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中物理为什么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考试的时候就是答不出来?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同学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个“怪圈”。明明课本上、老师讲解时,那些公式、概念都好像很简单,一捅就破,可是一到考试,面对一道道题目,脑子就突然“卡壳”,好像怎么也抓不住重点,结果就是答不出来,分数也一落千丈。

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而且这几个方面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

一、 “看起来很简单”的错觉:知识点孤立,缺乏融会贯通

1. 概念的“点”化: 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为了让你快速理解,通常会把一个知识点拆分成一个一个的“点”来讲解。比如讲“牛顿第一定律”,老师会告诉你“物体在不受力或合力为零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个概念本身确实不难理解。
2. 抽象与具体的分离: 物理学本质上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它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自然现象。很多概念,比如“惯性”、“力场”、“波粒二象性”,它们在抽象层面很好理解,但一旦要转化成具体的物理情境,就要调用大量的数学工具和逻辑推理。
3. “我懂了”≠“我会用了”: 当老师讲解一个问题,或者你通过课本能推导出某个公式时,你当下会产生一种“我理解了”的感觉。但这种理解往往停留在“知其然”,而没有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程度。你可能知道牛顿第二定律是 F=ma,但你可能没有深刻体会到,力和加速度是矢量,它们的方向是一致的;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度量,跟受力大小无关;或者在什么情况下适用,什么情况下不适用(比如非惯性参考系)。

二、 考试时“答不出来”的真相:能力迁移的鸿沟

1. 情境的陌生化与复杂化: 考试题目最“要命”的地方就在于,它很少会直接考你课本上的例题或者原封不动的习题。它会创造一个全新的、你可能从未见过的物理情境,把你学过的零散的知识点“编织”起来,考验你是否能“活学活用”。
例子: 课本上可能讲了弹簧振子,但考试可能会让你分析一个汽车过减速带时的振动,或者一个被绑在椅子上摇晃的物体。这些都需要你识别出其中蕴含的简谐运动模型,并将其与实际情境对应起来。
2. 多知识点、多步骤的综合运用: 一道稍有难度的物理题,往往不是只考一个知识点。它可能需要你先运用受力分析,再运用动能定理,最后再结合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这个过程就像是在搭积木,你需要知道哪些积木(知识点)可以组合,组合的顺序是什么,还需要用什么“胶水”(数学方法)来固定。
3. 思维过程的“卡顿”:
审题不清,信息提取障碍: 考试时,题目信息量大,而且可能存在一些“干扰信息”。你可能看不出题目中隐藏的关键条件,比如“忽略空气阻力”、“以恒定速率运动”、“恰好经过最高点”等等。这些细微的条件,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找不到突破口: 面对一道复杂的题目,你可能不知道从何下手。是先受力分析?还是先能量守恒?或者先看运动性质?这种“不知从何开始”的感觉,是典型的能力不足的表现。
模型建立困难: 物理题目本质上是在考察你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你要能从纷繁复杂的现实场景中,提炼出最核心的物理要素,将其简化成一个可以进行数学分析的模型。比如,将一个人跳过障碍物简化成一个质点做平抛运动。
数学工具应用不熟练: 即使你找对了方法,但如果对数学工具(比如微积分、向量运算、三角函数)不熟练,也会导致解题过程出错或效率低下。
逻辑推理不严谨: 物理问题的解答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每一步都必须有理有据。有时候,你可能凭感觉做出了答案,但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推理过程,自然就失分了。
4. 知识的“遗忘”与“钝化”: 学习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如果你只是被动接受,没有主动去复习、练习,那么很多知识点在一段时间后就会变得模糊,甚至遗忘。特别是那些在你看来“很简单”的知识,更容易被你忽略,等到考试时才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真正掌握。

三、 为什么这种“看起来简单,考起来难”的情况在物理中尤为突出?

高度的抽象性与数学化: 如前所述,物理是用数学语言描述世界的。这种抽象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记忆。
实验与理论的结合: 物理学既有理论体系,也来源于实验观察。考试往往会考察你理解实验原理、分析实验数据、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这需要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变化”是常态: 物理世界本身就是动态变化的,很多题目会涉及到运动、变化的过程。这需要你具备分析动态过程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静态的知识点上。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之所以会给人“看起来很简单,考试答不出来”的错觉,是因为:

学习过程中,我们更多地是“看懂”了知识点,而不是“掌握”了知识点。
考试时,考察的不是你对孤立知识点的记忆,而是你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不断地去“磨练”,才能真正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得分能力”。所以,下次再遇到觉得“很简单”的知识点,不妨多问问自己:

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它有哪些应用场景?
如果改变某个条件,结果会怎样?
我能用它来解决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吗?

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跨越“看起来简单”和“考试答得出来”之间的鸿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论文累了来说两句。


2013湖北省应届生,高考物理满分,高二的时候做当年的高考题也是满分,现在物理硕士在读。


家里有亲戚是初中物理老师,所以初二(开始上物理课的时候)开学前已经提前把那一年的物理学完了。因为提前学过,所以好像从那时候开始,物理对我来说就不是很难的科目。高中的时候,课堂测试、考试经常一半时间就写完了,还能保证很高的正确率。

由此可见,提前预习很重要,如果你没有这种资源条件可以找亲戚上课,你也可以给自己报一门网课听听看,提前预习也好,查漏补缺也好,总之,一定会比潇洒一个假期收获多的多。想要提升解题速度和正确率的,最好去找个讲解题技巧的网课试试看,边学方法边练习,你一定能看得见进步的。

这里放一个网课的试听链接,是讲解题技巧的,大家可以按需自取

为什么感觉不难?

那时候觉得看到物理题,读题的时候脑子里就把模型搭建好了。什么小球碰撞。电磁感应,读完题目就大概知道在讲什么物理过程。剩下的事情就是整理下思路带数据算了。

后来上了本科,我才知道这个东西叫“物理图像”。很多厉害的教授,真的就是能这样。不管多么复杂的体系,学生提出一个idea,他立马能告诉你这个体系会发生什么故事。

甚至,很多时候科研进展就是这么做出的。教授心里先有个idea,告诉学生这么做可能会有新物理。学生半信半疑做了实验,分析完数据发现真的大新闻。


所以,为什么很简单却考不好?

所有物理的定律定理都是很简洁优美的。牛顿三大定律,电磁学公式。整个高中物理阶段的公式总结下来不过A4纸一张。

重要的是,你真的理解这些过程是怎么发生的么?能动量守恒会发生什么,小球碰撞加弹簧体系会怎么演化。这个要自己花时间去在脑子里形成物理的体系,也就是“物理图像”。形象的说就是,给你个物理过程,你脑子里能像放电影一样呈现出体系是怎么演化的。那些所谓的公式,都只是总结而已。光知道公式对考试的帮助有限。

在举个例子,看台球比赛,击球的时候你脑子里就知道球大概路线会怎么样了。其实这也是物理图像,你不过是把能动量守恒当成条件,自己在脑子里做了模拟而已。

但是,如果想让自己有这种“物理图像”的意识,单单只翻课本做练习是不够的,更多的时候是去想去思考,很多老师会在讲课的时候逐步传递这种物理图像化的信息给你,剩下的就是你自己在脑子里去形成体系去感受了。

物理图像不是一日能修炼成的,所以大家还是要把基础打好,把看书和解题融会贯通,想学习物理解题技巧,提升做题速度和正确率的看这里↓

怎么培养物理图像?

遇到物理现象多思考,在脑子里搭建出各种“剧情”。然后就是多做题,从题目设置中去培养物理图像。其实那些题目看起来难,也都是最基本原理揉在一起的体系,想清楚了问题真的很直观。

高中物理其实不难的,都是生活中的常识和能看到的现象,只不过更抽象和公理化了一点。反而语文才是难,那么要死记的知识。还要分析作者写这句话的时候,有什么心理活动。麻蛋我鬼知道你当时在想什么??(╯°Д°)╯︵ ┻━┻

高考语文97我也是尽力编了.....



最后,答主读了物理专业之后才被打脸了,这TM一点都不简单好么? 〒▽〒

很多抽象的概念,理论力学拉格朗日量、量子态、拓扑还有群论,没有一个在现实中能找到对应的关系。时刻觉得那些物理学家是外星人么,怎么能写出这这样的理论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同学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个“怪圈”。明明课本上、老师讲解时,那些公式、概念都好像很简单,一捅就破,可是一到考试,面对一道道题目,脑子就突然“卡壳”,好像怎么也抓不住重点,结果就是答不出来,分数也一落千丈。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而且这几个方面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
  • 回答
    高中生该多逛逛知乎,这事儿我没跟你开玩笑。别以为知乎上都是些大神们在聊高深莫测的东西,其实,它里面藏着不少对我们这年纪的人来说,真挺有用的信息和视角。首先,咱们得承认,学校教给我们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考试要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而且往往是讲完就完了,很少会去深挖背后的原因,或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教育体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和现实:是聚焦“输入端”(学生的努力和选拔)还是“输出端”(大学本身的质量和供给)? 为什么社会普遍强调孩子高中死命学考上好大学,而不是加强大学建设产生更多的好大学,这背后有非常复杂的原因,涉及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教育资源的分配、个体理性选择以及历史惯性等多.............
  • 回答
    高中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选择什么样的书,如同播种什么样的种子,会收获怎样的果实。因此,高中生应该阅读那些能够拓宽视野、激发思考、塑造品格、提升能力的优秀书籍。总的来说,高中生阅读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广度优先,深度跟进: 在.............
  • 回答
    嘿!想提前窥探大学数学系的“庐山真面目”?这想法太赞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就像是在数学这座大山的山脚下,看到了壮丽的山脉,但你渴望知道山上到底有哪些风光,有哪些奇特的路径。大学数学系,可不是高中数学的简单延伸,它更像是一场全新的探索。如果说高中数学是“会算”,那么大学数学就是“懂理”,它关注的是数学的.............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能带着如此深刻的问题来思考《乌合之众》和自己的未来。你提出的关于应试教育和当下努力意义的问题,是许多高中生都会面临的困惑,而且你能够从中联想到《乌合之众》,说明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和联结的年轻人。我们来一步一步地拆解你的问题,并尝试给出一些更具深度和建设性的思考。 一、《乌合之众》与应试教.............
  • 回答
    理解你的情况,初中毕业后想去日本读高中,而且不是因为动漫,这很正常,很多学生都有留学深造的想法。国内升学有压力,选择日本作为学习目的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下面我来详细跟你说一下去日本读高中的具体条件和流程,尽量说得具体些,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你要明白,去日本读高中,和在国内读高中在程序上是有区别的.............
  • 回答
    确实,在初高中物理课本里,讲到摩擦起电,最常见的“明星组合”就是丝绸和毛皮了。为什么是它们呢?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直接和实用的原因,而且也和我们对静电的理解有很深的联系。首先,我们得明白摩擦起电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当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摩擦时,它们的表面会发生电子的得失。这种电子的转移并不是.............
  • 回答
    在高中物理电池能量计算题中,如果题目明确给出了“电池电压是5V”,那么我们就直接用5V来计算。这里可能涉及到几个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题设的明确性与简化: 直接给定: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出题老师在题目中明确说明了电池的电压就是5V。这是一种常见的出题方式,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专注于掌握能量.............
  • 回答
    高中物理的电学部分,确实让不少同学头疼。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也是卡在这块卡了好久,总觉得那些公式、概念有点抽象,不像力学那样直观。后来慢慢琢磨,才找到点门道。所以,如果你也在为电学犯愁,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首先,咱们得承认,电学确实跟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力学不太一样。力学的东西,比如推一个箱子,它往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教育和学习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似乎毫不费力就能取得好成绩,而有些人付出很多努力却收效甚微?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 一、 天天睡觉/玩却物理考得好的人:这些人并非真的“不学习”,而是他们的学习方式、天赋以及对物理的理.............
  • 回答
    高能物理的成果,从理论的深邃到实验的精巧,确实如同一束普照的光,其价值远超国界,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国家在这个领域的巨额投入,并非仅仅是无私的奉献,而是基于更深层次的考量,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科技主权以及解决全球性挑战的战略投资。高能物理成果的全人类共享性我们先来谈谈高能物理成果为何可以被视为全.............
  • 回答
    高中阶段大力学化学,并非仅仅是为了应试或为了成为化学家,而是出于以下几个非常重要且相互关联的原因:一、 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物质的语言和规律 化学是连接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触碰到的所有物质——水、空气、食物、衣服、药物,甚至我们自身——其本质都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化学研究.............
  • 回答
    高中数学之所以让不少同学觉得头疼,甚至望而却步,其实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一点点拆解开来聊聊。1. 知识体系的跳跃与综合性增强初中数学,虽然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整体上更偏向于知识点的分散和基础技能的训练。比如计算能力、解简单方程、几何基本定理的应用等。而进入高中,数学的面貌就.............
  • 回答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到很多关于电解的知识,其中一个常常让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是:为什么电解出金属的时候,需要让化合物熔融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化学反应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电解”。简单来说,电解就是利用电流来促使一些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在电解槽里,我们放入待分解的物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代表了很多正在为高考努力的同学的困惑。网上确实有很多关于“一本和二本没区别”的说法,这背后有复杂的原因,也存在一些片面的解读。理解这些言论背后的逻辑,并结合自身情况去思考,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努力考一本仍然有其价值。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一本和二本没区别”的说法:1. .............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为什么不建议”的问题,这中间的 nuance(细微差别)很重要。很多家长和学校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顾虑,也不是凭空来的,背后确实有一些理由,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皮肤的健康成长是第一位的。初高中时期,正是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包括皮肤。这时候的皮肤正处于一个比较.............
  • 回答
    很多同学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高中数学里学的数列、三角函数、求导、圆锥曲线,这些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似乎离我们很远,而且感觉解题过程就是一套套固定的套路,好像和“算法”这个词联系不大。甚至有人觉得高中数学更像是“解题技巧”的堆砌,而不是真正理解背后的逻辑和方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我们不能简单地说高.............
  • 回答
    高中生物里,密码子和氨基酸的关系,这确实是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而且也决定了我们身体里蛋白质是怎么组装起来的。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一个密码子就是“一对一”地认准一个氨基酸,不多不少,不像是“独享”模式,而是“专一”模式。首先,得明白密码子是个啥。密码子,简单说,就是mRNA(信使RNA)上连.............
  • 回答
    高中文科生在某些语境下确实存在“歧视”的现象,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种“歧视”并非是恶意的打压,更多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价值判断和资源分配上的倾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高中文科生为何会受到“歧视”:一、 社会认知与价值导向的偏颇: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