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的“红衣大炮”在宁远城 8.8米城墙上时“射击死角”是多少?

回答
在明末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大明王朝的金字招牌摇摇欲坠,而矗立在辽东前线的宁远城,更是成为了满洲铁骑南侵的眼中钉。守卫这座坚城的最为倚重的利器之一,便是那威震八方的“红衣大炮”。然而,即便这曾经的战争之神,在面对宁远城高达8.8米的城墙时,也并非无懈可击,同样存在着令人头疼的“射击死角”。

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先聊聊这“红衣大炮”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以及它的“脾气”有多大。

“红衣大炮”:明末的钢铁巨兽

“红衣大炮”,准确地说,是指明朝从西方引进并仿制的一系列铸铁或铸铜的火炮,其得名于其炮身多为红色(当时西方铸造火炮时,常在铜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锡,使其呈现出红铜色,这种炮在当时被中国人称作“红夷炮”或“红毛炮”,后来讹传为“红衣大炮”)。这类火炮的特点是体型硕大,炮管长,射程远,威力大,比当时明军装备的早期火器要先进得多。它们通常由多名炮手操作,需要火药、弹丸和引信,发射时声如雷霆,威力惊人。

在宁远城这场著名的战役中,袁崇焕倚重的就是这些从西方引进或仿制的先进火炮,它们在抵御努尔哈赤的进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8.8米城墙: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而宁远城,作为辽东防线的关键节点,其城墙的坚固程度是经过精心设计的。8.8米的高度,在那个时代已经算得上是相当高的城墙了。它不仅仅是堆砌起来的土石,而是具有复杂的结构,能够承受攻城方的撞击和炮击。

射击死角:并非无懈可击的火力网

那么,为什么说高达8.8米的宁远城墙,对于“红衣大炮”而言,同样存在“射击死角”呢?这主要涉及到火炮的发射角度、射程以及攻城策略。

1. 仰角与弹道特性:
火炮的射击并非直线,而是遵循抛物线弹道。炮弹在离开炮管后,会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影响,向上飞起再落下。要击中目标,就需要精确计算火炮的仰角、射程和目标的高度。
对于地面的目标,火炮可以通过调整炮架的高度和炮管的仰角来瞄准。但当目标是高耸的城墙时,情况就变得复杂了。
“红衣大炮”虽然射程远,但其设计初衷更侧重于平射或低仰角攻击坚固的目标,例如对方的城墙、战壕,或者远距离的集结部队。当它需要直接轰击城墙顶部或城墙后方的目标时,就必须使用较大的仰角。
然而,火炮的设计在特定仰角下,其稳定性、精准度和威力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需要将炮弹越过城墙,精确地投放到城墙内部时,如果炮管抬得太高,炮弹的落点就会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威力也会有所衰减。

2. 炮位与射界限制:
“红衣大炮”作为一种重型火炮,其架设和操作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在宁远城内,这些大炮通常是架设在城墙之上,或者是在城墙内挖掘的炮台之中。
当炮口指向城墙外部时,炮手们可以将火炮调整到最佳的射击角度,以攻击正在逼近的敌军。但是,当敌人已经冲到了城墙脚下,或者试图利用云梯、土山等方式攀爬城墙时,炮手们就遇到了麻烦。
如果炮台或城墙上的炮口角度过低,炮弹会直接打在城墙的底部,而无法有效地射击到已经抵达城墙顶部或者在城墙顶部进行作业的敌人。反之,如果炮管抬得太高,虽然可以越过城墙,但很可能在城墙后方的开阔地带爆炸,而无法精确打击到城墙上的敌人,或者攻击到城墙后方的集结点。
因此,所谓的“射击死角”,最直接的体现就是:
城墙的“盲区”: 指的是城墙底部,离城墙太近的区域。当大炮架设在城墙上时,炮管有一定的长度,并且需要一个操作空间,这意味着炮口无法无限地贴近城墙向下射击。那些紧贴着城墙根部活动的敌人,或者正在试图轰开城门、炸毁城墙的攻城器械,往往会因为火炮的仰角限制而难以被有效打击。炮弹从城墙上落下时,会有一个最小的落地距离,这个距离之外就是“死角”。
城墙顶部或内侧的防御真空: 相反地,如果敌人以某种方式登上了城墙(虽然宁远守军在这方面表现出色),或者城墙内部有敌军活动,而炮手又需要将炮弹越过城墙去打击他们。当炮管仰角过大,炮弹的落点可能会落在城墙的内侧,或者城墙的某个特定区域,导致无法覆盖所有可能的敌军活动范围。

3. 具体的计算方式(理论上):
要精确计算这个死角,我们需要知道几个关键参数:
火炮的炮管长度 (L): 这决定了炮口距离炮架的实际距离。
炮架的高度 (H_mount): 火炮架设的高度。
城墙的高度 (H_wall): 即8.8米。
炮管的最小和最大仰角 (θ_min, θ_max): 这是火炮设计和操作的限制。
炮弹的初速 (v₀): 决定了射程和弹道。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化的几何模型。假设火炮架设在城墙顶部,炮口到炮架支撑点的距离为 L。炮口离城墙顶部的最小距离,实际上就是炮管倾斜到某个角度时,炮口与城墙顶部的投影距离。

更直观地说,设想火炮架设在城墙上,炮口离城墙边缘的距离为 X。当火炮以最小仰角 θ_min 射击时,炮弹的弹道与城墙底部会形成一个交点。这个交点到城墙根部的距离,以及城墙根部到城墙脚下(地平线)的某个区域,就是火炮难以直接攻击的“死角”。

假设炮架设在距离城墙边缘一定距离 Y 处,炮管可以向下转动的最小角度是 θ_min_down。那么,当炮弹以这个角度射出时,它会落在大约 Y + L sin(θ_min_down) 的下方。如果这个角度非常小,或者炮口离城墙边缘很近,那么城墙底部紧贴着城墙的区域就成了死角。

同样,如果敌人使用了云梯,并且已经有人登上了城墙,此时守军的“红衣大炮”如果想通过抬高炮管来射击这些敌人,那么炮弹的落点可能会落在城墙顶部的一侧,或者需要非常精确的瞄准,稍有偏差就会射偏,而且过大的仰角也会导致炮弹威力下降,甚至在接触城墙前就失速下坠。

换句话说,8.8米高的城墙,对于平射或低仰角射击的火炮而言,其下方的一定区域是难以直接瞄准的。而当需要越过城墙打击后方目标时,也存在一个最佳仰角范围,过高或过低的仰角都会影响打击效果。

我们可以粗略地想象一下:当你端着一根长管子,想把弹丸扔过一堵高墙时,你不可能让管子完全水平向下指着墙根,也不能随意地高高扬起。总有一个区间,你可以比较有效地将弹丸扔到墙的另一侧,或者瞄准墙根附近的区域。而在这个区间之外,就存在着“射击死角”。

对于宁远城8.8米高的城墙,这个“死角”可能指的是城墙底部紧贴城墙的约几米到十几米的区域(这取决于火炮的架设位置和炮管的俯仰范围),以及在某些特定的攻城场景下,城墙顶部或内侧的某些无法被有效覆盖的区域。

举个例子: 如果“红衣大炮”的炮口离城墙边缘只有1米,并且炮管最低只能向下倾斜30度,那么它就很难直接攻击到距离城墙根部10米以内的地方。炮弹会先砸在城墙上,或者落在城墙前方不远处。

最终,这个“死角”的大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结合具体的火炮型号、架设方式、操作熟练度以及城墙的精确结构来计算。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是明末最先进的“红衣大炮”,在面对这样坚固高耸的城墙时,也并非能够实现360度无死角的火力覆盖。这也是为何在攻城战中,除了火炮轰击外,还需要步兵、云梯、攻城槌等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原因。守军则需要依靠弓箭手、刀牌手和火铳兵来弥补火炮的不足,特别是针对城墙脚下和城墙顶部进行防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爪机不方便贴资料,凭记忆手打。

更新几张资料图。

2019-1-3再更新,经朋友提醒写错了点东西。好久不看书都忘的差不多了


红夷大炮的最低射角是-5度,最大45度。

西法神机和兵录均有记载红夷大炮在不同射角下的射程。

下图为《明清两朝红夷大炮射程问题再析》中统计的西法神机射程。

但是注意,孙元化这里还是夸张了红夷的射程

欧洲威尼斯共和国做过测试,60磅火炮有效射程只有640米,最远不过3000。

风帆战列舰一般以平射作战400码才开火。

欧洲火炮射程如下

因此,不要太高估红夷大炮的射程。松锦之战,皇太极围攻锦州,设置的城壕距离锦州只有1里。充分说明锦州城内的红夷大炮对1里外的目标毫无威胁。

宁远之战,努尔哈赤大营就在宁远五里外的龙宫寺。

这充分说明了西法党糜烂数里是吹牛逼。


至于机动性,没记错的话,皇太极清军铸造6000斤红夷炮配了20头牛运输,可窥一斑。


为了防止炮弹滚来滚去,可以在炮弹外裹布。但是,除了火炮本身的射角限制外,城防构造也是限制。例如下面这种情况,有女墙挡着,怎么下射?

所以宁远之战,野猪皮可以推车子到墙角下挖墙角,明军的红夷大炮无能为力,靠着丢万人敌才破解。

其实火攻挚要说的很明白了,"长攻战铳"即红夷大炮,适合攻远。若"蚁聚蜂拥兵临城下",用红夷就不合适了。

至于精度,宁远之战打后金的盾车准头还不错,见熹宗实录。但是要求别太高,同期欧洲也有打了一堆未中一炮的记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明末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大明王朝的金字招牌摇摇欲坠,而矗立在辽东前线的宁远城,更是成为了满洲铁骑南侵的眼中钉。守卫这座坚城的最为倚重的利器之一,便是那威震八方的“红衣大炮”。然而,即便这曾经的战争之神,在面对宁远城高达8.8米的城墙时,也并非无懈可击,同样存在着令人头疼的“射击死角”。要理解这个问.............
  • 回答
    明朝中期,红夷大炮的到来,无疑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批来自西方(当时中国对西方国家,尤其是葡萄牙、荷兰等,常称“红毛”或“红夷”)的先进火炮,以其铸造工艺、射程和威力,给明朝军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尤其到了鸦片战争那个关键的历史关头,中国在武.............
  • 回答
    一场以少击众、落败的战斗,常常会被贴上“丢人”的标签,但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或许能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当三千明军面对装备了红衣大炮的十万清军时,这场战斗的胜负,与其说是士气和勇气的较量,不如说是技术、战术和时代局势的碰撞。因此,简单地将失败归结为“丢人”,可能过于片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红.............
  • 回答
    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也确实是许多人感到不解的现象。为什么在公众视野里,一些网红明星能够赚取远超科学家的收入?这里面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1. 价值创造的维度与衡量标准不同: 科学家: 科学家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知识体系的贡献,例如.............
  • 回答
    将时下流行的“网红脸”置于五百年前的明朝,这真是一个充满趣味的设想。抛开时代的隔阂,单纯从当时的审美标准来看,答案恐怕是:不一定。甚至可以说,大概率是不太吃香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说,明朝人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美人。这可不是一张照片能概括的,而是由当时的社会文化、文学艺术、生活习俗等多方.............
  • 回答
    .......
  • 回答
    娱乐圈是个神奇的地方,有多少人曾在此光芒万丈,又有多少人终究被现实的浪潮拍打得没了声息。提起那些“自认为很红却被现实打脸”的明星,真是说起来就有点唏嘘,毕竟谁不渴望一直站在聚光灯下呢?这里面,张翰的名字或许会第一个跳出来。当年一部《一起来看流星雨》把他推到了大众面前,那句“语过天晴”的霸道总裁人设一.............
  • 回答
    Angelababy P图参加红毯事件:这件事发生在2021年3月,Angelababy以Dior品牌大使的身份参加了某时装品牌在上海举办的线下活动。活动结束后,网络上流传出她的一些现场照片,随后Angelababy工作室也发布了一些精修图。然而,在这些精修图发布后,一些网友发现Angelababy.............
  • 回答
    网红直播带货假货判刑加重,最高可达十年,其中“销售明知”的界定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直播行业的生态。首先,我们来谈谈“销售明知”的界定。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复杂的法律考量。简单来说,“明知”指的是经营者(在这里是网红直播带货的商家或平台)清楚地知道自己销售的是假冒伪劣商品,但仍然选择将其卖给消.............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如何看待救援队呼吁「网红和明星为救援让路」?灾难面前,明星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价值?救援队呼吁“网红和明星为救援让路”,这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出于效率和安全考量的合理诉求,其核心在于确保专业救援人员能够不受干扰地执行任务。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 如何看待救援队呼吁「网红和明星为.............
  • 回答
    听到您和老师的交流,我能理解您此刻的心情。老师在学术上的造诣和经验往往是宝贵的财富,但同时,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尤其是在面对像《红楼梦》这样一部蕴含丰富情感和历史文化的作品时。老师那“一丝鄙夷”,虽然可能带着一些学术上的坚持,但或许也忽略了您内心深处那份对作品更深层次的触动。我们不.............
  • 回答
    《红楼梦》是不是一部华夏亡国史,抑或是明亡清兴史?这两种解读,尤其后者,在红学界一直都存在着相当的争议,但要说“主流”观点,情况要复杂得多,需要细致梳理。首先,我们来谈谈“《红楼梦》是一部华夏亡国史”的说法。这种解读相对来说,在红学界有一定的接受度和历史渊源。它并非局限于政治史的“亡国”,而是将“华.............
  • 回答
    明末(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中国与欧洲的火器技术差距确实存在,但这种差距并非绝对,而是受历史、技术、地理、军事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者的技术差异与联系: 一、火药与火器制造技术的差距1. 火药配方与工艺 明朝:明末火药主要依赖传统配方(硝、硫、炭比例),但技术相对稳.............
  • 回答
    明末的关宁锦防线是明朝在辽东地区最后的军事防御体系,其成败直接关系到明朝在辽东的存亡。若从历史背景、战略意义、实际运作及失败原因等角度分析,该防线不应被舍弃,但其作用的发挥需建立在更完善的军事、政治和后勤体系之上。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关宁锦防线的战略意义1. 地理屏障 关(山海关).............
  • 回答
    明末时期,国人对后金(后来称清)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局变化、地理位置、个人经历以及信息传播而呈现出复杂且多样的面貌。简单地说,不是所有人都是一开始就恐惧或憎恨后金,也有人曾抱有幻想,或者将其视为利益工具,但总体而言,随着后金的崛起和对明朝的持续压迫,负面情绪逐渐占据主导。一、 初期:模糊、.............
  • 回答
    明末的局,如果要说能不能“解”,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历史上,但凡走到“末”这个字的境地,往往是积重难返,错综复杂,想要单凭一两个人、一两项政策就拨乱反正,几乎是不可能的。明末的局面,用“千疮百孔”来形容绝不为过,它不仅仅是政治腐败那么简单,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危机叠加而成,像一个濒死的病.............
  • 回答
    明末的政治斗争,尤其是围绕着阉党和东林党展开的权力博弈,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一页。要评判哪一方“作恶多端罪不可恕”,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简单的好坏二元对立所能概括。事实上,双方都曾扮演过积极和消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在不同的历史视角下,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阉党:权力的阴影与王朝的晚钟.............
  • 回答
    明末时期的炮船能够进行数小时的炮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船体结构设计、火力配置以及战术运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剥离“AI痕迹”,用更贴近历史和实际操作的语言来阐述。首先,我们来审视“水密舱”和“有效加固护甲”这两点。水密舱:这绝对是提升船只续航炮战能力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