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好奇,为何奥斯曼帝国极强盛时却灭不了波斯,是什么原因?

回答
奥斯曼帝国在其鼎盛时期,特别是16世纪和17世纪,确实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其军事、经济和政治影响力遍及三大洲。然而,尽管奥斯曼帝国与波斯(主要指萨法维王朝及其后的王朝)长期处于竞争和冲突之中,却未能将其完全征服或灭亡。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军事、政治、经济、地理以及文化宗教等多个层面来分析。

一、 波斯自身的强大与顽强的抵抗:

首先,我们不能低估波斯文明的历史厚度和军事能力。萨法维王朝(15011736)虽然在初期受到奥斯曼的巨大压力,但其建立的什叶派伊斯兰国家政权本身就具备强大的凝聚力,并发展出了独立的军事力量和民族认同。

什叶派的凝聚力与民族认同: 萨法维王朝将什叶派确立为国教,这在以逊尼派为主的伊斯兰世界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宗教和政治阵体。这种宗教认同感成为萨法维王朝抵抗奥斯曼帝国的重要精神支柱,也为波斯人民提供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奥斯曼帝国眼中,萨法维王朝不仅是军事上的对手,更是宗教上的“异端”,这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敌对情绪,但也促使波斯方面更加坚决地抵抗。
精锐的军事力量: 萨法维王朝通过改革,建立了强大的常备军,例如著名的“奇兹尔巴什”(Qizilbash,红头军)。他们忠诚于国王,且军事技能精湛,尤其擅长骑兵作战。后来,在与奥斯曼和欧洲的接触中,他们也学习并引入了火器,组建了步枪兵和炮兵部队,虽然在火器技术上可能略逊于奥斯曼,但总体军事实力不容小觑。
战略纵深与坚固的防御: 波斯高原地形复杂,拥有许多易守难攻的山地和要塞城市(如伊斯法罕、大不里士、巴格达等)。这些地理条件使得奥斯曼帝国难以进行深入和持久的占领。每次奥斯曼军队占领了波斯的一些城市,波斯人往往能够利用地形和民众的支持进行反击,消耗奥斯曼的补给和兵力。

二、 奥斯曼帝国的战略重心转移与多线作战:

奥斯曼帝国虽然强大,但其精力并非只集中在波斯。它面临着来自欧洲的强大对手,如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波兰立陶宛联邦、以及后来的俄罗斯帝国。这些西线和北线的威胁,往往需要奥斯曼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兵力。

欧洲战线的牵制: 从16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基督教强国(特别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巴尔干地区和中欧展开了漫长而残酷的战争。维也纳之围(1529年和1683年)等重大战役,虽然最终未能攻克维也纳,但却极大地消耗了奥斯曼帝国的国力。这使得奥斯曼帝国在面对东方时,往往无法全力以赴。
对埃及和北非的控制: 奥斯曼帝国在控制了埃及和北非地区后,也需要投入资源来维持统治和防御来自海上(如威尼斯、西班牙等基督教海军)的挑战。
内部问题和改革的挑战: 尽管在鼎盛时期,奥斯曼帝国也存在内部的腐败、财政困难以及军事改革的滞后等问题。这些内部因素也影响了其对外扩张的持续能力。

三、 地理因素和后勤保障的困难:

奥斯曼帝国与波斯的地理距离遥远,中间横亘着山区、高原和荒漠,这为奥斯曼的军事行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漫长的补给线: 远征波斯意味着奥斯曼军队需要穿越广阔且艰苦的地区。漫长的补给线极大地增加了后勤运输的难度和成本,也使军队容易遭受攻击和补给中断。
气候和地形的适应性: 波斯高原的气候条件与奥斯曼帝国腹地有很大差异,冬季严寒,夏季酷暑。当地的地形也对奥斯曼的重装步兵和攻城器械的部署造成困难。

四、 外交策略和国际环境的变化:

奥斯曼帝国与波斯之间的冲突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受到当时国际格局的影响。

欧洲国家的干预: 在某些时期,欧洲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与波斯结盟,共同对抗奥斯曼帝国。例如,法国就曾与萨法维王朝有过军事和经济上的合作,以牵制奥斯曼在东线的力量。这种“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外交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奥斯曼对波斯施加压力的能力。
奥斯曼帝国自身战略的调整: 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17世纪之后,奥斯曼帝国虽然仍旧强大,但其军事优势开始相对下降,内部改革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帝国领导层可能会根据国家整体的实力和面临的威胁,调整其战略重点,例如更倾向于巩固欧洲边境或处理内部稳定问题。

五、 战争的性质与奥斯曼的战争目标:

奥斯曼帝国对波斯的战争,更多的是一种周期性的冲突和边界争夺,而非彻底的灭国战争。

争夺边境领土和战略要地: 双方的主要目标往往是争夺美索不达米亚(伊拉克地区)、高加索和安纳托利亚东部等战略要地。奥斯曼帝国也曾多次占领巴格达等城市,但由于上述原因,难以长期巩固控制权,最终往往在波斯的顽强反扑下撤退或重新易手。
并非志在毁灭整个波斯国家: 尽管有宗教和政治上的敌意,但奥斯曼帝国也并非总是以“灭亡波斯”为唯一目标。有时,他们的目标可能是削弱对手的实力、巩固边境安全,或者通过战争来展示帝国实力并获取战利品。一旦达到这些短期目标,或者面临更大的外部压力时,战争的烈度就会降低。

总结来说,奥斯曼帝国在极盛时期未能灭亡波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波斯自身的军事实力、民族认同和地理优势 提供了坚实的抵抗基础。
奥斯曼帝国面临来自欧洲的强大敌人,不得不多线作战,分散了其战略重心。
遥远的地理距离、复杂的地形以及严峻的后勤保障 限制了奥斯曼的深入和持久的军事行动。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和欧洲国家的介入 也为波斯提供了外部支持。
奥斯曼帝国的战争目标更多是争夺边境控制权,而非彻底征服。

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波斯文明得以在奥斯曼帝国的巨大阴影下继续存在和发展,并成为影响地区格局的重要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观察过历史上以美索不达米亚为界东西帝国的对决,发现许多帝国僵持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没有进一步突破。只有亚历山大大帝和阿拉伯正统哈里发向伊朗方向实现过迅速的突破,并且将其占领。

奥斯曼帝国极盛时期,多次击败萨法维波斯,多次占领大不里士、加兹温等首都,但是灭不了萨法维,我感觉主要是以下三点原因:

1.奥斯曼地缘位置导致的外交和战略考虑:奥斯曼四面受敌,除了在东线长期与萨法维对峙,在西线的巴尔干多瑙河流域还要长期与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对峙,再往西就是地中海的威尼斯、西班牙,在北线有俄国的威胁,比如最强盛的苏莱曼大帝时期,奥斯曼除了从萨法维手中夺取巴格达之外,还要西征匈牙利、奥地利,在地中海与威尼斯、西班牙等基督教联军舰队作战,在北方与克里米亚对抗莫斯科公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奥斯曼帝国的地缘位置时期必须平衡在各条战线的势力,妥善处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避免在一条线过分使用武力导致国力衰退,让其他战线的敌人有机可乘,战线处于进攻还是防守状态必须慎重考虑。所以奥斯曼不能对波斯过度用兵,以损耗国力,收益比不上成本,而且对波斯采取何种政策都是最大程度维护奥斯曼帝国的边疆安全与统治阶级的利益的考虑,灭亡并不是目的。

与其不同的是,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帝国,刚刚结束了对希腊诸城邦同盟反叛的打击,底比斯被摧毁以儆效尤,希腊各城邦与马其顿在伊索克拉底提出的泛希腊主义下高度团结,而巴尔干北部的斯基泰人也在不久前被马其顿打击,可以说马其顿的后方是安全的。而亚历山大在泛希腊主义影响下的既定政策就是入阿契美尼德波斯的关,大碗分波斯波利斯的金银,缓解希腊内卷。这样无论从外交还是战略考虑上,马其顿都可以义无反顾投入灭亡波斯的战争。

2.波斯崎岖复杂的地形与困难的补给:虽然在许多战役中,奥斯曼能够把萨法维打得很惨,毫不留情,然而对奥斯曼来说最艰难的不是波斯人的抵抗,而是波斯恶劣的地理条件。波斯与伊拉克交界是扎格罗斯山脉的崇山峻岭,然后是延绵不绝,崎岖复杂的伊朗高原,以及诸多干旱缺水的荒漠。在16-18世纪的科技水平下,奥斯曼在这样的高原山地地形,很难为大军提供补给,包括苏莱曼大帝时期对波斯的用兵,虽然锡南帕夏造了很多桥梁,试图改善行军补给条件,奥斯曼大军发现在波斯恶劣的基础设施条件下,很难及时获得补给,扩大战果,加上有时候恶劣的天气导致行军不便,干旱导致缺水,瘟疫又开始传播,加上奇兹尔巴什进行坚壁清野的作战方式,断绝奥斯曼的补给来源,造成许多非战斗减员,只能最后撤退。

如果说奥斯曼全军都是游牧部落,那么赶着牛羊骆驼,骑着马,还是比较容易行军,然而在当时的战争中,火炮这样的重型火器必须用来攻击要塞、城市,或者轰击敌军,这种武器使得长途行军变得十分艰难与成本极高,这使得许多奥斯曼的征服在顺利的情况下戛然而止,为划定奥斯曼占有美索不达米亚,与波斯占有扎格罗斯山以东的边界设下了限制。

3.波斯本身实力也很强:萨法维波斯与奥斯曼、莫卧儿并称16世纪伊斯兰世界三大火药帝国,火器通过新航路开辟从西方引进,最先在奥斯曼发展,后来传入萨法维波斯和莫卧儿印度。火器的威力,不仅有助于三大帝国开疆拓土,也有利于他们压制内部的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三大帝国的强盛与繁荣。

在1514年的查尔迪兰战役中,伊斯玛仪一世的奇兹尔巴什,也就是土库曼部落红头骑兵,被赛利姆一世的依托车阵防御的耶尼切里们的火枪火炮打得很惨。但是后来塔赫马斯普一世和阿巴斯一世都发展了火器部队,依靠格鲁吉亚的基督教奴隶,训练古拉姆禁卫军,装备火枪,并且从英国雇用工匠制造火炮,后来不仅一度打败奥斯曼,收复巴格达,还和英国一起从葡萄牙夺回霍尔木兹,可见萨法维波斯也有能力训练出能够制衡奥斯曼的火器部队。

另外萨法维的奇兹尔巴什骑兵,一方面以崇尚个人武艺,缺乏团队纪律与配合,而且经常干预朝政废立沙阿而诟病,另一方面也是在宗教狂热下十分勇猛坚毅,是强悍的骑兵军事力量。在包括查尔迪兰战役等与奥斯曼的战役中,奥斯曼的西帕希骑兵经常在奇兹尔巴什重装骑兵的冲锋下处于下风,可以说单论骑兵,萨法维的骑兵也不比奥斯曼差。

还有就是萨法维一开始出身苏菲教团,后来伊斯玛仪一世崇尚什叶派,宗教狂热推动了波斯的团结,抵抗逊尼派的奥斯曼的意志十分强烈。另外萨法维波斯的阿巴斯大帝等君主,加强中央集权,扶持官僚与乌里玛,制衡奇兹尔巴什,扩展王室领地,发展对欧洲的贸易,出售地毯换取利润,为增强军事力量提供了经济基础。况且在奥斯曼与法国成立渎圣同盟时,萨法维也和哈布斯堡有合作关系。

即使是萨法维在阿富汗人打击下衰败,临危受命的纳迪尔沙的阿夫沙尔王朝,依然可以将奥斯曼多次击败,利用强大的火枪步兵与部落骑兵,以及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可以说尽管波斯有着部落势力强大,经常干政这样的硬伤,依然可以在杰出领袖的带领下战胜奥斯曼。

这些都使得奥斯曼尽管在许多战役中战胜波斯,却无法将其彻底消灭。

user avatar

很多人认为奥斯曼多线作战,但是萨法维何尝不是呢,奥斯曼打波斯的时候可是拖着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和乌兹别克游牧三面夹攻的,波斯人能撑住已经很奇迹了,而且奥斯曼尤其是苏莱曼时期,对波斯战争往往没有后顾之忧,很少会多线作战,查尔迪兰非但不是谢利姆吊打伊斯玛仪,更像是伊斯玛仪惜败于火炮而不是谢利姆的指挥,如果伊斯玛仪能放弃他那无聊的伊斯兰骑士精神,完全能赢下这场战役,而且即使在伊斯玛仪如此浪的打法下,奥斯曼在查尔迪兰也几乎输了,塔赫马斯普正逢奥斯曼巅峰,苏莱曼一心想要一统伊斯兰世界,然而还是被这位少年王击败了,临近末期的时候甚至会被萨法维骑兵倒打一耙,在迪亚巴克尔输了一场,阿巴斯就不再多说了,萨法维对奥斯曼的完胜,四面出击暴打各个列强(布哈拉汗国,莫卧尔,奥斯曼,葡萄牙)

萨法维往后的波斯政权重拳出击奥斯曼已经是常态了,那时候开始轮到奥斯曼利用地形和城堡来防御了

user avatar

塞利姆一世打萨法维带了上万的骆驼充当补给依然难以在伊斯玛仪的焦土政策下获得好处,在当时,波斯的山地还是太过不友好了。

user avatar

波斯才是伊斯兰世界的霸主,奥斯曼算个什么臭弟弟,穆罕默德在1473年击败白羊王朝的埃米尔乌尊·哈桑之前,奥斯曼苏丹从来没有被统治波斯的强权识为平等的君主。

奥斯曼统治者的苏丹头衔是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哈里发赐予的“罗马省苏丹”,而帕迪沙的尊号是击败波斯的强权之后才自称的。

波斯的军阀控制着一两个名城就能称王称霸,一个统一伊朗政权压着小亚细亚、黎凡特、埃及和巴尔干打有什么奇怪的,之前罗马帝国加上整个巴尔干、法兰西、西班牙和北非和波斯人也是有来有回,领土和奥斯曼相似但是人口领先的极盛东罗马,不也经常被波斯人和之后的阿拉伯帝国攻入小亚细亚腹地?

塞尔柱和伊尔汗国就不提了,小亚细亚这个穷苦之地先天不足,突厥人都是靠着接纳从波斯逃亡而来的中亚难民才在小亚细亚站稳脚跟,没有那些被蒙古人像牛羊一样驱逐而来的人力资源,奥斯曼根本不可能崛起。

user avatar

1541布达围城战到1566szigetvar和gyula两场围城战之间的25年里,奥斯曼的资源都在东方。这一阶段,不管是多瑙河还是地中海战场,都缺乏足够大的战斗。最大的大概就是杰尔巴岛了,但是规模明显小于此后的马耳他。~苏莱曼最后阶段选择把注意力转到多瑙河战场上或许是因为1565年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在特兰西瓦尼亚的盲动为迟暮之年的苏莱曼提供了一个几乎完美的窗口期~毕竟西班牙的实力虽然强,但是考虑到财政因素,很可能只有一次出击的机会(或者一次都没有)

这一阶段奥斯曼成功在高加索方向低效率的对抗中慢慢把土库曼部落拉到自己一头,怎么看都是足够成功的了~在涉及这一问题的时候,显然需要考虑到奥斯曼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来完成了胜负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