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没有希特勒,二战会爆发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说实话,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可以试着把脉络梳理一下,让你更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得承认,希特勒和纳粹党在二战的爆发中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他个人的野心、意识形态和领导能力,是直接点燃战火的导火索。他的《我的奋斗》里的那些激进思想,什么“生存空间”、种族优越论,还有对凡尔赛条约的仇恨,这些都为侵略战争找到了“理论基础”。他一步步地撕毁条约,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这些都是赤裸裸的挑衅,把欧洲推向了战争的边缘。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在希特勒出现之前,欧洲就已经埋下了不少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对战败的德国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巨额的赔款、割让大片领土、限制军队规模,这些让德国民众从上到下都憋着一股气,觉得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这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复仇的渴望,为像希特勒这样的煽动家提供了绝佳的土壤。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条约更温和一些,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怨气,也就没那么多人会被希特勒的极端言论吸引。

再者,当时的国际格局也很有问题。国际联盟虽然成立了,但它本身的权力有限,约束力也不够强。像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这些侵略行为都没能得到有效的制止。这给一些野心勃勃的国家传递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国际社会对侵略行为的容忍度很高,而且并不能有效地阻止它们。这种姑息纵容的态度,无疑是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

还有经济因素。1929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让很多国家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失业率飙升,民生艰难,这给极端主义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在德国,经济的崩溃让人们对魏玛共和国失去了信心,转而寻求更强有力的领导者,希特勒恰恰抓住了这个机会。

那么,如果没有希特勒呢?这就像在问“如果秦始皇没有统一六国,中国会怎么样?”一样,很难给出准确的答案。

如果希特勒从未崛起,一种可能性是,其他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可能会占据主导地位。 德国的复仇情绪和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满是客观存在的,不排除其他同样有野心的领导人会抓住机会,试图打破凡尔赛条约的束缚,甚至寻求扩张。但这些人是否会像希特勒那样激进,采取如此极端的种族灭绝政策,或者如此迅速地发动全面战争,就很难说了。也许会有其他的冲突,比如局部性的边界争端,或者外交上的紧张关系,但未必会演变成席卷全球的大战。

另一种可能性是,欧洲的政治格局会更加分散和复杂。 没有希特勒这位强权人物,德意志共和国可能会走上另一条道路。也许会是更多的内部政治斗争,或者与其他欧洲强国进行更长时间的外交角力。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即便没有希特勒,德国对东欧的潜在扩张意图以及与法国、英国之间的矛盾,仍然可能导致一场欧洲规模的冲突。但冲突的性质、时间和规模,可能都会与我们所熟知的二战有所不同。

比如,也许没有希特勒,德国与苏联的关系不会那么迅速地恶化到战争的地步,两国之间的相互试探和制衡可能会持续更久。或者,英国和法国可能会更早地采取更强硬的立场,阻止德国的扩张,从而避免战争的全面爆发。

关键在于,二战的爆发不是一个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凡尔赛条约的后遗症,全球经济危机,国际联盟的软弱,以及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抬头,这些都是背景。而希特勒,是那个将所有这些不稳定因素汇聚起来,然后用一把火点燃了火药桶的人。

所以,如果希特勒没有出现,战争可能还是会爆发,但它的原因、形式、以及最终的结果都会大不相同。它可能不会是一场针对犹太人进行系统性种族灭绝的战争,也可能不会有如此大规模的全球性卷入。

当然,这都是一种“历史的假设”,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交织。我们只能说,没有希特勒,二战作为我们所知的样子,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但他作为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上的关键人物,将欧洲推向了最糟糕的深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等同于: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究竟是什么?

深层次的经济原因当然存在,但并不是每个火药桶都会爆炸的,比如说墨西哥混的再怎么差,想的也是依靠贩毒偷渡等合理手段自力更生,而不会去进攻美国吧。

因此,在这里,从国际关系角度,我认为二战爆发的原因是一战后欧洲格局失衡的结果。

首先应该明确,当我们谈论“世界大战”时,指的不过就是欧洲大战的扩大化:当意大利进攻埃塞俄比亚时,我们不认为爆发了二战;当日本进攻中国时,我们不认为爆发了二战。只有当德国进攻波兰,并使英法两大列强加入战列,使战争转变为列强之间的欧洲大战时,我们才认为二战爆发了。之后由于日本偷袭珍珠港,导致美国对日宣战、德国对美宣战,才使欧洲大战扩大到亚太。此外,英法和德意在北非进行规模极小的作战,使战争在形式上扩展到了非洲;巴西军队远征意大利,使南美国家也卷入战火,使战争在形式上扩展到了南美洲。这样就使得所有人类居住的六大洲都卷入战火,形成世界大战。

所以,谈论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其实就是谈论欧洲大战爆发的原因。首先上图:


这是二战前的欧洲地图。部分论述在以下问题的回答中已经提及,这里不再详细阐述:

斯大林这么老辣的政治战略家为何前期会低估纳粹德国? - 知乎用户的回答

这张地图是在巴黎和会上根据“威尔逊主义”划定的,其核心原则是“民族自决”,也就是按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大原则去宰割一战的4大战败国: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俄罗斯(由于革命后单独媾和,实际上被作为战败国处理,甚至还不如)。

这样就形成了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一大批人造国家。同时,土耳其基本退出欧洲,成为亚洲国家。德国、俄国被严重削弱,且在地缘上隔绝开来。作为欧洲六列强之一的奥地利已经不复存在,成为中欧小国。

在这种格局下,我们去看德国:凡尔赛体系等于是把一战策源地德国关进了笼子里,但问题在于,你要看守这样一头霸王龙,就需要警察。而支撑凡尔赛体系的是五大警察:美英法日意。而这五大警察中,美国已经明确宣布孤立主义,退回美洲不问欧事了。日本是亚洲国家,鞭长莫及。意大利在凡尔赛体系下获利不大,不久就被墨索里尼夺权建立了法西斯统治,不仅不想做看守,甚至有充分动机砸了笼子。英国既不想法国一家独大,又不想苏联赤祸西流,同时兵力不足却要维护日不落帝国,于是既纵容德国重新武装,又没有兵力遏制德国。这样,举目四望,在欧洲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只剩下了一个国家:法国。

问题是,法国人口按国家算,只有德国的一半多一点;按民族算大概正好德意志的一半。在总体战时代,法国除非在德国重新武装时闪击德国摧毁其武装力量,否则不可能单独同德国作战。但是资本主义列强怕苏联甚于怕德国,因此在德国重新武装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到德国武装起来,法国的实力已经不足以在欧洲大陆维持凡尔赛体系,于是法国人在1929年开始,在德法边境挖防线:本来让法国看着霸王龙,结果小法一听隔壁喊了句:“快看,那边有群迅猛龙!”然后就把霸王龙放了出来,好让他去咬迅猛龙,结果发现自己站在霸王龙边上好像不太安全,于是自己躲进笼子里了。

这还是希特勒上台之前的事情。等到希特勒上台,凡尔赛体系的缺陷进一步被放大:

1,奥地利的覆灭:德国在普法战争后完成的统一执行的只是“小德意志”方案。原因就在于,有一个作为列强的奥地利存在。虽然奥军单独无力对抗德军,但假如法俄干涉,德国也不可能吞并奥地利,这样就把欧洲大陆上的8000万德意志人分割为两个强国,其中的奥地利又陷于内部的民族问题而无力去单独威胁欧洲和平。但随着奥匈帝国的瓦解,“大德意志”方案,即将所有德意志人囊括进入同一个国家的障碍已经不存在了,德国成为所有德意志人所能够共同接受的唯一祖国。

2,波兰的独立:波兰在原属于德、俄的领土上建国,并通过苏波战争向东大大扩展了边界,造成了同德、俄之间的领土问题,激发了两大国的沙文主义情绪,同时也使两国有着充分的动机进行合作。事实上,由于战后两国成为“欧罗巴的孤儿”,既被列强孤立,又丧失大片领土,惺惺相惜间签订了拉巴洛条约,都成为了反凡尔赛体系的核心力量。而一个独立波兰的存在,成为苏德之间的缓冲国,波兰既没有实力同德国作战,又没有动机同苏联结盟,后来在历史上也确实扮演了“站着茅坑不拉屎”的角色。因此,由于波兰的独立,使德国免除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与德国接壤的列强只有一个法国,而法国单挑是挑不过德国的。不仅如此,法国周边其他两个大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先后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对法国同样是不怀好意的。

3,特里亚农条约:作为奥匈帝国一部分的匈牙利同样被作为战败国看待,向罗、捷、南等周边国家割让土地,这样又在东欧制造了一系列领土争端。加上巴尔干地区固有的民族矛盾和罗马尼亚侵占俄国领土带来的比萨拉比亚问题,整个东欧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对凡尔赛体系满意。

好了,可以回顾一下了,目前欧洲阵营如下:

反对凡尔赛体系:德国、苏联、意大利、匈牙利等。

支持凡尔赛体系:法国。

中立或勉强可以接受凡尔赛体系:英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

法国连单挑德国都挑不过,更不用说还要面对不怀好意的苏、意等国,这个体系可以说已经完全维持不下去了。(在上面给出的另一个问题答案中提到过,法国也试图实施过联苏抗德、联意抗德,但都未果)

这时候,希特勒出招了,依据的是:民族自决权。

支撑凡尔赛体系的道义基础就是民族自决权,也就是说,宰割德、奥、土、俄四大国的理由就是反对四大列强对境内少数民族的压迫,转而寻求建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新欧洲。但这时候,希特勒提出的理由也是同样的:既然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国家,那么,德意志民族理应生活在同一个国家里面。于是,就把“大德意志方案”重新抛了出来。

作为列强的大奥地利已不存在,德国成为代表德意志民族的唯一国家,一时间奥地利整个国家和捷克、波兰境内德意志人聚居区谋求民族自决的热情高涨。这样一来,凡尔赛体系不仅在实力上完全破产,在道义上也完全破产。

于是,摆在法国和不得不支持法国的英国面前的形势是这样的:在实力上,没有能力阻止德国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在道义上,没有理由阻止德国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打又打不过,说又不占理,还能怎么办?这就是绥靖主义出台的原因:既然拿德国人没办法,就由他们去好了。

因此,在德奥合并时,英法没有办法阻止:奥地利基于绝大多数公民的自由意志经过完全合法的民主程序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你们有什么道理阻止?在苏台德地区脱捷入德时,英法没有办法阻止。斯洛伐克独立时,英法没有办法阻止。捷克被德国纳为保护国时,英法没有办法阻止。这样一来,欧洲就出现了一个“大德意志”。

这时候,大德意志要求收回欧洲最后一块德意志人的土地,即波兰的但泽地区。这时候,对英法绥靖主义心灰意冷的苏联已经同德国单独互不侵犯条约,并同德国签署瓜分东欧的秘密协定。也就是说,无论从实力还是从道义上讲,制约德国的最后力量也失去了。

其实,但泽地区在一战后统计,96%的人口都是德意志人,这片土地本就不属于波兰人,完全是波兰人通过一战后对德国的瓜分拿到了不属于他们的东西。这是德国进攻波兰的道义基础。而苏德签约后,英法根本没有实力遏制德国,这是德国进攻波兰的实力基础。

这时候无论是波兰还是英法,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绥靖到底,接受德国对波兰的主权要求。之后再考虑同苏联签约,重建一战前的英法俄联盟体系,构建欧洲的新平衡。由于一战的教训,加上一战中作为德国盟友的奥匈帝国已不存在,德国没有实力同时对三大国作战,欧洲的和平是可以得到维护的。即使苏德进一步瓜分波兰,也只会让苏德直接接壤,增强三国协约的有效性。

但是,英法对德国宣战了:当德国对波兰作战时,这只是两个欧洲国家之前围绕领土主权进行的有限的局部战争,性质上和普法战争没有太大区别。而当英法对德宣战,战争就转变为有三个列强参与的欧洲大战了。(当然不是说英法挑起二战,当德国对英法盟友宣战时,就承担了被英法宣战的后果)

问题是,英法在没有实力的情况下,凭什么给予波兰独立保障?这一保障在没有苏联加入的情况下,实际上毫无效果。英法在没有实力的情况下,凭什么对德宣战?事实证明,英法的宣战除了将战火引向西欧之外,没有任何效果,法军只发动了几次试探性的小规模攻击,就证明确实无力对德作战,然后就躲回防线装鸵鸟了。既然不打算绥靖到底,那么在德奥合并时为什么不对德作战?既然要打,早打肯定比晚打有利,等到德国羽翼丰满再打,是什么道理?

结果和设想的完全一样:英国陆军实力有限,难以给予法军有效支持,而法军在德军面前确实不堪一击,而英法的懦弱又激发了意大利的野心,使意大利投入德国阵营,随风倒的东欧各国见凡尔赛体系崩溃也趁势而起,一股脑加入轴心国。当轴心国彻底平定欧洲大陆后,便自认为有实力对苏一战,从而发动巴巴罗萨行动,终于使欧洲几乎全部陷入战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说实话,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可以试着把脉络梳理一下,让你更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希特勒和纳粹党在二战的爆发中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他个人的野心、意识形态和领导能力,是直接点燃战火的导火索。他的.............
  • 回答
    魏玛共和国的存续和希特勒未上台,这确实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历史假设。如果能穿越回那个关键节点,看到一条不同的道路,那将会是一个怎样截然不同的世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和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那些导致二战爆发的深层原因,并考察在没有希特勒的情况下,这些因素会如何演变。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引人深思。它触及了历史中一个关键性的“假如”,而历史的走向,往往是由无数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其中某个关键人物的缺席,就像拨动了多米诺骨牌的某一片,其后续影响难以精确估量。要回答“如果没有希特勒,斯大林是否会发起二战”,我们得跳出“希特勒是发动二战的唯一罪魁祸首”的简单视角,而是要审.............
  • 回答
    如果希特勒当年在敦刻尔克撤退时没有选择“按兵不动”,而是让德军继续猛攻,强行在海滩上围歼那数十万英法联军,那二战的走向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颠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进程。首先,我们得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1940年5月,法国战役如同疾风骤雨般展开,德军装甲部队的闪电战术让英法联军措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德国历史和民族认同的核心。如果希特勒没有在1939年闪击波兰,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轨迹将被彻底改变,进而对德国乃至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假设下,德国人对希特勒的评价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首先,我们需.............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关于历史叙事、宣传以及大众心理的关键点。事实上,在二战前的德国,甚至在战争初期,绝大多数德国民众并不会认为“希特勒是黑头发”是一个“bug”或者需要特别解释的事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并且它们是相互关联的:1. 希特勒的头发颜色并不是一个被刻意强调的“事实”,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个关键的“如果”。没有了希特勒这样一个极具煽动性、意志坚定但同时又充满灾难性判断的领袖,德国在二战中的走向无疑会截然不同,其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最终结局也难以估量。让我们来细致地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希特勒在德军军事行动中的核心作用: 战略决策者与推动者.............
  • 回答
    让咱们好好掰扯掰扯,要是元首在四五年一月那会儿,没从那鸟不拉屎的东普鲁士狼穴里挪窝,而是就在那儿见了阎王爷,这二战的下半场,乃至整个世界的走向,那可就真热闹了。首先得说,希特勒这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纳粹德国这台战车的唯一驾驶员。他那股子狂热,那股子不顾一切的劲头,是把德国往前推的主要动力,也是让.............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因为它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正面评价”的定义本身。希特勒的罪行,尤其是犹太人大屠杀,是其历史形象中最为黑暗、最无法回避的部分。因此,即便没有犹太人大屠杀,要给予希特勒“正面评价”,就像拿破仑那样,其难度依然极大,并且会引发巨大的争议。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希特勒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历史的“如果”与“可能”,并且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奥斯曼帝国衰落的根源以及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如果希腊没有独立,奥斯曼帝国能否存在至今,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更像是一个关于连锁反应和内部脆弱性的复杂推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希腊独立”在奥斯曼帝国历史中的.............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设想!一个没有显赫背景的希腊乞丐,在君士坦丁堡城破90年之后,竟然能够驱逐奥斯曼人,并且重塑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版图,这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如果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了,我想欧洲人的反应绝对是复杂而激烈的,绝不会是简单的“赞赏”或“批评”。首先,震惊是必然的。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欧.............
  • 回答
    1261年的东罗马帝国,沐浴在收复君士坦丁堡的光辉之下,这本该是帝国复兴的序曲,却更像是一曲哀歌的开始。若将那令人心碎的内乱暂且搁置,单纯探讨一下,在收复君士坦丁堡后,这个百孔千疮的帝国,究竟还有没有一丝翻盘的可能?答案很复杂,但如果一定要给一个结论:希望渺茫,但并非完全没有。 关键在于,帝国能否有.............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希尔瓦娜斯·风行者从未染指亡灵的力量,而是以一名艾泽拉斯的凡人(虽然是高等精灵,但在这个设想中我们姑且称之为凡人吧)的身份活下去,她的生活轨迹会与我们所知的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首先,我们要假设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玛洛加斯在攻陷奎尔萨拉斯时,并没有利用霜之哀伤.............
  • 回答
    要探究为什么古典时代的中国军队不像古典希腊罗马那样,以投矛和标枪作为主要武器,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地理、文化、技术以及军事战术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一、 地理与作战环境的差异: 希腊的城邦与骑兵的相对弱势: 古希腊地理破碎,多山地和海岸线,虽然也有平原,但整体而言,.............
  • 回答
    季羡林先生的这句日记,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要评价它,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贴标签。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段非常私人的、甚至可以说是隐私的表达,出现在他个人的日记里。日记是什么?它是个人内心最真实的记录,是情感的宣泄,是思想的沉淀,甚至是未经修饰的冲动。它不是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也不是一.............
  • 回答
    FBI发现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未上交的14900封私人服务器邮件一事,发生在2016年,当时希拉里正竞选美国总统。这起事件是围绕她的私人电子邮件服务器的争议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事件的起因与发展: 希拉里使用私人服务器处理公务: 在担任美国国务卿.............
  • 回答
    柳传志先生的这句话,“希望联想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做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可谓是掷地有声,也道出了很多企业家在发展企业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难题——如何在传承与专业化之间找到平衡点。这句话背后蕴含的深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受人尊敬的企业”:初心与长远之基首先,我们来拆解“受人尊敬的企业”这部分。这绝非.............
  • 回答
    脸书高管的这番话,说实话,挺耐人寻味的。他这话一出,立刻就能让人联想到“权力”、“统治”、“民主”这些词语,而且还把“扎克伯格”这个名字直接摆出来,就更显得有针对性了。首先,我们得捋一捋他这话的背景。这位高管之所以会这么说,肯定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对科技公司,尤其是像脸书(现在叫Meta)这样体量的公.............
  • 回答
    刘鑫的这番言论,无疑将她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再次勾起了公众对于“江歌案”的回忆。要评价她的这番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并且避免人云亦云,而是尽可能地冷静和深入地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刘鑫说出这样的话,很大程度上源于她对现有困境的绝望感,以及对法律判决的不接纳。 “没朋友没工作没希望”.............
  • 回答
    对《天天向上》蔡澜关于“火锅是最没文化的料理方式”的观点解读蔡澜先生在《天天向上》节目中关于火锅的这句评论,无疑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但也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要理解他的想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一、 蔡澜先生的背景与立场首先,理解蔡澜先生的背景至关重要。他是一位享誉亚洲的美食家、作家、电影监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