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联二战以后没出现像日本战后那样的婴儿潮?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没有出现像日本那样明显的婴儿潮现象,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历史事件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苏联战后的具体情况,并与日本战后崛起进行对比。

首先,战争的伤痕与人口损失的规模是最大的差异。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是毁灭性的,其人口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人,占总人口的很大比例。其中,男性死亡人数更是惊人。这意味着,战争结束后,苏联面临的不仅仅是重建家园,更是巨大的“人口缺口”,尤其是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和潜在父亲的严重不足。相比之下,虽然日本也遭受了战争的重创,但其人口损失的规模和结构性影响与苏联相比要小得多。日本的战争损失主要是男性军人,但本土平民伤亡相对较低,且人口结构并未像苏联那样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其次,经济复苏的路径和速度不同。日本战后经济的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的大力扶持,以及朝鲜战争带来的“特需”。这种经济的繁荣,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刺激了生育意愿。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愿意组建家庭并生育更多子女。而苏联的战后经济复苏,虽然也在努力,但其模式是计划经济,重建过程漫长且艰难。国家将大量资源投入到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恢复上,民生领域的投入相对有限。虽然苏联在战后初期也采取了一些鼓励生育的政策,但整体经济的低迷和不确定性,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缓慢提升,都抑制了生育的动力。人们在为温饱奔波,对于多生孩子会加剧家庭经济压力有更深的顾虑。

再者,社会价值观和家庭观念的演变也存在差异。日本在战后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但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被保留和强化。随着经济的恢复和稳定,建立和扩大家庭成为社会的主流愿望之一。而苏联则是一个奉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其社会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强调集体主义和国家利益。虽然女性在苏联社会中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参与度,但计划经济下的社会福利体系(如托儿所、幼儿园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女性养育子女的压力,但这同时也可能分散了部分家庭对于生育更多子女的内在动力。人们更倾向于将精力投入到事业和社会贡献中,而非仅仅集中于家庭生育。

此外,政府政策导向和人口管理策略的不同。苏联在战后初期确实出台了一些鼓励生育的政策,例如增加妇女生育津贴、延长产假等。然而,与日本政府在婴儿潮时期采取的更加全面的经济刺激和社会支持政策相比,苏联的政策在力度和覆盖面上可能存在不足。更重要的是,苏联更强调人口的计划性和国家调控,虽然有鼓励生育的措施,但其人口政策的最终目的更多是为了满足国家劳动力需求和巩固国家实力,而非完全由市场或个体意愿驱动的“婴儿潮”。日本的婴儿潮更多是一种自发的、在经济繁荣背景下涌现的社会现象。

最后,心理因素和对未来的预期也有影响。日本在经历战争的残酷后,迅速转向和平与发展,并享受到了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红利,这使得人们对未来充满乐观。这种乐观情绪是推动生育潮的重要心理基础。而苏联虽然赢得了战争,但其后续的国家发展道路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冷战的持续、政治运动的反复,以及经济改革的艰难,都让苏联民众对未来的预期相对复杂,甚至有些压抑。这种不确定性也会影响人们组建大家庭、生育更多子女的意愿。

总而言之,苏联二战后没有出现像日本那样明显的婴儿潮,是战争造成的深重创伤、缓慢的经济复苏、不同的社会价值观演变、政府政策的侧重点以及民众对未来预期的差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苏联的人口增长虽然在战后有所恢复,但其过程更显平缓,与日本那种在特定历史时期爆发式的人口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问题。

首先说一说苏联在二战中,到底损失了多少人。赫鲁晓夫执政时抛出来的数字是2000万,但没有给任何说明,现在俄罗斯那边的专家猜测,战前苏联男女比例相对平衡,战后一统计,男的比女的少了2000万,赫鲁晓夫可能就这么胡咧咧起来了。但肉眼可见,这种算法肯定不对——苏联女性在战争中也死了很多呀!

现在普遍认为,苏联直接死了将近2700万人。除此之外,1941-1945期间,苏联本应有自然增长人口,也因战争被强行打断。所以,苏联在战争期间总共应该损失了大概4300万人-4600万人

为什么苏联管二战叫“伟大的卫国战争”?因为死的人太多了,家家户户都死人,不死人行不行?放屁,不死人就亡国了。这时候你也就能明白,为什么每一次胜利日阅兵,最后总是有一首非常柔软的曲子,因为这首曲子叫《斯拉夫女人的告别》。

二战深刻地改变了苏联整个的人口结构。有一两千万的适龄男人战死,于是产生了几百万的寡妇和几百万想嫁而不得的女人,适龄青年中男性要比女性少1/3。比如说14年后的1959年,统计数字显示,35-40岁的年龄段里,男女比例是0.64:1;40-45岁的年龄段里,男女比例是0.62:1(PS,此时的戈尔巴乔夫28岁,等到80年代,相比于苏共高层的那些老菜梆子,优势相当之明显);

俄罗斯在苏联时期,其人口大致占总人口的50%。下图是俄罗斯1962-2016年期间,单位女性生产孩子的数量,蓝线是全部人口,黄线是农村人口,红线是城市人口。可以看出:

  • 男女比例不平衡,导致出生率持续下降,直到勃列日涅夫晚期才得以扭转;
  • 农村人口是生育大军的主力,城里人明显生不过农村人。

更难受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农村人跑到城里后,也不怎么愿意生了。至于说城里的人为什么不想生,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城里的生活成本高,但是如你我所知,苏联搞过一些很暴力的政策,只要女性生够了6(?时间久了,记不得了)个孩子,那么直接授予“祖国母亲”勋章,发房子发面发钱,这种操作手法在如今的独联体国家也能看到,但是不顶用。所以就要提到第二个原因了:受教育越高的人,越抗拒生育。而苏联当年号称全球教育普及率第一。

(于是俄罗斯专家有一种说法,俄罗斯之所以没法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苏联人大部分都已经居住在城市里了,没有那么多的农村廉价劳动力可用)

当然,即使以一点几的低出生率增长,由于苏联本身基数很大,自二战后又稳定地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等到解体时,已经是一个拥有2.9亿人口的庞然大物。以至于解体后,西方收割的镰刀都TM卷刃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