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想过台湾统一的“东普鲁士”模式,唯一就是输入地到底是四国比较好,还是萨哈林岛?
不完全同意现有高赞的说法。"留地不留人"的确是最快速的同化方法,但是会导致当地人出现“历史断代”和身份认知的问题。在苏联处于扩张时期时这也许不是问题,但当俄罗斯处于衰退时期时,这些都可能被无限放大,从而变成问题。
具体到加里宁格勒这座城市,这个问题可以细化为“战后加里宁格勒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历史与战前柯尼斯堡普鲁士统治者的历史”之间的矛盾与“本地俄罗斯人维持俄罗斯认同与融入欧洲一体化”两个冲突。
以下部分节选自加里宁格勒大学(注:现为伊曼纽尔·康德-波罗的海联邦大学)Valery Galtsov教授于1996年发布的文章“The Problems of People's Identification in the Kaliningrad Region”,虽然年限已经较早,但对题主的问题仍有启发意义。(注:两个标题均为方便讨论而添加,原文没有分章节)
二战对东普鲁士的人民是悲剧性的,因为他们不再拥有故乡。据1945年苏联红军的不完全统计,柯尼斯堡城中尚有十三万德国人。1947年,斯大林签署《关于将德国人从俄罗斯联邦的加里宁格勒地区驱逐到德国苏联占领区》秘密决议,在随后4年里,约10万德国人被迫离开柯尼斯堡。
与此同时,苏联开始了在这座城市的建设。第一波移民(约有五万人)大多为工程师和工人,由苏联从全国各地(二十个俄罗斯地区、七个白俄地区以及马里(注:不是非洲的那个马里)、摩尔多瓦、楚瓦什三个自治共和国)征集,同时赋予他们一系列优待(比如免除牛奶外的农产品义务交付、所得税和在之前居住地欠下的债务)。因为主要的征集地都是受战争摧毁严重的地区,当地人除了移民也没有其他出路,所以相应号召的人非常多。之后的几年里,前往东普鲁士的移民不断增多,到1951年时,该地区已经人口达到了40万人。这一批人便是加里宁格勒的第一代移民,他们平均年龄只有30岁。相应的,五十年代(以及之后的七十年代)是当地人口自然增长的高峰。六十年代后,苏联停止了对当地的大规模移民,当地的人口随着回归正常增长。七十年代后,当地人口陷入老龄化。到九十年代时,该地区已经有80万人口,其中40万人生活在加里宁格勒市。因此与俄罗斯其他地区不同,高人口密度和高城镇化是加里宁格勒地区最显著的特征。同时因为国企体制的残留和驻军的影响(波罗的海舰队驻地),加里宁格勒有4~15万军人。这些数字可以说明军队对加里宁格勒经济和人民性格的影响力。
新的社会形态是通过对文化遗产的否定形成的。1947-1951年期间对德国人的驱逐导致了柯尼斯堡人口结构和民族成分的突变,在本地区繁荣了一个世纪的德意志文化完全消失。而取而代之的是苏联移民,他们中既有从二战中幸存的普通人民,也有冒险者、罪犯与囚犯。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充满了胜利的骄傲,同时又对濒死挣扎的敌人怀有一丝怜悯。这时期“反德”是苏联宣传的主旋律,当这些新移民踏上柯尼斯堡的土地时,他们认为自己是进入了“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巢穴”,而这里曾经是斯拉夫人居住的土地[1]。同时随着冷战开始,苏联当局掀起了反对“世界主义”和“媚西主义”("cosmopolitanism" and "obsequiousness before West")的运动。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对普鲁士风格的老城进行重建有很大的风险,当地政府便决定拆除柯尼斯堡城内被战火摧毁的废墟,只保留了一些保存较好的部分。因此,这座城市14~16世纪的建筑成就毁于一旦,只有一些20世纪的建筑保留了下来,这其中包括康德墓。同时,他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席勒纪念碑,哥白尼大街的名字得以保留,但是他的雕像却被拆除了,同时旧城堡(注:应是柯尼斯堡宫)也被认为是恶毒的“条顿精神”的体现。就这样,在“反德意志”、“冷战”和“反世界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下,柯尼斯堡旧时期的文物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此外,人们也认为德语旧地名应被俄罗斯化,所以德语的Droozden、Domnau和Vershen变成了俄语的Drozdovo、Domnovo和Vershini,只有少数街道名称保持不变。新的地名主要有几种来源:1. 本地环境特点,比如Berezovka(桦树)、Zelyoniy Bor(绿林);2.移民者的故乡,比如Muromskoye, Saranskoye, Mordovskoye;3. 俄罗斯和苏联英雄,尤其是二战和东普鲁士行动的参与者,比如Chernyachovsk, Gusev, Bagrationovsk;4.俄罗斯和苏联历史名人、科学家等,比如Mayakovskoye, Mendeleevo等。
第一代迁入加里宁格勒的居民认同社会主义文化准则,他们认为自己所投身的东普鲁士是一个充满了“有害资本主义文化”的环境,距离“咄咄逼人的北约”和资本主义国家非常近,可能会对后代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避免先前文化残余(即普鲁士文化遗留)的影响”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于是在最初的二十年间(1950~1970年),加里宁格勒地区的“自我定位问题”主要集中在“建立新社会和新经济结构”上,多数移民依然遵循祖籍地的文化传统(主要是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为代表的斯拉夫文化,以及立陶宛文化、伏尔加和乌拉尔文化)。
后来,这些第一代移民带来的祖籍地传统随着他们的老去而消退。他们的后人虽然仍认为自己是“(苏联)统一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因为他们缺乏对加里宁格勒这片“新故土”二战前历史的共同记忆,从而导致了公众意识的混乱。对这一问题的“矫正”开始于60年代,当时,加里宁格勒的部分(自由派)人士组织了一场反对“拆除柯尼斯堡国王城堡废墟”的运动,虽然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柯尼斯堡的国王城堡废墟被宣布为是“红色普鲁士灵魂的象征”,但这场运动标志着加里宁格勒人开始保卫自己从历史过往中寻找文化价值的权利。
加里宁格勒人民的公众意识中还包含一个特质,即他们对新家园的感知充满矛盾: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认为自己是这一地区的创造者,但其中又结合了隐蔽不安的不确定感,如同他们只是暂住在这里。即使后来1970年的《苏德条约》对现存边界进行了确认,这样的感觉依然广泛存在于民间。一方面,加里宁格勒的公众意识中有一种对本地残存德意志文明的尊重甚至钦佩。另一方面,他们又觉得苏联文化优于西方。
我们知道,人们对本国形象和人民形象的认知是通过教育完成的。在加里宁格勒,青年一代(他们大多是俄罗斯人)却在教育中发现了自己的故乡与俄罗斯其他地方的不同,并感到自己所处的地方与俄罗斯古老的历史无关。即便他们受到的教育是基于俄罗斯和苏联的历史和文化,他们仍受到来自普鲁士的“先前文化”的影响。加里宁格勒人从小就知道“俄罗斯本土”与他们所在的地区是不同的,因此两地人民之间也出现了心理距离(比如加里宁格勒人会说“去俄罗斯”)。
加里宁格勒人的公众意识认为他们应该变得更欧洲——尤其是在年轻人中。而当地人还有一个著名的特点,那就是“爱国爱军”,本地政府和居民都以热衷于本国军事史出名。当地每年有四个纪念日:胜利日(五月九日)、柯尼斯堡解放日(四月九日)、海军日(六月最后一个星期日)、渔人日(七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在当地登记的182座纪念碑中,有159座是表彰苏联士兵的,这在东普鲁士这样“被鲜血浇灌”的土地显得尤其普遍。
加里宁格勒人自我定位的新周期开始于八十年代中期,此时戈尔巴乔夫改变了政策,当地开始向所有外国人开放,所有禁令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解除。关于本地区历史的信息在全社会广泛传播(之前加里宁格勒的高校并不被允许进行二战前本地区的研究),并带来了新的思潮。但随后苏联便在很短的时间内解体,加里宁格勒变成了一个孤岛。它与母国的关系变得复杂,但同时与外国的关系变得简单。因此,它很快迎来了波兰和立陶宛的代表处。
直到几年前(注:九十年代初),加里宁格勒人的自我定位还取决于地区环境因素和他们对自身的定位(包括苏联文化和历史),现在,他们可以很方便的到波兰和德国留学,古老的加里宁格勒房屋也可以迎接自己原来的(德国)主人。考虑到这些新因素带来的影响,加里宁格勒人觉得自己有义务理解他们所拥有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同时他们认为自己对被从这里驱逐的德国人负有责任。这样的想法在当地知识分子界(比如康德学会)非常流行,于是他们参加了重建柯尼斯堡大教堂的运动,同时呼吁重建相关的建筑、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从而展现该地二战前的历史。当下正值苏联瓦解、各加盟共和国陷入战争的时期,战争制造了大量流民,同时俄联邦内部也出现了分裂势力,所有这些政治进程都会加剧加里宁格勒人的不安感,他们担心失去自己的家园,于是开始推行保守主义政策,这其中以经历了二战的老年人居多,他们普遍怀念苏联。但该地区贫困、高失业和犯罪的现实让“莫斯科没有忘记我们”这样的口号无法派上用场。
虽然加里宁格勒没有人会反对与欧洲进行融合,但他们惧怕外国(尤其是德国)的政治和经济扩张,他们相信,只有军事存在才能保证他们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存在。这是现实。加里宁格勒必需在维持俄罗斯认同与成为欧洲世界的一员之间寻找自己的定位。
完整版文章请参考:
Galtsov, Valery. “The Problems of People's Identification in the Kaliningrad Region.” Anthropological Journal on European Cultures, vol. 5, no. 2, 1996, pp. 83–95. JSTOR, http://www.jstor.org/stable/43234806. Accessed 15 Feb. 202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