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波斯语课的男主又会德语又会法语,科赫在海关被抓的时候明明可以和对方对话为什么还要学波斯语呢?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波斯语课》的情节,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影片叙事的一些关键点。我们来细致地聊聊: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波斯语课》是一部艺术创作,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而进行的叙事安排,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实逻辑。但是,我们可以从影片的设定和角色的动机来解读。

为什么男主(卢卡斯)又会德语又会法语?

这一点其实在影片中并没有特别详细地解释。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几个可能性,这都很常见于二战背景下的欧洲人:

精英教育的背景: 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西欧,掌握多门语言是相当普遍的,尤其是德语和法语。这被认为是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标志。卢卡斯来自一个比利时犹太家庭,虽然经历了战争的颠沛流离,但他的家庭背景很可能让他有机会接受较好的教育,掌握这些重要的欧洲语言。
贸易和文化交流: 在战前,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法语长期以来是外交和文化领域的通用语,而德语作为当时欧洲一个强大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其语言的普及度也很高。因此,在比利时这样的国家,会说这两种语言并不稀奇。
战乱中的生存技能: 即使不考虑战前的背景,在战乱时期,拥有多种语言能力可能也是一种生存的优势。在流离失所的过程中,接触到不同国家的人和环境,学习并运用语言是一种本能。

为什么科赫在海关被抓时,明明可以和对方对话,却还要学波斯语?

您这个问题非常精准,直接指出了影片中最具戏剧性的部分。这里面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假身份”的根本性需求: 卢卡斯(化名雷蒙德)的首要任务是 活下来,并且 不暴露自己犹太人的身份。他的德语说得再好,也只能让他扮演一个“普通比利时人”,或者勉强扮演一个在占领区工作的外国人。但是,他需要一个更“安全”的身份,一个能够让他远离集中营、甚至有机会在德国人身边工作的身份。

德语的危险性: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任何非德国人,尤其是那些看上去“可疑”的、没有明确身份证明的人,都会受到严密的审查。如果他用流利的德语解释自己“来自比利时”,但又无法提供足够的、可信的证明,反而会引起德国人的极大怀疑。毕竟,纳粹对“渗透者”和“敌对势力”非常敏感。
波斯语的“偶然性”和“稀缺性”: 波斯语(或伊朗语)在当时德国的认知中,是一个相对“陌生”和“稀有”的语言。伊朗在二战初期是中立国,后来与同盟国合作,与纳粹德国关系并不紧密,但也不是直接的敌人。选择波斯语,实际上是一种“化整为零”的策略。
降低警惕: 德国官员对于他们不熟悉、不了解的语言,往往不会进行过于深入的细致考察。他们更倾向于相信,“这个人说什么语言,就有什么样的背景,只要他表面上不构成威胁,就问题不大。”
制造“特殊性”: 学习一门“无用”的语言,在当时德国人看来,可能是一种“非主流”、“不合时宜”的选择。但对于卢卡斯来说,这恰恰是他创造“独特身份”的工具。他可以通过“教波斯语”这个活动,来解释自己的存在,并以此为幌子接近高官,获取他们需要的物品(书籍)。

2. “波斯语”作为生存的“契约”和“交易”: 卢卡斯并不是随意学波斯语。他敏锐地观察到,科赫(库尔特·科赫)是一个对语言有强烈兴趣,尤其是对“神秘”、“东方”文化有向往的人。科赫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渴望从语言中找到慰藉和意义。

抓住机会: 当卢卡斯发现科赫的这种“癖好”后,他看到了一个绝佳的生存机会。他可以用这门“无人知晓”的语言,来“交易”自己的安全和生存空间。
“波斯语”的价值: 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下,波斯语不再仅仅是一门语言,它变成了卢卡斯与科赫之间的“暗号”、“信任的基石”(尽管是建立在谎言之上),甚至是“精神寄托”的载体。卢卡斯通过“创造”并“教授”波斯语,给自己建立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价值,让科赫愿意冒险保护他。

3. 剧情设计的逻辑: 从叙事角度来看,如果卢卡斯直接用德语和海关官员周旋,那么他很可能因为身份不明而被立刻送往集中营,故事也就无法继续。影片需要一个“钩子”,让卢卡斯能够从死亡边缘挣脱出来,并且能深入到纳粹权力中心。

“复刻”记忆中的故事: 卢卡斯教波斯语的动机,本身就是为了“活下去”,是为了“重现”那些在集中营里他想留住的、关于家人的、关于语言的记忆。当他面对死亡时,那些被他“创造”出来的波斯语单词,成为了他与过去、与自己身份连接的唯一方式。他通过不断重复这些词语,来巩固自己的精神世界,抵抗纳粹的非人化。

总结来说:

卢卡斯会德语和法语,是他的背景和教育使然。但是,在被捕的那个关键时刻,他选择“学习”并“教授”波斯语,是出于一种 极度危险情况下的生存策略。他需要一个 “虚构的”、“不被怀疑的”、“且具有独特价值” 的身份,来躲避纳粹的搜捕,并获得在他们眼皮底下生存的机会。波斯语,成为了他在这场生死游戏中最巧妙的“道具”,也是他与科赫之间建立的、令人匪夷所思却又极具戏剧性的“联系”。

这就像一个极度危险的骗局,你不能用你知道的、对方能轻易辨别的语言去解释,你必须创造一个只有你能驾驭的、他们无法轻易戳穿的“故事”。而波斯语,恰恰是那个故事的核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学波斯语的原因电影中有明确交代,是为了战后到伊朗和他哥哥一起生活:




而且在他到了德黑兰后,他对边防警察也说他是来找他哥哥的。

你说的“科赫在海关被抓的时候明明可以和对方对话”是不成立的。

显然他和边防警察的对话是不成功的,对方根本听不懂他讲的“波斯语”,从头到尾都没法交流。

实际上,一个人入境另一个国家,并不一定需要会说这个国家的语言。

而且,后来这名边防警察对他说的是英语,虽然字幕上显示的是德语,但他发音是英语,问他会不会说波斯语。

也就是说,其实除了可以暴露他身份的德语外,他说别的什么语都没事,只要不说他那个根本就不存在的假波斯语就好,但他偏偏说了那个根本不存在的假波斯语,所以引起了边防警察的怀疑。

这个机场显然是德黑兰机场,不是他的出发地,而是他的到达地。这个阿卡赫巴里是典型的波斯语名字:

而且这些人一看就是阿拉伯人,连这名边防警察的胸牌上都是波斯语:

如他逃跑前在树林里说的计划,他途经伊斯坦布尔到达了德黑兰,结果却栽在了这最后一关上。

因为伊朗已经于1943年9月9日向德国宣战,而他又被边防警察从相貌上判断为德国人,加上他护照上说他是比利时人,但他说的却是一种奇怪的语言,形迹可疑,自然要被拘捕和审查了。

也就是说,他学波斯语是为了将来到伊朗和他哥哥一起生活,过边检并不是主要目的。

即使他不会波斯语,他也一样可以过边检,没有规定说一个人不会哪国语言就不能入境哪个国家。

假设你去意大利旅游,你不会意大利语,边检就不让你入境了么?

更何况他在和上校聊天时,憧憬的是二战是德国战胜,所以他不是为了仅仅通过伊朗边检而专门学的波斯语,而是为了以后长期在伊朗生活而学的波斯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波斯语课》的情节,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影片叙事的一些关键点。我们来细致地聊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波斯语课》是一部艺术创作,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而进行的叙事安排,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实逻辑。但是,我们可以从影片的设定和角色的动机来解读。为什么男主(卢卡斯).............
  • 回答
    《波斯语课》里,当那位严厉的军官因为小事离开房间时,吉尔(本片男主角)趁着这短暂的空档,迅速从桌上拿起一支笔。他没有犹豫,立刻在纸上写下了几个字。 他写下的,是他的名字——“吉尔”。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蕴含着极其深沉的意义。在那样的年代,在纳粹集中营里,身为犹太人的吉尔,他的一切身份都被剥.............
  • 回答
    《波斯语课》这部电影,我看完之后,心里头翻江倒海,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记重拳,狠狠地砸在心上,让你不得不去思考,去感受,去反思。电影背后,是残酷的真实电影里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的根基,却是建立在二战时期纳粹大屠杀的真实历史背景上的。想一想,那段日子,欧洲的上空笼罩着阴霾,.............
  • 回答
    在《哈利·波特与密室》这本书里,邓布利多校长让那个名声赫赫但实际上能力堪忧的吉德罗·洛哈特担任黑魔法防御术老师,这确实让不少霍格沃茨的师生都感到困惑,包括哈利本人。要详细解释其中缘由,我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推一点,并且深入理解邓布利多当时的处境以及他的人生哲学。首先,我们得知道,在洛哈特出现之前,黑魔法.............
  • 回答
    在口语中,波斯语的“meekonam”(می‌کنم)绝对是你最常听到的词组之一,它的含义相当广泛,但归根结底,核心意思就是“我做”。不过,别小瞧这个简单的“我做”,它的灵活运用能让你在各种情境下表达自己的意图,从最直接的行动到更微妙的计划。把它想象成一个万能的“动词骨架”,你只要在这个骨架上加上你.............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阿拉伯语、波斯语、乌尔都语和奥斯曼语这几种语言。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各自也保持着独特的风貌。要理解它们的异同,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语言家族与根源:谁是谁的“亲戚”? 阿拉伯语:闪米特语系的璀璨明珠 阿拉伯语是闪米特语系(Semitic languag.............
  • 回答
    电影《波斯语课》中,军官(克劳斯)最终没有带男主角(卢西安)一起去伊朗,这背后有多重原因,而且每一个原因都层层递进,最终指向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首先,我们要理解克劳斯的动机。他收留卢西安,教他波斯语,并不是出于什么深厚的感情或者对卢西安个人命运的关怀。克劳斯是一个有着明确目标的纳粹军官,他痴迷于波.............
  • 回答
    波斯语中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法语词,这背后是一段颇具戏剧性的历史渊源,并非简单的语言“沾染”,而是两国之间在近现代一段特殊时期,文化、政治和经济交流的深刻烙印。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19世纪和20世纪初,那个世界格局正在剧烈变动的年代。1. 历史的交汇:19世纪的欧洲影响力浪潮19世纪是欧洲列.............
  • 回答
    希腊,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在公元前5世纪险些落入强大的波斯帝国之手。然而,尽管波斯军队在数量和资源上占据压倒性优势,他们最终未能征服希腊。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军事对抗,更是文化、政治和地理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一、波斯帝国:横跨欧亚的巨兽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波斯帝国当时的实力。这个由居鲁士大帝建立.............
  • 回答
    波斯人未被阿拉伯化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历史议题,它涉及到征服、文化适应、民族认同以及宗教力量等诸多层面。要理解为何波斯文明能够保留其独特的身份,而非被强势的阿拉伯文化所吞噬,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波斯文明的深厚底蕴与独立性:在伊斯兰征服之前,波斯人已经拥有了数千年的辉煌历史和高度.............
  • 回答
    11世纪至14世纪,波斯(也称伊朗高原)确实经历了一段相当动荡的时期,被来自中亚的多个势力连续征服。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将这些征服事件梳理一下,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这几次主要的征服: 11世纪:塞尔柱突厥人的崛起与征服 背.............
  • 回答
    话说那波斯帝国,赫赫扬扬,绵延千年,从居鲁士大帝奠基,到萨珊王朝的辉煌,疆域辽阔,文化璀璨,一度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可这块曾经雄壮的土地,却在短短百年间,被一个新兴的力量——阿拉伯人,彻底颠覆,并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时一事,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
  • 回答
    在中世纪风起云涌、硝烟弥漫的十字军东征时期,波斯,这个古老而辉煌的文明,并没有像一些人感觉的那样“消失”。恰恰相反,它正经历着一次深刻的转型,为后来的崛起埋下了伏笔。理解这段历史,需要我们拨开迷雾,看到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和脉络。十字军东征时期的波斯:并非“消失”,而是“分裂与挣扎”当我们提到十字军东征.............
  • 回答
    欧洲与东方之间的贸易往来,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两大文明的重要纽带。在众多的商贸通道中,有一条绕不开的路线,那就是沿着黑海南岸,从特拉布宗一路延伸至波斯湾。提起这条路,总会有人疑问:为何不选择一条更“直接”的路线,比如从地中海出发,穿越“新月沃土”直抵波斯湾呢?这个问题,实际上触及到了历史、地理、政治以及.............
  • 回答
    阿拉伯与波斯无法联合对抗以色列,这是一个复杂且根植于历史、宗教、政治和民族认同的难题。即便面对共同的“敌人”,其内部的矛盾和分歧也足以让任何形式的实质性联合变得困难重重。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历史的迷雾,审视当下的地缘政治格局,并洞察各方错综复杂的动机。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阿拉伯.............
  • 回答
    波斯文化,那如同一颗璀璨宝石,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并非一次性爆发的现象,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充满了起伏跌宕。要探讨波斯文化的“复兴”,其实更像是对其根基的重新挖掘、对过往荣光的重塑,以及在时代变迁中注入新的生命力。要理解波斯文化的“复兴”,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它的“沉寂”。历史上,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对历史时期划分、帝国定义以及文化传承的理解。之所以萨法维帝国被冠以“波斯第三帝国”的美誉,而萨法尔、塔希尔、花剌子模等王朝虽然在历史上也曾显赫一时,但未能获得同样的称号,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而且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的罗列,更像是一种基于历史影响力和文化传承的价值.............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和人口迁徙等复杂因素,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波斯化”和“突厥化”都不是一个单一、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漫长、动态且包含多种互动因素的文化融合过程。一、 突厥人到波斯地区:文化吸收与精英融合当突厥人(例如加兹尼王朝、塞尔柱王朝等)进入波.............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军事扩张的几个核心要素,很有意思。为什么亚历山大能一路打到印度,而罗马帝国却难以真正征服波斯,这其中确实有很多值得深挖的缘故。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首先,得明白这两位“大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们的“战争机器”有啥不一样。亚历山大:时代造就的闪电战神亚历山大出生在马其顿,一个在希腊.............
  • 回答
    要说土库曼人在波斯地区占据主导,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笼统,需要分阶段来看,而且“主导”的含义也很复杂,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但如果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从白羊王朝(Aq Qoyunlu)到恺加王朝(Qajar Dynasty)这段时期,可以说,土库曼部落及其后裔在波斯地区的政治版图和权力结构中扮演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