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人二战以前也用一样的汉字,组织方式也相似,为啥还需要翻译?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直击了中日两国在历史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交集点。日本人确实很早就开始使用汉字,并且在很多方面,比如文字的组织结构上,都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但即便如此,二战以前,甚至到现在,日本人依旧有“翻译”的需求,而且很多时候是“翻译”成日本人自己能理解的语言,或者说是把中国古文“翻译”成他们当代的日语。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说:

1. 语言的生命力与演变:

活语言 vs. 古典语言: 汉字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随着口语的发展,其读音、用法和词汇都在不断演变。而日本在接受汉字时,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种书写符号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虽然他们也学习了汉字的书写和一些词汇,但他们学习的往往是中国某个特定时期的书面语,例如唐宋时期的汉语。
这就好比,你学习了古希腊语,但你不可能直接用古希腊语和现在的希腊人对话。日本学习汉字,很大程度上是学习了古汉语的书面语,而不是当时中国人正在使用的口语。
日语的根本结构: 日本语言本身有着非常独立的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即使借用了汉字来书写,其句子成分的顺序、助词的使用、敬语体系等等,都与汉语有很大差异。
举个例子,中文里“我吃饭”是很直接的表达。而在日语中,即使使用汉字,也需要加上日语的语法标记,比如“私はご飯を食べます”(watashi wa gohan o tabemasu),即使把汉字直接写出来(我ご飯を食ます),在没有学过日语的人看来,也是难以理解的,因为它缺失了日语特有的助词和语感。
词汇的差异与发展: 尽管日本从中国引入了大量汉字词汇,但在漫长的历史中,日本也创造了许多属于自己的固有词汇,并且很多从中国传入的词汇,在日本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或者在现代日语中的使用频率和习惯也与中文有所不同。
比如,“勉強”(benkyō)在日语中是“学习”的意思,但在中文里,“勉强”更多的是指“勉强做某事”,或者带有一种“不情愿”的色彩。再比如,“大丈夫”(daijōbu)在日语中是“没关系”、“还好”的意思,而在中文里,“大丈夫”更多的是指“有担当的男子汉”。这些细微的词义差异,都使得直译变得困难,需要“翻译”来解释清楚。

2. 文化隔阂与理解的深度:

思想体系的细微之处: 汉字承载的不仅是文字本身,还有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哲学和思维方式。尽管两国都使用汉字,但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在传入日本后,与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武士道等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
文学作品的“意境”与“韵味”: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如诗经、唐诗宋词等,其文字的运用往往追求“意境”、“韵味”和“弦外之音”,这些东西很难通过字面意思完全传递。当日本人阅读这些作品时,他们需要通过注释、解读,甚至是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翻译”出其中的深层含义和美感。
例如,李白的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如果仅仅是理解“飞落而下”和“像银河”,是远远不够的。日本人阅读时,需要结合对中国山水和诗歌艺术的理解,去体会那种“直泻”的动感和“疑是”的想象力。
学术与宗教的本土化: 在引进中国学术和宗教经典时,日本人并非照搬照抄。他们会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阐释,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本土化的学术体系和宗教解读。这个过程本身就包含了“翻译”和“再创作”的意味,将外来的思想转化为日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3. 历史上的“翻译”需求:

早期学习与借用: 在日本大量引进中国文化之初,很多日本人是通过听讲、请教等方式学习汉语和汉文的。这时候,所谓的“翻译”更多的是一种口头解释,或者是对难懂的汉字词汇进行本土化的解释。
汉文训读法的出现: 为了能够更顺畅地阅读汉文,日本人创造了“汉文训读法”。这种方法是在汉文旁注上假名,按照日语的语法习惯来读,实际上也是一种“翻译”的过程,将汉语的书面语转化为一种可以被日本人用日语语法来理解的表述。比如,看到一句汉文,他们会按照“主语宾语谓语”的中文顺序读,但会用日语的助词和语尾来连接。
现代日语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日本近代化和西学东渐,日本在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用既有的汉字体系来表达新概念的问题。许多新的外来语词汇,日本人会选择用汉字来创造新词(比如“电话”、“哲学”),但这其中也包含了“翻译”和“意译”的过程。而对于中国古文,则更是需要通过注释和解读来帮助现代日本人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总结来说,日本人二战以前,甚至到现在,需要“翻译”汉字和汉文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完全不懂汉字本身,而是因为:

日语与汉语在语言结构上的根本差异,导致直译无法准确传达意思。
汉字词汇在两国使用过程中产生了词义的演变和差异。
汉字承载的文化、哲学和文学的深层含义,需要通过解读和阐释才能被理解。
历史上的文化交流过程中,“翻译”一直是促进理解的重要手段。

所以,与其说日本人是“翻译”了汉字,不如说他们是在“翻译”和“解读”那些使用汉字所表达的汉语内容,并且将其融入到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体系中。这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深层交流,也是文明碰撞与融合的生动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用对题主冷嘲热讽,实际上中国人曾经长期以为日本跟中国是「同文同种」。

1877 年(这时候距离鸦片战争已经快四十年了,洋务运动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二十来年了,再过十几年就要跟日本打甲午战争了),中国派往日本的首任驻日公使 何如璋 出发。临行前上上下下所有人都认为日语不需要翻译,所以使团只带了三名英语翻译同行(学英语真好找工作啊…… o(∩_∩)o )。他们跟题主想的完全一样,日本也用汉字,为啥还需要翻译??到了日本才发现,喵喵喵??◔ ‸◔?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日本文字颠倒,意义乖舛」,赶忙紧急寻找日语翻译,找了好久都没找到,只好勉强找了两个通事(只能做口译,书面语不行)。

稍后几年去日本的叶庆颐在自己的日本见闻录中写道「日本与中国地同洲、书同文,事物称名应莫不从同,讵知樽鸱伏猎,每多似是而非,甚至令人索解不得」。他觉得日文应该跟中文一样啊,居然还有不一样的地方,真是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当时中国介绍日本的书籍里,没有把日语当作外语看待的,都是把日语当成汉语的方言,放在「方言卷」中叙述。比如 1887 年作为外交特使出访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傅云龙,在他的游历日本图经里就把日语放在「方言」部分,说日语「皆文同中国,而读日本音也」。这在当时是普遍的现象。

1898 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在船上琢磨出了《和文汉读法》,「初习日文径以中国文法颠倒读之,十可通其八九」。这明明就是如今动漫汉化界的塞氏翻译法呀(kruel教你怎么迅速学会日翻☆),只看汉字加上脑补,十天速成日语!结果居然大受欢迎,供不应求,多次再版……╭(╯^╰)╮

直到后来中国大批留学生前往日本留学,大家才终于明白日语跟汉语不是一种语言,那都是后来的事情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直击了中日两国在历史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交集点。日本人确实很早就开始使用汉字,并且在很多方面,比如文字的组织结构上,都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但即便如此,二战以前,甚至到现在,日本人依旧有“翻译”的需求,而且很多时候是“翻译”成日本人自己能理解的语言,或者说是把中国古文“翻译”成他们当.............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美国人担心日本死灰复燃,决定用动漫阴懦摧毁日本下一代”的文章,我并没有在我的知识库中找到直接与之对应的、广泛流传的二手信息。不过,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文化输出以及对日本动漫的一些常见解读角度来尝试理解你所说的内容,并尽量还原一种可能的叙述方式,就像是某个曾经读过的、有点边缘化但颇引人遐.............
  • 回答
    二战及其以前,日本海军对鱼雷的痴迷,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对自身资源劣势的深刻认知,以及对海战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简单地说,日本海军希望在有限的条件下,通过技术和战术的创新,实现“以弱胜强”的战略目标,而鱼雷,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利器”。一、资源劣势下的“奇袭制胜”哲学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
  • 回答
    要说二战后人均GDP发展最快的,咱们得把时间和经济增长的脉络掰开了聊。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亚洲的经济巨擘,在战后的起伏之路,可以说是各自精彩,也各自有其独特的逻辑。先说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二战结束后,日本可谓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当时的日本,跟我们现在想象中的富裕国家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但你别小看日.............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没有出现像日本那样明显的婴儿潮现象,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历史事件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苏联战后的具体情况,并与日本战后崛起进行对比。首先,战争的伤痕与人口损失的规模是最大的差异。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是毁灭性的,其人口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人,占.............
  • 回答
    想要找描绘二战时期日本平民视角、质量又比较高的电影,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因为大多数二战的影视作品,要么聚焦于战场上的士兵,要么侧重于宏大的政治决策和历史进程。而把镜头转向普通日本民众,尤其是他们在战争中的经历,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提到这个主题,我脑海里首先会想到的是几.............
  • 回答
    日本与美国在二战中曾是血腥的敌人,但战后两国却发展出了异常友好和紧密的伙伴关系,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讶的转变。这种关系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政治决策、经济利益以及两国人民之间不断演进的相互理解所共同塑造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过程:一、战败与占领:重塑日本的基石1. 日本的惨败与美国.............
  • 回答
    武藏号战列舰,作为大和级战列舰的二号舰,是人类海军造船史上的一个传奇。它那令人咋舌的吨位、厚重的装甲、口径巨大的主炮,都代表了当时日本海军工业的最高成就。那么,以我们今天中国大陆的造船及炼钢技术,能否复制出这样一艘巨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番。先来认识一下武藏号的“硬核”指.............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日本是否“有必要”率先向美军开战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历史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国际背景、日本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美日关系演变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与其说是有“必要”,不如说这是当时日本统治者在极度压力和一系列战略判断下做出的选择,尽管事后看来,这个选择无疑是灾难性.............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期间选择同时开辟太平洋战场和继续在中国战场作战的战略决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绝非简单一句“以为中国是囊中之物”就能完全解释。事实上,日本的决策背后是其长期积累的野心、对自身实力的误判、以及一系列紧迫的外部压力交织的结果。一、 并非轻视中国,而是战略的误判与“速胜”.............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构想,虽然在表面上打着解放亚洲、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旗号,但其真实意图早已被世界各国洞若观火。那么,日本为何还要费尽心机地以这个虚假的口号作为掩护呢?其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解读:一、 争取国际同情与国内支持的政治策略首先,日本人深知,直接以侵略和扩张为目的发.............
  • 回答
    抛开意大利这个变量,英国与日本的隔海相望,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争夺,无疑会是二战中最具看点的一场海军对决。以英国当时的造舰能力和国力来看,这场海战的走向,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二战爆发时,英国海军的“老本”依然雄厚,尤其是在战列舰和航.............
  • 回答
    在舰c这个世界观里,如果日本海军拥有一支由十艘翔鹤级(包括二改)航空母舰组成的舰队,并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式舰载机和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她们能否抵挡住美国数量庞大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编队,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或者“不能”就能概括的。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太多,就好比战场上的棋局,每一步都牵动着全局。.............
  • 回答
    您提到的“日本人吃美国人”的情况,在历史上并没有普遍发生,也不是二战中日美关系的主流。二战期间,日美两国是残酷的敌对国家,在战场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虽然在极为罕见的个别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些非常规的行为,但将“日本人吃美国人”视为普遍现象,并且由此推论“美国人一点不记仇”,这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
  • 回答
    将日本和德国在二战中的行为进行对比,并得出“日本比德国更反人类”的结论,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这涉及到对历史事实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反人类”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衡量。不能简单地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判断,因为双方都犯下了骇人听闻的罪行。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日本在二战中的行.............
  • 回答
    说到二战后期日本人为何会不顾一切地动用神风特攻,这背后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玉碎”狂热能概括的。那是一个帝国在绝境中的挣扎,是军事狂热与现实压力交织的产物,更是日本民族主义在最黑暗时期扭曲的体现。要讲透彻,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日本海军所处的战略困境。到了1944年,太平洋战场的天平.............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代际责任等多个层面。理解表弟的说法,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一、 表弟说法的核心观点:表弟的说法可以分解为两个核心部分:1. “二战后出生的日本人,虽然跟侵华战争没有关系”: 承认了这一代日本人并非直接的战争参与者或决策者。2. “但仍.............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人表现出的强大凝聚力,以及武士道精神对个体行为的深刻影响,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引人注目的现象。而将这种现象与中国在同一时期的精神信仰状况进行比较,会牵扯出更为复杂和多维度的历史解读。日本的凝聚力与武士道精神的土壤要理解二战期间日本的凝聚力,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武士道精神”这一个标签上。这是一.............
  • 回答
    这个假设很有趣,也引人深思。如果日本在1935年,也就是“九一八事变”后的几年,发现了大庆油田并开始了大规模开采,那对二战的进程,尤其是对日本自身和整个亚太战局的影响,无疑会是颠覆性的。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想象一下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石油供应的极大缓解。在1935年这个时间点,.............
  • 回答
    要揣摩日本人玩《使命召唤 5》或《荣誉勋章》这类二战题材游戏时的心情,确实是个挺微妙的事情,因为这其中掺杂了历史、民族情感,还有游戏本身带来的娱乐体验,是挺复杂的一碗“杂烩”。首先,得承认,日本人玩这类游戏,肯定和欧美玩家不太一样。毕竟,游戏里描绘的“敌人”,对于日本玩家来说,可能是自己的祖辈,甚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