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看起来唐朝实行科举没有受到阻力?

回答
唐朝科举制度的推行,表面上看似乎一帆风顺,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阻力,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但如果真的要说“没有受到阻力”,那就有些片面了。更准确地说,是唐朝的科举制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虽然有过一些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但整体上能够被广泛接受和推行,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触及了当时社会最核心的痛点,并且提供了一个当时来看最能解决这些痛点的方案。

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试着剥离那些宏大叙事,看看其中的实际逻辑和各方博弈。

一、 士族门阀的“失势”与“诱惑”: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适应

要理解唐朝科举为何能顺利推行,绕不开的就是当时已然式微但仍有余威的士族门阀。为什么他们没有像过去那样强力地抵制一个可能威胁到他们世袭特权的制度?

时代洪流: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已深入人心。 汉末以来,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主要取士标准,导致选官标准日益僵化,官场充斥着裙带关系和家族垄断。平心而论,即便是士族内部,也有很多人是“中下层”士族,他们同样渴望通过自身能力获得上升通道,而非仅仅依赖祖辈的荫蔽。科举制虽然打破了门阀,但也为有才华的士族子弟提供了新的“赛道”。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洗礼。 经历了几百年的分裂和战乱,曾经显赫的士族家族在战火中已经遭受了不少损失,许多家族的根基已经不复存在。加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汉族士族的绝对垄断地位已经受到挑战。到了隋唐,很多曾经的大家族要么已经衰败,要么已经主动与新兴的统治者融合,失去了以往那种抱团对抗的集体力量。
“怀柔”与“拉拢”的智慧。 唐朝统治者,尤其是李唐家族,本身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顶级士族,而是关陇集团中的一员,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士族的排挤。因此,他们推行科举,一方面是巩固自身统治,另一方面也是对那些愿意归附的士族进行“拉拢”。科举为士族子弟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继续在新的政治格局中发挥作用,分享权力。这就好比一个新公司上市了,老股东即便不完全满意,但也因为公司前景看好,并且自己仍能获得股份和分红,所以不会拼死反对。
“入仕”的吸引力永远都在。 无论制度如何变化,成为官员、掌握权力、获取财富,始终是士人阶层最根本的追求。科举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上升途径,对于那些想要进入权力中心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比任何政治上的抵抗都更有吸引力的选择。

二、 开明统治者的政治远见与制度创新

唐朝的科举制度,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统治者是否有决心和能力去推行。

隋朝的“奠基石”。 实际上,唐朝的科举制度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开创性成果。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就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实行分科考试,选拔人才。这为唐朝的科举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隋炀帝时期,进一步完善了考试科目,特别是设置了“明经科”和“进士科”,其中“进士科”以其考试内容更侧重于文学才能和对时政的见解,逐渐成为最受欢迎的科目,为唐朝科举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广者”。 唐太宗时期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不仅继续推行科举,而且对此高度重视。最著名的就是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怀,亲自策问,录取了很多出身寒微但有才干的士子,如魏徵、房玄龄等。这种“求贤若渴”的态度,极大地提高了科举的威望和吸引力。他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科举来打破关陇集团的垄断,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制度化”与“常态化”。 经过太宗的推广,科举逐渐成为选官的主流途径。高宗时期,虽然有一些政治斗争,但科举制度的运行并未受到大的影响。而武则天时期,更是科举制度的“黄金时代”。她大力发展科举,扩大取士规模,甚至亲自主持殿试,将科举的地位推向了新的高度。她提拔了大量寒门士子,如狄仁杰、张柬之等,这些人后来成为唐朝中后期的栋梁,也使得科举制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开明开放的社会氛围。 相较于前朝,唐朝的社会氛围更加开放和包容。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空前繁荣,这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也更容易接受一种更广泛的人才选拔机制。

三、 科举制度本身的“吸引力”与“合理性”

抛开外部因素,科举制度本身也具备了让大多数人接受的内在逻辑。

“唯才是举”的理想色彩。 尽管现实操作中并非绝对公平,但科举制度的核心理念是“以才选官”,这在当时是对九品中正制一种颠覆性的革新。它为那些没有显赫家世的寒门子弟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让他们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实现“学而优则仕”的理想。这种理想主义的色彩,对于广大渴望上升的知识分子群体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考试内容的“实用性”提升。 虽然“进士科”侧重诗赋,但这并非完全脱离实际。诗赋的创作往往需要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对政治哲学的思考。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官员应具备的文学修养和思想深度,可以间接培养出具有一定分析和表达能力的官员。更何况,科举也包含经义、策论等科目,直接考察官员对政治制度、经济民生等方面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打破地域与阶层隔阂。 科举制度打破了地域和门阀的限制,理论上全国各地、各个阶层有才华的人都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仕途。这极大地拓展了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范围,也使得政府的官员构成更加多样化,更能反映社会各个层面的需求。

四、 “阻力”并非消失,而是“转化”与“融合”

我们说“没有受到阻力”,更多是一种相对的说法。实际上,科举制度的推行过程中,也并非没有反对的声音。

士族遗老的抱怨。 一部分根深蒂固的士族家族,对于科举制度的推行肯定是有不满的,他们认为这削弱了他们的世袭特权,导致“贱人当贵,良家子弟不得入仕”。但正如前文所述,他们的集体力量已经不如前朝,而且许多人也看到了科举的“诱惑力”,选择了适应。他们的抱怨,更多是零散的、口头上的,并未形成足以撼动制度的强大阻力。
对考试内容的质疑。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进士科”对诗赋的侧重,也出现了一些对考试内容“不务正业”、“空疏浮华”的批评声音。比如,一些人认为过于注重辞藻而忽视了实际的政治才能。但这些批评,更多是对科举“内容”的改进建议,而非对科举“制度本身”的根本否定。
“舞弊”与“不公”的持续存在。 任何考试制度都难以避免舞弊和不公的问题。在唐朝,也存在着行贿、徇私等现象。这些“阻力”并未导致科举制度的废止,反而促使统治者不断完善考试流程和监督机制。这些问题是伴随科举制度始终的,但它们更多是制度执行层面的瑕疵,而非制度本身的致命缺陷。

总结一下:

唐朝科举制度之所以看起来没有受到太大的阻力,主要原因在于:

1. 历史的必然性: 隋朝奠定的基础,以及九品中正制带来的弊端,使得社会普遍渴望一种新的选官机制。
2. 统治者的推动: 隋唐统治者尤其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看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价值和巩固统治的作用,并积极推行和完善。
3. 士族力量的削弱与转型: 经历了长期动荡,士族家族的集体对抗能力下降,并且许多士族选择融入新的制度以获得利益。
4. 科举制度自身的吸引力: 它为广大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具有“唯才是举”的理想色彩,并且考试内容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
5. 阻力的转化: 对科举的质疑和反对,更多表现为对制度执行和内容层面的批评,而非对制度本身的否定,并促使制度不断得到改进。

可以说,唐朝科举的顺利推行,是历史、政治、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并非毫无波澜,而是在多方博弈中,以其强大的适应性和解决社会痛点的能力,最终成为了主流的选官制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结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唐代选人任官制度分为三大类:科举制,门荫制,流外入流。

其中,科举制是针对普通的地主阶层及底层的百姓;而门荫制是针对高级官僚阶层;流外入流是针对小吏及一些技能型人才。三者各有侧重点,高级官僚阶层在自身利益没有受到剧烈损失时,一部分家族成员也可以通过科举制进入仕途,何乐而不为,为什么要反对。

凡用,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三品子,从七品上;从三品子,从七品下;正四品子,正八品上;从四品子,正八品下;正五品子,从八品上;从五品及国公子,从八品下。凡品子任杂掌及王公以下亲事、帐内劳满而选者,七品以上子,从九品上叙。其任流外而应入流内,叙品卑者,亦如之。九品以上及勋官五品以上子,从九品下叙。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以上荫孙。孙降子一等,曾孙降孙一等。赠官降正官一等,死事者与正官同。郡、县公子,神从五品孙。县男以上子,降一等。勋官二品子,又降一等。二王后孙,视正三品。
-----新唐书·选举志

唐代门荫入仕,一般需要先担任职役,再通过考核才能真正为官,职役主要有:太庙斋郎、郊社斋郎;三卫;千牛备身;殿中省进马;入弘文馆、崇文馆;入国子监。

当然,随着科举制特别是进士制的兴旺(科举包括明经、进士、制科、博学宏词和书判拔萃以及其他),门荫就开始下滑;有人就针对唐玄宗及以后的宰相的出身进行了分析归纳:

这里面唐玄宗时期的,进士出身有郭元振、卢怀慎、魏知古、源乾曜、宋璟、张九龄、韦见素、苏颋;门荫的只有薛讷(薛仁贵之子)、萧嵩(后梁萧氏,母京兆韦氏)、裴光庭(闻喜裴氏、裴行俭之子)、李林甫、李适之、宇文融;流外入流,牛仙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科举制度的推行,表面上看似乎一帆风顺,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阻力,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但如果真的要说“没有受到阻力”,那就有些片面了。更准确地说,是唐朝的科举制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虽然有过一些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但整体上能够被广泛接受和推行,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触及了当时社会最核心的痛点,并且提.............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好多人都问过,其实细琢磨起来,原因可多了去了,可不是一句“孙悟空不想带”就能概括的。咱们老百姓看《西游记》,图个热闹,觉得孙悟空神通广大,肯定能一棒子把唐僧敲晕了直接扔到西天去。可真要这么干了,那这部书还有啥意思?这背后啊,牵扯着好几层意思呢!首先,这得从“取经”这件大事的性质说起。这.............
  • 回答
    《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剧的结局确实令人唏嘘,其中唐基拦住虞啸卿,以及虞啸卿为何没有去救龙文章,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结。咱们细细道来。首先,说说唐基为什么拦住虞啸卿。这事儿得从唐基这个人的性格和他的立场说起。唐基这个人,你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者“坏人”来标签化他。他是个典型的国民党军官,有他的职业操守.............
  • 回答
    看到唐朝大臣的画像,你对他们头上的那顶帽子感到好奇,这很正常。那顶帽子,如果画像描绘的是正式场合,很可能就是大家熟知的“幞头”。幞头(fú tóu)这名字听起来有点古老,对吧?但它在唐朝官员的头上可是非常重要的标志。这可不是一顶简单的帽子,它承载了时代的审美、等级制度和实用功能。它究竟是什么样的?简.............
  • 回答
    唐家三少这次把《斗罗大陆V》定名为《重生唐三》,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他深厚的考虑和布局在里面。咱们一步步来分析,你就明白为什么他这么选了。首先,“重生”这个词,本身就自带话题性和吸引力。对于《斗罗大陆》系列的粉丝来说,唐三这个人气角色,他的人生经历、能力体系、情感纠葛,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当听到.............
  • 回答
    想去看悠唐 Bé 剧场演出?没问题!作为一名资深的悠唐 Bé 粉丝(或者即将成为!),我来给你唠唠这场演出到底怎么玩,怎么才能看得过瘾,玩得开心!首先,咱们得明确,去看 Bé 公演,不仅仅是看一场演出,更是一种体验,一种参与! 一、 演出信息与购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去哪儿看? 悠唐 Bé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包括我自己偶尔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怎么身边好多哥们儿好像都“单着”?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个原因能简单概括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1. 个人层面:标准提升,心态变化 “好人卡”的普及与自我价值的误区: 现在社会信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到了人们对不同政治体制下社会幸福感的认知差异。要详细地聊聊为什么看似更“专制”的新加坡,其底层民众的生活幸福感可能比相对民主的香港更强一些,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拆解。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专制”或“民主”就能概括的,背后牵扯着很多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关于什叶派恐怖分子数量相对较少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背后涉及到历史、政治、教义以及地区因素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区分“恐怖分子”和“政治武装”的概念,并分析其背后的驱动力。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将任何一个宗教群体与“恐怖主义”划等号都是不准确且危险的。 恐怖主义是一种政.............
  • 回答
    在知乎上观察一些关于台湾民主的讨论,确实能感受到一部分中国大陆网民的复杂心态,这种心态很难一言蔽之,更像是一种混合了认知、立场、情感和信息接收习惯的综合体现。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的差异。在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台湾政治的描述,尤其是对民主制度的呈现,是带有特定视角.............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都有的困惑。有时候,我们确实会看到一些人的行为举止似乎不太符合我们对“好人”的定义,但他们却拥有着令人瞩目的财富。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复杂的因素在交织影响,并非简单的“坏人得志”就能概括。首先,得承认社会资源分配本身就存在不均。财富的积累往往与机会、人脉、信息以及对规则.............
  •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同学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个“怪圈”。明明课本上、老师讲解时,那些公式、概念都好像很简单,一捅就破,可是一到考试,面对一道道题目,脑子就突然“卡壳”,好像怎么也抓不住重点,结果就是答不出来,分数也一落千丈。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而且这几个方面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
  • 回答
    “公务员家庭看起来比很多收入高于他们的家庭还富裕”,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并且背后有着多重原因的叠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公务员家庭的“隐形优势”与“稳定性”虽然表面收入可能并非最高,但公务员家庭拥有许多其他高收入家庭难以比拟的“隐形优势”和“稳定性”,这些优势转化为.............
  • 回答
    你仔细观察过相机镜头吗?有没有注意到,在某些角度下,它的表面会反射出迷人的紫色光芒?这可不是什么神秘的魔法,而是现代光学技术巧妙的产物,它的名字叫做“增透膜”,也就是抗反射涂层。咱们就从头说起。光线与镜头的“亲密接触”光是摄影的灵魂,它穿过相机镜头,最终在感光元件上成像。听起来很简单,但光线在穿过镜.............
  • 回答
    日本古建筑之所以能长久地保持“新”的观感,这背后蕴含着一种深邃的哲学与精湛的技艺,远非简单的“维护”二字所能概括。它是一种对时间和物质关系的独特理解,一种对“永恒”的追求,体现在建造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后来人们对待这些建筑的方式上。首先,从源头说起,日本古建筑就具备了“新”的基因。许多最古老、最具代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看到UFC冠军那令人望而生畏的身材,都会觉得他们的肌肉分布好像有点“奇怪”,不像健美运动员那样匀称饱满。其实这背后是实打实的实战需求在“塑造”他们的身体,而不是单纯为了美观。咱们就来细致聊聊为啥格斗冠军的肌肉看起来“不协调”:1. 功能性优先:为啥要练“那个”部位的肌肉?格斗.............
  • 回答
    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学和文化成果之于南朝,总会让人觉得“不够看”,尤其是在文学领域,南朝的才情风流似乎更为人津津乐道。而到了两宋,辽金时期,这种感受似乎也有点似曾相识。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发展路径差异的综合体现,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南北朝:南朝为何“看起来”更亮眼?要说南北朝,得.............
  • 回答
    2022年北京冬奥会英国代表团入场式上,不少观众注意到他们手中挥舞的米字旗,确实与我们日常所见的标准英国国旗(Union Jack)在细节上有所不同。这并非英国代表团故意“缩水”或设计错误,而是出于实际考虑和国际体育赛事惯例的特殊处理。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标准的英国国旗。那是一个非常醒目的设计,由红.............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不少人都会遇到的观察误区。你觉得北京夏天下午六点钟的太阳“应该”在南边,这其实是个很普遍的认知偏差,它源于我们对太阳运动规律的简单化理解,以及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地理和天文细节。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你认为太阳“应该”在南边的理由,这通常是基于以下几种情况的推断:1. .............
  • 回答
    猪看起来逃生速度慢、战斗能力低,却依然能够繁荣发展至今,甚至在很多地区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和经济动物,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问题。其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决定,而是多种优势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其生存策略的演变、繁殖能力、适应性、以及与人类的共生关系等。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 1. 并非绝对的“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