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天天向上》主持人提问:「你们最希望哪道菜消失」时,蔡澜回答说「火锅是最没文化的料理方式」?

回答
对《天天向上》蔡澜关于“火锅是最没文化的料理方式”的观点解读

蔡澜先生在《天天向上》节目中关于火锅的这句评论,无疑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但也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要理解他的想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一、 蔡澜先生的背景与立场

首先,理解蔡澜先生的背景至关重要。他是一位享誉亚洲的美食家、作家、电影监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美食的敏锐洞察以及敢于直言的风格著称。他的美食评论往往不仅仅停留在“好吃”或“不好吃”,而是深入到菜肴背后的历史、文化、食材以及烹饪技艺。他提倡的是一种“精细”的、带有仪式感和传承性的饮食文化。

因此,当他评价“火锅是最没文化的料理方式”时,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情绪化评价,而是基于他对“文化”在料理方式中的理解而做出的判断。

二、 为什么蔡澜先生会认为火锅“没文化”?

从蔡澜先生的过往言论和他的美食理念来看,他认为火锅“没文化”可能源于以下几点:

缺乏精细的烹饪技艺与匠人精神:
“文化”在料理中的体现: 在许多传统烹饪方式中,我们能看到厨师对火候的精准把控、对食材的精妙切割、对调味的独到组合,这些都体现了长年累月积累的经验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就是所谓的“匠人精神”。一道菜的呈现,往往是厨师个人技艺和创意的结晶。
火锅的特点: 相较之下,火锅的烹饪方式相对简单直接——将食材放入滚烫的汤底中烫熟。参与者更多的是将食材“丢进去”,而非由厨师“烹制出来”。这削弱了厨师在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就减少了体现厨师个人技艺的空间。虽然食材的处理(如切片、腌制)依然需要技巧,但其核心烹饪过程更多依赖于食客自身的参与。
对比: 可以想象一下,一道精心制作的佛跳墙、一道需要精准火候的烤乳猪、一道需要繁复工序的精致点心,它们背后所蕴含的烹饪知识和技术积累,远比将生肉片放入沸腾的锅中要复杂得多。

食材的原味与融合的失衡:
对原味的尊重: 许多美食文化强调最大程度地保留和呈现食材本身的风味。精细的烹饪往往是为了提升食材的原味,例如清蒸、白灼等。
火锅的“杂糅”: 火锅的汤底本身就可能包含了多种食材和调味料,而食客又将各种不同的食材放入同一锅中涮煮。虽然这种“杂糅”能够创造出丰富的口感和风味,但有时也可能掩盖了食材本身独特的味道,或者使得不同食材的味道相互干扰,失去了个体的独立性。蔡澜先生或许认为,这种“共锅”的方式,牺牲了对个体食材风味的极致追求。
汤底的单一化与过度调味: 很多时候,火锅的重点在于汤底的香浓和蘸料的丰富,这可能导致食材本身的味道变得不那么重要,甚至被重口味的汤底和蘸料所掩盖。

缺乏叙事性和传承的“故事感”:
文化与叙事: 许多菜肴的背后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故事、地域传说、甚至是节日习俗的关联。这些“故事感”赋予了菜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其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文化符号的载体。
火锅的“即时性”: 火锅的乐趣很大程度上在于当下团聚的氛围和即时烹饪的互动性。它更侧重于“吃”这个行为本身带来的快乐和社交体验,而较少有复杂的历史叙事或深厚的文化传承作为其核心吸引力。虽然火锅的起源和发展也有历史,但相比于很多传统名菜,其“故事感”可能相对不那么突出。

对“吃”的仪式感的理解:
仪式感的重要性: 对于一些美食家而言,饮食不仅仅是生理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和文化体验,其中包含着一定的仪式感。这可能体现在用餐的环境、餐具的选择、上菜的顺序、以及烹饪的过程等等。
火锅的“随意性”: 火锅通常是一种相对随意的聚餐方式,大家围坐一桌,自行取食。虽然这种随意性也带来了轻松的氛围,但在追求精致用餐体验的人看来,可能显得不够庄重,缺乏仪式感。

三、 蔡澜先生的观点是否绝对正确?

需要强调的是,“最有文化”和“最没文化”的判断是非常主观的,并且取决于评价的标准。 蔡澜先生的观点,是站在他个人对“料理方式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定义上去评价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火锅的“文化”体现在:

强大的社交属性和凝聚力: 火锅以其围炉而坐的特点,天然地营造了一种亲密、热闹的聚会氛围,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重要的社交载体。在很多文化中,共享一锅热气腾腾的食物,本身就是一种深厚的感情和文化表达。
包容性和适应性: 火锅的“不挑食”和“什么都能涮”的特点,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食材和口味偏好,也能够融入不同的地域和文化,是一种非常具有生命力的烹饪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包容性”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现。
历史的演变与地域文化的特色: 中国的火锅历史悠久,从最初的“温糟”到如今的各种地域特色火锅(如四川麻辣火锅、北京涮羊肉、潮汕牛肉火锅等),每一种火锅都承载着其独特的地域风味、食材选择、文化习俗和制作工艺。这些都是其文化内涵的体现。
创新与融合的生命力: 火锅也在不断创新,例如一人一锅、各种新式汤底和蘸料的出现,都说明了火锅作为一种烹饪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能力。

四、 结论

蔡澜先生的“火锅是最没文化的料理方式”的言论,可以被理解为他对“烹饪技艺的精细度、食材原味的尊重以及料理背后的历史叙事和仪式感”有着极高的要求,而火锅在这些方面可能相对不那么突出。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火锅本身缺乏文化。火锅的文化更多地体现在其强大的社交属性、包容性、地域特色以及生命力上。

因此,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看待:

从蔡澜先生的个人美学和美食哲学出发, 这是他对于何为“有文化料理方式”的一种坚持和定义。他的出发点可能是希望提醒人们关注烹饪的深度和细节,而不是一味追求表面的热闹。
但从更广泛的文化视角来看, 火锅所承载的社交意义、地域特色和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体现。将“没文化”标签化,可能过于片面,忽略了火锅在另一种维度上的文化价值。
这更像是一种“刺激性”的表达, 目的是引发思考和讨论,而不是一个绝对的、不容置疑的定论。美食文化是多元的,不同的烹饪方式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总而言之,蔡澜先生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审视火锅的角度,它让我们思考“料理方式中的文化”究竟是什么,以及我们更看重饮食的哪个方面。但这不应成为否定火锅本身文化价值的理由,因为文化是多层次、多维度的,火锅在其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蹭一下 @申鹏 大佬的高赞回答:

你所在这个国家就挺奇怪的,几千年前竹简上的文字,高中毕业的水平都能看懂几句,博物馆里还有人兴奋地念出来。
这个国家古老,却不守旧,他们几千年前就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他们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农业国,他们的国土被侵略,一穷二白、水生火热的时候,就能诞生世界上最进步、最现代化的组织,领导他们伟大的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工业化,建设一个强盛而​繁荣的世界第一工业国。
这个国家虽大,但却从未忘记自己国土上任何一地的人民,无论在山川的彼端,还是在峡谷的深处,这个国家的交通、通信、电力、教育都会延伸覆盖,让每一个人,​都融入到这个文明中来。这个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大同”的梦想。​

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古以来就喜欢吃火锅,几千年前就吃火锅,到今天还喜欢吃火锅,无论是青铜炉子炭火炖,还是铁皮炉子电磁炖,无论是川味香辣火锅、还是潮汕牛肉火锅、还是老北京涮肉、甚至是自己家炖点猪肉菜苔……都能吃的热火朝天。


700万忝苟,一心媚外,极力否定我国的传统文化,恨不得扒掉自己的黄皮肤、漂成白色。

一群曱甴!

user avatar

嘴上说要让火锅消失,实际行动上却是给人家站台打广告赚钱到这样,连大厦宾馆电梯直达都写了,倾情留下墨宝。当又立。

消失了你还咋代言了啊?

你不是应邀出席,你是收钱走穴。不然人家怎么打你的名号用你照片让你一展芳容呢?

有点像肯德基老头?

还有,他给人站台多少次了,店家甚至还把他排在了CCTV前面

香港媒体这样说

此外,他还对别的中国菜,中国人,中国酱油有过批评,以下内容摘抄自自蔡澜的《思君令人老 努力加餐饭》

中国的北方人根本不知道酱油是什么东西,连老抽和生抽也不分,最要命的是他们爱上味道古怪的“美极”酱油,拼命模仿,我一闻到酱油中有“美极”味,即刻走开。

杭州菜,也只剩下香港的“天香楼”的值得一吃。到了杭州,一切传统被破坏,餐厅做的菜一点也不像样,连鸭舌头也卤不好,东坡肉更是讨厌地被扎成硬邦邦的一个方块,糊里糊涂地淋上浓酱,不像“天香楼”那样只用花雕去炖、一盅盅用个乞丐瓦钵去盛那么正宗。也许民间还有好的,只是没机会试到罢了 “天香楼的杭州菜,可以说天下第一,包括杭州在内”。

世上最好的酱油我在内地找好的酱油,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后,终于找到了“老恒和”生产的“恒和太油”。我可以说,这是天下最好的酱油了!而且这是通过比较得出,非常客观的定论。

这次由湖州乘高铁到北京,车程四个多小时,火车供应的便当并不开胃。但我有先见之明,早把那些小鱼形状的塑料容器中的日本酱油倒掉,换入“恒和太油”。 用“恒和太油”浇白饭,像法国人在餐碟上画画,结果吃出米其林三星级数佳肴的味道来。

为什么?因为他是代言人。

为了钱,连自己名节都不要了吗?这样不好吧?

收了钱之后,又开始了。。。。。

当然他说这句话呢,带着自己的偏见,还能有啥。

这个问题无论怎么回答都会得罪人,得罪中国人的成本很低,中国人太宽宏大量了,他如果敢说已经经过科学证实致癌的韩国泡辣白菜,你看看韩国网军会不会出征。

火锅在中国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而且和今天的差不多。

西周的时候,单人自助-下面添火小火锅

一直都有五熟釜

清朝(影视剧)

实物

他凭什么让中国饮食文化历史一部分就这样消失,此刻我想到了法拉利姐说过的話:

先看看他都对日本崇拜成啥样了

他还说oden

(他会说中文,也会打字中文简体,但他就是非得说日式英文彰显出自己高尚)

oden是啥呢? 日式火锅 类似关东煮有很多种做法。

中国的不爱,日本的他可就是爱了,还不忘赞叹日本人的历史,日本大田时代。

英文网站上很多都是odeon=日式火锅Japanese Hot Pot

一边颂扬日本水煮,一边贬低中国火锅,还说料理。

首先料理本来就不是中文,我觉得至少有5种说食物,做菜的方式,可它就偏偏不说。

人家问你的是,希望哪道菜消失

他回答:火锅这种料理

料理是日语,不是中文。

不过中文里有个同样写法的“料理”。

举个例子:料理后事。

嫌弃-拿走

他说:那有什么好吃的呢?

看看他之前说了啥

可但是,呵呵呵了。看看下面这个,他去吃火锅还直播,最后


中国人吃就是没文化,日本人吃就是有文化,他还告诉大家日本人如何吃的精致

还没文化?

洋大人最有文化了!

欧洲那些“尊贵”的,有“文化”的沙拉,都是啪啪啪扔进去放伴酱直接吃的。从原理上来说和赵本山的拍黄瓜没什么区别。

但就是弄成了“地中海”饮食,有一种迷惑性,好像洋餐想骗中国人钱的时候都会加上一个地名,显得标新立异。

就比如上面那个沙拉,都成了他《死前必吃》书里介绍的一种

在他的《死前必吃》书里面这样描写:

菊苣这个东西喜爱吃沙拉的人应该都不陌生,它虽生长在地下,不喜光,但常常以生拌沙拉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生吃也能将营养保留得最完整。

请问直接生吃有文化在哪?

在他曾经推荐的炒杂菜,其实算是印尼沙拉拼盘。

好博大精深啊,蒜片和葱片混在一起。

炒杂菜。甭问,这就是有文化。

大家可以看看原片,他们去印尼那次,这句话是他说的,不是两个女主持说的。

在他的《死亡清单》里面,还有日本的小菜,日本的腌萝卜都是全世界最好,厉害了哦,死之前吃不到会很遗憾。

话说这萝卜片也不厚,甜入心不难,难的是进入我的心脏。

火锅没文化,但青菜沙拉有文化,蒜葱炒菜有文化,腌大萝卜都有文化。

殊不知啊,欧美的牛肉牛排羊排直接扔在火上烤啊,是不是很原始人的感觉啊?

别说文化了,原始人也是你这样拿着大块牛肉吃的。

牛排的做法不但非常的原始人,而且吃相也非常原始人。

但这都是有文化,不许反驳。

郎朗戴手套才是有文化吧?

所以牛排的话,他不还是一样歌颂吗?又是日本,世界上最贵好吃的牛排。

他特别爱吃牛排,因为牛排确实好吃,这个没什么说的。

但。。。。。。这就是有文化,不许反驳!

人家一个“有文化”的红豆饼就能把他吃高潮。

因为中国人就吃这套。

中国人有不少人还会帮着他圆谎说:哎呀是因为火锅原来都是涮的不好的东西的啦,辣椒也不是中国人原本吃的啦,拿水煮确实就是不高级啦。

此外,除了夸日本腌大萝卜,他还大夸韩国泡菜。

用他的话就是:泡菜中境界最高,天下罕有的美味,令人痴迷。

尝试过诸国泡菜,认为境界最高的还是韩国的“金渍”(Kimchi)。韩国人不可一日无此君,吃西餐、中菜也要来一碟“金渍”。
韩国梨以香甜著名,将它的心和部分肉挖出,把“金渍”塞入,再经炮制,就成为天下罕有的美味。
腌制入味的泡菜味道酸甜,口感爽滑,酿造独有的香气随着每一口咀嚼一波一波地袭来,让人有一种痴迷的感觉。

那么他如何评价中国泡菜的呢?

话锋一转-四川人做中国里面的好,像韩国人做的,但没人家的酸。

韩国的境界最高。

这是他的原话,我看不出他有夸奖的意思

中国北方人用盐水泡高丽菜,但加几条红辣椒。
做得好的是四川人,用豆瓣酱和糖腌高丽菜,有点像韩国金渍,但没有它们的酸味。
可惜目前在四川馆子吃的,多数加了番茄汁,不够辣,吃起来不过瘾。

他曾经在接受韩国主流媒体《中央日报》采访的时候替中国人回答说:

韩国记者:中国人能想到的韩国饮食都有什么?

蔡澜:“提到韩食,中国会想到烤肉和泡菜。很遗憾,中国人不知道有多种饮食这一事实。”

而残酷真相是

我再看一下,哦他不是中国人啊,是新加坡人啊?外国人立场可以很中立。那破案了。

你看他琳琅满目的日本介绍的书

我就简单总结一下他

  1. 弘扬日本饮食(已经到骨髓,说话都是日语)
  2. 赞美韩国饮食(令人痴迷/天下罕有的美味/泡菜境界最高)
  3. 贬低“他们中国北方”人对调料的无知。(自己代言的酱油最好)
  4. 杭州菜已经衰落,只在香港才正宗(也许是对的?)
  5. 往死里踩中国火锅(应该消失,没文化)
  6. 踩中国火锅却还靠中国火锅赚钱(郑州杭州汕头走遍)

综合以上4点,所以我推荐看他的这本书,他自己写的

不过话说回来,他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我尊重。

因为中国人自信,可以容得下不同声音,别学韩国。

user avatar

火锅作为一种烹饪方法,最早的证据是在辽代。

三个契丹人于穹庐之中,围着火锅,席地而坐,有的正用箸在锅中涮食肉片。火锅的前边放着一张方桌,桌上放着盛作料的两个簋,还有两只酒杯,桌的右侧备有火酒瓶,左面有一特制的铁筒,里面盛满了肉块。 —— 张国庆《辽代社会史研究》

由此观之,火锅至少有不晚于约1000年的历史了,至少还是挺有历史文化的吧。

user avatar

你快问问我,最希望哪个香港人消失?

user avatar

治大国若烹小鲜,求实学如涮火锅。

注:治理国家就像烹调小鱼小虾,不要搞太多花样;追求真正的文化要像涮火锅,尽量直接把真正有营养的吃下去,没必要搞太多虚浮的操作,更不要喝一肚子汤出来晃荡。

user avatar

很实在地讲,蔡澜说这话其实也没什么问题。广东人吃不惯重庆火锅是很正常的。香港人也是广东人,广州才是正儿八经的省城。

蔡澜此人是搞文学和电影的,有条件到处吃,在日本呆的时间也长,口味倒不是说偏清淡,只是麻辣估计不是很喜欢。这人年轻就出名了,有声望有地位,据说可以和金庸排字辈。说句实在话,湖南这个地方他也未必看得起。只是湖南卫视出得起票子,谁不喜欢站着赚钱?姜文这辈子的追求就是站着把钱给赚了,劳神费力拍个《邪不压正》我看好多人也觉得不好看,说姜文江河日下,总之是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莎翁如果活到现在,怕也不好说。

张张嘴,随随便便点出个火锅,然后助理就可以到湖南卫视后台结账,你们战战兢兢地捧起好像要塌下一块天,哪有这样的事情。最近台独四大佬联名逼宫蔡英文,要她在任内退居二线,交出行政权,不得连任。你们看看蔡英文的回应:这可不是谁说说就算的事情。蔡英文的民调如此之低,貌似也不怕这四个老糊涂。人哪,岁数大了,脑细胞还活跃的就越来越少,总觉得自己几十年活下来,吃的盐巴也会多过你吃的米粒,没我老先生指教,你湖南卫视怕是也没多少文化价值。只是手头边刚接过票子,这话倒是有些儿说不出口,倒是乡下那些八杆子打不到的水码头重庆,又不懂事,又是穷山恶水,说起话来听都听不懂,像我这样的大豪客,从来都不说个请字,帖子也未曾发过一个,酒水也没见过一杯,说你家的火锅该着消失,你又待怎地?

那些死硬的台独分子苟活一天都是罪孽。蔡老先生嘛,岁数大了,挣这许多钱,想必是为了子孙用度。中国人自古就讲究个名节,晚节不保,是为人生最大缺憾。

算了,保与不保,那是你蔡家的事情,我重庆火锅在这江河之间,只要巴人不灭,自然千古流传,哪是几句非议就伤得了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