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95 后设计师猝死生前聊天记录曝光:「天天熬夜,周周通宵」?面临这样的工作,怎样应对最好?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头一紧。九五后设计师猝死,生前聊天记录里“天天熬夜,周周通宵”,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太沉重了,绝不是一个年轻生命简单地“献身”给工作就能概括的。

如何看待这件事?

首先,这是个悲剧,而且是一个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年轻、有才华的设计师,生命定格在最美好的年华,原因却是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这是对生命最赤裸裸的漠视。

其次,这是职场压力的具象化。聊天记录里的“天天熬夜,周周通宵”,这背后是什么?是无止境的项目催促?是客户的临时改动?是领导的KPI压力?是团队的“奋斗文化”?还是自己内心的“卷”与“怕被落下”?这些都可能是压垮骆驼的稻草。

再者,这揭示了行业深层的问题。设计行业,尤其是互联网设计,往往伴随着快速迭代、高强度创意输出的要求。很多时候,公司为了追求效率和成本,忽视了员工的健康。这种“用健康换取绩效”的模式,是病态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最后,它提醒我们关注个体生命价值。一个设计师不仅仅是生产力工具,他/她有自己的生活、家庭、梦想和健康。当工作严重侵蚀了这一切,那么这份工作还能有多少意义?

面临这样的工作,怎样应对最好?

这绝对是个大难题,因为大多数人面对这种情况,都不可能立刻“辞职不干”就解决问题。但如果真的不幸陷入这样的工作环境,以下一些策略,希望能帮助大家在其中尽量求生,而不是被消耗:

第一阶段:自我评估与边界意识的建立

1. 认清现实,量化风险: 首先要明白,长期熬夜通宵对身体的损害是实打实的,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甚至更严重的疾病。如果公司的工作模式就是如此,那么你就是在冒着巨大的健康风险。问问自己,这份工作真的值得你用健康去赌吗?
2. 划清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从心理上开始): 即使领导要求,客户催促,也要在心里给自己设定一个“极限”。比如,晚上几点以后,非紧急情况就不再处理工作信息。这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但关键在于“意识”。
3. 拒绝“过度承诺”: 面对不合理的要求,学会用委婉但坚定的方式拒绝,或者提出替代方案。比如,“这个需求在现有时间内很难高质量完成,我们可以选择先完成A部分,或者延长交付时间。”而不是直接答应“没问题,我熬夜也能做出来。”

第二阶段:沟通与策略调整

1. 与领导/项目经理的坦诚沟通: 如果有机会,尝试与直接领导或项目经理沟通工作量的合理性。可以举例说明当前工作强度对效率和质量的影响,以及长期下去可能带来的问题(比如创意枯竭、出错率增加)。重点不是抱怨,而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比如优化流程、合理分配资源、明确优先级等。
2. 学会“向上管理”: 了解领导的期望和目标,并把自己的工作进度、遇到的困难及时同步。让他们知道你在尽力,但也在承受压力。有时候,领导不清楚情况,只是需要有人点醒。
3. 寻求团队支持与协作: 如果团队有其他成员也面临类似困境,可以尝试一起商量对策,形成集体意见。互相支持,分担压力,共同向公司争取更合理的工作安排。
4. 优化工作方法,提高效率:
优先排序: 每天开始工作前,列出当天的任务清单,并根据紧急程度和重要性进行排序。
批处理: 将类似的任务集中处理,比如统一回复邮件、集中解决一些小问题。
善用工具: 寻找和利用能提高工作效率的设计软件、项目管理工具、协作平台等。
番茄工作法: 尝试短时间专注工作(如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这样可以提高效率,避免长时间疲劳。

第三阶段:底线守护与长远规划

1. 严格执行“休息时间”: 即使工作没做完,也要强制自己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无从谈起。睡前尽量放下工作,做些放松的事情,保证睡眠质量。
2. 培养工作之外的兴趣爱好: 找到能让你放松、获得成就感的事情,比如运动、阅读、社交。这些是精神的“补给站”,能帮助你从工作中抽离,保持积极心态。
3. 主动学习,提升核心竞争力: 熬夜是为了完成工作,但更长远的来看,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让你成为一个“高价值”人才。这样,你就有更多的选择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安排。
4. 建立“B计划”,寻求新的机会: 如果当前的工作环境真的无法改变,且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那么就要开始为自己寻找新的出路。开始更新简历,留意招聘信息,主动接触新的公司或行业。
5. 重视体检,关注身体信号: 定期体检,关注身体出现的任何异常信号。如果感到身体极度不适,要及时就医,不要硬撑。

最重要的一点:

别把“牺牲”当“光荣”。 现代职场不应该以牺牲员工健康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就”。那种“用爱发电”、“用命拼搏”的文化,是毒瘤,需要被抵制。

九五后设计师的悲剧,是一个血淋淋的警钟。希望每一个在职场奋斗的你,都能在追求职业发展的同时,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守住属于自己的那份“人”的尊严。工作很重要,但生活和健康,更是最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问:设计院的画图奴隶究竟有没有人能跳出下面的流程图???

设计院常见问题问答录,写给设计院新人,尤其是想去做结构设计的土木工程毕业生 - xiaomm8341的文章 - 知乎

为什么设计院不能干完一个项目结一次绩效呢? - xiaomm8341的回答 - 知乎

在建筑设计院工作是不是越老越吃香? - xiaomm8341的回答 - 知乎

为什么在设计院里面三十五岁以上的人特别少,年轻人比较多? - xiaomm8341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个人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其实可以选择的选项就那么几个。

很多选择,虽然不是全或无这样的十分极端的选择,但是也是相差很悬殊的。

比如之前在聊到,在一线城市留不下或者混得很艰难的人,为什么不选择去小城市生活?

没有最终逃离一线城市的人,面临的选择往往是在一线城市,需要做着很辛苦,但是可以月入两三万的工作,但是如果回到家乡附近的小城市,很可能工作的收入直接砍到膝盖以下的四五千块钱了。

这倒不是纯粹因为小城市收入低造成的,而是小城市没有你以前所从事的行业。

就算是有,面临的选择也是,你在一线城市,是在做这一行的其中一个领域的,其中一个环节的工作,专业度极高,工作领域也极其狭窄,但是因为这个产业足够大,也能提供足够多的工作岗位和晋升机会供你选择。

而在小城市里,即使有这个产业,所能提供的岗位也往往是万金油式的岗位,需要那种一个人可以做多个环节的人,这个人虽然每个环节做得都不够好,看起来都很不专业,但是只要能凑合做下来就行了。

这就注定,你的收入会断崖式下跌。

并不存在着一个平滑的线性的随着城市规模变小,收入也等比下降的曲线。


在那些经常需要加班的行业工作,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要么选择天天加班,收入两三万的工作;

要么直接半转行,去到不需要加班的行业,但是收入直接降到一万以下。

面临城市生存的压力,大部分人都不会选择后者。

我认识不少人,厌倦了加班生活,选择去了工作轻松不需要加班的公司,但很多人撑不过三年,就又跳回到以前的行业继续加班去了,因为收入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很多人都过不了这一关。

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不做改变的情况下,个人其实可做的选择很少。

真的就只能,身体还行的话,就去多挣钱,但也要量力而行,加班之余要多注重健康指标,注意休息保养,难得节假日就别出去浪了,抓紧补觉才是第一位。

如果身体不行,就别眼馋那个收入了,先把身体搞好再说。

最后,解决这个问题,靠个人是不行的。

user avatar

作为还坚守设计院设计师,每看到设计师加班猝死的新闻,心里都会难受,为从事设计行业辛苦奋斗却得不到较好社会地位和收入的伙伴们感到可悲。做不了啥改变,再把原来劝退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的回答发一下吧。

常看到互联网行业996之类的抱怨,岂不知设计行业比996还要辛苦,周末都要熬夜画图都是常事,但设计行业薪资却比互联网差了一大截。这20年来,设计费就没涨价过,反而会下降,我国2002年计委出台了一个设计费取费指导意见,目前的设计费还达不到2002年指导意见的水平,现阶段设计报价时往往以2002年的指导意见为基础进行打折。在各项设计难度系数取足了的情况下,能打8折已经很好了,更多的是6折,7折,有些甚至不到5折。设计师目前收入水平跟10年前比没啥变化,能维持住10年前的收入,靠的是更大的产出。以设计单位人均产值为例,可以看出设计师的收入在扣除了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上是下降的。

杭州某知名的效益很好的设计院,10几年前人均产值达到100万,员工收入30万,令人羡慕;2020年人均产值仍然是100万,收入能维持住30万,但早就遭到鄙视了(国内设计院人均产值能破百万的属于凤毛麟角了)。

因为10几年前设计师可以凭借工资收入在杭州买房,但现在新入职设计师凭工资收入仅仅能在杭州租房了。

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但平均收入可以区分出职业的好坏,大部分人求职首先看的还是收入和职业发展前景(当然不排除有情怀不追求收入的设计师)。

既然收入已经到了不令人羡慕的地步了(跟互联网、金融比还要遭到鄙视),那么职业发展前景呢?

在出图速度越来越快,辅助设计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你想象中的设计院总工凭经验就可以每天喝喝茶,带带徒弟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看看现在设计院技术序列已经走到了金字塔尖的各专业总工们,很大部分还是整天忙于审图,甚至有些总工还在亲自画图,整天趴在电脑屏幕前熬时间,颈椎腰椎腱鞘不出点问题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而且,实行市场化后,设计师已经失去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地位。

计划经济时,业主求着设计师加班给出图,好早日向国家争取项目,能否出个变更都要看设计院眼色。常听老辈设计师回忆当年的美好生活,在物资匮乏年代,设计院过年过节都能够发肉、虾等美味,很多建设方为了能让设计尽快出图,极尽所能哄着设计师,夏天冰糕解暑,冬季热茶伺候着。

现在设计院已经是乙方,被开发商等甲方虐开虐去是常事。设计单位为了拿项目,会签署很多“丧权辱国毫无下限”的合同,例如接受业主代表实时监督。国内素有设计届富士康之称的某设计单位,常年被甲方派驻监督代表,晚上10点和周末发现设计师不在工位加班,立刻被投诉,因为这些加班条款也写进了合同里。这些监督代表往往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辈,在业主那也属于边缘人员(谁会把核心员工派去做毫无技术含量的监督工作呢?),但就是这些年轻辈,也可以对设计院资深设计师甚至总工呼来喝去,设计还会是个令人尊敬的行业吗?

如果不是为了生计所困,谁会忍受资历比你浅,专业水平比你差的人呼来喝去呢?

这就是设计院的现状,要不要去自行决定。

当然,设计院也不是一无是处,毕竟可以经常接触到境遇更惨的工地搬砖民工。与他们比起来,设计师至少可以坐在有空调水电的办公室加班,瞬间优越感爆棚。

现在明白了为什么设计师要常去施工现场,不仅仅是为了工作,更是为了通过比惨来进行心理建设。所以年轻的设计师被派往艰苦的工地千万不要生气,要深刻理解领导的苦心啊!

最后以一个段子做结尾:

user avatar

以前在派出所那几年,也是天天如此…

连续工作五十几个小时,屡见不鲜。

这还只是天津,北京会更累更忙。

我2013在北京丰台某个派出所实习的时候,就超级忙,比2022年的天津还要忙。

而且,当时我们派出所,还不是最忙的。

当时,北京有的派出所,40多个人的派出所,一天警情200+,听着就脑袋疼。

40个人,除去领导,就只能分三个组,一个组10个人。

这十个人里,起码6个47岁以上的,每天要处理200个警情,有的警情还相当疑难复杂,基本上每次值班都不是24小时,都要忙到第二天下午。

然后第三天呢?第三天处理没忙完的案件,第四天继续值班。


我认识的好几个北京公安的同事都辞职了,还有一个猝死的没上新闻。我天津这边分局今年有猝死一个,也没上新闻。


这个问题问的是“面对这样的工作,怎么办才好”,其实道理都懂,就是你得有个好身体。

这个“好身体”,可不是身强体壮,而是,有一些特殊的能力。比如说我以前有个同事,只要他坐副驾驶,就十分钟的路程,他能睡一觉…

这玩意真的堪比超能力,我反正学不来…


忙完了,一定要休息,睡觉是最好的养生,一点毛病没有。

我也许也有一天要去北京工作,如果我压力这么大,我就公司附近租个六平米。

再小再贵我也要租附近,或者那种一个主卧15平米,两个上下铺的屋子。

反正就是能下班就躺着睡觉,我就知足了。


竭尽所能,挤点时间睡觉吧诸位…唉…

其他的?

抱歉,其他的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

user avatar

工作可以换,但命只有一条。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还能扛。事实是,最近几年,年轻员工猝死的新闻屡见不鲜。

一项对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研究表示,在中国,心肌梗死的发病在逐渐年轻化。

猝死的元凶是什么?是什么诱发了生龙活虎的年轻人猝死?怎样才能远离它?

80% 的猝死,和心血管病密切相关

“猝死”二字带给人的不安感,通俗地说,就是“好端端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猝死是指平时健康或貌似健康的人,因为自然疾病,在极短的时间(6 小时内)突然死亡。

作为突发性的非预料死亡,猝死包括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前者占全部猝死近 80%,后者占约 20%。[1] 心源性猝死,指的是心脏病导致心脏骤停引起猝死。非心源性猝死则病因众多,几乎身体的每一系统、每一类疾病都可能导致猝死。

作为猝死的主要类型,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和心血管病有着紧密联系。拿心脏病中最常见的器质性心脏病来说,绝大多数的器质性心脏病都可诱发心源性猝死,尤以心肌炎、室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等最为常见。[2]

即便是非心源性猝死,也有部分和心血管病相关。主动脉夹层可导致非心源性猝死,这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危重症,艺人小鬼(黄鸿升)猝死就是因为主动脉夹层。

突发此类疾病时,多数患者胸背部会出现刀割或撕裂性的疼痛。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就会在剧烈的痛苦中离世。

从患病概率来讲,中国人最要注意的是冠心病,因为越来越多人患上冠心病了,而冠心病中的心梗,是心源性猝死最大的病因。[3]

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的“冠”,指的是供给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这条血管出问题了,就容易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急性心肌梗死就是冠心病最严重、最凶险的表现形式。

世界银行报告预计,2030 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将达到 2300 万例。

近十年来,中国城乡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越来越高了。虽然在中国,心肌梗死患者的平均年龄是 62 岁,但它的发病却逐渐年轻化。[4]

平时生龙活虎的年轻人,为什么会突发心梗?

这很可能是自己“作”的,很多年轻人自以为身强体健,在一段时间内过量饮酒、过度熬夜、过度透支体力,却不知道自己发生心梗、英年早逝的几率已经大大提升了。

体力应激、近期过度不良生活方式、精神应激、天气或环境骤变、疾病或手术或创伤,这些都会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不同年龄段心肌梗死患者的诱发因素不同。在年轻患者诱发心梗中,体力应激、近期过度不良生活方式更常见,而老年患者因天气或环境骤变、疾病或手术或创伤的诱发心梗的比例较高。[5]

在中国,3.3 亿人被心血管病困扰

和癌症相比,心血管病可谓十分低调。人们总是谈癌色变,却忽视了心血管病的危险。它们平时以慢性病的姿态潜伏,但随时有可能一跃而起,猝不及防地带走一个人的生命。

比癌症更凶恶的心血管病,威胁究竟有多大?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16 年全球约有 179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 31%。根据《柳叶刀》发布的《2017 全球疾病负担》,心血管疾病是 2017 年造成全球最多死亡人数的死因。

在中国,心血管病也是头号杀手。

2017 年,心血管病死亡是城乡居民首位总死亡原因,每 5 例的中国人死亡中就有 2 例死于心血管病。不仅如此,近十年来,中国城乡居民的心血管病死亡率都远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

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维持着身体所有功能的正常运转。然而,越来越多人正在经历身体的发动机故障。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19》,中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达到 3.3 亿,其中高血压患者达 2.45 亿,居于首位,其次是下肢动脉疾病和脑卒中患者,分别有 4530 万和 1300 万。[6]

高血压患者的数量惊人,人们却普遍低估了它的严重性。虽然高血压常常没有症状,但却可以引起中风(即脑卒中)和突发心脏病。

突发心脏病和中风,就如同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失控。

它们通常属于急症,主要是由于血管堵塞或血管突然破裂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心脏或大脑,从而引发紧急情况。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患者可能死亡,即使治疗及时,也有可能留下后遗症。

一项关于中国人口健康的研究报告显示,2017 年,高血压(高收缩压)导致 254 万中国人死亡,在各项致死的并发症中,心血管病占了将近 96%。 [7]

如果能让所有的高血压患者痊愈,每年将会减少 80.3 万例心血管病事件,其中中风减少 69.0 万例,心肌梗死减少 11.3 万例 。[6]

饮食,中国人健康的最大隐患

一边抽烟喝酒不运动,一边保温杯里泡枸杞,年轻人推崇的“朋克养生”,也许会让心血管越来越糟。

2011 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制定了七个心血管健康指标,以鼓励人们预防心血管危险因素,改善心血管健康。这七个指标分为两类,分别是日常行为(饮食成分摄入量、身体活动量、吸烟情况、体质指数)和检查指标(胆固醇水平、血压水平、血糖水平)。[8]

今年 9 月,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篇针对中国心血管健康地域差异的研究,按省份确定了七个心血管健康指标在无心血管疾病史的成年人(≥20 岁)中所占的比例。

在这项针对 74726 名 20 岁以上成年人的全国性人群调查中,只有 1.06% 的中国成年人拥有理想的心血管健康水平。[9]

此外,理想心血管健康水平在各省之间的差异很大,最低是西藏(0.02%),最高是黑龙江(2.76%)。

以浙江、上海、江苏、福建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理想心血管健康水平普遍高于内陆省份。这或许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医疗资源的分布有关。

具体到心血管健康指标,研究中对各指标的理想情况做了详细定义。比如,理想的吸烟情况是从未吸烟或戒烟一年以上,理想的饮食情况是果蔬、鱼类、钠、糖、富含纤维的全谷物等物质摄入量达到相应标准。

在七项指标中,理想的饮食是最不常见的因素,在每个省和整个中国都是如此,全国只有 7.1% 的成年人具有理想的饮食习惯。

血压是心血管健康中最重要的因素,但从中国高血压人群的数量就可以看出,在这项指标上,中国人的得分并不高,只有 32.3% 的成年人拥有理想的血压水平。

从空间分布上看,理想体质和血压有相似的空间格局,在华南和西南地区得分更高,理想的体育锻炼则在东北和西北地区更为普遍。看来,东南地区人民在健身上,要懒得多。

不过,在华东和华南,虽然坚持运动的人不多,但吃得还相对健康。反而是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所有省份,理想饮食的比例都低于全国平均值。川渝是火锅串串等一众美食的天堂,但饮食健康却令人担忧。

饮食对于心血管病的预防有多重要?

《柳叶刀》发表的一篇针对饮食结构造成死亡率和疾病负担的分析显示,高钠摄入量、低全谷物摄入量和低水果摄入量是全球饮食的主要问题。

东亚地区最突出的问题是高钠摄入。中华儿女爱撸串,但烧烤里各种调料都少不了盐。重口味的中国人,与饮食相关的心血管病死亡的年龄标准化率排名世界第一,每 10 万人中有 299 人因此死亡。[10]

盐吃多了,不免要配点酒。但喝酒不仅伤肝,还容易带来心血管病。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显示,一日饮酒 2 杯(约 100.0 g 酒精/ 周)就能增加 10.0% ~ 15.0% 中风概率;而每日饮酒 4 杯(约 280.0g 酒精/ 周),可以增加约 35.0% 的中风概率。[11]

饮食、血压和心血管病就像一副多米诺骨牌,高盐饮食、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又会引发一系列的心血管问题。

烧烤配啤酒很香,但这个无敌的心血管病套餐,我劝你还是少吃为妙。


参考文献:
[1] 王佩燕. (2006).关注非心源性猝死.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3(6), 1568-1569.
[2] 万琪琳,王丹丹,岳玉霞 & 张蕾.(2016).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分类及鉴别. 医学与哲学(B)(07),9-13.
[3] 杨荣平. (2010).心源性猝死的当代认识及进展. 实用心电学杂志, 19(1), 59-63.
[4]高晓津, 杨进刚, &杨跃进,等. (2015).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第30卷,(3), 206-210.
[5]Fu Rui, Yang Yuejin, et al.(2016).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triggering factors among Chinese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logy.
[6]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2020).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概要. 中国循环杂志, 35(9):833-854.
[7] Maigeng Zhou, Haidong Wang, Xinying Zeng, et al.(2019).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The Lancet.
[8] Virani, S.S., et al.(2020).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20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Circulation.
[9] Mei Zhang,Yu Shi,et al.(2020,09).Geographical variations in cardiovascular health in China: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urvey of 74,726 adults.The Lancet.
[10] GBD 2017 Diet Collaborators. (2019, 05). Health effects of dietary risks in 195 countri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The Lancet.
[11] Millwood IY, Walters RG, Mei XW, et al.(2019). Conventional and genetic evidence on alcohol and vascular disease aetiolog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500 000 men and women in China.The Lancet.
user avatar

1996年生人,跟我一样大。

三年,1095天,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步一步踏入到工作的死亡漩涡之中,在朋友看来的数度抱怨,其实是他的不断呼救,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自己的身体正在透支。

关键是,我看到了他的月薪,2601元。

就真的,好惨啊。

评论里的一些人说,为了这么点工资拼命不值得。

他难道不知道吗,跟我同龄的人们,在两三年前还在大学念书,做事认认真真笑起来没心没肺,一茬一茬长起来的年轻人,成为设计公司的骨干,会逛各大网络平台,能听见各个行业打工人的呼声,他难道不知道为了两千块卖命不值得吗?

两种可能,一是设计行业本身就是这么卷。就像高赞所说的那样,“不敢告诉他们,我学的这个行业,不仅钱比字节少,事比字节多,就连猝死……都没字节那么受关注。”

第二种可能,他真的非常需要这笔钱,哪怕只有两千块。

2601元的月薪,三年时间他能存下来三万多,已经是很省着在用了,或许他也憧憬着能在这座城市买一个小房子安家落户,一抬头就能看见万千灯火中独属于自己的那一盏。

但这一切在2022年2月14日戛然而止,正如他甚至还没来得及完全开展的人生。

在有限度的生命里对自己好一点吧,朋友。

毕竟,我们读了那么多年书,积累了那么多知识储备和技能,我们拥有对快乐和痛苦的敏锐感知,我们胸口翻滚着的理想,我们日复一日的怨念和憧憬,他们通通不在乎。

user avatar

人要有点追求,意思就是要图点啥,为了这个目标就可以适当的放弃一些东西。

比如图上班轻松稳定,可以接受收入低一点;比如图前台漂亮,可以忍受老板白眼;比如图赚得多可以接受996;比如图一线城市生活便利,发展前景好可以接受买房子的时候买小一点……

你说这个小哥图啥?

上海,2千多一个月,周工作时长超过70小时,图啥子呢?就算前台长得漂亮,周工作时长超过70小时,每个月赚2千多,给他机会他也不中用啊!

唉!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我知道,有时候人的性格很难改变。

但是我还是觉得人要想过得稍微舒服一点,除了有点能力,还要有点脾气,有点麟角,有点原则,,有点追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头一紧。九五后设计师猝死,生前聊天记录里“天天熬夜,周周通宵”,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太沉重了,绝不是一个年轻生命简单地“献身”给工作就能概括的。如何看待这件事?首先,这是个悲剧,而且是一个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年轻、有才华的设计师,生命定格在最美好的年华,原因却是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这是.............
  • 回答
    95 后女生设计出 24 克「火柴盒汉服」的现象与汉服破圈原因分析95 后女生设计出 24 克「火柴盒汉服」这一现象,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时代信息和文化趋势。它不仅仅是一个服装设计事件,更是汉服文化在中国社会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95 后.............
  • 回答
    对于“95后”小伙贪污近7000万并挥霍一空的新闻,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和深思的事件。它不仅揭示了个人道德的沦丧和法律意识的淡薄,也折射出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管理漏洞。一、 事件本身带来的冲击与反思 年龄与犯罪的反差感: “95后”通常被认为是年轻一代,充满活力,对未来充满憧憬。一个如此年轻.............
  • 回答
    看到“95后年轻人每天使用手机长达8.33小时”这个数字,说实话,我一点也不意外,甚至觉得这个数字可能还有点保守。我身边大部分同龄的朋友,大概都能轻松达到甚至超越这个水平。与其说这是个新闻,不如说这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吧。怎么看待呢?复杂得很。一方面,我觉得挺正常的。咱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是在智能手机普.............
  • 回答
    95后快递小哥被评为“高层次人才”,并获得百万房补,这件事儿确实挺出圈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来仔细掰扯掰扯,这事儿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它背后的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事件本身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知道,这事儿发生在哪个地方。根据媒体的报道,这位95后快递小哥叫张磊,在杭州工作。杭州市为了吸引和留住.............
  • 回答
    “95后”姑娘当寿衣模特?这事儿,说起来确实有点颠覆许多人的传统观念。我个人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还挺有意思。先来说说“95后”姑娘做寿衣模特这事儿。咱们得承认,过去咱们对殡葬行业,包括寿衣,总是有种“讳莫如深”的感觉。好像一沾边,就跟“晦气”、“不吉利”扯上了关系。所以,当一个年轻姑娘,还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疼又复杂的故事。一个“95后”的年轻人,为了让辛苦的父亲不再风雨无阻地骑车接送自己上下班,竟然选择了这条极端且错误的道路——骗取公款买车。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系列扭曲但又有人性的心理活动,值得我们仔细剖析。1. 深沉的孝心,但方式走偏了:首先,毋庸置疑的是,这个年轻人对父亲怀揣着极深.............
  • 回答
    95后一年跳槽7次,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挺让人咂舌的。搁在咱们父辈那辈人身上,简直是不可思议,但放在当下,尤其是95后这个群体里,倒也不是完全没可能。怎么看待“一年跳槽7次”?首先,咱得承认,这确实是挺频繁的。 从大多数人正常的职业发展轨迹来看,一年跳槽7次,意味着平均不到两个月就换一份工作。这给人的第.............
  • 回答
    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触动了很多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一个95后的年轻人,为了让父亲年老时有“吹牛”的资本,竟然卖掉自己辛苦打拼的房子,带着老爸开始了长达一年的环游全国的旅程。单听这个开头,就已经足够让人动容。在当今社会,大部分年轻人还在为“买房”、“结婚”、“立业”这些人生大事奔波劳碌,.............
  • 回答
    看到“95后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低于18岁”这样的新闻,我脑子里立刻冒出好几个念头,也引发了我对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数字,它背后可能牵扯到社会、文化、教育、个人成长等方方面面。首先,这个“低于18岁”的平均年龄,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性教育的普及和青少年性健康意识的提高。相比于更早的年代.............
  • 回答
    95后掌舵高新控股:是“火箭式提拔”还是“时代的新机遇”?最近,西安高新控股公司一位95后董事的任命,无疑在舆论场上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位年轻的董事,名叫李xx(为保护隐私,此处隐去真实姓名),毕业于国内知名高校,拥有扎实的专业背景。然而,其如此年轻的年纪就位居国企核心管理层,自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95后,这个曾经被贴着“叛逆”、“个性”、“宅”等标签的群体,如今却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了自家那一方小小的阳台,开始了自己的“阳台农夫”生涯。这背后,可不仅仅是简单的跟风或者一时兴起,而是年轻人一种挺有意思的生活态度在悄悄地渗透和表达。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生.............
  • 回答
    这件事儿,挺让人唏嘘的,一个95后的小姑娘,刚大学毕业,本该是满眼星辰大海、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却一头栽进了生活的现实泥潭里。毕业创业,这本身就是一条充满未知和荆棘的路,尤其对于一个刚踏出校园的年轻人来说,难度系数简直是地狱级。她创业失败,欠了20万,这个数目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压在心头.............
  • 回答
    看到“中传95后硕士毕业去卖房,为做研究最后竟真入行”这样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挺有戏剧性的。中传,大家普遍联想到的是新闻、传播、影视制作这些更“光鲜”的行业,很多毕业生也朝着这些领域发展。结果呢,一位硕士毕业生,而且是95后,这个年龄段在很多人眼中.............
  • 回答
    中纪委点名这位年轻的“游戏卡巨贪”,着实让人震惊,也引发了多方面的思考。这件事的复杂性,不仅仅在于一个人贪污了巨额资金,更在于他惊人的年龄、“不可思议”的晋升速度以及辞职后的迅速落网,这些都触及了当前社会上一些敏感的神经。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事情的大致脉络,根据媒体披露的信息,这位95后年轻人,我们.............
  • 回答
    张雨绮和95后男生的恋情曝光,这事儿一出来,舆论场上那叫一个热闹啊!首先,这本身就是一件充满话题性的事情。张雨绮是谁?那可是自带“女王”光环的女人,出道以来,她的感情生活就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无论是和前夫的各种故事,还是她独立、敢爱敢恨的性格,都让她在娱乐圈里独树一帜。而这次的对象是95后,这.............
  • 回答
    六一儿童套餐的“不解之谜”:95后和成年人的狂欢背后,是怎样的心态在作祟?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本应是属于孩子们的欢乐盛宴。然而,近年来一个有趣的现象却越来越普遍:那些色彩斑斓、充满童趣的儿童套餐,在悄然间成为95后甚至更广泛成年人群体的“心头好”。最新数据显示,高达四成的六一儿童套餐被95后“承包”,.............
  • 回答
    如何看待一男生买了拖拉机给95后女友当新年礼物?这一届情侣是不是越来越务实了?这则新闻一出,立刻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烈讨论,将“务实”这个词推向了风口浪尖。要深入分析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并尝试理解背后可能存在的文化、社会以及个体价值观的变化。一、 这是一个“反常识”的礼物,但并非“不务实.............
  • 回答
    这件事情听起来让人非常不适,也充满了争议和令人不安的元素。我试着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希望能说得更透彻一些。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个男子的行为。他让自己的女友染上毒瘾,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恶劣和卑劣的行为。毒品对个人身心的摧残是毁灭性的,他这样做,不仅仅是毁了女友的健康和前途,更是将她推入了深渊,剥夺了.............
  • 回答
    近些年,围绕着女大学生,尤其是95后群体,为了经济利益而从事直播并发生性行为的现象,确实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是复杂且多层面的,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更需要我们深入地去理解和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当下这个社会,经济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对于一些年轻女性来说,大学期间或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