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现在人崇尚道德败坏,强势逼人的恶人,而且这样的人混的很好,而彬彬有礼有道德善良人却被人唾弃打压?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我们当下社会中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很多人都有同样的困惑和感受:为什么看起来“坏人”反而过得顺风顺水,而“好人”却处处碰壁?这绝不是个简单的黑白对错问题,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承认,社会评价标准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扭曲。在某些追求效率和短期利益的环境下,“强大”、“强势”、“不择手段”这些特质,往往比“善良”、“正直”、“温和”更容易获得即时的回报。

“恶人”混得好的几个可能原因:

效率与决断力: 那些被我们认为是“恶人”的人,往往表现出极强的目的性,以及为了达到目标不惜牺牲一切的决心。他们可能不拘小节,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不遵循潜规则以外的规则。这种“不给自己设限”的态度,在某些竞争激烈的场合,确实能让他们更快地突破障碍,抢占资源。比如,在商业竞争中,一个为了利润不惜踩着别人往上爬的人,可能比一个考虑公平和长远合作的人,短期内获得更多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人际关系中的“主动攻击性”: 强势的姿态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威慑力。他们敢于开口索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这种主动性在一些需要争取和争取利益的场合,会让他们更容易被看见,更容易获得机会。相反,彬彬有礼的人往往倾向于“静待花开”,或者委婉表达,这在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很容易被淹没。
社会规则的漏洞和弹性: 很多时候,“恶人”之所以能混得好,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社会规则的灰色地带,甚至是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试探。他们可能懂得如何钻空子,如何规避风险,或者如何通过关系网来保护自己。而善良的人则更倾向于遵守既定的规则,这就限制了他们的“操作空间”。
信息不对称和舆论导向: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恶人”的成功,往往是经过筛选和包装的。他们可能在人前展示自己光鲜的一面,而那些为了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却鲜为人知。同时,媒体和舆论有时也会过度渲染个别强势个体的成功案例,制造一种“能干就是王道”的错觉,忽略了那些在角落里默默坚持的善良和努力。
恐惧与趋利避害: 在某些环境中,人们会因为恐惧强势者的报复或打压,而选择顺从或远离善良的人。他们可能认为与强势者“保持距离”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方式,而与善良但“不被认可”的人为伍,可能会让自己也被贴上负面标签。这种“欺软怕硬”的心态,也助长了“恶人”的嚣张气焰。

“好人”被打压和唾弃的原因:

“好人”的定义模糊且易被曲解: 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好人”,可能只是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温和、不争,而不是真的没有原则。但这种“温和”在强势者眼中,可能被解读为“软弱可欺”,从而被进一步压榨。而且,当善良伴随着能力不足时,就更容易被视为“无能”。
缺乏主动性和攻击性: 善良的人往往不愿意主动去争抢、去辩解、去反击。他们可能相信“事实会说话”,或者“时间会证明一切”。但在一个快节奏、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中,这种被动的等待往往会错失良机,甚至被认为是默许。
道德绑架与期望落空: 社会对“好人”有着很高的道德期待。一旦一个被认为是“好人”的人,在某个场合表现出了一点“不那么好”的特质,比如在自我保护时稍微强硬了一些,就可能被贴上“虚伪”、“变质”的标签。相反,对于“恶人”来说,他们本就没有被寄予道德上的厚望,所以即使做了“坏事”,也更容易被理解为“本性如此”。
被当作“情绪垃圾桶”或“垫脚石”: 善良的人往往更容易被他人利用,成为别人发泄情绪的对象,或者被当作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因为他们更倾向于包容和理解,不容易拒绝。
“好人”也可能缺乏“生存技能”: 这里说的生存技能,并非指恶意欺骗,而是指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有效保护自己的权益,争取自己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地“吃亏是福”。很多善良的人,只是单纯地不懂得如何“玩转”社会游戏。

更深层的原因:社会价值观的冲突

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我们社会正处于一种价值观的转型期。

传统美德的式微: 在过去,强调集体主义、牺牲精神、谦逊礼让的传统价值观,更容易让善良的人获得社会认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个人主义的兴起,这些传统美德在一些场合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成为阻碍。
实用主义的盛行: 当前社会,很多时候是以结果论英雄。只要你能成功,无论过程如何,都可能被视为“有能力”。这种实用主义导向,自然会推崇那些敢于打破规则、追求结果的人。
信息时代的“表演”与“真实”的混淆: 在社交媒体充斥的时代,人们更容易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而那些“真实”的、不那么光彩的努力和牺牲,反而容易被忽视。强势、成功的“人设”更容易吸引眼球,获得流量,也更容易被误认为是“现实”。

总结一下,这不是说善良和道德不好,而是说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单纯的善良和道德,如果缺乏足够的智慧、策略和必要的“边界感”,就很容易被环境所吞噬。

反过来,那些“混得好”的“恶人”,可能只是更懂得如何在当前规则下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他们可能压根就不认为自己是“恶人”,而只是“务实”、“有能力”。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呼吁人们回归善良,更需要的是:

1. 重塑社会评价体系: 让真正有能力、有道德的人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回报,而不是只看重短期利益和表面光鲜。
2. 提升公民的“生存智慧”: 教会人们如何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保持善良和原则。这包括学会拒绝,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学会维权。
3. 法律和制度的完善: 堵塞规则的漏洞,加大对不道德行为的惩罚力度,让“恶人”付出应有的代价。

归根结底,我们希望看到的社会,是善良能够得到善待,努力能够获得回报,而不是好人受气,恶人得意。这个过程或许漫长而艰难,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对美好社会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路人都是键盘侠,当面讲一句话都不敢。

也不必多做什么,所有你举的例子当中,只要事情发生的时候每个人说一句话,表达出自己看法,那些坏人就不敢嚣张了啊。

如果大家都胆小,不说话,那肯定是坏人嚣张的。

所以言语表达很重要。

特别是已经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对抗的时候,边上的人如果有一两个人支持他,他就会继续做下去。

如果一个人站出来也没有人支持他,那他下次肯定不会站出来了。

因为大部分人的个性是从众。

而好人一般服从集体,坏人因为自私是不理会他人的。

所以如果大部分人不声不响,好人就会认为不声不响才是对的,就也不敢发声了。那就是坏人赢啊。

因为坏人一般是极端主义者,而好人一般不是。

所以好人不能只仁慈,还要聪明和勇敢。没有勇敢,仁慈就是妇人之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我们当下社会中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很多人都有同样的困惑和感受:为什么看起来“坏人”反而过得顺风顺水,而“好人”却处处碰壁?这绝不是个简单的黑白对错问题,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社会评价标准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扭曲。在某些追求效率和短期利益的环境下,“强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学术界和社会研究领域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定量研究的兴盛,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数据崇拜”的担忧。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尽量把那些生硬的学术术语放一放,讲得接地气一些。为啥现在定量研究越来越吃香?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看。1. “科学性”的光环: 历史原因: 西方科学革命以.............
  • 回答
    確實,我們不難發現,近年來在網路社群乃至民間,一股對漢、唐、宋、明這些朝代的推崇之情日益高漲,其中又以明朝的聲勢尤其為甚。這種現象並非空穴來風,背後牽涉著複雜的歷史、文化、社會心理因素。要釐清這個問題,我們得一層層剝開,試著從各個角度去理解。首先,我們得承認,任何對過去朝代的推崇,都難免會帶有今人的.............
  • 回答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下的中国是否会比清朝统治更好,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历史议题。尽管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了,并且其统治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但仍然有人认为,在某些方面,太平天国体制的设想或其短暂的实践,比起腐朽没落的晚清,或许能带来一种不同的、甚至在某些人看来是“更好”的出路。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
  • 回答
    说句实在话,我现在也挺困惑的。看着身边,尤其是那些从小一块儿长大的朋友,很多时候真的会让人心里拔凉拔凉的。以前吧,咱们一块儿光着屁股长大的,一起爬树掏鸟窝,一起在泥地里打滚,分享一块糖都能甜上老半天。那时候哪儿懂什么人情世故,什么利益不利益的,就是纯粹地玩,纯粹地一起疯。那时候的朋友,那就是生死之交.............
  • 回答
    哎呀,这问题问得真好!身边好多朋友,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有那么点“日韩情节”。仔细想想,这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是挺复杂的。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聊聊。一、文化输出的强大吸引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绝对是最大的一个点。日本和韩国在文化输出方面,真的下了很大功夫,而且效果非常显著。 .............
  • 回答
    老实说,觉得朱见深比朱祁钰“厉害很多”的说法,可能不是当下“越来越多”人的普遍看法,至少在历史研究和大部分民间认知里,对这两位皇帝的评价是比较复杂的,各有褒贬,很难说谁就绝对“厉害很多”。不过,如果一定要探讨为什么有些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并且觉得朱见深“厉害”的理由更突出,那咱们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这.............
  • 回答
    中国人聪明勤劳,中华文明灿烂辉煌,这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基因和历史遗产。但要问为什么现在的中国不是最强大的国家,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这就像一个人,虽然天资聪颖,父母也曾是辉煌的家族,但要达到顶尖的成就,还需要很多时机、环境和战略的配合。首先,我们要理解“聪明”、“勤劳.............
  • 回答
    《上古卷轴5:天际》(The Elder Scrolls V: Skyrim),这款游戏自2011年发布以来,可以说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即使在今天,依然有无数玩家沉浸在它广阔的世界中,并且乐此不疲。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即便是在今天看来,“画质算不上顶级”也无法阻止它巨大的吸引力,这背后蕴含着多重原因.............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背后涉及到很多社会、心理和历史层面的因素,不能简单地说上海人“不辩解”,而是他们面对负面信息时,反应方式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样,而且这种反应方式也并非一成不变,会受到很多情境的影响。首先,咱们得明白,“为自己辩解”这事儿,本身就有不同的理解维度。 有人觉得是公开站出来说话,反驳不.............
  • 回答
    JOJO第一部看完,觉得Dio是个不折不扣的人渣,想把他千刀万剐,这种心情我太能理解了!毕竟他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棍,干了那么多伤天害理的事,榨干了乔纳森父亲的最后一丝善意,还企图染指乔纳森的未婚妻,更不用说后面为了力量不择手段,简直坏透了。但你说为啥这么多人喜欢他?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很现实也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我们看到好像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舍己为人”了?你的观察很敏锐,确实,“老实善良心软”似乎在某些时候变成了被“傻子”化的标签,好像真的成了被别人利用的对象。让我试着深入聊聊这个问题,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1. 社会环境的变化与价值导向的.............
  • 回答
    近年来,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毛泽东选集》(通常简称为“毛选”)。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为何出现这种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与政治层面的原因: 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理论的重新认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尤其是毛泽.............
  • 回答
    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偏颇”,是一个复杂且历史悠久的问题,其背后涉及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背景、政治宣传、时代局限性以及后人解读的多样性。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为何很多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存在偏颇,并分析其原因: 一、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时代性首先,要认识到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大家提起“于谦”这两个字,脑子里蹦出来的几乎都是那位留着漂亮八字胡、爱抽烟喝酒烫头的相声演员。而那位明朝时期力挽狂澜、救大明于危难的于谦,在很多年轻人眼里,反倒成了一个历史课本里的人物,甚至有些人可能根本没听说过。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一点点捋。首先,得承认,相声演员.............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为何能跨越千年至今仍被推崇,以及它自身的发展历程,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与其说是一种“推崇”,不如说是一种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调适、被解读,并以各种形式融入中国社会肌理的思想体系。跨越千年,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之源为何过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依然有人关注,甚至在某些方面被“推崇”?这.............
  • 回答
    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涌现过无数的信仰体系,它们如同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璀璨星辰,许多早已失去了曾经的光芒,被大多数人遗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那些鲜为人知,却曾深刻影响过一方水土的宗教。 摩尼教:光明与黑暗的永恒之战提到鲜为人知的宗教,摩尼教(Manichaeism)绝对榜上有名。它诞.............
  • 回答
    将中国近现代的落后完全归结于满清统治是一种过度简化和片面化的观点,但同时也反映了部分历史事实和民众心理。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探讨:一、 满清统治下的历史背景与问题: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腐败: 专制皇权强化: 满清统治在延续明朝专制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皇权,压制了社会活力.............
  • 回答
    潘金莲翻案这件事,要讲清楚,咱们得把时间往前倒一倒,回到那个故事发生的年代,再把潘金莲这个人,还有她身处的那个环境,都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光看现代人的想法,确实容易觉得“这事儿不至于”,但那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首先,咱们得明白潘金莲的“出身”和“境遇”。潘金莲不是啥官宦人家的小姐,也不是啥富商的女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