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希特勒为什么不先东进,灭了波兰之后直接攻击苏联?

回答
关于希特勒为何不先“东进”灭波兰后立刻攻击苏联,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德国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希特勒个人的思维模式。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我们得回到希特勒发动二战的初始目标和逻辑。希特勒上台后,他的核心意识形态之一就是“生存空间”(Lebensraum)理论,他认为德国民族需要在东方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资源,这必然指向斯拉夫民族居住的地区,包括波兰和苏联。但他同时清楚,德国的国力在早期阶段并非压倒性优势,尤其是在多线作战的情况下。

1. 避免两线作战的顾虑(尽管他最终还是没能避免):

这是最核心的考量。在1939年9月进攻波兰时,希特勒非常清楚,如果过早地与苏联开战,他将面临一个可怕的两线作战。当时的法国和英国,尽管在宣战后初期行动迟缓,但他们仍然是强大的潜在对手。如果德国主力被牵制在东方对抗苏联,那么西方盟军就有可能趁虚而入,在莱茵兰地区发起进攻,从而让德国陷入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

德国军事领导层,特别是总参谋部,对两线作战的风险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深知德国在一战中最终就是因为两线作战而被拖垮的。因此,在1939年,希特勒首要任务是解决波兰问题,并在东方暂时稳定局面,以便集中力量应对西方的潜在威胁。

2. 斯大林与希特勒之间的“临时蜜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很多人可能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但它在当时为希特勒创造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窗口。这个条约不仅仅是互不侵犯,其秘密附加议定书更是划分了波兰的势力范围,并且实际上是将东欧置于德国和苏联的合作(或者说是瓜分)之下。

条约的意义: 希特勒得到了他急需的东西——至少在对波兰作战期间,苏联不会站在英国和法国一边。这极大地降低了他进攻波兰的风险。
给希特勒的时间: 条约给了希特勒时间来消化波兰的战利品,重整部队,并继续加强德国的军备。他需要时间来准备更长远的计划,而不是仓促地与强大的苏联直接对抗。
苏联的盘算: 斯大林签署条约,一方面是为了争取时间,让苏联红军完成其艰难的军事改革和整顿(斯大林在大清洗后,军事领导层受到严重削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收回失去的领土(如波兰东部、波罗的海三国等),并试图在欧洲格局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3. 德国自身的战略重心和资源限制:

西线是“主要问题”: 从希特勒的宏大叙事来看,他认为德国的最终敌人和最大的障碍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尤其是英国和法国。他希望在解决西方问题之后,再回头来解决“东方威胁”。
资源和工业: 德国的工业基础虽然在迅速发展,但与苏联的巨大潜力相比,仍然存在差距。苏联拥有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石油、粮食、矿产),以及庞大的人口。仓促进攻苏联,意味着德国可能要面对一个消耗战,这对尚未完全准备好的德国来说风险巨大。
战备程度: 尽管德国在闪电战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其海军和空军相对于英法联军(尤其是在海权和远程空运能力上)仍显不足。而苏联在陆军方面拥有绝对的数量优势。希特勒需要时间来弥补这些不足,并准备好能应对苏联庞大国土和军队的战略。

4. 战术上的“消化”和“整合”:

在占领波兰后,德国需要时间来:

巩固占领区: 管理波兰的领土,镇压抵抗,并将其纳入德国的经济体系。
重新部署军队: 将进攻波兰的部队调往西部,准备可能与英法之间的冲突(尽管“假战”时期双方都比较克制)。
调整战略: 根据对波兰战役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其军事理论和装备。

5. 希特勒的战略惯性和帝国主义逻辑:

希特勒的战略思维往往是宏大但又带有冲动和不确定性。他坚信自己的“命运”和“天命”,但其具体的实施步骤也受到现实因素的影响。

先西方,后东方: 尽管他的终极目标是东方,但在他构思的战略蓝图中,往往是先解决西方的“障碍”,再全力转向东方。他可能认为,如果能击败英国和法国,那么欧洲大陆的霸权就将稳固,届时苏联将孤立无援。
“机会主义”的冒险: 希特勒的许多决策都带有很大的冒险性,例如在1940年进攻法国,这比他原计划要早。然而,即使是在进攻法国取得辉煌胜利后,他也没有立即转向苏联。这再次印证了避免两线作战的深层顾虑,以及他希望先“巩固”西线的想法。

总结起来,希特勒在灭掉波兰之后不立刻攻击苏联,最主要的原因是:

避免战略上的两线作战: 这是当时德国面临的最大风险。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提供的战略缓冲: 该条约暂时确保了东方战线的安全,为德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自身国力、军备和战备程度的现实考量: 德国当时并未完全准备好与拥有巨大潜力的苏联进行一场全面战争。
战略重心仍倾向于先解决西方的“主要敌人”: 希特勒的宏大战略构想是先翦除西方对手,再转向东方。

直到1941年,德国在基本解决了西线问题(英国虽然未被占领,但其登陆的威胁暂时解除)的情况下,才认为时机成熟,发起了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但即便如此,这场冒险的决定,最终还是将德国推向了其最不愿意面对的两线作战深渊,并加速了其最终的灭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西欧搜刮的智商税,德国拿头去打苏联(拿了智商税都被苏联打死,不拿智商税,不到西欧刷经验就直接光膀子上,怕是41年柏林就陷落了)?不打败法国,匈牙利,罗马尼亚敢下决心上德国的贼船?缺油少弹,物资准备不足的德国就打算开着1号,2号铁皮车从波兰直推苏联,而且不开辟南线,那德国连一线兵力优势都没了。最后英法被希特勒施了定身法不背刺德国?这不叫希特勒大智大勇,这叫希特勒孬子瓦特勒。

而且你当德国没有试探过么?39年德军和苏军就在波兰爆发过几次冲突,德军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

挂个你乎式历史带发明家

他前面的一堆我都懒得反驳,毕竟他说了这么一大堆却没说对一句也是很不容易的。

就说最后,你哪儿来的”脸“代表中国民众了?强行给中国民众喂屎还行?苏维埃制度是集权体制?果然再某些人看来,认为”民主是人民力量“的斯大林是独裁者,认为民主是”美国人民力量“的罗斯福是民主领袖。全体公民不分种族、职业拥有选举权的苏联是集权国家,60年代才再法律上取消种族隔离的美国是民主国家。

没办法,双标是奴才和狗的特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希特勒为何不先“东进”灭波兰后立刻攻击苏联,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德国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希特勒个人的思维模式。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回到希特勒发动二战的初始目标和逻辑。希特勒上台后,他的核心意识形态之一就是“生存空间”(Lebensraum)理论,他认为.............
  • 回答
    要理解希特勒为什么屠杀犹太人,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社会思潮以及希特勒个人的心理和意识形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因为什么”就能完全解释的问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极端的反犹主义根源:历史与宗教的阴影反犹主义在欧洲有着漫长且深刻的历史。犹太人在欧洲长期以来是一个特殊的.............
  • 回答
    关于希特勒执意要灭掉苏联这件事,并非简单的“灭掉”两个字就能概括,它背后是希特勒野心勃勃的“生存空间”理论、意识形态的绝对敌对,以及对苏联潜在威胁的深刻忧虑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回到希特勒的核心思想——生存空间(Lebensraum)。这玩意儿是纳粹主义的基石,简单来说.............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希特勒及纳粹高层为何不乘坐飞机逃离被苏联军队包围的柏林,这是一个广为人知但又充满复杂考量的历史谜团。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剖析,摒弃那些过于简单或流于表面的答案。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逃走”这个概念在当时的语境下,对希特勒本人而言,其意义远非一般的溃逃。希特勒深信自己是“日耳曼民.............
  • 回答
    二战期间,温斯顿·丘吉尔拒绝与希特勒和谈,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他对希特勒政权本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英国国家利益和全球命运的判断。这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决定,背后交织着政治、道德、战略以及无数英国人民的牺牲。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丘吉尔的个人经历和政治理念。丘吉尔是一位坚定的帝国主义者,他深信英国的繁荣和.............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二战德国闪击法国时,马奇诺防线的法军为何不攻占柏林活捉希特勒”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也触及到了军事史和战略分析中的一些核心要素。不过,要让这个设想变成现实,其难度之大,可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远非简单的“为什么不”就能解释的。咱们就来捋一捋,为什么当时驻守在马奇诺防.............
  • 回答
    关于“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暴怒”的说法,以及美国参战是否是二战转折点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历史叙述、信息传播和历史认知形成的过程。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暴怒”的说法:谁传播的?为何没有纠正?这个说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于大众的认知中,甚至影响了一些影视作品的创作。然而,从史.............
  • 回答
    土耳其之所以在二战中选择不加入轴心国并入侵希腊,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遗产、军事实力以及国家战略考量。简单地说,虽然重建奥斯曼帝国听起来有吸引力,但对当时的土耳其而言,这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且风险极高的幻想,而非一个可行的国家目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土耳其是什么样的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 回答
    二战时期,俄罗斯人之所以会帮助斯大林打败希特勒,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血泪的历史过程。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俄罗斯人民所处的环境、他们的情感驱动力以及斯大林政权的策略。一、 纳粹德国的入侵:直接的威胁和生存危机最直接的原因是:纳粹德国的入侵对苏联(其中俄罗斯是主体民族)构成了前所未有的.............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关于历史叙事、宣传以及大众心理的关键点。事实上,在二战前的德国,甚至在战争初期,绝大多数德国民众并不会认为“希特勒是黑头发”是一个“bug”或者需要特别解释的事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并且它们是相互关联的:1. 希特勒的头发颜色并不是一个被刻意强调的“事实”,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记忆、国家责任以及人们对战争罪魁的认知方式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将二战的罪责完全归咎于两国,然后区分对待两国人民和领导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背后的原因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由一系列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整体性战争机器与侵略的长期性在很多人的记忆和历史.............
  • 回答
    二战末期,当德国战败的阴影笼罩时,绝大多数德国士兵和民众都更倾向于向西方盟军(主要是美英法联军)投降,而不是向苏联红军投降。这种选择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人道主义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对苏联红军的极度恐惧和负面宣传: 纳粹宣传的长期洗脑: 从纳粹党上台之初,德国.............
  • 回答
    要说斯大林在二战前对罗马尼亚的“觊觎”,以及这种觊觎如何最终成为压垮希特勒决心进攻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历史恩怨和战略考量。这并非简单的“想要”或“不想要”,而是一系列步步紧逼的策略,最终将德国推向了那个决定性的十字路口。我们得先回到一战后那个硝烟散尽的欧洲。当时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希特勒穿越时空回到二战前,他会如何重塑历史,德国是否还有可能赢得这场吞噬全球的战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仔细梳理当年德国失败的关键节点,并想象希特勒在拥有后世知识的情况下,会做出哪些截然不同的决策。首先,得明确一点:即使希特勒拥有未来信息,德国要赢得二战也依然是困难重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非常有探讨的价值。如果希特勒带着前世完整的记忆,以闪击波兰为起点重开二战,德国是否会赢?这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假设,涉及无数变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前世记忆”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知道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那些关.............
  • 回答
    希腊的光复之梦:一个跨越百年的追寻提及希腊,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古老的雅典卫城、哲学家们的智慧以及璀璨的古典文明。然而,在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希腊人民心中同样燃烧着另一团炽热的火焰——光复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这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延续千年的辉煌国度。从希腊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1830年)到第.............
  • 回答
    二战的风暴席卷全球,希腊,一个古老而充满韧性的民族,在这场浩劫中展现了令人动容的抵抗精神和不屈的战绩。他们的故事,远不止是一段历史记录,更是一种民族脊梁的象征。出乎意料的开局:意大利侵略的崩溃一切始于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向希腊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希腊无条件投降。然而,他们低估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二战中后期希特勒被政变推翻,新政府又立刻放弃所有海外资源,那么德国是否能免于盟军的登陆和本土作战呢?咱们仔细捋一捋这个情况。首先,得明确一点,即使希特勒被推翻,德国的处境依然非常严峻。到二战中后期,无论是东线还是西线,盟军都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苏军在东线已经开始收复失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说实话,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可以试着把脉络梳理一下,让你更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希特勒和纳粹党在二战的爆发中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他个人的野心、意识形态和领导能力,是直接点燃战火的导火索。他的.............
  • 回答
    要聊聊希特勒如果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后还能保住性命,德军在哪些方面需要扭转乾坤,这可真是个引人深思的“如果”题。要知道,到了1944年中期,德国的败局已显,但要说完全没戏,倒也未必到了那种绝境。如果希特勒运气好到逆天,或者某些关键节点能走出不同的棋局,或许他能在一段时间内延续统治,甚至为自己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