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为什么让外族人掌握军权?

回答
唐朝让外族人掌握军权,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历史选择,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军事和民族融合的考量。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信任”或“不信任”,而是一个复杂而精明的治国策略。

历史的必然与现实的需要

首先,唐朝的建立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民族融合色彩。李唐皇室有鲜卑血统,这为他们接纳和重用其他民族提供了天然的土壤。而初唐时期,虽然国力强盛,但疆域辽阔,边境线漫长,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巩固和扩张。此时,许多北方和西北的民族,如突厥、回纥、契丹、铁勒等,不仅骁勇善战,而且熟悉草原战术,对于唐朝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军事资源。

直接用汉族军队去征服和守卫这些地区,存在地理、气候、文化和语言上的隔阂,效率不高,甚至容易引发冲突。而让这些民族自身的力量参与到维护唐朝的统治中,则能更有效地利用他们的优势,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怀柔远人”的政治智慧

唐朝的对外政策并非一味地征服,而是采取了“怀柔远人”的策略,这是一种融合了政治恩威并施的智慧。通过招降、羁縻、册封等手段,将一些强大的边疆民族纳入唐朝的统治体系。而让这些民族的首领或精锐力量掌握军权,正是这种“羁縻”政策的重要体现。

这相当于把他们的军事力量“招安”进来,让他们为唐朝效力,而不是让他们成为唐朝的敌人。通过授予军权,这些民族的贵族或将领能够获得名誉、地位和利益,从而巩固他们在族内的统治,并以此来维系与唐朝的关系。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以夷制夷”的策略。唐朝虽然强大,但直接管理如此广阔的边疆区域,人力和物力都是巨大的挑战。通过让当地的民族力量承担起军事和行政的责任,唐朝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地区,同时利用这些民族之间的潜在矛盾,防止任何一方过于强大而威胁到唐朝的统治。

军事上的现实考量

在军事层面,外族将领和部队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唐朝军队的整体实力和多样性。

精锐的骑兵力量: 北方和西北的民族以骑兵著称,其骑射和野战能力在当时是世界一流的。唐朝军队中,回纥的骑兵、突厥的精锐骑兵,甚至是昭武九姓的部队,都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著名的“玄甲军”中就吸收了大量的胡人(泛指北方游牧民族)士兵。
适应不同地形和作战环境: 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军事传统和作战技巧,能够适应唐朝军队在不同地区、面对不同敌人时的作战需求。例如,一些民族熟悉山地作战,一些民族擅长水战,这使得唐朝军队在战略部署上更加灵活。
减少内耗,集中精力对外: 让外族人掌握军权,能够有效避免在边疆地区因民族矛盾而产生的内耗,使得唐朝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与更强大的外部敌人(如吐蕃、突厥残余势力)的对抗中。

“开明盛世”的文化基因

唐朝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与其自身的“开明盛世”气质密切相关。唐朝文化包容开放,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持有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长安城作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僧侣、使者和学者。这种文化上的开放性,也延伸到了军事和政治领域。

朝廷能够容忍甚至鼓励外族人进入军队,并在其中担任要职,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对自身文化自信的体现,他们相信即使外族人拥有军权,也能够被唐朝的政治体制所吸纳和管理。

军权授予的具体形式和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唐朝并非无限制地将军权拱手相让。军权的授予通常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羁縻府州和都督府: 在边疆地区设立羈縻性质的行政机构,由当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或刺史,并负责统领当地的军队。这些机构名义上隶属于唐朝,但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治权。
蕃兵和蕃将制度: 直接在唐朝军队体系内设立“蕃兵”,由胡人组成,但由唐朝任命的将领统领,或者由胡人将领在唐朝的监督下统领。重要的胡人将领通常会得到唐朝的封赏和册封,如“安西副都护”、“北庭都护”等,但最高指挥权依然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
特种兵和先锋部队: 有时,一些勇猛善战的胡人部队会被作为唐朝军队的特种兵或先锋部队使用,在关键战役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他们的指挥体系依然是唐朝军队的一部分。

即使是掌握了军权的胡人将领,他们也需要通过与唐朝中央的联姻、朝贡、以及定期接受朝廷的命令来维持自己的地位。一旦出现威胁唐朝统治的行为,朝廷也会采取措施进行制约,甚至直接发兵镇压。

总结起来,唐朝让外族人掌握军权,是基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

1. 现实的军事需求: 需要利用北方和西北民族的军事特长来巩固和扩张疆域。
2. 政治上的“怀柔远人”和“以夷制夷”: 通过授予军权来吸纳和控制边疆民族,减少潜在的敌对势力,维护统治的稳定。
3. 军事上的优势互补: 融合不同民族的军事力量,增强军队的整体实力和作战适应性。
4. 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 “开明盛世”的时代背景为这种民族融合政策提供了土壤。

这种政策并非没有风险,历史上也确实出现过胡人将领叛乱的情况,例如安史之乱,虽然其直接诱因复杂,但拥兵自重的节度使之一就是胡人。然而,从整体上看,唐朝凭借这种策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功地维持了其辽阔的疆域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体现了唐朝统治者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尤其是中后期像鲜于仲通,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等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让外族人掌握军权,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历史选择,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军事和民族融合的考量。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信任”或“不信任”,而是一个复杂而精明的治国策略。历史的必然与现实的需要首先,唐朝的建立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民族融合色彩。李唐皇室有鲜卑血统,这为他们接纳和重用其他民族提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文化刻板印象和误解。要说“外国人”普遍害怕穿着唐装戴佛珠的中国人,这可能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说法,但我们可以探讨一下为什么某些外国人可能会产生这种感觉,以及这种感觉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文化符号都可能被过度解读,甚至被误读。唐装和佛珠在中国文化中都有其特.............
  • 回答
    唐朝为何始终无法真正“平定”南诏?这是一个历史쟁论颇多的问题,并非简单的军事胜利或失败能够概括。唐朝与南诏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较量,更像是一场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拉锯战,其中夹杂着战略失误、内部动荡、以及南诏自身顽强的抵抗意志。首先,咱们得明白唐朝与南诏的地理环境差异。南诏所在的滇西地区,山高谷深,地形复.............
  • 回答
    唐朝设立节度使的制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现实需求下,逐渐形成并完善的一套军事与行政相结合的制度。要理解其缘由,我们得回到唐朝开国之初,甚至更早的背景。一、隋朝的崩塌与唐朝的继承:一个动荡的起点唐朝的建立,是在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和地方藩镇割据的烽火中完成的。隋朝虽然完成了大一统,但其严.............
  • 回答
    提起唐朝的科举,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南人不得已进士”这样的说法,仿佛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一直处于劣势。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南方不行”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唐朝,看看南方人在科举这条路上都遇到了哪些坎坷。一、历史的惯性:北方士族的根深蒂固要说科举,.............
  • 回答
    唐朝与高句丽之间,未能像一些历史叙事中所期望的那样,结成“兄弟之国”,共同对抗所谓的“蛮族”,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民族认同以及各自的战略考量。简单地将高句丽与周边其他民族划为“蛮族”,本身就是一种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视角,而唐朝与高句丽的互动,远比这种简单标签更为 nuanced。.............
  • 回答
    唐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走了近三个世纪,最终还是走向了终结。很多人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衰落的关键点,但其实,唐朝的灭亡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找一个“为什么”,那不如说是它自身积累的矛盾,在时势的裹挟下,一点点将这个庞大的帝国碾碎。安史之乱:盛世.............
  • 回答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中央政府虽然名义上恢复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但河北三镇(即成德、卢龙、幽州三镇)始终未能被彻底平定,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中央权威的削弱与地方权力的扩张1. 安史之乱后的政治格局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虽然平.............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唐朝并未重新启用府兵制,这并非简单的制度选择,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府兵制本身的特点,以及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从而理解为何那个曾经支撑起大唐盛世的军事体系,在乱后已难以为继。一、府兵制:盛唐的基石,亦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府兵制,作为隋唐以来国家军.............
  • 回答
    唐朝(618907年)与宋朝(9601会被历史学家称为“宋代”,但实际延续至1279年)在刑罚制度上的差异,是中古中国法律演变的重要节点。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宽→严”趋势,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法律思想的演变:从“德主刑辅”到“礼.............
  • 回答
    唐朝的太监能够杀害皇帝,并非因为士兵普遍不听从皇帝的命令,而是因为在唐朝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太监势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掌握了对军队的实际控制权和影响,从而具备了发动宫廷政变的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太监势力在唐朝的崛起与壮大唐朝太监势力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
  • 回答
    唐朝是否名将“少”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对而言的判断,需要结合唐朝的整体国力、军事制度、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与其他朝代的对比来分析。笼统地说唐朝名将少,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并分析其中是否存在“军事拉胯”的因素。一、 唐朝军事实力并非“拉胯”,而是经历了辉煌到衰落的过.............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之所以在许多史书中“被一笔带过”,不如其他朝代末年历史那样“有存在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史料、叙事重点、历史分期以及我们今天对历史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叙事逻辑与历史分期的影响: “盛唐”的辉煌过于耀眼: 唐朝的开端到安史之乱前,是公认的“盛唐.............
  • 回答
    唐朝击败突厥和北宋未能击败契丹,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地认为契丹比突厥“厉害很多”。两国时期不同,对手不同,而唐朝和北宋自身的国力、战略以及对游牧民族的认知和应对策略也存在显著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 唐朝与突厥:时代背景、国力对比与战略优势1. 时代背景与突.............
  • 回答
    唐朝诗人“以汉代唐”,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用一个现代的比喻来说,就像是他们在创作音乐时,会借鉴甚至“致敬”前代那些开创性的旋律,然后在这些经典的基础上,注入属于唐朝的新鲜血液和时代精神。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原因。要理解“以汉代唐”,首先要明白“唐朝”和“汉朝”在中.............
  • 回答
    唐朝时期,在西域驻守的军队是唐朝中央政权维持其在中亚影响力的重要支柱。然而,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是,与一些历史上的边疆屯垦或移民相似,唐朝的西域驻军似乎并未在当地形成大规模的“开枝散叶”,也就是与当地居民融合并建立长期、稳定繁衍的聚居点。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一、 军事任务的优先.............
  • 回答
    唐朝之所以能够“吊打”突厥并“横扫”中亚,绝非偶然,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一系列高明政治军事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唐朝崛起过程中积累的强大国力、精良的军队、杰出的军事指挥,以及对周边民族政策的灵活运用。一、 天时地利:一个前所未有的集权强盛王朝的诞生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唐朝诞生的历史背景。.............
  • 回答
    鉴真东渡日本,这事儿吧,那会儿可真不是件容易事,简直是九死一生。别看现在坐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那时候,你想想,大海茫茫,船隻都是木头做的,靠风吃饭,靠人力划桨,那可差远了。首先,最直接的障碍就是地理环境和航海技术。 巨大的海洋距离: 唐朝时期,从扬州(鉴真出发地)到日本,这可是隔着一片浩瀚的东海.............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关键的转折点,即唐朝建立于南北朝乱局之后,以及宋朝建立于五代十国分裂之后。为何唐朝能一飞冲天,而宋朝却似乎步履维艰,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游牧民族入侵”或“分裂时期”这几个标签能概括。唐朝的崛起:历史机遇与战略远见要理解唐朝的强大,我们得先看看它是在一个怎.............
  • 回答
    唐朝中后期,宦官当道和藩镇割据这两个沉疴旧疾如同毒藤一般缠绕着大唐王朝,让原本煊赫的帝国步履维艰,皇帝的威仪荡然无存。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层层累积的结果。要想弄清楚为何皇帝的威仪再也遏制不住,需要我们拨开迷雾,深入探究其根源。一、皇帝威仪衰落的铺垫:权力真空的种子已经埋下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