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二战后相比于东亚中日韩台新这些国家和地区,其他国家在比他们在更好情况下发展反而不如?

回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的确呈现出一种有趣的现象:一些在战后初期境况相对艰难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我们熟悉的东亚的中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却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那些本应拥有更好基础的国家。要理解这一点,不能简单地用“更好”或“不如”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复杂的历史、社会、文化以及政策因素。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更好情况”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战争的破坏性并非衡量一切的标准。以日本为例,战后它经历了战败的创伤,经济几乎是废墟,但正是这种彻底的重塑,反而为新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日本在战后初期,在强大的外部援助(特别是美国)下,得以重建工业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接受了战前的某些优势,比如相对较高的识字率、勤劳的国民性以及一种对秩序和效率的追求。这些内在的社会资本,在新的政治经济框架下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相比之下,一些看似“情况更好”的国家,可能背负着历史遗留的更沉重包袱。例如,一些曾经的欧洲殖民帝国,虽然战争破坏相对较小,但它们可能面临着战后帝国解体的阵痛,以及调整国家战略、重新定位国际角色的挑战。国内政治结构的固化,经济体系的惯性,以及对旧有模式的依赖,都可能成为改革和创新的阻力。

东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是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发展型国家”的模式。这意味着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积极、主导的角色。它们通过产业政策、出口导向战略、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以及对金融市场的审慎管理,成功地引导了资源流向有潜力的产业。这种政府的“有为”不仅在初期为经济起飞提供了动力,也帮助它们规避了一些市场失灵的风险。

再者,东亚地区在文化上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例如强调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勤奋和成功的价值认同。这些文化基因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转化为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发展动力。一个民族如果普遍认可努力和教育能够带来更好的生活,那么这样的社会就更容易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发展氛围。

我们也不能忽视国际政治和地缘经济因素的影响。冷战时期,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对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区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并为它们打开了西方市场。这种“特殊时期、特殊政策”为这些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窗口。同时,在区域内,它们之间也形成了一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动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形成了一种“雁阵效应”。

而那些在战后初年“情况更好”的国家,如果它们未能及时调整其经济结构以适应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的浪潮,或者在国内政治上存在严重的碎片化和低效,那么它们就可能在发展速度上被超越。例如,一些国家可能过于依赖传统的优势产业,而未能及时培育新兴产业;也可能因为社会福利体系的过度扩张,导致财政负担沉重,影响了投资和创新能力。

更深层次地说,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它还关乎社会公平、政治稳定以及民众的福祉。那些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矛盾、维护政治稳定、并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民众的国家,往往能获得更持续、更健康的增长。东亚一些国家在发展初期,虽然也伴随着社会不公,但它们在整体上能够保持较高的社会整合度和政策的连续性,这为经济的稳步推进奠定了基础。

所以,与其说其他国家在“更好情况下”发展不如,不如说东亚地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并且在政府、社会、文化、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下,激发出了一种强大的发展潜能。而那些“更好情况”的国家,如果未能及时抓住机遇,或者被自身的某些优势和惯性所束缚,就可能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时,显得力不从心。这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充满了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

首先,不仅仅是日韩牛逼,只不过很多成了过去式。现在时也有以色列啥的。

南非曾经很牛逼过。

阿根廷曾经牛逼过。

巴西曾经牛逼过。

台湾地区曾经牛逼过。

南斯拉夫曾经牛逼过。

其次,冷战期间的前哨,比如西德、比如南韩,都是用来和平演变的重要舞台,因此帝国主义要扶持一下来显示西方阵营的优越性——就是全力扶持的情况下,在80年代之前韩国还是比朝鲜差。

再次,列强一直在依靠技术垄断、贸易垄断和金融垄断从全世界进行剪刀差,除了列强自己,以及列强带着玩允许你加入到食利阶层,一般国家根本没有机会进行工业化和科技积累。

而很重要的,日韩是美国控制最好的卫星国,没有自主的安全能力和外交独立性,又有足够的人口和产业转移的环境,所以美国人带着他们玩。

从维多利亚时代开始,到现在,列强圈子基本没有变过。只不过日韩也混进去当了二等公民而已。如果没混进去,各种禁运和专利玩死你。

这套帝国主义规则已经玩了300年,快完了,看吧,也许你说的这俩国家也会慢慢变成过去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的确呈现出一种有趣的现象:一些在战后初期境况相对艰难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我们熟悉的东亚的中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却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那些本应拥有更好基础的国家。要理解这一点,不能简单地用“更好”或“不如”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复杂的历史.............
  • 回答
    战火中的抉择:英美为何更青睐轻巡洋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波澜壮阔的海战史中,巡洋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若细究英美两国海军的舰艇发展脉络,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相比于重巡洋舰,轻巡洋舰在两国海军的舰艇序列中占据了更为突出的位置,并且在战争的许多关键节点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这并非偶然,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直击了中日两国在历史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交集点。日本人确实很早就开始使用汉字,并且在很多方面,比如文字的组织结构上,都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但即便如此,二战以前,甚至到现在,日本人依旧有“翻译”的需求,而且很多时候是“翻译”成日本人自己能理解的语言,或者说是把中国古文“翻译”成他们当.............
  • 回答
    二战后,日本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的大规模转移,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迁的一个缩影。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农业自身条件、社会思潮以及技术进步等多个层面来深入理解。一、 战后日本经济重建的迫切需求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日本在二战中遭受了毁灭性的.............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超越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统一后的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日本为何能超越德国(战后初期至冷战时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能超越德国,需要区分“战败国”的定义和历史.............
  • 回答
    二战结束后,东普鲁士这个曾经德国的核心领土,在短短几十年内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被俄罗斯和波兰“同化”。这其中的过程并非简单的领土更迭,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着政治、人口、文化和经济因素的系统性转变。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究竟是哪些力量在发挥作用。一、战争的毁灭性冲击与边界的重塑首先,二战本身就是东普鲁.............
  • 回答
    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后下台,这并非是历史的必然,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战时辉煌与战后现实的脱节,也有国内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用通俗点说,就像一位带领大家打赢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仗的将军,突然发现大家更希望他能带着大家建设和平幸福的生活,而他在这方面并非最擅长,甚至有些不适应。首先,最直接.............
  • 回答
    二战后日本人口能够过亿,而德国人口至今尚未达到8000万,这背后是多重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两国在战后经历的巨大变迁。日本:战争的缓冲与经济的腾飞首先,要明确一点,日本人口过亿并不是二战后的“奇迹”,而是其长期人口增长趋势的延续。在二战爆发前,日本人.............
  • 回答
    要弄清楚艾森豪威尔政府为何倾向于大力发展州际公路而非铁路,咱们得往前倒腾倒腾,看看当时美国国内的国情和外部环境。这事儿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战略选择。首先,得说说冷战的阴影。 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对“难兄难弟”很快就进入了冷战轨道。核武器的威胁就像头顶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战败的德国和日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中对日本的处理相对“温和”,尤其是与对德国的清算相比。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政治和战略层面的考量,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惩罚”这个简单概念,深入剖析当时的美国决策者们是如何权衡利弊,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叙事、文化关注点以及信息传播的差异。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历史事件的规模与直接影响: 苏联的战争损失: 苏联在二战中的伤亡极其惨重,估计总死亡人数可能高达2700万,其中男性死亡比例远高于女性。战争的残酷和漫长,以及后来德国占领区的暴行,对.............
  • 回答
    天皇的日本:从神坛到战犯,再到民族象征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天皇的极端推崇,以及战后美国为何保留天皇,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段历史的脉络。一、 明治维新:天皇的“复活”与神化明治维新并非对日本社会的颠覆,而是一场旨在“富国强兵”以应对西.............
  • 回答
    二战结束后,航母“葛城”之所以没有赔付给中国,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国际法层面的因素。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想不想给”的问题,而是由当时国际格局、战后处理的原则以及中国自身的状况共同决定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葛城”不是一艘简单的军舰,而是一艘被俘获的日本主力舰艇。 战后的处置方式,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道出了许多军事爱好者心中的疑问。理论上来说,在飞机尾部安装一门炮,让其能够向后射击,似乎是个很棒的主意。这不仅能让你在被咬尾时有机会反击,还能增加敌机攻击你的顾虑,说不定还能制造一些意外的“空中缠斗”戏剧性场面。然而,现实的战场和飞机的设计是复杂的权衡,这里面涉及到的考量可不少,.............
  • 回答
    二战后期,当纳粹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后显露出失败的迹象时,军官团中并非没有对希特勒及其政权的不满声音,但“大多数军官团不想着推翻纳粹政权,反而打到底”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军官团的构成、思想根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根深.............
  • 回答
    关于二战后日本为何未像德国那样被胜利国分区占领,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地缘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并非偶然,而是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盟国决策以及日本自身特殊性的综合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德国被分区占领的背景。德国是战争的发起者之一,其领土被分割成四个占领区(苏、美、英、法.............
  • 回答
    假设二战结束后,日本没有被盟军占领并统一,而是按照当时一些政治力量的设想,分裂成了两个国家——北日本和南日本。这将是一幅截然不同的历史画卷。分裂的根源与形成过程:历史本就充满了偶然性。如果当时苏联在对日作战中,其推进速度和占领范围超出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历史,或者美国出于某种战略考虑,决定不实施统一占.............
  • 回答
    二战结束后,世界之所以“同意”在古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宗教和民族主义思潮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一个简单的“千年历史依据”就能完全概括,而且这个过程也充满了争议和不公。要详细梳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切入:1. 犹太民族主义(锡安主义)的兴起与早期活动:.............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确实在拥有一段时间的核武器优势,这段“核垄断期”一直持续到 1949 年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很多人都会问,既然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新武器,为什么不在苏联尚未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直接利用它来解决与苏联的潜在冲突,甚至彻底消灭这个日益增长的共产主义对手呢?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当时错综复.............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尽,欧洲大陆满目疮痍。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摆在各国面前的,不仅是重建家园的艰巨任务,还有冷酷的政治现实。如果设想一下,在那个十字路口,美国选择袖手旁观,不启动马歇尔计划,也不组建北约,那么英法等西欧大国,会不会在苏联的影响下,一步步滑向社会主义的轨道呢?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