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古建筑为什么看起来很新?

回答
日本古建筑之所以能长久地保持“新”的观感,这背后蕴含着一种深邃的哲学与精湛的技艺,远非简单的“维护”二字所能概括。它是一种对时间和物质关系的独特理解,一种对“永恒”的追求,体现在建造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后来人们对待这些建筑的方式上。

首先,从源头说起,日本古建筑就具备了“新”的基因。许多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木结构建筑,例如京都的神社和寺庙,其建造之初就采用了极为考究的工艺。日本人崇尚“白木”之美,许多重要的建筑,特别是神道教的神社,有意地不进行油漆或涂饰,而是选用优质的木材,并以精湛的卯榫结构连接。这种“裸露”的木材,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自然氧化,呈现出一种温润、雅致的色泽,这种色泽并非陈旧,而是岁月的沉淀,反而显得更加纯粹和有生命力。想想看,当你看到一棵历经风霜却依然挺拔的古树,那种质感和生命力,日本古建筑正是从这种自然之美中汲取灵感。

其次,日本对木材的处理和对自然的敬畏,也为建筑的“新”打下了基础。他们深谙木材的习性,会选择不易腐朽的树种,并进行特殊的处理,使其能够抵御湿气、虫蛀等侵蚀。更重要的是,日本的建筑文化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建筑的设计常常考虑通风、采光,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处。屋顶的坡度、宽大的屋檐,不仅是为了排水和遮阳,也是为了让建筑本身与风雨形成一种微妙的对话,而非对抗。这种顺应自然的态度,使得建筑在环境中不显突兀,反而能融为一体,如同生长在那里一般。

然而,真正让日本古建筑看起来“新”的,是日本人世代传承下来的“葺替”(ふきかえ)制度,这是一种近乎“重生”的维护方式。对于那些使用茅草、瓦片等作为屋顶材料的古建筑,当这些材料达到使用寿命后,并不会简单地修补,而是会将其完全更换。例如,像伊势神宫这样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周期,就会进行一次“式年迁宫”,将整个神社原样复制,然后将旧建筑拆除,神灵迁入新居。这种做法,虽然在某种意义上“破坏”了原有的建筑,但却保留了建筑的样式、尺寸、结构,甚至是神圣的意念。每一次的“葺替”,都像是为建筑注入了新的生命,让它以最“新”的姿态继续存在,传递着历史的延续感,而非衰败感。

即使是那些没有进行大规模“葺替”的建筑,日本也有一套精细的维护体系。木材的加固、更换局部构件,都会以尽可能不破坏原有风格和材料为原则。工匠们遵循古法,使用传统的工具和技术,力求在更换中保持一致性。这种“以旧换新”的精细操作,不是为了让它看起来“像新的”,而是为了让它“保持原有的质感和精神”,而这种质感和精神,往往就是那种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和历久弥新的内敛。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种“新”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翻新”或“复原”。日本古建筑的“新”,更像是一种活着的传统,一种与时间共舞的哲学。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通过周期性的更新和精心的维护,让古老的灵魂在新的躯壳里得以延续。当你站在一座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日本古建筑前,感受到的那种纯净、宁静,以及仿佛能触及到建造者心思的细节,正是这种“新”所带来的力量。它让你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而是直接与建筑的精神对话,这种精神,在精心守护下,永远不会显得陈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的说就是日本人有钱。

展开说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日本雨水丰沛灰尘少,所以同样新的建筑,肯定中国的会更快变的灰头土脸。

2)日本人有钱,所以古建筑维护跟得上。

3)日本人有钱,所以近代新建复建了很多“古建”,而且其中大多数是钢筋水泥的,比如著名的四天王寺浅草寺大阪城名古屋天守,都是当代水泥建筑,本来就很新,看上去当然新。

4)最重要的一点,日本人有对传统木建筑大修甚至解体重构的传统,加上有钱,使得近代可以把建筑维护在非常好的状态。举个例子,有近千年历史的宇治平等院是日本寝殿造的代表建筑,其中的凤凰堂是我认为的日本最漂亮的两座传统木构之一(另一个是奈良药师寺东塔,目前正在进行最近110年来的第一次解体重构,需要10年到2018年完成)。下面两幅照片是平等院凤凰堂2014年初大修完毕后重新开放的照片,另一幅是这一次大修前的,你可以对比一下

但日本的这种做法会破坏建筑的原真度。一是解体重构的过程中会把部分腐朽的木头用新木头换掉。但是东亚木构的精华在于架构,加上木头本就难以持久,所以这一点不算什么,但另一个问题就大了,就是日本人解体重构的时候连架构有时候都会改掉,看下面的例子:

日本现存唯一一座真正由唐朝人修建的建筑可能就是下图里这个鉴真东渡后修建的奈良唐招提寺的金堂了。

但是了解唐代建筑的看一眼现存的招提寺金堂就会怀疑这个玩意儿的原真度,因为唐代建筑屋顶坡度是很缓的。而现在的金堂屋顶坡度略微有些陡峭,问题就出在这玩意儿后世年大修了四次,千年前那次大修太久远,发生了什么不清楚,然后就是18世纪江户时代元禄时期的那次,把屋顶上架给改了,加装了日式和小屋,屋顶被垫高了2.5米。

后来明治大修和90年代的解体重构每次修完都和上一次架构不一样,现在的版本好像是比元禄时期的又矮了1米,而且已经不是纯木构了,加进了少量金属部件强化结构。下面是网上翻到的几幅结构示意

回头来说中国,中国在最近十年经济疯狂成长的前提下,人均gdp仍然只有6k,古建的保护必然是跟不上,所以现阶段不可能指望古建的卖相有很大改观。当然最近几年新修的寺庙中,卖相不错的颇有一些,比如上海宝山寺,浙江雪窦山的两座庙,还有大同新修的那一票建筑,都还是不错的。

另外提到日本建筑了就多说一句,日本人学中国建筑,其实并没有真正掌握核心的梁架结构,这也是为什么招提寺会遭到这么巨大的改动。到了明清之后日本“和小屋”发展成成熟的“小屋组”结构后,和中国的明清时代梁架结构秉承唐宋并进一步成熟的木结构建筑已经完全不是一个路数了。下面两幅结构图分别是现在日本西本愿寺本堂和中国的故宫太和殿对比,一看你就明白了。最后推荐一下这个日本人的blog,里面有不少中日韩经典木构的结构图,下面两幅也出自这里:

chounamoul.exblog.jp/

PS. 关于钱的问题补充一下几个数据吧,都是从对应建筑寺庙的wiki或者主页上找的。

现存最大的天守阁姬路城,上一次大修从二战前就开始了,种种原因一直修到64年,折合花了64年的10亿日元。最近一次修理2009开工,预计2015年完工花费28亿日元。

著名的大阪城天守是30年代全大阪人捐钱复建的混凝土建筑,造价大概折合今天的700亿日元。

东本愿寺本堂,04~08年修了98亿日元。

这些钱是多是少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至少我不认为中国能有几个市政府有钱到能掏几个亿出来维修古代建筑或者掏几十亿复建。中国目前重要的古建也就是外表看着脏一些,其实都还维护的不错。中国毕竟人均看还是穷国,用钱的地方多的是,没必要往这上面砸那么多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古建筑之所以能长久地保持“新”的观感,这背后蕴含着一种深邃的哲学与精湛的技艺,远非简单的“维护”二字所能概括。它是一种对时间和物质关系的独特理解,一种对“永恒”的追求,体现在建造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后来人们对待这些建筑的方式上。首先,从源头说起,日本古建筑就具备了“新”的基因。许多最古老、最具代表.............
  • 回答
    你说的这种书,日本人读的竖着写、看起来像古文一样的,最普遍的情况是指传统的日文书籍,特别是小说、文学作品、历史著作,还有一些学术著作。我们通常称之为“竖排版”的书籍。为什么看起来像古文?这其实是日本文字的书写方式和历史演变的结果。竖排版:历史的印记 源于中国,并独立发展: 日文的书写系统深受古代.............
  • 回答
    古代日本人剃掉中间头发的做法,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着不少值得探究的缘由。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发型,它和当时社会、宗教、甚至生死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得聊聊这个发型的具体模样。 这种发型通常被称为“月代”(さかやき),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在头顶中间剃光,露出头皮,而四周保留头发.............
  • 回答
    古代日本的政治格局,确实常常被我们后世之人看作是“权力套娃”、“层层架空”的典型。表面上看,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实权却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而幕府将军之下,又有守护、地头等层层官僚体系,彼此之间权力犬牙交错,互相制约,甚至互相架空。这种复杂的政治设计,并非偶然,而是由日本独特的历史、社会和文化.............
  • 回答
    日本古代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军”的概念,这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军队”有很大的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日本古代的政治结构、军事制度以及社会背景。与其说日本古代没有中央军,不如说它的军事力量是高度分散的、以地方为主导的。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核心问题:古代日本的权力分散程度。尽管有天皇.............
  • 回答
    探讨“古代日本为何不是中国的藩属国”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互动模式、各自的政治体制以及在国际关系中的定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双方政治考量、文化认同、地理隔阂以及历史进程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藩属国”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的朝.............
  • 回答
    在日本古代,天皇提前退位,成为太上皇的现象确实屡见不鲜。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社会以及家族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动因,并避免用空洞的官方说辞来掩盖真实的政治博弈。一、 平衡朝廷权力,牵制摄关政治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是太上皇制度最为.............
  • 回答
    说古代日本不吃肉,这其实是一个笼统的说法,需要更细致地理解。准确地说,古代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普遍地、公开地食用四足动物的肉,而将食用肉类视为一种禁忌或不洁的行为。 这种习俗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多种因素深刻影响的结果。佛教的传入与影响:慈悲为怀与轮回思想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日本在飞.............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古代不同文明之间对都城的命名和文化认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古代蒙古人不倾向于用中原城市来代指自己的都城,而高丽和日本却有这样的做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都城命名/代指: 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或民众对其他文化中心的尊崇、模仿、或者将.............
  • 回答
    关于古代日本人长达 1200 年不吃肉的说法,需要更准确地界定一下时间范围和“不吃肉”的定义。严格来说,日本并非所有人在长达 1200 年的时间里都绝对不吃任何肉类,但确实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时期,从奈良时代(710年)到明治维新(1868年)开始,长达大约1100多年,日本人普遍不吃陆地动物的肉,主要.............
  • 回答
    关于日本古代是否有“字辈”以及像织田信长、织田信忠父子,或是丰臣秀吉、丰臣秀赖父子都使用同一个“字辈”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不少讲究,而且与我们理解的中国式的“字辈”概念有所不同,需要详细阐述。日本古代是否存在“字辈”?严格来说,日本古代并没有像中国那样系统、明确、贯穿家族世代的“字辈”制度。中国式的.............
  • 回答
    日剧里那些古朴宁静的日本乡村,或是古色古香的城市街景,确实常常给人一种岁月静好、一尘不染的印象。然而,这终究是影视作品的艺术加工,是为了营造特定的氛围和美学需求,真实的日本古代城市和乡村,在干净整洁这件事上,情况可要复杂得多,也更能体现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日剧中的“干净整洁”是如何实现的?首先,我们.............
  • 回答
    这顶帽子,您说的“头上戴的这个帽子空出一块儿”,很可能指的是日本古代武士(尤其是武士阶层)在战场或某些特定场合佩戴的 兜(かぶと kabuto),尤其是那些形制比较特别的,或者是指更早期的 冠(かんむり kanmuri)。它们之所以会有那样的设计,并非是简单的“空出一块”,而是有其深刻的功能和文.............
  • 回答
    你看的那些影视资料,描述古代日本平民饮食“惨淡”,其实挺能抓住一些普遍性的特点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那些以艰苦生活为背景的故事,自然会突出食物的匮乏。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日本就没有别的出路,比如渔民,这绝对是一条重要的生计来源,尤其是在岛国日本。但是,你要问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去当渔民,或者说为什么.............
  • 回答
    我无法找到关于“古朗基文明”的任何可靠的历史或考古学证据。“古朗基文明”这个说法似乎并非来自学术界公认的历史研究,而是更可能出现在一些虚构作品、网络传说或非主流的“伪史论”讨论中。如果有人在讨论中提及“伪史论者否定日本的古朗基文明”,那么这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动机,我们可以从“伪史论”的普遍特征来推.............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认为古代日本是属于中国的一个子文明”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历史、文化以及这种认知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观点并非现代独有,而是根植于中国作为亚洲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的长久认知。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 文化渊源的深厚影响:汉字的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不同文明在权力结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宦官制度的出现并非历史的必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为什么古代中国、埃及、波斯这些地方热衷于宦官,而日本却似乎对此不屑一顾呢?咱们这就来好好说道说道。宦官的“吸引力”在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地方.............
  • 回答
    京都之所以能长期成为日本古代的首都,其原因远非“易攻难守”和“物产不丰”这么简单概括。事实上,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历史、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复杂因素,而且这种选择并非一成不变的完美决策,而是随着时代演变权衡利弊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概念:京都(平安京)并非“易攻难守”。 地理上的“易.............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技术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古代的“当权者”,跟欧洲的国王、领主,日本的幕府将军、大名,他们的权力性质、统治模式以及所处的地理和社会环境都有显著差异。一、 统治模式的差异:.............
  • 回答
    日本人对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态度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对古代中国的尊敬与喜爱(“崇古”情结):日本人对古代中国的尊敬和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历史上对中国文化的深度吸收和借鉴。这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