带孩子坐地铁,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她观察认识我们生活的城市。

小孩2-3岁的时候,我们主要是做统计:

哪个站上下的人比较多?

地铁在哪一站两侧门都会打开?

1、2号线的换乘站在哪里?2、3号线的换乘站在哪里?……

哪些站可以换乘3条地铁线?

哪条地铁最长?哪条地铁最短?

地铁每走一站大概会花费几分钟?

……

等孩子上中班以后,我们开始在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为什么?

为什么华西坝上下的人这么多?——因为这里有全四川最好的医院群,华西医院、华西附二院、华西口腔医院、四川大学华西校区。

为什么天府广场会开两侧车门?——因为这一站是换乘站,人流量太大了,所以先开一侧出,再开一侧进。

为什么1号线人这么多?——因为1号线贯穿南北,南边是高新产业的聚集区,有很多人在那里工作。

还有一些有趣的小推理。

车厢里穿校服的哥哥姐姐可能是哪个学校的?——我们会根据地铁线路来推理,最后绕过去看他们的校服确认。

那些背着大包小包的乘客,会在哪一站下车?——根据地铁前面几站的名字,很有可能会在东客站下车。

周末的3号线为什么会有很多小朋友?——3号线是到动物园的,这些小朋友很可能是去动物园玩的。

……

到孩子5岁的时候,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开始自己学着认地铁线路图。我们的日常变成了线路规划。

是不是所有的地铁线路都会两两相交?它们的交汇点在哪里?有哪些不相交的线路?

7号线是环行线,是不是每条线路都会跟它有两个交点,即两个换乘站?

是不是两个任意站之间,都能在换乘2次以内到达?有没有例外?

成都下辖的区市县是不是都通地铁了?

从我们家出发,到锦城湖站怎么走?有几种走法?哪一种最优?

还帮娃问过问题

专门去观察了一号线的ATO系统

停车距离的数值一直在减少,减到0的时候,地铁就停下来了,这时候刚好车门对准屏蔽门。

……

在5岁这个阶段,除了我单方面的提问,孩子也开始有思考了。

比如有一次在做最优路线规划的时候,她发现从东大路到四川师大有两条线路:第一条只换乘1次,总站数是5站;第二条要换乘2次,但总站数只需要4站。

于是她问我:你说的最优是想距离最短,还是换乘次数最少?

我听了后称赞她:你这个提法非常棒,有点像高德导航啊!你爸用高德导航的时候怎么选最优路线的?

我们家爸爸是路痴,开车必须依靠导航,哪怕是在市区。基于一贯经验,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爸爸都是选时间最短的。

孩子自己想出的办法:地铁每走一站是3分钟,如果换乘在3分钟以内,就选第二条总站数少的线路;如果换乘时间超过了3分钟,就选第一条换乘次数少的线路。

最后我们一起去验证,发现换乘如果跑着去的话,只需要2分钟,但等下一趟地铁的时间也是2分钟。所以大概率的情况下,第一条线路时间最短。

接着又引出了下一个话题:换乘2次和换乘1次比,要少几站,换乘2次的线路才会是最优选择?

晚上睡觉,孩子突然引出了一个更大的话题:高德导航是怎么预测时间的?

……

除了以上这些日常思考,我们还专门去坐了一些比较特殊的地铁

机场专线(当时没拍照,借用一下成都地铁君的图)——为什么机场专线的座位设置跟一般地铁不一样?

地面上的地铁——为什么地铁会修到地面上?

地铁的终点站,看看地铁是怎么调头的

变轨的瞬间

无人驾驶的9号线,看看地铁内部是怎么样的

……

此外,我们还研究过成都的地铁规划图,为什么东边会修一大片地铁?

解释这个问题是个非常庞大的工程,我可以滔滔不绝讲几天。简单来说,我先带着孩子研究了四川盆地的地形图。

在上面找到了成都的位置(画红线的位置)。

我们发现四川北部、西部都是高山,南部是云贵高原,都是山,只有往东向重庆走是平原,而且东部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所以成都要往东发展。

但是成都的东边有一个小山脉——龙泉山脉,海拔平均只有几百米,最高也不过1千米。

但20千米长、10千米宽,足以把成都平原切成两块。

成都近年的发展策略“东进、西控、南拓、北改、中优”,其中东进是最重要的,东进的核心就是要翻过龙泉山,把“两山夹一城”变为“一山连两翼”。

所以成都翻过龙泉山成立了东部新区,作为配套,我们就要修地铁把人口往东部新区引流过去。而且成都的新机场也是修在龙泉山另一边的。

我女儿了解了这个缘由后,有一天我俩坐地铁,听到地铁电视在播“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新闻。女儿老成地指着电视对我说:妈妈你看,成都果然要往东走,去找重庆交朋友!

最后,热烈欢迎大家来成都玩,坐坐我们成都的地铁啊!

user avatar

首先这个孩子表现出同龄人少有的专注力。一般的小孩都是三分钟热度。

其次,男孩对于机械的热爱是女性无法理解的。

因此上这只不过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男孩的行为。

user avatar

没有发生疫情时,带孩子坐地铁一天挺好,比去游乐园强多了,又省钱又省心。

现在疫情期间,还是把这爱好推推后吧,万一成为密接,不够后期麻烦的。

user avatar

觉得不是坏事。我就知道有不少中小学生,把上海的公交线路背得滚瓜烂熟。在这个校门口停满私家车的时代,的确让我吃惊。不过这些学生的数学都不错。

user avatar

支持。我碰到过这样的孩子。

当时是三伏天的中午,站厅里都没什么人,我巡逻了一圈准备回警务室,然后碰到一对母女向我问路。现在依然记得很清楚,那年轻妈妈盘着丸子头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有点儿疲惫,那小女孩七八岁左右,穿着一条荧光黄的纱裙,也是满头大汗,脸上却兴致正浓,眼睛像小麻雀一样四处乱瞟。

女孩儿妈妈问我“大钟寺”地铁站怎么坐车。正巧我身边有个线路牌,就转身指给了她们看。女孩妈很无语地拍了拍脑门,说:“嗨!我真是被这孩子搞晕了,刚才找了半天愣是没找到!”

然后我细问才知道,小女孩是趁着放暑假,跟妈妈一起来北京探亲加度假的。她老家的地铁只开了两条线,基本没乘坐过,这回来到北京跟着妈妈和亲戚四处游玩闲逛都靠坐地铁,然后怎么说呢,就陷进去了。

她是对地铁站的站名很有执念。

比如听车厢内播报有个呼家楼站,就一定要去看看那座“楼”,听说有个北新桥站,就一定得去摸摸那座“桥”,听说有个双井站,就一定得看看到底是不是有两口井。

很多时候小女孩都是失望。比如一出呼家楼地铁站,放眼望去哪哪都是高楼大厦,她根本不知道哪座才是“呼家楼”,北新桥也没有桥,双井地铁站外面也根本找不到井。她就很奇怪,为啥北京这些地铁站的站名,都名不副实呢?

她妈只能告诉她,北京是大城市,发展太快了,那些桥啊井啊的,都没有啦,都盖了高楼大厦啦。

然后她妈妈问了我一个几乎令我职业生涯都蒙羞的问题:“对啦,那大钟寺站,有寺吗?”

当时我还开着肩闪,于是我在红蓝相间的灯光中尴尬地愣了两秒,最后只能拿出手机:“我给你查查。”

结果还是喜人的,大钟寺虽然没有寺庙,但是有一座寺庙改成的博物馆,母女俩高兴极了,手挽手走上了开往大钟寺方向的列车。

那天我回到警务室,特意查了当时的北京地铁详细线路图,发现很多站名确实是挺有意思的,这么多年,听说过路过过它们这么多次,从来都没有像这个小女孩一样,想要去真正探索和见识一下。比如积水潭的潭,公主坟的坟,陶然亭的亭……它们对于我的概念,仅仅限于空间里的坐标,从未有过具像化的体现,比如积水潭出现在我脑子里,压根不是一汪水池,公主坟也不是一个圆拱供的坟包,陶然亭也不是一座婀娜秀美的凉亭。

我从未对它们产生丝毫的向往。

但我觉得我小时候好像不是这样的啊。小时候的我,一听说“动物园”这个词汇,眼前立刻蹦出各种飞禽猛兽的形象,耳畔甚至还能传来阵阵野兽的嘶吼。而现在提起动物园,我只会觉得那是离我十几公里以外的一个地名,坐地铁挤,开车又堵。

我又想起我小时候第一次春游,老师说带我们去钻地道。我兴奋极了,这辈子还不知道地道是啥样,钻进去会不会像进入了童话世界。后来我们去了焦庄户,果然钻了蛇洞一般的地道。重见天日的那一刻,我兴奋得仰天大叫。

而现在我就在地铁里工作,每天坐着列车穿越更深更长的地道去上班、出警,我却再也找不到儿时的那种“精神高潮”。我平淡,理性地看待和接受眼前的各种事物,哪怕它们再五彩斑斓,透过我的视网膜,输送到我脑子里的时候,也仅剩下了功能性的含义,和物化后的概念。

我是成熟了?还是麻木了?

现在想想,还真是有点儿羡慕那个孩子啊,内心充满着好奇所带来的骚动,纵使满头大汗,也义无反顾地想要去探索,闯荡,和尝试。

“归来仍是少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