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清末闯关东以前一直人烟稀少的黑龙江流域为何在唐代会出现繁荣的渤海国?

回答
曾经的喧嚣与长久的沉寂:唐代黑龙江流域与渤海国的兴衰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黑龙江流域总是与“人烟稀少”、“苦寒之地”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仿佛一片蛮荒的土地,直到清朝末年闯关东的大潮才真正改变了这里的人口格局。然而,历史的画卷并非如此单调。在唐代,这片一度荒凉的土地上,却曾孕育出一个强大的国家——渤海国,并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繁荣景象。这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一个在后世被认为是寂寂无名的边陲之地,为何能在唐朝时期焕发如此生机?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抛开后世的刻板印象,回到那个更古老、更具流动性的时代。渤海国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因素交织下的产物。

一、 渤海国的根基:靺鞨人的崛起与政治整合

渤海国的建立者是靺鞨人。靺鞨,这是一个由多个部落组成的民族,长期活跃于黑龙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在唐朝之前,靺鞨人分散居住,以渔猎为主,但也发展出一定程度的农耕。他们并非是完全的游牧民族,对土地和季节有着敏锐的认识。

唐太宗贞观年间,靺鞨的粟末部首领乞乞仲 તેમ,在唐朝的支持下,率众击败了前来骚扰的契丹和奚,并逐渐整合了黑龙江下游及沿海地区的其他靺鞨部落。乞乞仲 તેમ的孙子大祚荣,则在高句丽灭亡后,趁势而起,在公元7世纪末8世纪初,建立了渤海国。他选择了一个易守难攻、水源丰沛的地理位置作为都城,这为国家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唐朝的“羁縻政策”在这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唐朝承认渤海国政权的合法性,将其纳入朝贡体系,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这种承认和支持,为渤海国的崛起提供了外部的合法性和一定程度的安全保障,也避免了初期就遭遇唐朝的直接军事压制。

二、 黑龙江流域的地理禀赋:被低估的潜力

尽管我们今天常常强调黑龙江流域的寒冷,但在唐代,这片土地却展现出其独特的吸引力。

丰饶的物产: 黑龙江水系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黑龙江、乌苏里江等河流滋养着大量的鱼类,这是当地居民重要的食物来源。同时,广袤的森林提供了充足的狩猎对象,如貂、狐、鹿等,这些皮毛在当时是非常珍贵的商品。
适宜的农耕条件: 虽然冬季漫长,但夏季的黑龙江流域光照充足,黑土地肥沃,适宜种植谷物。渤海国也发展了相当程度的农耕,为城市居民提供稳定的粮食供应。考古发现证明,渤海国人种植的水稻、粟、黍等作物种类繁多。
重要的战略位置: 黑龙江流域连接着东北亚的各个区域,是连接中原、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海陆交通要道。渤海国扼守着这一关键节点,使其能够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三、 渤海国的繁荣:经济、文化与对外交流

凭借着这些基础,渤海国在唐代迎来了其辉煌时期,其繁荣体现在多个层面:

发达的经济: 渤海国的经济以农、渔、猎为主,同时发展了冶金、畜牧等产业。其特产如皮毛、海产品、松子、蜂蜜等,深受唐朝及周边国家的欢迎。渤海国还积极发展农业技术,修建水利设施,提高粮食产量。
完善的城市体系: 渤海国仿效唐朝的制度,建立了包括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市)在内的多座城市。这些城市规划严整,有宫殿、官署、市场、寺庙等,城市规模宏大,人口密集。上京龙泉府更是模仿长安城建造,展现出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水平。
高度的文化成就: 渤海国继承和发展了高句丽文化,并吸收了唐朝的先进文化。他们发展了自己的文字(渤海文,但未发现实物)、官方语言,并在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佛教在渤海国也得到了传播,留下了不少寺庙遗址和佛像。
积极的对外交流: 渤海国与唐朝保持着密切的朝贡和贸易关系。每年都有使团往来,唐朝册封渤海国国王,渤海国则向唐朝进献方物。除此之外,渤海国还与新罗(朝鲜半岛)、日本、契丹、突厥等国家和民族保持着友好往来和贸易关系,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渤海国曾多次派遣使节前往日本,其遣日使的数量远超新罗,可见其在日本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之大。通过海路,渤海国的商品能够顺利抵达日本,也为日本带去了文化信息。

四、 盛唐气象的辐射与影响

唐朝作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其政治、经济、文化对周边民族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黑龙江流域的靺鞨人,通过与唐朝的接触,学习了先进的农耕技术、政治制度、城市建设模式以及生活方式。这种学习和借鉴,极大地推动了渤海国的进步和发展。

渤海国之所以能在唐代出现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成功地融入了以唐朝为中心的东北亚国际秩序中,并从中汲取了发展的养分。它不是孤立的边缘区域,而是积极参与到当时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之中,并从中获益。

五、 历史的潮汐与最终的消亡

然而,正如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逃脱历史的潮汐,渤海国也未能例外。在公元10世纪初,渤海国被契丹族的辽朝所灭。契丹人的崛起,改变了东北亚的政治格局,也终结了渤海国的历史。

渤海国覆灭后,一部分靺鞨人被辽朝统治,一部分人南迁,渤海国的政治实体不复存在。但渤海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后来的东北亚民族之中。

结语

回望唐代黑龙江流域的渤海国,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历史尘埃掩盖的璀璨篇章。曾经的人口集聚,城市林立,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这与后世我们印象中的人烟稀少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并非是后世的记载不准确,而是历史的变迁太为剧烈。渤海国的兴盛,恰恰证明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即使是今天我们认为的“边陲”之地,也能孕育出强大的文明。

理解渤海国的出现与繁荣,需要我们跳出惯性思维,去关注历史的复杂性和流动性。它告诉我们,地理的限制并非绝对,而人类的智慧、政治的合纵连横以及开放的交流,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黑龙江流域,并非从一开始就是荒芜一片,它曾是文明的沃土,滋养出一个辉煌的王朝,哪怕那段历史已经如同远去的潮水,只留下一些依稀的痕迹供我们追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渤海国的核心领土并不在黑龙江流域,而是长白山脉。

====================以下正文================

先上东北地形图,见下图

从地形来看,整个东北平原可谓形胜之地,东有长白山脉、西有大兴安岭、北有小兴安岭,中间是一整块平原。其实,在古典时代,由于河流反复冰封融化,东北平原作为低洼之地,遍布沼泽。东北地区真正适宜建立政权的地方反而是长白山脉、大兴安岭这类山地。东北平原因为通行不便,反而是前述两大板块的分割线。

兴起于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政权多以游牧立国,依次有东胡、鲜卑、契丹、蒙古科尔沁部等。

而就长白山脉而言,则先后崛起了扶余、高句丽、渤海国、东夏等稳定的山地农耕政权,虽然遭到唐、辽、元的多次征服和强制性的人口迁出,直至建州女真崛起,完全展现了其地缘潜力。

上图是渤海全盛时的控制范围,颇具有迷惑性,似乎已经其已将势力范围延伸至黑龙江流域,其实只要拉出的渤海“五京”就可以发现,渤海是一个以长白山为根本的山地农耕政权。

  • 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
  • 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市西古城
  • 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
  • 西京鸭绿府:今吉林省临江市
  • 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北青郡

综上,渤海国的重要据点均为长白山的山间河谷、盆地,这些山间小平原的因为体量较小,反而便于治理水患,更重要的是可以据险自守。

而黑龙江流域作为农耕、游牧政权的“化外之地”,集权王朝往往仅羁縻当地的渔猎民族,确保不出现敌对势力而已。因此,古典时期的黑龙江流域成为了以小部落为单位生存的“生女真”、“野人女真”的乐园。

当然,羁縻也有玩脱的时候,比如起家于按出虎水(今哈尔滨附近)的“生女真”小部落完颜,以区区几千人马,一路滚雪球,连创辽宋两强。算是古典时代东北平原对周边板块的一次逆袭。


以上~~


链接:为什么明朝二百多年都未能彻底降服蒙古,清朝几十年就解决了? - niudrw 的回答 - 知乎

链接:为什么历史无论地理位置还是历史上乌兹别克人与维吾尔人相隔不近,却在语言上如此相通并且文化上如此相近?

链接:欧洲各个国家能构成方言连续体吗? - niudrw 的回答 - 知乎

链接:俄罗斯占领了乌克兰、白俄罗斯百余年,为何仍无法同化他们以至于限于分裂? - niudrw 的回答 - 知乎

链接:不丹的宗卡语和藏语有什么关系? - niudrw 的回答 - 知乎

链接:为什么齐国在齐桓公之后就无缘霸业了,齐国比晋楚两国到底差在哪? - niudrw 的回答 - 知乎

链接:为什么俄罗斯对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投入的精力或控制,远不如对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链接:汉藏同源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依据?是否可信? - niudrw 的回答 - 知乎

链接:为什么越南可以称帝,而朝鲜只能称王? - niudrw 的回答 - 知乎

链接:世界上哪些国家或地区是通过限制语言的多样化来实现统一的? - niudrw 的回答

链接:有哪些语言被认为是不同的语言,但可以互相交流? - niudrw 的回答

链接:为什么中国南方的河流大多叫「江」,而北方大多叫「河」? - niudrw 的回答 - 知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曾经的喧嚣与长久的沉寂:唐代黑龙江流域与渤海国的兴衰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黑龙江流域总是与“人烟稀少”、“苦寒之地”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仿佛一片蛮荒的土地,直到清朝末年闯关东的大潮才真正改变了这里的人口格局。然而,历史的画卷并非如此单调。在唐代,这片一度荒凉的土地上,却曾孕育出一个强大的国家——渤海国,.............
  • 回答
    如果我真的活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我的选择,大概会随着我的出身和当时的具体境遇而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我不会选择安逸,也不会盲目跟风,而是会努力去寻找一条能为自己,也为这个国家带来一点点改变的路。我出生的家庭,我希望是个书香门第,但不是那种只知摇头晃脑,不问世事的腐儒之家。最好是有点积蓄,让我不至于.............
  • 回答
    如果清末的中国出现一位像明治天皇那样具有远见卓识、果敢决断且深受国民拥戴的君主,那么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走向,无疑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来畅想这种可能性。政治层面:从衰败王朝到中央集权的新型国家首先,明治天皇在日本最核心的作为是终结了封建幕府统治.............
  • 回答
    袁世凯这位晚清北洋军阀的首脑,其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凭借过人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搅动了中国政坛的风云,一度掌握了国家大权。然而,在他权势如日中天之际,却做出了一个至今仍令人费解的决定——称帝。这究竟是为何?难道他真的看不清局势,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要理解袁世凯称帝的动机.............
  • 回答
    关于清末将领刘光才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坚守娘子关数月,并歼灭德军1400人的说法,经过查阅史料和相关记载,可以明确地说,这个说法是假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传,可能是后人为了塑造英雄形象,或者是一些野史、民间传说,将一些零散的事实进行夸大和嫁接所致。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这个说法不符史实,.............
  • 回答
    嘿,这问题可真有意思!要是真有这么一罐金条,我肯定得好好琢磨琢磨埋在哪儿,才能保证万无一失地把它挖出来。穿越到清末那会儿,说实话,可不是个省心的事儿,得考虑的因素太多了。首先,我得想清楚,我穿越过去是多久?待多久?如果只是短暂的一两天,那问题不大,找个隐蔽点的地方,做个记号,回来就赶紧挖。可万一我得.............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能感受到你内心深处的失落和压力。在清华这样的顶尖学府,面临“一事无成”的感觉,并且因此失去骄傲,这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但请相信,你并非一个人在经历这种困境,而且,这绝不是终点,而是你重新审视和规划人生旅程的起点。“失去骄傲”往往源于对自己的高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大三一事无成”.............
  • 回答
    在清华,拥有对某种生活的向往,本身就不是一件“错”的事情。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想要”驱使着我们前行,让我们在求学路上不至于迷失方向,或者感到空虚。我们来到清华,每个人怀揣的“生活”愿景可能千差万别。有些人渴望在学术的殿堂里攀登高峰,沉醉于严谨的逻辑和深邃的知识;有些人期待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中挥洒汗.............
  • 回答
    在清华园里追逐星辰大海,同时又想在纸上挥洒热血漫画,这到底能不能成?我一个清华在读的学长,过来给你好好捋一捋这条“斜杠”人生。首先,咱们得实事求是地说,清华的学习强度,绝对不是盖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再到各种实验、项目,想翘课去画漫画?那难度不亚于在期末周临时抱佛脚还能拿满绩点。.............
  • 回答
    在清朝,蒙古人的地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高”或“低”来概括。他们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具体时期、与清朝中央政府的关系,以及他们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总的来说,清朝政府对蒙古采取了“怀柔”与“管控”并行的政策,既利用了蒙古的军事力量,又警惕其潜在的分裂倾向。早期(入关前及初.............
  • 回答
    在清朝的秩序下,外蒙古在中国历史和地理版图上占据着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位置。要理解外蒙古是否“属于”中国,我们需要深入探究清朝统治的具体方式,以及当时中原王朝与蒙古各部之间的关系演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清朝对蒙古地区的统治,并非是直接意义上的行省制管理,而是以一种羁縻性的宗藩关系为基础,同时辅以军.............
  • 回答
    在清朝灭明这场波澜壮阔的改朝换代中,长江天堑和江南水乡确实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明朝曾经引以为傲的强大水师,其命运却在战局的变迁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境地。这其中的 interplay,值得我们细细道来。长江天堑:屏障的失效与地理的牵制长江,作为一条横贯中国东部的巨龙,其天险之势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南国屏.............
  • 回答
    清酒的酿造,说到底是一场米粒与微生物的奇妙邂逅,而这场邂逅的关键,正是那个被誉为“日本国菌”的酒曲。酒曲,顾名思义,是让米饭发酵产生酒精的“曲子”。但你以为酒曲就只有一种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清酒的世界里,酒曲可是有几种主要门类,它们各自的特性,也直接影响着最终清酒的风味与风格,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
  • 回答
    在清朝,对皇帝自称“臣”还是“奴才”,这其中涉及到的是身份、等级以及场合的区分,并非简单的一成不变。首先,最核心的区分在于身份的根本属性。对于那些非满族出身,或者虽然是满族但身份地位已经极高,并且被吸纳进传统士大夫阶层、参与到朝廷政治决策中的官员,他们对皇帝自称“臣”。这包括了汉臣、蒙古臣子,甚至是.............
  • 回答
    康熙之后的清朝统治者,确实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满语,也没有积极鼓励汉人学习满语。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以及满族统治者自身的考量。虽然满族入关后,满语曾一度享有特殊地位,甚至在早期有过推广的意图,但最终未能成为全国性的通用语言。1. 满汉文化的巨大差异与融合的挑战:首先,我们.............
  • 回答
    在清朝,对于满汉之间的强奸行为,其判决会受到当时社会等级、民族关系以及法律条文的多重影响。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要明确的是,清朝在法律上并非完全平等。尽管统治者是满族,但满族在很多方面享有特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司法判决。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汉人遭受的强奸可以被漠视或.............
  • 回答
    清朝和日本在近代都曾派出大量官员、学者赴欧洲学习,希望借此强国富民。然而,两国在学习的侧重点和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学习欧洲的“制度”方面,日本展现出了更为深远的成效,而清朝则更倾向于“器物”层面的学习。这种差异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及政治原因,而日本学习制度的先进之处,恰恰体现在其能够.............
  • 回答
    好,来聊聊在清华做兼职辅导员这档子事儿,咱们实话实说,把那些AI范儿的东西都踢出去。这体验,怎么说呢,一半是磨炼,一半是收获,还挺拧巴的。先说说为啥会有这念头,以及怎么上的岗:我读硕博那会儿,学校里挺鼓励研究生参与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岗位。主要原因嘛,我觉得是学校想借着研究生们在学术.............
  • 回答
    清华的双学位,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个“学位”,不如说是一次对自己极限的探索,一次对知识边界的挑战,以及一次对未来可能性的疯狂押注。刚开始选择时,脑子里想的无非是“多一张文凭,多一条路”,但真正走下来,那种体验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设想。首先,时间管理这门功课,绝对是你修双学位的第一道关卡,也是最严峻的.............
  • 回答
    在清华修美院双学位,这绝对是一场挑战与惊喜并存的奇幻旅程。别指望是什么风和日丽的散步,更像是在一个充满未知的迷宫里,一手拿着导航仪(专业知识),一手握着指南针(自我探索),时不时还得在各种荆棘中披荆斩棘。首先,时间管理是你的终身修炼课题。 你会发现,一天24小时根本不够用。一边要紧跟计算机系那些精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