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没有希特勒,斯大林会发起二战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引人深思。它触及了历史中一个关键性的“假如”,而历史的走向,往往是由无数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其中某个关键人物的缺席,就像拨动了多米诺骨牌的某一片,其后续影响难以精确估量。

要回答“如果没有希特勒,斯大林是否会发起二战”,我们得跳出“希特勒是发动二战的唯一罪魁祸首”的简单视角,而是要审视那个时代苏联的内外环境、斯大林本人的政治哲学以及他所处的国际格局。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1930年代的欧洲,并非只有纳粹德国在蠢蠢欲动。整个欧洲,尤其是东欧和中欧,正经历着深刻的政治动荡、经济危机和社会变革。凡尔赛条约带来的不公感、大萧条的经济冲击、民族主义的抬头、共产主义的传播以及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共同构筑了一个高度紧张和不稳定的国际环境。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在那段时间里,也在经历着巨大的内部变革。从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到残酷的大清洗,斯大林为巩固自己的权力,将苏联塑造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国家。他深信世界革命的到来,并将共产主义理想视为世界秩序的最终归宿。他对资本主义世界充满敌意,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那么,希特勒的存在,对斯大林以及苏联是否发动战争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希特勒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分化”了资本主义阵营,并为苏联提供了战略上的“缓冲”。

1. “东方防线”的逻辑: 斯大林一直担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会对苏联进行干涉甚至武装干涉,就像内战时期那样。而希特勒的德国,最初的扩张方向,很大程度上是“向东”寻找“生存空间”,并明确将苏联视为主要敌人。这使得斯大林采取了一种“坐山观虎斗”的策略。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成功地与德国达成了暂时的妥协,以此争取时间,避免在苏联尚未做好充分准备时与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为敌。他利用希特勒对波兰的进攻,以及随后英法的宣战,将苏联的战略纵深向西推进,获得了重要的缓冲地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战争的矛头从苏联身上引开,转嫁到了其他国家。

2. 共产主义的扩张野心: 斯大林并非没有扩张的野心。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世界共产主义革命,并巩固苏联在其中的领导地位。如果希特勒不存在,或者德国的力量没有被希特勒的狂妄扩张所消耗,斯大林是否会寻找机会,利用欧洲的混乱来实现共产主义的扩张呢?这很有可能。关键在于,他是否认为时机成熟,并且能够成功地将战争的祸水引向西方。

“革命输出”的可能性: 斯大林一直鼓吹“世界革命”。他派遣共产国际,试图在各国煽动革命。如果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其他原因(例如,没有德国的侵略,而是各国之间的矛盾加剧)陷入混乱,苏联很可能会抓住机会,通过支持各国共产党,甚至直接介入,来扩大其势力范围。
利用机会的狡黠: 斯大林的政治智慧(或者说狡黠)在于他善于利用一切机会为苏联谋利。如果希特勒不存在,但欧洲依然存在强烈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或经济危机,斯大林可能会评估,是否可以通过支持某一派系,或者利用某种意识形态冲突,来制造混乱,从而将战争的焦点从自己身上移开,并且最终为苏联的扩张创造条件。

3. 斯大林的防御性现实主义: 另一方面,斯大林也极为看重苏联的生存和安全。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的脆弱,他对苏联的军事力量和国家建设有着深刻的忧虑。虽然他有世界革命的理想,但他并不鲁莽。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他不会轻易发动一场可能导致苏联灭亡的战争。

“未雨绸缪”的准备: 斯大林一直在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潜在冲突做准备,但这种准备并非总是主动进攻。他加强国防工业,进行军事改革,但内部的大清洗也削弱了军队的领导层。他选择在1939年与希特勒签订条约,正是出于对苏联实力的审慎评估。他清楚,在当时的苏联,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与整个西方世界同时对抗。
对德战争的“意外”: 真正促使苏联陷入大规模战争的,是希特勒在1941年发动的巴巴罗萨计划。这可以说是一次“意外”的、斯大林没有预料到的全面入侵。在这次入侵之前,斯大林与希特勒的关系虽然紧张,但双方都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而是在地缘政治上进行博弈,划分势力范围。

那么,如果希特勒不存在,斯大林是否会“主动”发起一次世界大战?

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我倾向于认为,直接“发动”一场像我们所知的二战那样全面、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可能性不大,但通过其他方式扩大苏联影响力、制造地区冲突,甚至卷入一场比一战范围更广的战争,则有相当大的可能性。

“战争”的定义: 如果我们将“发起战争”定义为主动挑起一场全球性的、涉及多个主要大国的全面冲突,那么没有希特勒这个“催化剂”,斯大林可能不会主动去“发起”这样一场战争。他的主要目标仍然是巩固苏联的统治,发展苏联的实力,并等待合适的时机输出共产主义。
“利用战争”的可能: 但是,如果其他大国之间的矛盾激化,例如英法与意大利、日本等国发生冲突,或者东欧国家之间因为民族问题、领土纠纷而爆发战争,斯大林很可能会抓住机会,利用混乱来扩张苏联的势力范围。他可能会秘密支持某一方,或者在某个时机采取军事行动,以“保护”某地区的人民,从而实现苏联的扩张。
“意识形态战争”: 斯大林的世界观是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这种对立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战争”属性,只不过这种战争的形式可能是多样的,包括政治斗争、经济制裁、情报战,以及有限的军事对抗。

总而言之:

希特勒的存在,以及他极端激进的扩张主义和对苏联的明确敌意,确实塑造了二战的爆发方式。他以一种非常直接和粗暴的方式打破了欧洲的均势,将苏联逼到了必须做出选择的境地。

如果没有希特勒,历史的走向将会截然不同。

德国的走向: 没有希特勒,魏玛共和国可能依然存在,或者可能以另一种形式结束。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凡尔赛条约带来的屈辱感以及经济危机,仍然是潜在的火药桶。但没有希特勒的纳粹党,德国的扩张方向和方式可能截然不同。
苏联的策略: 斯大林仍然是那个追求苏联强大和共产主义扩张的领导人。他会继续发展苏联的军事和工业实力,并密切关注国际局势。如果欧洲其他国家陷入大规模冲突,他很可能会以一种更加“机会主义”的方式介入,以扩大苏联的战略利益,而不会主动去“发起”一场他认为苏联尚未准备好的全球战争。

所以,与其说斯大林会“发起”一场二战,不如说他会积极地“利用”或“卷入”一场由其他原因引发的大规模欧洲战争,并试图从中为苏联谋取最大的利益。希特勒是那场战争的“主动点燃者”,而斯大林则是在战争爆发后,根据苏联的实力和国际局势,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并且在过程中不断扩大其影响力。

最终,没有希特勒,是否会爆发一场“世界大战”,取决于“世界大战”的定义以及其他大国之间的冲突程度。但可以肯定的是,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在那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代,不会袖手旁观,而是会积极地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其角色,并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历史的进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发动二战欧洲战场的是德国这个国家,而不是希特勒个人。换个元首,德国的战术部队构成会有变化。但用武力抢夺资源和市场是不会变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引人深思。它触及了历史中一个关键性的“假如”,而历史的走向,往往是由无数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其中某个关键人物的缺席,就像拨动了多米诺骨牌的某一片,其后续影响难以精确估量。要回答“如果没有希特勒,斯大林是否会发起二战”,我们得跳出“希特勒是发动二战的唯一罪魁祸首”的简单视角,而是要审.............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个关键的“如果”。没有了希特勒这样一个极具煽动性、意志坚定但同时又充满灾难性判断的领袖,德国在二战中的走向无疑会截然不同,其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最终结局也难以估量。让我们来细致地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希特勒在德军军事行动中的核心作用: 战略决策者与推动者.............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说实话,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可以试着把脉络梳理一下,让你更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希特勒和纳粹党在二战的爆发中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他个人的野心、意识形态和领导能力,是直接点燃战火的导火索。他的.............
  • 回答
    让咱们好好掰扯掰扯,要是元首在四五年一月那会儿,没从那鸟不拉屎的东普鲁士狼穴里挪窝,而是就在那儿见了阎王爷,这二战的下半场,乃至整个世界的走向,那可就真热闹了。首先得说,希特勒这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纳粹德国这台战车的唯一驾驶员。他那股子狂热,那股子不顾一切的劲头,是把德国往前推的主要动力,也是让.............
  • 回答
    如果希特勒当年在敦刻尔克撤退时没有选择“按兵不动”,而是让德军继续猛攻,强行在海滩上围歼那数十万英法联军,那二战的走向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颠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进程。首先,我们得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1940年5月,法国战役如同疾风骤雨般展开,德军装甲部队的闪电战术让英法联军措手.............
  • 回答
    魏玛共和国的存续和希特勒未上台,这确实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历史假设。如果能穿越回那个关键节点,看到一条不同的道路,那将会是一个怎样截然不同的世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和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那些导致二战爆发的深层原因,并考察在没有希特勒的情况下,这些因素会如何演变。首先,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德国历史和民族认同的核心。如果希特勒没有在1939年闪击波兰,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轨迹将被彻底改变,进而对德国乃至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假设下,德国人对希特勒的评价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首先,我们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因为它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正面评价”的定义本身。希特勒的罪行,尤其是犹太人大屠杀,是其历史形象中最为黑暗、最无法回避的部分。因此,即便没有犹太人大屠杀,要给予希特勒“正面评价”,就像拿破仑那样,其难度依然极大,并且会引发巨大的争议。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希特勒的.............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关于历史叙事、宣传以及大众心理的关键点。事实上,在二战前的德国,甚至在战争初期,绝大多数德国民众并不会认为“希特勒是黑头发”是一个“bug”或者需要特别解释的事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并且它们是相互关联的:1. 希特勒的头发颜色并不是一个被刻意强调的“事实”,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历史的“如果”与“可能”,并且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奥斯曼帝国衰落的根源以及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如果希腊没有独立,奥斯曼帝国能否存在至今,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更像是一个关于连锁反应和内部脆弱性的复杂推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希腊独立”在奥斯曼帝国历史中的.............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设想!一个没有显赫背景的希腊乞丐,在君士坦丁堡城破90年之后,竟然能够驱逐奥斯曼人,并且重塑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版图,这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如果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了,我想欧洲人的反应绝对是复杂而激烈的,绝不会是简单的“赞赏”或“批评”。首先,震惊是必然的。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欧.............
  • 回答
    1261年的东罗马帝国,沐浴在收复君士坦丁堡的光辉之下,这本该是帝国复兴的序曲,却更像是一曲哀歌的开始。若将那令人心碎的内乱暂且搁置,单纯探讨一下,在收复君士坦丁堡后,这个百孔千疮的帝国,究竟还有没有一丝翻盘的可能?答案很复杂,但如果一定要给一个结论:希望渺茫,但并非完全没有。 关键在于,帝国能否有.............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希尔瓦娜斯·风行者从未染指亡灵的力量,而是以一名艾泽拉斯的凡人(虽然是高等精灵,但在这个设想中我们姑且称之为凡人吧)的身份活下去,她的生活轨迹会与我们所知的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首先,我们要假设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玛洛加斯在攻陷奎尔萨拉斯时,并没有利用霜之哀伤.............
  • 回答
    要探究为什么古典时代的中国军队不像古典希腊罗马那样,以投矛和标枪作为主要武器,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地理、文化、技术以及军事战术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一、 地理与作战环境的差异: 希腊的城邦与骑兵的相对弱势: 古希腊地理破碎,多山地和海岸线,虽然也有平原,但整体而言,.............
  • 回答
    季羡林先生的这句日记,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要评价它,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贴标签。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段非常私人的、甚至可以说是隐私的表达,出现在他个人的日记里。日记是什么?它是个人内心最真实的记录,是情感的宣泄,是思想的沉淀,甚至是未经修饰的冲动。它不是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也不是一.............
  • 回答
    FBI发现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未上交的14900封私人服务器邮件一事,发生在2016年,当时希拉里正竞选美国总统。这起事件是围绕她的私人电子邮件服务器的争议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事件的起因与发展: 希拉里使用私人服务器处理公务: 在担任美国国务卿.............
  • 回答
    柳传志先生的这句话,“希望联想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做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可谓是掷地有声,也道出了很多企业家在发展企业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难题——如何在传承与专业化之间找到平衡点。这句话背后蕴含的深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受人尊敬的企业”:初心与长远之基首先,我们来拆解“受人尊敬的企业”这部分。这绝非.............
  • 回答
    脸书高管的这番话,说实话,挺耐人寻味的。他这话一出,立刻就能让人联想到“权力”、“统治”、“民主”这些词语,而且还把“扎克伯格”这个名字直接摆出来,就更显得有针对性了。首先,我们得捋一捋他这话的背景。这位高管之所以会这么说,肯定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对科技公司,尤其是像脸书(现在叫Meta)这样体量的公.............
  • 回答
    刘鑫的这番言论,无疑将她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再次勾起了公众对于“江歌案”的回忆。要评价她的这番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并且避免人云亦云,而是尽可能地冷静和深入地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刘鑫说出这样的话,很大程度上源于她对现有困境的绝望感,以及对法律判决的不接纳。 “没朋友没工作没希望”.............
  • 回答
    对《天天向上》蔡澜关于“火锅是最没文化的料理方式”的观点解读蔡澜先生在《天天向上》节目中关于火锅的这句评论,无疑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但也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要理解他的想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一、 蔡澜先生的背景与立场首先,理解蔡澜先生的背景至关重要。他是一位享誉亚洲的美食家、作家、电影监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