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什么。。。。。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上他就是波斯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只不过我们的历史教科书的叙述方式给普罗大众以严重误导罢了。
在我上学时的历史教科书书中,对那段历史大致是这么叙述的,三次希波战争,波斯人战败。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诸城邦在内讧中衰落。然后就是压力山大大帝。这就没了。。。。。实际上伯罗奔尼撒战争开打至压力山大战争时期重箭差不多有近百年的时光希腊诸城邦都是臣服与波斯帝国的。而且在希波战争时期,马其顿人其实是波斯人的臣属(波斯帝国派去希腊的第一批信使就是马其顿人)。
实际上,伯罗奔尼撒战争本质上可以看做是希波战争的延续、是雅典提洛同盟与波斯人之间进行的围绕地中海霸权发生的第四次希波战争。这场战争中斯巴达人更像是波斯人的雇佣兵,因为不懂波斯人的弯弯绕,讨要军饷的斯巴达将领还被波斯官宦嘲笑是不懂规矩的乡巴佬(著名的的段子放送;“陛下正在饮酒,无法见客。” “没关系,我可以和他一起喝。”)。而且这场战争也根本不是局限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例如提洛同盟两场伤筋动骨的战败,一次发生在远征叙拉古(著名的神谕“希腊人将俘虏所有的叙拉古公民”,结果只抢到了所有公民的花名册),一次发生在远征埃及(波斯人发挥巨大的人力优势围堰抽水,把雅典人的舰队困死在了尼罗河)。
而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之后波斯帝国基本上得到了他想要得到的一切。
希波战争之所以判定希腊胜利,是因为史学家选了一个最有利于希腊的时间作为历史节点,仅此而已。
可以对比中国明代,波斯=明朝,希腊=当时的蒙古,马其顿=女真。
情况很相似,波斯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明朝是东亚文明的核心,希腊和蒙古都是当时核心文明的主要威胁之一,马其顿和女真都是第三方势力。强大的明朝在初期可以横扫中原,并且多次击败蒙元余孽;类比波斯迅速统一美索不达米亚,并且征服小亚细亚的疑似希腊化的国家,长期以来明朝,最后马其顿人征服希腊人,女真人征服蒙古人,趁着波斯内乱、明朝内乱,实现大征服。
说这么多,其实意思就是希腊文明与波斯文明并不是对等文明,希腊的威胁更多是帝国边陲的一小撮部落的动乱(当然这么说有点过分),关于希波战争的资料都是来自希腊方,波斯并没有相关记录,所以这可能只是片面的夸大。希波战争对于波斯可能没有那么重要,或许根本不存在500万波斯大军入侵希腊的故事,也许仅仅是波斯边疆的某个加盟国的将军突发奇想,想要为波斯王的寿宴送上一份大礼,于是带着500人来到了雅典索贿,在马拉松这个地方被消灭掉了,而千里之外的波斯波利斯的宇宙四方之王根本对此一无所知。
类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罗马始终没有征服苏格兰,中国始终没有征服朝鲜。
直接原因很简单,海洋限制了投送力量的规模,山地限制了作战效率的发挥。
深层原因,则是利益驱动不足以调动帝国的力量进行倾情投入,遇到挫折就放弃了。在这个问题上,汉武帝征大宛的战争更能说明问题。
汉朝有没有实力征服大宛呢?汉朝是有这个实力的。只要汉朝能够不计代价地坚持远征,大宛必克。事实上汉武帝接连组织了两次专门针对大宛的远征,并取得了胜利。但是这样的胜利之后,汉朝再也不愿意进行这样的远征了。
双方统治核心区的距离太远了,后勤投送压力太大了,直接增加了攻击难度,缩小了收益幅度。这就极大降低了攻击效率,降低了攻击意愿。帝国边疆的将军们不能通过短期军事行动获得军功。帝国核心的大佬们没有发动一次大规模远征为自己建立威望的需求。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攻击的动力不足。
从长安到大宛的距离,从今天西安市量起到费尔干纳市,距离约3300公里。
从洛阳到汉城,直线距离则不过是约1300公里。
从德黑兰到雅典,直线距离约2500公里。
算起来,波斯对希腊的进攻,距离还要大于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的攻击距离。
汉王朝对大宛的攻击,要经过漫长的沙漠地带。隋唐王朝对高句丽、百济的攻击只需要经过渤海、黄海和长白山。波斯对希腊的攻击,则要越过中东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带,依靠少量的绿洲提供后勤,然后最后还要越过爱琴海和黑海之间的海峡,然后在山岭之间行军,甚至还要面对希腊背面比希腊人还要落后的马其顿等蛮族部落。其攻击难度相当于汉朝攻击大宛与隋唐攻击高句丽百济的叠加。
只看陆地的艰险,距离更近,似乎要比汉朝少一些,只看海洋的波涛,面对世界上风浪最小的海域地中海,似乎也要比隋唐小一些。但是两个加一起,难度就有点高了。
汉朝最后斩杀匈奴单于,也是依托西北边将的短期出击,才越过巴尔喀什湖,在草原边缘取得了胜利。
波斯灭不掉希腊,与希腊的城邦制有直接关系。但是这个关系,不是所谓希腊的部落民主制。那种春秋乃至西周式的民主制在制度上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优势。古希腊的真正优势,一是多山,二是各个城邦都能够独立作战。这样外来入侵很难通过一次或者几次会战歼灭当地防御主力,必须陷入旷日持久的治安战。这就像阿富汗难以征服是一样的。怎么,阿富汗的部落制度相对美国有制度优势?那苏联呢?
一有问题就谈制度,不论什么问题都谈制度,而且一谈就是政治制度,这也是一种偏见。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的主要争端都以意识形态为表现形式,但是这并不就是说世界的运行规则已经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上而不是客观现实基础上了。
波斯灭不掉希腊,主因就是:
第一,帝国投送力量接近边缘。漫长而贫瘠的陆路和运力限制严重的海路,以及陆海联运的转换困难,导致后勤难度过高。
第二,古希腊没有占据主要商路。古希腊的立国基础,说好听的是海上贸易,说难听的就是海上抢掠,其特点就是靠近主要贸易线,但是又不在主要商路上。
前者是鞭长莫及,后者是鸡肋。
等到罗马帝国崛起以后,形势就改变了。对于罗马来说,古希腊近在密迩,甚至有主动攻击罗马的打算。同时又靠近他们通往埃及的必经之路,这是一定要攻灭的。
地理上来说,罗马距离雅典只不过约1000公里。亚平宁半岛和希腊地区的边界在海上的距离则更短,只要跨越一百公里的海洋就可以抵达。到雅典差不多就是最远距离。
更重要的是,古希腊经过马其顿王国的反复打击梳理,已经多次臣服于外来侵略。这不但为后来者提供了充足的经验,更意味着古希腊的整合程度已经明显提升。
这样罗马把握住了征服希腊的机会。西方人常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但是同时他们也喜欢讽刺卑贱的蠢货为希腊人,讽刺顽固不化的土鳖是罗马人。西方人的光荣与伟大,实在令人琢磨不透。
波斯灭不掉希腊,与罗马灭掉希腊,情况恰好相反。这个条件变化和政治制度基本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有人说,地理决定论是不正确的。这个观点本身没有问题,因为它反驳了一个无限扩大理论适用范围的错误观念。但是使用这个观点的方式却存在问题,因为使用这个观点的方式本身就是在无限扩大这个观点的理论适用范围。地理的确不能决定一切,但是因为这个原因,反过来说一切都与地理无关,那就对了吗?把一个错误的观点反过来,不等于就是正确的。地理决定论不正确,这个观点批判了一个错误的观点。但是滥用这个批判,说明从第一开始就没有理解为什么批判地理决定论。
地理因素是客观存在,它发挥了一定作用,决定了一些事情。在一些情况下,地理因素就是主要的、基础的影响因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