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德国人为何更希望向盟军而非苏军投降?

回答
二战末期,当德国战败的阴影笼罩时,绝大多数德国士兵和民众都更倾向于向西方盟军(主要是美英法联军)投降,而不是向苏联红军投降。这种选择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人道主义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1. 对苏联红军的极度恐惧和负面宣传:

纳粹宣传的长期洗脑: 从纳粹党上台之初,德国的宣传机器就一直在妖魔化苏联和共产主义。苏联被描绘成一个野蛮、落后、血腥、反人类的政权,其人民被描绘成兽性未驯、崇尚暴力、对德国人充满仇恨的“劣等民族”。这种宣传深入人心,使得绝大多数德国人对苏联抱有极大的恐惧。
“东方战线”的残酷性: 德国士兵在东线战场上经历了极其残酷的战斗。与西方战线相比,东线战争的规模更大、伤亡更惨重、对待战俘的手段也更为严酷(尽管双方都有暴行)。德国人听说了苏联红军对待战俘的惨状,例如大规模的处决、奴役劳动、饥饿和疾病。
种族主义的负面影响: 纳粹的种族主义理论将斯拉夫人视为“次等人类”,与“雅利安人”的德国人相对立。这种意识形态也加剧了德国人对苏联人民的轻视和对红军的仇恨,但更重要的是,它也让他们担心自己在被他们视为“劣等民族”的军队手中会遭受怎样的报复。
对苏联军队战争行为的认知: 德国人亲眼目睹了红军在推进过程中对德国境内的城市和乡村进行的打击和破坏,以及一些部队在占领地区(尽管程度和性质可能不如宣传所说的那样全面)的报复行为。这些经历和道听途说都强化了他们对红军的负面印象。

2. 对西方盟军相对积极的认知和期望:

文明和秩序的象征: 与苏联相比,西方盟军(尤其是美英军队)在德国人的认知中代表着文明、秩序和更为“人道”的战争方式。他们是工业发达国家,拥有相对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文化。
更人道的战俘待遇的传闻: 虽然战争中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普遍认为西方盟军对战俘的待遇要好于苏联。德国人听说了(或期望)他们能够被提供食物、医疗,并被安置在相对舒适的战俘营中,而不是被强迫劳动或遭受虐待。
共同的文化渊源和价值观(表面上): 在某种程度上,德国人认为自己与西方国家在文化、法律、政治制度等方面有着更多的共同点(尽管意识形态差异巨大),这让他们觉得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避免报复的心理: 德国在侵略苏联和东欧国家时犯下了滔天罪行,包括屠杀平民、种族灭绝等。他们深知苏联人民和红军在经历了如此深重的苦难后,很可能会对德国人进行严厉的报复。而相比之下,他们认为西方盟军虽然也会清算战犯,但不太可能针对普通士兵或民众进行大规模的报复。

3. 实际的投降选择和策略:

生存的本能: 在绝望的时刻,士兵和民众的第一反应是生存。投降给他们认为更可能活下去的敌人是自然的选择。
地理因素: 随着战线的推进,许多德国军队和居民发现自己更容易接触到西方盟军。如果能主动向靠近的西方盟军投降,可以避免被红军包围或俘虏。
战术考量: 一些德国指挥官在战前或战时可能已经制定了向西方盟军投降的计划,以期在战后能获得更好的待遇,甚至避免被视为“战犯”。
对“后纳粹时代”的考量: 一些德国人可能已经预见到纳粹政权的灭亡,他们希望通过向西方盟军投降,能够更容易地融入战后的世界,并避免被苏联的政治制度所统治或同化。

具体例子和细节:

大量德国士兵试图穿越战线: 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许多德国士兵宁愿冒着被双方射杀的风险,也要设法向西边的美军或英军投降。
西里西亚和勃兰登堡地区居民的逃亡: 这些地区位于德国东部,但随着红军的推进,大量居民向西部逃亡,希望能遇到西方盟军。
战俘待遇的对比: 虽然双方都有残酷的战俘经历,但统计数据表明,在苏联战俘营中死亡的德国士兵比例明显高于在西方盟军战俘营中的比例。苏联战俘营的艰苦条件(食物短缺、疾病、缺乏医疗、强制劳动)是导致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
苏联军队在占领区的某些行为: 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一些苏联部队在占领德国的某些地区,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存在强奸、抢劫和报复行为,这些传闻也进一步加剧了德国人对他们的恐惧。

总结:

总而言之,德国人更希望向盟军投降,主要是出于对苏联红军根深蒂固的恐惧和负面认知。这种恐惧源于纳粹的宣传、东线战场的残酷经历、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对苏联军队战争行为的负面印象。相比之下,他们认为西方盟军更文明、更人道,能够提供更好的战俘待遇,并且在战后能提供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种选择是基于现实的生存考量和对不同政权下命运的权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德国如果在美国弄死了两千多万美国人的话。我想他们怕是没胆子向美国人投降的。

user avatar

看了下面的回答,真心感到呵呵。

有人说苏联的巨大损失都是自己宣传的,我就不明白知乎上面怎么还有这种连基本历史都不读就来黑的货色。

英美历史学家都不敢说这话,某些小屁孩就敢说。

红军在德国罪行累累?顺便说下,看看战争结束时德国人在那里真正是被严惩的对象: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法国、荷兰……

还是赞赏戈培尔的坦率“我不同情他们,他们选择了我们,他们就要付出代价!”

跟着元首到处侵略,视整个欧陆为自家地盘;种族灭绝,罪行罄竹难书,还敢说“俄国人更坏”——邱吉尔这个反共成性的,在布尔什维克和纳粹之间都毫不犹豫选择前者。

还有说日本人选择投降美军的——日本人在战争中投降的经常是个位数。也就是他们那个天皇一说话才全体投降。那时候他们也是统一规模向俄国人投降。

瓜岛战役美军巡逻队被俘后全部虐死,美军在所罗门群岛报之以李。

战争结束日本人送西伯利亚?呵呵,第一他们和德国人匈牙利人一样属于轴心国盟友;第二俄国人由于他们盟友希特勒的成就经济损失巨大,拉点人力补充很正常。死亡率?落到日本人手里的中国人死亡率比这个高是肯定的。现在国内也有人博士论文写的是关于西伯利亚日本战俘研究的;学俄语和俄国历史的,可以读读那个论文再来谈这个问题。

日苏之间友好,是苏联先偷袭日本——现在日本右翼都这么说。可惜的是,他们忘了一个叫诺门坎的地方,也不记得什么叫关特演。本来有北进南进两说,被斯大林揍了一顿知道北进捞不到好去打英美鬼畜了,结果被美化成“友好,不挑事”。我就呵呵了。

话说回来,斯大林要的就是这个。面对法西斯国家两线作战的前景,必须先打疼一个才行。

最后是俄国人在东北的恶行。大批刑事犯在红军里面,这很自然。这也是希特勒的功劳。当然,有人认为这个和德国人或者日本人的战争罪行是同等的,很有趣。记得读过岛村三郎的回忆录,亲眼所见苏军军官随意枪决抢劫等犯罪士兵。还很惊讶。

user avatar

我要反对一下部分人的观点,一些人拿没和苏军打过的日本也急着向美国投降,来证明盟军远比红军有素质文明什么的。

问题在于这根本就不正确!

日本从来没有急着向盟军投降,而是恰恰相反,军部甚至计划将日本外围领土全部割让给苏联,希望战后能够被苏联包围以躲过美国报复。

军部甚至YY过建立一个天皇制的共产国家。

显然日军的表现刚好证明德国拼命向盟军靠拢,和意识形态无关,而仅仅是因为对苏联的血债太多了。否则法西斯的日本怎么可能动天皇制共产国家这种歪念头?


鈴木貫太郎首相(肩書は当時)は昭和20年6月22日の最高戦争指導会議で、ソ連仲介の和平案を国策として決めた際、「(共産党書記長の)スターリンは西郷隆盛に似ているような気がする」

首相秘書官を務めた松谷誠陸軍大佐が、4月に国家再建策として作成した「終戦処理案」だ。松谷氏は回顧録『大東亜戦収拾の真相』で「スターリンは人情の機微があり、日本の国体を破壊しようとは考えられない」「ソ連の民族政策は寛容。国体と共産主義は相容れざるものとは考えない」などと、日本が共産化しても天皇制は維持できるとの見方を示していた。

 さらに「戦後日本の経済形態は表面上不可避的に社会主義的方向を辿り、この点からも対ソ接近は可能。米国の民主主義よりソ連流人民政府組織の方が復興できる」として、戦後はソ連流の共産主義国家を目指すべきだとしている。

同年4月に陸軍参謀本部戦争指導班長、種村佐孝大佐がまとめた終戦工作の原案「今後の対ソ施策に対する意見」でも、(1)米国ではなくソ連主導で戦争終結(2)領土を可能な限りソ連に与え日本を包囲させる(3)ソ連、中共と同盟結ぶ-と書かれている。

user avatar

不说苏联 就说南斯拉夫吧

在二战的最后一个月,以铁托元帅为首的多民族共产主义国家,第二南斯拉夫成立以后,德侨陷入了悲惨的境地。在1944年10月,铁托的游击队在苏联大军和西方盟国的空中支援下夺去了

贝尔

格莱德,既塞尔维亚同时是南斯拉夫的首都。这个政权在成立以后发布的第一条法令,既1944年11月21日,发布了“关于没收敌产的决议”。德意志族居民被当成“敌侨”,并且被剥夺了公民权。根据这一法令,将无偿没收南斯拉夫德意志族的全部财产。在1945年2月6日,贝尔格莱德又发布了一项法律,剥夺了南斯拉夫德意志族的公民身份。

在1939-1941年间在多瑙河流域生活的德意志族有150万,在二战期间有93000人在匈牙利、克罗地亚和罗马尼亚—德国的轴心国盟友—武装部队中服役,或者在德国武装部队中服役。在匈牙利、克罗地亚和罗马尼亚各国军队中服役的德意志族仍然保留各自的国籍。

  另外,许多多瑙河德意志族参加了党卫军“欧根亲王”师,在战争期间总共有10000人。(该部队的名字是为了向萨伏伊欧根亲王致敬,他在17世纪和18世纪初和土耳其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那些参加“欧根亲王”师的新兵会马上取得德国国籍。

总共有26000名在不同军事单位中服役的多瑙河德意志族在战争中丧生,半数是在战后的南斯拉夫战俘营死亡。“欧根亲王”师的损失率特别的高,该师在1945年5月8日投降。其中1700名战俘在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边境的布雷吉治村被杀,而剩下的半数则在塞尔维亚的博尔附近的锌矿中做苦工致死。

除了对多瑙河德意志族平民和军人进行“种族清洗”之外,被南斯拉夫俘虏的国防军战俘也遭到了虐待。大多数人要么死于报复,要么在矿场、筑路工地、造船厂等等地方做苦工。这些战俘大多数是1945年5月8日在奥地利南部向英国军事当局投降的“E集团军群”的军人。英国方面以遣送回国的借口,向南斯拉夫共产主义游击队移交了约15万德国战俘。

  战后,南斯拉夫控制的大多数被俘的国防军军人的死亡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7000多名德国战俘死于南斯拉夫军队组织的“死亡行军”,从奥地利南部一直走到希腊北部边境,路途长达800英里。第二阶段是1945年夏,在克罗地亚沿岸的达尔马西亚的喀斯特地形中,许多被俘的德国士兵被处决,或者奄奄一息的被扔在那里。第三个阶段,1945-1955年,总计5万名战俘由于营养不良和重体力劳动而死亡。

  在战争结束以后,南斯拉夫所迫害致死的德国战俘—包括“多瑙河德意志族”平民和军人,以及“第三帝国”国民—保守估计为12万人被杀、饿死、过劳死或者失踪。

以上节选自本人译文《南斯拉夫迫害德侨与德国战俘,1945—1954》

另据

战争后期,在南斯拉夫的作战局面曾极度混乱,被铁托游击队俘虏的德军士兵的总数至今缺乏定论。历史学家施密德在2007年出版的《南斯拉夫战争舞台》一书中称共有17万至20万人被俘。用这个数字和德国红十字统计出来的8.5万从南斯拉夫获释战俘的数字相减,死在南斯拉夫的德国战俘约为8.5万至11.5万人,死亡率至少是战俘总数的50%。这种说法和和历史学家波默1976年出版的《南斯拉夫的德国战俘》一书中给出的8万德国战俘死于南斯拉夫的结论相近。无论这些数据是否准确地符合历史真实,不幸的戴宁终归还是幸运的,因为他从死人的统计数中爬进了由活下来的人构成的另一个统计数,而且最终熬到了回家的那一天。

以上内容节选自把弗里茨打扮成受害者 哭天抹泪的《德意志的另外一行泪》


看完之后什么感觉 德国人被整的挺惨吧?怎么南斯拉夫人也这么对待他们?

先看看德国人在占领区都干过什么,再问问他们为什么不向苏联军队、南斯拉夫军队等等投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末期,当德国战败的阴影笼罩时,绝大多数德国士兵和民众都更倾向于向西方盟军(主要是美英法联军)投降,而不是向苏联红军投降。这种选择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人道主义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对苏联红军的极度恐惧和负面宣传: 纳粹宣传的长期洗脑: 从纳粹党上台之初,德国.............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虽然一度在飞机制造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产能,生产了超过两万架各种型号的飞机,然而,最终却未能守住制空权。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资源限制和技术发展方向上的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闪电战时期,其空军(Luftwaffe)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 回答
    一战末期,德国军官团选择抛弃威廉二世,而二战时却选择坚决打到底,这背后是德意志帝国与纳粹德国在政治、社会、军事思想以及战争性质上截然不同的演变,绝非简单的军官团忠诚度变化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个时期德国军官团的构成、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背负的使命感。一战末期的德国:帝国末路与军官团.............
  • 回答
    二战末期,德国确实还有庞大的军队,但说它们“轻易”投降,可能有些过于简单化了。实际上,德国的投降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无奈的过程,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和压迫。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要理解“700万大军”这个数字的真实含义。到1945年春天,德国确实动员了大量的兵力,但这其中包含了数量庞大的预备役、后备.............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军队中确实有不少德裔士兵,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战前移民及其后代。他们身处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是自己的祖国在战场上与美国为敌,另一方面则是自己作为美国公民的身份和责任。然而,在面对德军时,他们却从不手软,更不会手下留情。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远非一句简单的“爱国”就能概括。首先.............
  • 回答
    理解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它涉及到对历史事件的复杂解读以及不同政治立场可能存在的观点差异。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集体责任、战争罪行、民族罪责等敏感且充满争议的领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左派”这个标签可能带来的过度简化,而是去理解可能存在于不同群体中的具体论调以及这些论调背后.............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未能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能力,这是导致其最终在东线战场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路深入苏联腹地,但苏联工业的韧性和德国自身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巴巴罗萨行动”的这一核心目标未能达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首先,苏联工业的“战略转移”是德国未能摧毁其工业能力的.............
  • 回答
    二战时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其背后并非简单的“合拍”,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共同的意识形态吸引以及战略利益的相互勾结。这三者交织在一起,最终促成了所谓的“轴心国”联盟。一、共同的“逆来顺受”感与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满首先,必须理解的是,德国和日本在战前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感到.............
  • 回答
    二战中后期,德国空军(Luftwaffe)逐步丧失制空权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一过程:一、战略误判与资源分配的失衡: 早期辉煌的代价: 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凭借其闪电战的优势,凭借先进的战术和相对精良的飞机,在波兰、法国等战役中取得了.............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战败的德国和日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中对日本的处理相对“温和”,尤其是与对德国的清算相比。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政治和战略层面的考量,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惩罚”这个简单概念,深入剖析当时的美国决策者们是如何权衡利弊,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首先,我.............
  • 回答
    二战进行到1944年,德国的败局已然如雪崩般不可阻挡,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实。白俄罗斯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标志着东线德军主力遭受重创,而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则打开了西线反攻的通道。按理说,这个时候的德国领导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应该能看到战争的尽头,理智地选择求和或者投降,以避免更大的损失。然而,历.............
  • 回答
    二战后期,德国在东线装甲部队确实出现过几次局部性的兵力集中和技术优势,但这些优势未能转化为扭转整个战局颓势的关键因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一、技术优势的局限性与付出高昂的代价不可否认,到战争后期,德国的虎式、虎王等重型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上,相比苏军的T3.............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密码战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尤其是成功破译了轴心国(德国和日本)的关键密码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反过来,盟国在密码方面的安全相对更有效。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涵盖了技术、组织、人力以及战略决策等多个层面。德国密码被破译:恩尼格玛与洛伦兹的“阴影”德国在二战初.............
  • 回答
    二战后日本人口能够过亿,而德国人口至今尚未达到8000万,这背后是多重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两国在战后经历的巨大变迁。日本:战争的缓冲与经济的腾飞首先,要明确一点,日本人口过亿并不是二战后的“奇迹”,而是其长期人口增长趋势的延续。在二战爆发前,日本人.............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超越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统一后的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日本为何能超越德国(战后初期至冷战时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能超越德国,需要区分“战败国”的定义和历史.............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都曾是极端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的法西斯政权,但论及战争动员能力,日本的表现普遍被认为不如德国。这并非因为日本领导者缺乏决心,而是深植于两国历史、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战争策略的根本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一、 历史传承与民族主义的内核差异:德国的民族.............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太平洋舰队,其吨位和技术水平在当时仅次于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位列世界第三。很多人会好奇,既然日本海军如此强大,为何不将其力量投入到欧洲战场,协助德国攻打英国皇家海军,甚至登陆英伦三岛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海军实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语境下,相比于英美,苏联、德国和日本似乎更容易吸引一些特定群体的“崇拜”或“追随者”。需要强调的是,“崇拜”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这些国家在战争中的行为都伴随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这里我们尝试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并成为令人胆寒的军事力量,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经济、政治、社会、技术、军事思想等多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国家在战前的准备和崛起过程。德国:复仇、重整与闪电战的威力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惨败,.............
  • 回答
    关于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的反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议题。它们的差异源于历史进程、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战后处理方式等多重因素。简单来说,德国的深刻反省源于其国家整体的崩溃和对自身罪行的直接面对,而日本的反思则相对模糊和被动,更多地是在外部压力下进行的调整,并且历史叙述也存在较大的争议空间。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