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联二战以后没出现像日本战后那样的婴儿潮?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没有出现像日本那样明显的婴儿潮现象,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历史事件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苏联战后的具体情况,并与日本战后崛起进行对比。

首先,战争的伤痕与人口损失的规模是最大的差异。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是毁灭性的,其人口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人,占总人口的很大比例。其中,男性死亡人数更是惊人。这意味着,战争结束后,苏联面临的不仅仅是重建家园,更是巨大的“人口缺口”,尤其是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和潜在父亲的严重不足。相比之下,虽然日本也遭受了战争的重创,但其人口损失的规模和结构性影响与苏联相比要小得多。日本的战争损失主要是男性军人,但本土平民伤亡相对较低,且人口结构并未像苏联那样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其次,经济复苏的路径和速度不同。日本战后经济的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的大力扶持,以及朝鲜战争带来的“特需”。这种经济的繁荣,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刺激了生育意愿。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愿意组建家庭并生育更多子女。而苏联的战后经济复苏,虽然也在努力,但其模式是计划经济,重建过程漫长且艰难。国家将大量资源投入到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恢复上,民生领域的投入相对有限。虽然苏联在战后初期也采取了一些鼓励生育的政策,但整体经济的低迷和不确定性,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缓慢提升,都抑制了生育的动力。人们在为温饱奔波,对于多生孩子会加剧家庭经济压力有更深的顾虑。

再者,社会价值观和家庭观念的演变也存在差异。日本在战后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但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被保留和强化。随着经济的恢复和稳定,建立和扩大家庭成为社会的主流愿望之一。而苏联则是一个奉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其社会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强调集体主义和国家利益。虽然女性在苏联社会中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参与度,但计划经济下的社会福利体系(如托儿所、幼儿园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女性养育子女的压力,但这同时也可能分散了部分家庭对于生育更多子女的内在动力。人们更倾向于将精力投入到事业和社会贡献中,而非仅仅集中于家庭生育。

此外,政府政策导向和人口管理策略的不同。苏联在战后初期确实出台了一些鼓励生育的政策,例如增加妇女生育津贴、延长产假等。然而,与日本政府在婴儿潮时期采取的更加全面的经济刺激和社会支持政策相比,苏联的政策在力度和覆盖面上可能存在不足。更重要的是,苏联更强调人口的计划性和国家调控,虽然有鼓励生育的措施,但其人口政策的最终目的更多是为了满足国家劳动力需求和巩固国家实力,而非完全由市场或个体意愿驱动的“婴儿潮”。日本的婴儿潮更多是一种自发的、在经济繁荣背景下涌现的社会现象。

最后,心理因素和对未来的预期也有影响。日本在经历战争的残酷后,迅速转向和平与发展,并享受到了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红利,这使得人们对未来充满乐观。这种乐观情绪是推动生育潮的重要心理基础。而苏联虽然赢得了战争,但其后续的国家发展道路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冷战的持续、政治运动的反复,以及经济改革的艰难,都让苏联民众对未来的预期相对复杂,甚至有些压抑。这种不确定性也会影响人们组建大家庭、生育更多子女的意愿。

总而言之,苏联二战后没有出现像日本那样明显的婴儿潮,是战争造成的深重创伤、缓慢的经济复苏、不同的社会价值观演变、政府政策的侧重点以及民众对未来预期的差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苏联的人口增长虽然在战后有所恢复,但其过程更显平缓,与日本那种在特定历史时期爆发式的人口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问题。

首先说一说苏联在二战中,到底损失了多少人。赫鲁晓夫执政时抛出来的数字是2000万,但没有给任何说明,现在俄罗斯那边的专家猜测,战前苏联男女比例相对平衡,战后一统计,男的比女的少了2000万,赫鲁晓夫可能就这么胡咧咧起来了。但肉眼可见,这种算法肯定不对——苏联女性在战争中也死了很多呀!

现在普遍认为,苏联直接死了将近2700万人。除此之外,1941-1945期间,苏联本应有自然增长人口,也因战争被强行打断。所以,苏联在战争期间总共应该损失了大概4300万人-4600万人

为什么苏联管二战叫“伟大的卫国战争”?因为死的人太多了,家家户户都死人,不死人行不行?放屁,不死人就亡国了。这时候你也就能明白,为什么每一次胜利日阅兵,最后总是有一首非常柔软的曲子,因为这首曲子叫《斯拉夫女人的告别》。

二战深刻地改变了苏联整个的人口结构。有一两千万的适龄男人战死,于是产生了几百万的寡妇和几百万想嫁而不得的女人,适龄青年中男性要比女性少1/3。比如说14年后的1959年,统计数字显示,35-40岁的年龄段里,男女比例是0.64:1;40-45岁的年龄段里,男女比例是0.62:1(PS,此时的戈尔巴乔夫28岁,等到80年代,相比于苏共高层的那些老菜梆子,优势相当之明显);

俄罗斯在苏联时期,其人口大致占总人口的50%。下图是俄罗斯1962-2016年期间,单位女性生产孩子的数量,蓝线是全部人口,黄线是农村人口,红线是城市人口。可以看出:

  • 男女比例不平衡,导致出生率持续下降,直到勃列日涅夫晚期才得以扭转;
  • 农村人口是生育大军的主力,城里人明显生不过农村人。

更难受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农村人跑到城里后,也不怎么愿意生了。至于说城里的人为什么不想生,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城里的生活成本高,但是如你我所知,苏联搞过一些很暴力的政策,只要女性生够了6(?时间久了,记不得了)个孩子,那么直接授予“祖国母亲”勋章,发房子发面发钱,这种操作手法在如今的独联体国家也能看到,但是不顶用。所以就要提到第二个原因了:受教育越高的人,越抗拒生育。而苏联当年号称全球教育普及率第一。

(于是俄罗斯专家有一种说法,俄罗斯之所以没法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苏联人大部分都已经居住在城市里了,没有那么多的农村廉价劳动力可用)

当然,即使以一点几的低出生率增长,由于苏联本身基数很大,自二战后又稳定地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等到解体时,已经是一个拥有2.9亿人口的庞然大物。以至于解体后,西方收割的镰刀都TM卷刃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没有出现像日本那样明显的婴儿潮现象,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历史事件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苏联战后的具体情况,并与日本战后崛起进行对比。首先,战争的伤痕与人口损失的规模是最大的差异。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是毁灭性的,其人口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人,占.............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让我们来推演一下这个平行时空的故事线。想象一下,二战爆发的剧本被悄然改写了。希特勒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地区和随后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直接将矛头对准波兰,而是选择了看似更为“务实”的内部改革和战略调整。德国的内部改革与战略调整:在1938年底到193.............
  • 回答
    设计一款以二战苏军为主角的FPS游戏,剧情上有很多可挖掘的点,可以做出既有宏大历史背景又不失个人情感深度的作品。下面我来构思一个详细的剧情走向,尽量写得真实,有代入感。游戏名暂定:《严寒下的红星》(Red Star in the Frost)核心理念: 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杀戮,更要展现苏军士兵在极端恶.............
  • 回答
    二战时期,一个国家能拥有多少坦克,直接决定了其装甲部队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以英、美、苏、德这几个主要参战国为例,30辆坦克算是个什么规模的装甲部队呢?这得看具体情况,因为不同国家的装甲部队构成和战术思想都不一样。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二战期间,坦克这玩意儿可不是孤军奋战的,它得配上步兵、炮.............
  • 回答
    关于战俘佩戴袖标的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录中,确实存在一些关于盟军战俘佩戴特定标识的情况,但其性质和普遍性与苏军战俘佩戴的“我为国防军服务的”(Ich diente der Wehrmacht)白袖标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苏军战俘佩戴“我为国防军服务的”白袖标的背景。在战争初期,由于.............
  • 回答
    二战初期,苏联确实遭受了德军的重创,尤其是在巴巴罗萨行动初期。但说苏联“一直被围歼”导致损失惨重,然后又“一下子”动员出190万兵力,这个说法有些过于简单化,也未能完全反映当时苏联的真实情况。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要澄清“一直被围歼”这个说法。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德军的闪.............
  • 回答
    谈到二战苏军空军制空战斗机的火力投射量,如果用“异常薄弱”来概括,其实有些偏颇了。更准确地说,是在特定时期和某些型号上,相较于主要对手德国空军的先进型号,苏联战斗机的火力配置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但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技术和战略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不是简单的“不行”,而是一个在资源、技术、战术需求和生产压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二战时期苏联工业能力与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详细解释为什么苏联空军在增压器方面显得相对落后,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历史起点和工业基础的差异: 起步晚,基础薄: 相比于英美等国,苏联在航空技术和工业化方面的起步要晚不少。虽然在一战后也进行了工业化建设,但与西方国家经历.............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和苏联都没有建造航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从这两个国家各自的情况来详细分析一下。德国:从“海狮计划”到“大舰巨炮”的迷思德国在二战爆发前的海军建设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本土海军将领们的“大舰巨炮”思想的影响。 .............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之所以涌现出如此庞大数量的冲锋枪手,其背后是复杂的历史、军事、经济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而是一个系统性的产物。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头说起,就像是在讲述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1. 战争的残酷与战术的演变:从阵地战到机动战二战初期,特别是德国入侵苏联.............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到了很多层面的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考量。简单来说,苏联在二战后没有采用一夫多妻制来恢复人口,原因非常复杂,绝不是简单地“不行”就能概括的。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苏联作为一个意识形态上奉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它的社会建构和国家政策都.............
  • 回答
    关于苏联在二战后为何不直接将东欧新建的社会主义国家吸纳为加盟共和国,而是选择组建华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意识形态主张以及对苏联自身内部稳定和国际形象的权衡。简单地说,直接吞并并非最优解,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苏联的战略目标。在经历了惨烈的卫国战争后,苏联最迫切的需求.............
  • 回答
    二战前夕,苏联领导层对德国即将进攻的种种情报,为何会表现出如此严重的迟疑甚至不信任,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这背后牵涉到斯大林个人的性格特点、苏联的政治体制、战略误判、以及对情报本身的认知偏差等诸多层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斯大林本人在这其中的角色。斯大林是苏联的最高决策者,他的.............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在军事实力上对苏联确实占据了显著优势,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苏联最终能够击败德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双方在战争进程中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军在战争初期的“闪电战”理论和实践的优越.............
  • 回答
    二战中苏联和中国并非如一般历史叙述的“如此亲密”,而是处于一种复杂、实用主义且充满矛盾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是基于共同对抗日本法西斯侵略这一最核心的战略目标,但也受到双方各自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深刻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共同的敌人:对抗日本法西斯主义这是.............
  • 回答
    二战苏德战场,常被描绘成一场“钢铁洪流”与“闪电战”的较量,而提到苏联的胜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其巨大的牺牲和工业生产能力。但一个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苏联在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凭借一系列独特的优势和策略,一次又一次地将德军打得狼狈不堪。 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国际法、人道主义以及伦理等多方面考量。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以色列没有效仿苏联驱逐德裔居民的方式来完全驱逐巴勒斯坦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历史背景和国际认知差异: 苏联驱逐德裔: 苏联在二战后驱逐德国东部领土的德裔居民,是在一个被认为是“胜利者对.............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捋。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美国最初是想置身事外的,毕竟隔着太平洋,而且国内也有不少人觉得欧洲的事儿跟自己没多大关系。那时候,欧洲战场上,德国和苏联那叫一个剑拔弩张,但美国对谁都没什么特别的“偏爱”。事情的转折点,关键就在于德国的野心。希特勒这个主,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先是吞并了奥地.............
  • 回答
    二战时期华沙发生的事件,尤其是与波兰抵抗运动相关的“华沙起义”,确实是一段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将责任全部归咎于苏联,这种说法存在很大局限性,并且忽略了当时多方力量的互动以及各自的考量。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苏联背锅”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要理解“华沙事件”通常指的是1944年夏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