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时期俄罗斯人会帮助斯大林打希特勒?

回答
二战时期,俄罗斯人之所以会帮助斯大林打败希特勒,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血泪的历史过程。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俄罗斯人民所处的环境、他们的情感驱动力以及斯大林政权的策略。

一、 纳粹德国的入侵:直接的威胁和生存危机

最直接的原因是:纳粹德国的入侵对苏联(其中俄罗斯是主体民族)构成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威胁。

种族灭绝的野心:希特勒和纳粹党的意识形态核心是种族主义。他们将斯拉夫人,特别是俄罗斯人,视为“劣等民族”(Untermensch),计划对他们进行大规模的奴役、驱逐甚至灭绝。巴巴罗萨行动(Operation Barbarossa)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征服,更是一场种族灭绝的阴谋。纳粹的“东方总体计划”(Generalplan Ost)明确了要将数千万斯拉夫人迁往西伯利亚或作为劳动力使用,同时鼓励德国人殖民东部土地。
残酷的占领政策:一旦纳粹军队占领苏联领土,他们立即开始了极其残酷的统治。
大规模屠杀和暴行:占领区居民遭受了系统性的屠杀、强奸、抢劫和破坏。例如,在列宁格勒围城战(Siege of Leningrad)期间,超过100万平民因饥饿、疾病和轰炸而死亡,围城战本身就是纳粹对这座城市及其居民的集体惩罚。在卡廷森林(Katyn Forest)事件中,虽然苏联是肇事者,但纳粹在占领区也进行了大量针对苏联战俘和平民的屠杀。
强制劳动和掠夺:大量的苏联公民被强行带到德国做强制劳工,过着非人的生活。苏联的资源被无情地掠夺,以支持德国的战争机器。
文化和宗教的压制:纳粹试图摧毁苏联的文化和宗教,并推广他们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

当这些现实以最血腥的方式呈现在俄罗斯人民面前时,任何对斯大林政权的潜在不满都可能被压倒性的生存恐惧所取代。保卫家园、保护家人免受纳粹的残害,成为了压倒一切的动力。

二、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激发:保卫祖国(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

虽然斯大林政权在战前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导致军队和知识分子力量受到削弱,并且在战争初期因突袭遭受了重大损失,但当入侵发生时,俄罗斯人民内心深处的民族主义情感被强力激发。

“伟大的卫国战争”的叙事:苏联政府巧妙地将这场战争定位为一场“伟大的卫国战争”。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历史和民族情感。它唤起了俄罗斯历史上抵御外敌的记忆,例如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时俄罗斯人民的抵抗。
对“罗斯”土地的守护:俄罗斯人民将这片土地视为自己的家园,是祖辈世代居住的地方。纳粹的入侵是对这份家园的亵渎和侵犯,激起了强烈的保卫欲望。这种情感超越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歧。
斯大林个人的象征意义:尽管斯大林在战前是恐怖和清洗的象征,但在战争爆发后,他被塑造成了国家和人民的领袖,是抵御外敌的坚强象征。他的讲话,如1941年11月7日的红场阅兵上的讲话,以及他1945年胜利的演讲,都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虽然他的个人崇拜在某些层面上是被强加的,但在极端危急时刻,他确实成为了团结民族的符号。

三、 斯大林政权的策略和动员能力

斯大林政权虽然面临巨大困难,但也展现了强大的动员和控制能力。

宣传机器的强大作用:苏联的宣传机器开足马力,描绘纳粹的残暴,强调抵抗的必要性,并塑造斯大林作为民族英雄的形象。报纸、广播、电影和海报都在传递“保卫祖国”的口号。
强制动员和征兵:苏联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通过强制征兵将数千万苏联公民送上了战场。许多人是出于爱国主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被迫参战。
政治委员制度和严酷的纪律:在军队中设立政治委员,负责思想工作和政治忠诚。同时,严酷的军事纪律(如“一步也不能后退”)确保了士兵在战场上的顽强抵抗,即使面对死亡的威胁。逃兵和懦夫会受到严厉惩罚,甚至被处决。
“焦土政策”和抵抗运动:在撤退过程中,苏联军队和人民执行了“焦土政策”,摧毁了德国人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包括食物、住所和基础设施。这使得德国军队在占领区无法获得补给,并且加剧了当地人民对纳粹的仇恨。同时,苏联的抵抗运动(partisan movement)在占领区蓬勃发展,对德国的占领部队进行了持续的骚扰和破坏。
同盟国的支持:虽然主要战场在东线,但苏联也得到了来自西方盟国(主要是美国和英国)的物资援助,通过“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车辆、飞机和食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联的物资短缺,支持了战争的持续。

四、 复杂的情感和动机

需要认识到,俄罗斯人民的动机并非单一,而是复杂的混合体:

恐惧:对纳粹屠杀和残酷统治的恐惧是强大的驱动力。
仇恨:对占领者造成的破坏、死亡和苦难的仇恨。
责任感:为保护家人、社区和国家而战的责任感。
爱国主义: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保卫家园的强烈愿望。
命令和强制:政治体制的强制性也迫使许多人参战。
对未来的希望:希望通过战争能够带来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摆脱斯大林政权的压迫和纳粹的威胁。

总结:

俄罗斯人之所以在二战时期帮助斯大林打败希特勒,最根本的原因是纳粹德国的侵略对俄罗斯民族构成了生死存亡的威胁,其种族灭绝的野心和在占领区的极端残暴激起了俄罗斯人民强烈的反抗意志。 斯大林政权有效地利用了这种恐惧和仇恨,通过强大的宣传、强制动员和严酷的纪律,将这场战争塑造成了一场“伟大的卫国战争”,成功地激发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虽然斯大林政权本身也存在严重的压迫和问题,但在面对外部极端威胁时,俄罗斯人民为了保卫家园、亲人和国家,选择了与斯大林政权并肩作战,最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赢得了这场惨烈的战争。这场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战后的世界格局,也深深地刻在了俄罗斯民族的集体记忆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俄罗斯人保卫自己的国家还要取决于领导人是谁吗?那丁汝昌是不是该带领皇军杀进北京屠光满族皇室才叫民族英雄?

user avatar

题主傻乎乎的还算是可爱,但这个问题下有些即蠢又坏的抄安东尼·逼腐等写手的洋泔水,硬说什么“俄罗斯人为苏联打仗是因为俄罗斯民族,没人愿意为苏联打仗,没人会为迂腐陈旧的GC主义教条而死”的。

那我还真想问一问了:

为什么二战时期……

几百万和“俄罗斯族”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犹太人、哈萨克人、塔吉克人、乌兹别克斯坦人、东干人(逃到俄国的中国回人)、俄国华人、阿塞拜疆人、格鲁吉亚人、鞑靼人会帮“鼓吹俄罗斯民族主义”的斯大林打希特勒?

“1943年7月5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炮兵第12师迫击炮第232团炮长满素孜·王阿福在此地为保卫祖国而英勇牺牲”……
“王阿福在打光了子弹之后,抓起一颗手榴弹扔了出去,可却没有爆炸。几十个德国士兵冲进堑壕想要缴获迫击炮和散落的其他武器,还想抓活的。王阿福藏在暗处,瞅准机会,抱起一颗迫击炮弹,拔掉了引信帽,砸向了座钣,炮弹爆炸了,他和周围的五十多个敌人同归于尽……”

你们以可悲可笑的蜂拥举报和暗中诋毁要我不许谈苏维埃、也不能谈红色主义。

但谁能花一点举报我的时间解释一下?(哦,现在举报不了就疯狂点反对?还能有点出息吗?)除了俄罗斯人、以及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这三个还能算一个“罗斯”)和犹太人之外。为什么劳什子“斯大林·俄罗斯民族主义”还会让一帮亚洲人、乃至外国人赴汤蹈火的去拼命?

要知道,在一战时期,最讲“俄罗斯民族主义”,满口“大国荣誉”、“英雄先辈”、“民族光荣”的沙俄帝国可是连从高加索地区征召义务兵都做不到。而当一战战局吃紧,沙俄想从中亚招募一些从事后勤和劳工工作的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斯坦人时

那些在二战中响应斯大林的号召,几百万地奔赴卫国战争战死沙场的中亚人——他们的爷爷爸爸辈对沙皇的请求可是以蜂拥的暴动来回答的——这还只是后勤劳工工作,即没说不发薪水不包吃穿,也没说让人“为了俄罗斯”送命呢。

(苏陆军部队自1941年战争爆发以来中止薪金工资制度,直到1944年才开始以货币形式恢复发放官兵薪水,这些来自数十个民族的官兵在战时倒可真是为苏维埃「用爱发电」了。)

看样子既不谈苏维埃,也不谈GC主义,那只能说斯大林除了秽土转生,点石成金还会群体洗脑咯?

由于“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数十个民族为“俄罗斯而战”的情景还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反而搞得苏联解体后在俄国盛行过一会儿“俄罗斯族最大输家”论。大概意思是这些“国有难、必捣乱”的“非我族类”怎么可能会为俄罗斯打仗(废话,他们为苏联打仗啊),斯大林肯定是牺牲了俄罗斯民族的利益“贿赂”他们。这些“异族人”拿了好处才出征打仗。

然后就是一堆不知道搞来的什么数据,说一千个俄罗斯人中有几十个几百个牺牲。“但哈萨克人、乌兹别克斯坦族官兵的死伤却少得多”。

俄历史作家谢·卡拉·穆尓扎对这些奇言怪语则有一句很精妙的吐槽:

怎么,合着是斯大林走后门给乌兹别克斯坦族士兵人人发装甲防弹背心?

真是止增笑耳,右X们口口声声说“康米是骗人的”“没人愿意为了虚假的苏联而战”。那他们嘴里苏联打赢战争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怎么在沙俄和白军手里就这么不好使呢——从圣父圣子圣灵到十字勋章,从“神圣、统一、不可分割的俄罗斯”到“沙皇小爸爸”,可够“俄罗斯”了啊?

然鹅这些“纯正俄罗斯风味”唯一的结局却是——从沙皇到白卫军,从失败走向失败。

在战前和战时被苏联广泛宣传的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时至今日在俄联邦仍然被歌颂的肖尔斯都是乌克兰人。战时苏联设立了“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勋章”作为高规格勋赏。而关于肖尔斯的电影还是斯大林要导演剧作们放手去拍的。

怎么,按照某些人的逻辑,现在斯大林“宣传乌克兰民族主义”算是铁证如山了?


不谈苏维埃,只谈“俄罗斯”在今日的新沙俄卫国战争史中算是个官方政治正确;然鹅这种“政治决定历史”的荒诞之处却让一部俄罗斯战争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好好反映了一番(也不知道是剧本的无意还是有意)

关于这部电影的史实背景可参考:

——电影中,一位秉承新沙俄官方历史观念的“战士”(还好没羞辱那位可敬的连政委克洛奇科夫!)在德军坦克面前号召“为俄罗斯而战”,然后一旁的哈萨克战士就来了一句绝妙的吐槽:“可我是哈萨克人”。

(苏联英雄潘菲洛夫所统帅的第316步兵师其兵员绝大多数都是哈萨克人,这些中亚战士在保卫莫斯科的战斗中表现出顽强的战斗意志,后被授予“近卫军”称号成为近卫第8步兵师,其番号一直保留到现如今的俄联邦军队。)
最后这个尴尬的场景就在那位蹩脚鼓动家的一句“那就为了哈萨克斯坦保卫莫斯科”中结束了。


当然,硬要继续所谓“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奇谈怪论,那我还得问问了……

几十万和“俄罗斯族”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拉脱维亚人、爱沙尼亚人、中国人、芬兰人、波兰人和捷克人、德国人、匈牙利人、塞尔维亚人、日本人、朝鲜人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为了十月革命、为了列宁而战呢?

显然,他们可不会为了白军和右X臆想中百试百灵的“神圣、统一、不可分割的俄罗斯”而战。(不出所料,一些个有光荣的画靶子和断章取义传统的小鬼们又开始曲解我的原意灌泔水了。)

看样子小右X们自己基于屁股把“求进步求解放,建立一个平等团结的苏维埃国家”这个选项强制否掉。那正确答案恐怕是列宁“领德国皇帝的钱”太富裕了,富裕到能雇佣几十万“拿钱卖命”的外国“雇佣兵”吧?

  他们问我“从前干过什么?”
  我回答说: “当过兵。”
  他们说“如果你愿意,就跟我们走吧。你帮助我们,我们将来也会帮助你们的革命。”
  我联络了三十多个中国雇工,对他们说:”我们中国的革命已经开始,俄国人也在革命,他们推翱了地主和资本家,再也没有人压迫人,他们需要帮助。日本人和哥萨克来(到俄国远东)了,他们碰见中国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杀,最好还是加入(布尔什维克)游击队。”
于是大家都决定去参加。

苏军中国战士齐杨戚:

  “一开始我们弄不清楚俄罗斯的事件,但是后来就懂得了。出现了用中文写的传单,宣传员也常到我们这里来。给我们讲的最好的有两个人,一个姓张,一个叫李满堂。
  宣传员说,布尔什维克是保护人民的,他们要把政权交给人民。他们对人民一律(平等)看待,俄国人、中国人对他来说都是一样……我们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越来越关心。我们关心谁将获得胜利,是立宪民主党人,还是苏维埃?
  那时候,我们把一切拥护沙皇、富人和旧制度的人,就叫做立宪民主党人,把一切拥护人民、拥护革命的人,都叫做苏维埃。”
  “十月革命爆发了,我们非常兴奋的是,人民占了上风。当我们看到,有人从四面八方向人民政权进攻的时候,我们明白,必须保卫他。”
  不久,齐杨戚和许多华工一起参加了工人赤卫队。


每日课余挤出些许闲暇时间进行原创已实属不易,请各位多多支持理解支持。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她改变了苏联”(SheChangedSoviet)及同名知乎专栏。
user avatar

这个,当然是因为苏联就是俄罗斯人自己的国家啊。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如何在苏俄/苏联不同时期的演变和互相影响,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当然这种演变一直被苏联官方自己遮遮掩掩,而不同的研究者又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立场搞众盲摸象,导致外人眼里更加眼花缭乱。

十月革命和后来的苏俄内战,更多的是沙俄末期形成的内部社会矛盾和历史遗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一过程在过去的历史叙述当中,列宁个人,列宁主义以及其他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被过份的夸大了起到的作用。直接点说,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在苏俄红军建立之初就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这几年有个例子被反复提起来,1936年拍摄的电影《夏伯阳》,被认为是苏联电影高大全式形象的开创作品。里面有这么个镜头:下派的政委在开会的时候,和士兵们开玩笑,问他们你们支持布尔什维克还是支持共产党?士兵们都左右张望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根本不清楚区别在哪里。政委又问夏伯阳你支持谁?师长夏伯阳也不知道,眼珠子一转说列宁是哪个党的,列宁在哪个党我就支持哪个党。

可见那时多数军队士兵和各级军官对意识形态问题非常陌生,更加不可能将其作为为之战斗的目的。而伏龙芝在一次阵前演说的时候,直言不讳的表示:对面的白军说他们要复兴俄罗斯,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只有我们才是俄罗斯的爱国者,也将由我们来复兴俄罗斯。

而红军的高级军官们,主要是由前沙俄军官构成的。不同时期公布的不同数据显示,有75000-125000名沙俄军官加入了红军,占据沙俄军官团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尤其是高级军官几乎都在红军里,有将军衔的超过690人,占据沙俄将级军官的90%。而白军当中算上临时政府突击提拔的将军也没有几十人。这么多加入红军的沙俄将军,除了极少数的是真的被列宁的王八之气所震撼,看了他以后又哭又下跪亲吻手指的,多数也和意识形态无关。

有一个上将在1918说了这么一段话:这些大公爵们都不可靠,都是国家的叛徒;而那些人(指白军)也不可靠,他们都是外国人的间谍。俄罗斯正在崩坏,很快就要灭亡了吧。只有这个莫名其妙的托洛斯基在每天喋喋不休的说什么需要建立强大的军队,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一起帮助他建立强大的军队吧!………有了强大的军队,就会有强大的俄罗斯,那时就不需要这个托洛斯基了,可以轻松的把他搞掉。

这种思想是当时加入红军的沙俄军官主流,包括被广泛宣传的布鲁希罗夫,虽然他没有直接说早晚搞掉托洛斯基,但是他也认为布党是个临时现象,长不了,但是没有更加靠谱的只能帮他们做事。

这也可以解释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被称为“红军之父”的托洛斯基,在之后的斗争当中很快就一败涂地,按说有军权的人不会有这种情况。其实就是他这军队不是一般的不可靠,内战还没结束他就自己开始主持对军官团的清洗,还能指望作为政治后盾?

内战结束后的1922年,按照当时苏俄高级领导名录,排名在之前262人当中,80%不是俄罗斯人,而非俄罗斯人当中,又有80%是犹太人。但是内战期间加入的前沙俄军官,前沙俄行政与技术官僚,以及大量入党的工人农民。这些人主要都是俄罗斯人,这种头轻脚重的情况,注定不能长期持续。

尤其是1922-1926年,大批俄罗斯人大量入党,改变了整个格局对比。从这个时候开始,大俄罗斯主义就在苏联开始抬头了。直接的例子就是对普希金的评价,从贵族走狗提升到了不世出的文豪。

当然,指出苏俄建立之初就存在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成份,并不是说只靠这两种因素构成了苏联,将国际共运等意识形态与其完全对立。而是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两者形成了有机的共生体。

这种共生体简单的叙述就是:俄罗斯民族的伟大,在于他率先建设共产主义的人间天堂,而且不但是自己建立,还要作为兄长带领其他民族们共同建设共产主义。这就是后来二战期间改的国歌歌词,“神圣同盟,罗斯铸成”的含义。

要想完整理解斯大林主义,上面说的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有机结合方式,是最关键的钥匙。单独夸大其中的任何成份而无视这种成份是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再起作用,得出的结论都是偏颇乃至荒谬的。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沙俄帝国的民族属性问题,乃至于沙俄算不算殖民政府的问题。罗曼诺夫王朝皇室大量娶德国人,又大量任用德国人当官,这早就不是新闻了。最新的新闻是沙俄官僚和军官团的主体,也不是俄罗斯人,而是波兰人,乌克兰人和哥萨克。最少一直持续到1880年,沙俄高官贵族的比例是12%的外国人(德国人),50%是波兰人,乌克兰人和哥萨克的混合体,还有25%是这种混合体的后代改了俄国的姓,而真正的俄罗斯人在里面占据不到10%。从普加乔夫起义到十二月党人都有本土俄罗斯人对抗外来者的痕迹,甚至沙俄末期崩盘这也是一条斗争的主线。

在相当程度上,苏联在二三十年代的民族派与国际派的斗争,就是这种历史矛盾的延续。国际派对本土派的嘲讽打击和历史上的德国外来者对俄国人的看法一致,大意就是愚昧无知啥也不行;而本土派则把几百年积蓄的怒火都投射到国际派身上了,你们这帮来自肮脏堕落之地的异端都不得好死。区别在于国际派就是一种态度,而本土派后来真的付诸行动了。记得知乎有人发过共产国际外国成员大量被肃反,其实就是这种斗争的余波。

到了大清洗结束的时候,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其中的俄罗斯人,可能是达到了数百年来第一次真的在自己国土上扬眉吐气的时代,是货真价实的俄罗斯人自己的民族国家构成,同时又通过共产主义的理想,把其他民族也有机的嵌套了进来,这是他们共同的家园。所以二战期间尽管苏联官方大量使用传统俄国民族主义符号进行宣传动员,但是并没有被多数的边疆民族反感,反而是团结在了同一面旗帜下。

至于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云云的,也不能说没有负面影响,所以他在到处放风自己是俄国贵族的私生子……

user avatar

中国人还帮老蒋法西斯政权呢,俄罗斯人帮斯大林有什么好稀罕的?

美国佬的风凉话,根本就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站着说话不腰疼。拿美国人的屁话当回事,纯属腰椎有问题,脑子大大滴坏啦。

要是美国五蠹士大夫们拍脑门拍出来的都是真理,那特朗普怎么可能上台呢?

user avatar

@Michiru Sagae 邀,已做进一步更新拓展。

在这里我不想讨论红色还是白色,也不想讨论托派还是斯派,我只需要告诉题主一句话:

因为史大林治下俄罗斯人还能该怎么活怎么活,在希特拉治下俄罗斯民族可能不复存在。

“东方总计划(Generalplan Ost,GPO)”要求对斯拉夫人采取奴役、驱逐到西伯利亚和大规模屠杀的手段以减少其人口。

根据纳粹分子的想法,他们要分两步——先在战争期间来一个“小计划(Kleine Planung)”,在战后再来一个“大计划(Grosse Planung)”。

根据德国人的计划,他们打算把以下比例的斯拉夫人杀掉或者送去西伯利亚:

俄罗斯人:50-60%肉体消灭,15%送往西伯利亚;

爱沙尼亚人:大约50%

拉脱维亚人:50%

捷克人:50%

乌克兰人:65%

白俄罗斯人:75%

波兰人:80-85%

立陶宛人:85%

拉特加尔人(Latgalians):100%

这样一来,会剩下大概1400万人留在原地,他们会给搬迁到新“生存空间”的800-1000万德国人充当奴隶。

具体地来说,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立陶宛将会被彻底剥夺民族地位,因为他们的地盘要被交给新来的德国定居者,尽管他们投向德国人是为了摆脱史大林党。他们要被赶到西伯利亚去。消灭波罗的海三国民族的计划起初是安排在25年内,然而希姆莱将其缩短到20年内。

对于波兰人,德国人的计划更为残忍——因为波兰人已经任他们摆布了。对波兰人,德国人计划消灭所有的波兰政治人物和知识分子,摧毁其文化,禁止波兰人接受教育,将初生的波兰儿童从父母身边夺去。德国人还计划到了1952年(如果他们胜利的话),要彻底禁止波兰人生育,剥夺波兰人的医疗权利,使波兰民族彻底不复存在。

德国人未能在德占苏联制订类似的全面计划,不过我们已经知道了,420万苏联平民在德国占领区由于饥饿政策(Hunger Plan)饿死。

当斯拉夫人被驱逐到西伯利亚后,为了防止他们东山再起,德国人计划用类似满洲开拓团的Wehrbauer来防御边疆。这些所谓的"Tough peasant races"将会成为边疆的屏障。(PS:强健的边疆农民阻挡“野蛮人”的侵犯,我不得不说希特拉匪帮的想象力和他们那野蛮的大脑一样恐怕还停留在16世纪。)

除此之外,德国寄希望于那时建立了大东亚的日本军国主义者能在继续消灭斯拉夫人这一方面帮到他们。

在这样的一群法西斯分子面前,我们还有什么可说呢?

资料来源:

user avatar

去查查希特勒资料,再说一遍他是德国人。

user avatar

斯大林:你们要监督你们选出的代表,要记住宪法赋予每一个选民撤换代表的权力。

希特勒:你们不需要思考,我替你们思考。

你问我为站在哪一边?

user avatar

都是九年义务教育,有这个想法的人为什么这么优秀?


这可是一个现代的政治组织啊。

不是单纯依赖血缘,师生,犬马酒肉,雇佣关系,宗教而建立起来的,明确的,目标清晰的,人的组织。

作为领袖人物,不管是演戏还是真实,他就是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利益,并被赋予了权力和责任。


一个斯大林倒下去,会有千万个斯小林站起来。

user avatar

你叫侯亮平,50年代中期出生,青海省汉族人,住在一乡下偏僻农村

你祖父是传统农民,因为反对人xx社被抓去劳改

你外公是老革命,当地干部,文x时被污蔑为走x派给抓去批斗,差点给枪毙了

受此牵连,你被定性为黑x类子女

三年xx时期你在的村子死了将近一半人,你祖父这边的亲戚就死了三,你认为这是三分xx七分xx


1969年,珍宝岛冲突引爆了中苏全面战争,按理说你家和xxx血海深仇,和xxx不共戴天,去给苏联解放军带路才是正常选项吧

然而你爹和你姑父二话不说参军保卫国家,你和你妈在乡下拼命种田给国家捐粮食,不干活时你还给周围的人读《人民日报》和宣传解放军战斗英雄的小册子。1971年苏军占领了青海,你对苏联占领军怕得要死恨得要命,第二年解放军收复你家乡时,你喜极而泣。


几十年后有人在逼乎问,侯亮平家不给苏联亲人带路反而支持xxx,是不是被xxx洗脑洗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了


你没具体回答,只是简单的回顾了一下自己的青少年时代:

1·三年困难过后,生活越来越好:村里有了小学,能吃到冰棒,城里经常派人来村里放映电影,收音机开始普及,供销社的商品越来越多,你家还翻修了房子,娱乐方式越来越多......

2·战争结束后,你作为一个偏远省份的黑五类子女、农村大龄留守儿童,因为学习成绩好+战争期间得过表彰+工农出身,被北大录取

3·北大学习期间,你的生活主要来源是奖学金和补助金

4·能力之外资本等于零的你,当上了所在系的副团支书

5·你的政治老师在课堂上机械朗诵毛主席著作应付差事,被你这个黑五类子女在课堂上公开怒怼,事后也没啥事

6·大学期间你参加社会实践,担任北京朝阳区换届选举工作的小组长,然后朝阳区群众要求你改善供水供电设施和市容,并以拒绝投票为要挟,你收集了意见后灰溜溜地跑回去;几年后你再次来到朝阳区,发现这些要求基本都解决了

7·毕业后你回青海担任省团委宣传部副书记,主要的工作就是步行或者搭便车去农村视察工作,包括和当地的团员一起捡牛粪

8·你根据基层反映,向当地党委建议撤换了一些不称职的团干部,结果引起部分基层干部的反对,但青海省委却坚决支持你

9·你一个前途无量的中层干部,却穷到和老婆租房子住


最后你总结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你问我自此不字词,我当然字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俄罗斯人之所以会帮助斯大林打败希特勒,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血泪的历史过程。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俄罗斯人民所处的环境、他们的情感驱动力以及斯大林政权的策略。一、 纳粹德国的入侵:直接的威胁和生存危机最直接的原因是:纳粹德国的入侵对苏联(其中俄罗斯是主体民族)构成了前所未有的.............
  • 回答
    在网络上尝试用二战“投降死人少、抵抗死人多”的史实来劝降乌克兰,却屡屡被喷,甚至连支持俄罗斯的人也加入批评的行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了历史的解读、现实的复杂性、情感的纠葛以及信息传播的多种因素。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你会觉得二战的例子适用于当下的乌克兰局势,以及这种说法的逻辑.............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中,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一战时期)或苏联(二战时期)联合对抗德国和意大利(或意大利王国)的局面并非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因素交织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和演变过程。第一次世界.............
  • 回答
    二战结束后,东普鲁士这个曾经德国的核心领土,在短短几十年内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被俄罗斯和波兰“同化”。这其中的过程并非简单的领土更迭,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着政治、人口、文化和经济因素的系统性转变。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究竟是哪些力量在发挥作用。一、战争的毁灭性冲击与边界的重塑首先,二战本身就是东普鲁.............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对于当代的俄罗斯年轻人来说,绝对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就像我们对某个在历史教科书上反复出现,却又在各种影视剧、文学作品中被不断解读的重大事件一样,它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民族记忆里。不过,要说“看法”,这就像问年轻人对某个政治人物或社会现象的看法一样,很难一概而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背.............
  • 回答
    要聊起二战航母“下饺子”和如今大国养航母“费劲”的对比,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技术进步或经济问题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了战略需求、技术复杂性、经济成本、政治意愿以及战争形态的根本性转变。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一条条说清楚:二战时期航母“下饺子”的辉煌年代:战略需求是爹想象一下,二战爆发前的世界格局。各.............
  • 回答
    二战进行到1944年,德国的败局已然如雪崩般不可阻挡,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实。白俄罗斯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标志着东线德军主力遭受重创,而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则打开了西线反攻的通道。按理说,这个时候的德国领导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应该能看到战争的尽头,理智地选择求和或者投降,以避免更大的损失。然而,历.............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确实尝试通过宣传手段向德军士兵传播社会主义理念,试图瓦解其意识形态,但效果有限,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1. 德军宣传体系的强势性 纳粹意识形态的渗透:德国在1933年建立纳粹政权后,通过《德意志民族的自我完善》等宣传工具,将种族主义、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混杂,强调“日耳.............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战争旷日持久,日本并未寻求与中国议和,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民族主义以及国际大环境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初,就抱着速战速决,以武力征服中国的野心,并且其战略目标远不止于此,中国只是其迈向“大东亚共荣圈”的第一步。因此,“议和”并.............
  • 回答
    说起二战时期苏联没有仿制(或者说大规模生产和装备)单兵火箭筒,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答案也并非简单的“技术水平不够”。事实上,苏联在战争期间并非没有相关技术储备,而是基于当时他们对战争的需求、自身的武器发展思路以及对现有武器效能的评估,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单兵火箭筒”这个概念.............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火炮技术确实存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方,但这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由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而且苏联在某些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创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方面:1. 工业基础的起点与发展路径: 沙俄遗留下来的工业底子薄弱: 苏联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才建立的。在此之前,沙皇.............
  • 回答
    二战时期,步枪班长(squad leader)装备冲锋枪,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背后有着相当充分的理由。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当时的战场环境、战术思想以及武器发展都捋一捋。为什么班长需要冲锋枪?这得从班长的职责说起。首先,班长是整个步枪班的“大脑”和“心脏”。他需要负责: 指挥与协调: 班长得时刻.............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英根据《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提供给苏联的坦克,很多时候确实未能完全满足苏联的期望,甚至引发了不少抱怨。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技术、战略、生产以及双方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细品味当时的环境和苏联人的真实感受。.............
  • 回答
    您好!关于二战德国坦克炮塔后方舱门的设计,我将为您详细解答,并尽量用自然流畅的语言来描述,避免AI生成的痕迹。为何二战德国坦克炮塔后方会有那个舱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您留心观察过德国坦克的炮塔后方,可能会发现那里通常会有一个小小的舱门。这个设计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实战经验总结出的一系列重要的考.............
  • 回答
    二战期间,各国步枪的生产工艺选择,确实与冲锋枪的制式化生产有着显著的差异。冲锋枪之所以能够大量采用冲压工艺,而步枪则更多地依赖铣削和车削等传统工艺,这背后有着一系列的技术、经济、战术以及历史原因的综合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冲压和铣削/车削这两种工艺各自的特点。 冲压工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巨大的.............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坦克确实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火力与装甲的设计理念上,一度走在了盟军的前面,这让许多亲历过战场的人印象深刻。但要说“远超美军”,这其实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因为双方的坦克设计思路、生产能力以及战场定位都有所不同。不过,德国坦克确实有不少技术亮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们是如何在战场上展现出.............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德国并未陷入像现代阿富汗那样的长期治安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和军事原因。简单来说,与阿富汗的情况相比,德国在战后具备了更为有利的稳定条件,并且盟军的占领策略也与现代反恐战争的干预方式截然不同。首先,纳粹政权的性质和覆灭方式是关键。纳粹德国并非一个被外来势力扶植或长期存在的传.............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军对战俘的差别对待,是一个极为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这种差别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政治、军事、意识形态及实际考量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深入分析其根源和表现。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纳粹意识形态的核心——种族主义。希特勒及其政权将雅利安人视为优等民族,而其.............
  • 回答
    二战时期“东京大轰炸”,不仅仅是战争史上的一个节点,更是一场让人心悸、至今难以磨灭的空袭噩梦。它之所以能够以如此沉重的分量被铭记,是因为其规模之宏大、毁灭性之强,以及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共同铸就了其在人类战争史上的特殊地位。规模的压倒性:集结的巨兽首先,我们得从这场轰炸的“规模”说起。这可不是一次简单.............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在闪电战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迅速击败了波兰、法国等国,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都笼罩在纳粹的阴影之下。然而,尽管英国在大陆上失去了盟友,但其本土仍然是抵抗纳粹势力的一个重要据点。这时候,德国为何会选择将目光转向东方,挑战拥有庞大兵力和资源的苏联,而不是全力以赴将英国彻底击垮呢?这个问题,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