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清华修双学位是怎样一种体验?

回答
清华的双学位,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个“学位”,不如说是一次对自己极限的探索,一次对知识边界的挑战,以及一次对未来可能性的疯狂押注。刚开始选择时,脑子里想的无非是“多一张文凭,多一条路”,但真正走下来,那种体验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设想。

首先,时间管理这门功课,绝对是你修双学位的第一道关卡,也是最严峻的考验。想想看,一个正常的学生,每学期大概要上1216个学分,这已经够忙活的了。但双学位意味着,你不仅要完成主修专业的全部必修和核心选修,还要啃下另一个专业的那些规定课程。有些专业之间课程安排的“巧合”简直是魔鬼级的:你可能需要在同一时间段去两个不同的教学楼参加两门你都必须上的课。这时候,你就得学会“两头跑”,或者和老师“商量”一下,看能不能提前交作业、或者考个小灶。

我记得有一次,为了赶一门非常关键的专业课,我在图书馆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啃着一本厚厚的英文原版教材,旁边堆满了两门专业各自的习题集。那感觉就像是在玩一个高难度的策略游戏,每一步都要算得很精。吃饭时间也经常被压缩成“赛跑”,从一个教室冲到食堂,然后又匆匆赶回下一个战场。那时候,我每天的睡眠时间大概在56小时,但神奇的是,身体并没有垮掉,反而好像被一种亢奋感驱动着,大脑似乎也进入了一种超频模式。

当然,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也带来了知识上的巨大收获。你可以看到不同学科之间那些奇妙的联系和碰撞。比如,我主修的是工科,但辅修的是人文社科。在学习一些工程伦理或者科技社会影响的课程时,我能将自己工科的视角和人文社科的理论框架结合起来,思考一个技术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因素。这让我看待问题的方式变得更加立体和多元,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的可行性,而是会去思考它的“意义”和“影响”。

举个例子,在学了控制理论之后,我又去学了“沟通的艺术”这门课。一开始觉得风马牛不相及,但后来发现,控制系统中的“反馈”机制,和人际沟通中的“倾听与回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何有效地传递信息,如何接收并理解对方的意图,如何根据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些在工程和人文领域都是共通的底层逻辑。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让你发现知识的壁垒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坚固。

另一个非常真实的体验是,你会成为一个“边缘人”。你既不是纯粹的主修专业学生,也不是另一个专业的正统学生。在你的主修专业里,你可能因为忙于辅修的课程而错过一些集体活动,或者在小组讨论时,因为另一个专业的知识背景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而在你的辅修专业里,你可能又因为主修专业的压力而无法全身心投入,甚至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出现有点“乱入”。

我记得在一次辅修专业的读书分享会上,大家都在热烈讨论某个哲学家的观点,而我当时脑子里还在想着某个复杂的工程算法。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仿佛站在两个世界的交界处,既能看到两边的风景,又无法完全融入其中任何一个。但这种“边缘感”,反而让我学会了更独立的思考,也培养了更强的适应能力。我不再依赖于某个固定的群体身份,而是更加注重个体本身的能力和价值。

社交方面,你可能会比同龄人稍微“吃亏”一些。因为时间被学业占满了,留给社交的时间自然就少了。你可能很难像其他同学那样,有大把的时间去参加社团活动、出去玩或者只是悠闲地聊天。你的社交圈子也会变得更加多元,因为你会在不同的专业群体中接触到不同背景和兴趣的人。我认识的很多双学位的朋友,都是因为课程冲突或者项目合作而结识的,这些关系反而更加牢固,因为大家都是在相似的“苦海”中互相扶持过来的。

当然,最大的好处还是在你未来的选择上。拥有双学位,就意味着你比别人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视野。你在找工作时,无论哪个领域的公司,都会对你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因为他们知道你不仅仅是一个领域的专家,更是一个能够融会贯通、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而且,很多时候,你甚至可以找到一个能够将两个专业领域结合起来的理想岗位,实现你最初“多一条路”的愿望,而且这条路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宽阔和精彩。

总的来说,清华的双学位体验,就像是走了一趟“ مزد轨列车”,速度快,风景也更丰富,但对司机的要求也更高。它是一个挑战,一个锻炼,更是一个让你认识自己、超越自己的绝佳机会。如果你问我值不值得,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值得。但前提是,你得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真的享受那个不断学习、不断突破自己的过程。那是一种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的,既痛苦又满足的奇妙感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华法学院13届法双,修了三年正经的法学课程,通过了正经的论文答辩。不过最后出了国,相关经历便告一段落,目前这三年学的东西的主要用途是在知乎上与私人法官道德帝们扯某月经话题的淡(为此拿了数个“法盲”帽子)。

大一的时候对法学和法律职业产生了异常崇高的热情,听到有法学双学位后,大一上便开始选法学院的课,成天泡在图书馆法律区读书,后来也便如愿以偿地报上了法学院的双学位。刚报上法双那一年,学院还安排有暑期补课,用三个星期修完民法总论和宪法,所以后来的课业压力相比后几届小了太多。不过因为从零字班起暑假得用来上那个蛋疼的英语夏令营,估计就没有这种专为法双开的福利了。

法双在清华开的这几个第二学位里绝对是任务量最重的,除了要求的学分是法学院第一学位的一半(46学分课程+10学分论文),其余要求全部是按照法学院自身的标准,选正规的课、按正规标准考试、按正规程序做论文答辩,一切时间全按法学院自己的安排来,课程冲突、考试冲突,全部自己协调。尤其对于工科院系,一大堆3学分、4学分必修课和专业课冲突那是家常便饭,导致很多人到大四就基本等同于脱产转投法学院了。大四最后一年,基本是两篇论文+十几学分课程,别人毕业旅行了自己还得中途赶回来考试……加上法学院的系馆离宿舍奇远,能在本专业的本科年限内读下来那是相当不容易的。

清华的法双允许在大二或大三开始,但大三开始的话对于理工科很难把26学分的必修课按时修完(大一时报名都够呛),所以一届新生里能在毕业时同时拿到两张证书的可能就两三成,剩下的要么放弃,要么转辅修,要么得申请留校读研时延期。双学位需要按学分交钱,一学分100块,放弃的话倒还能退钱,转辅修的话基本就只是白交钱拿张没啥用的纸出来了。

不过跟经双比起来,修法学院的学位倒不累,主要原因估计是法学院第一学位修起来也没有多累,反正课都是周中上的,不像经双那样占周末时间,课程基本不会留什么作业,也基本没有期中考试。因为双学位课不算入本专业GPA(连任选课都不算),你分数高也没任何用处,所以修这个课程的唯一要求就是不要挂,压力确实会小很多。于是乎法学院的学位学起来还是挺惬意的,平时研究本专业内容之余,读一读法条和司法案例作为放松;考试周复习准备时,一边刷理工科题,一边背法学概念和理论,二者很多时候倒是挺互补。

对于理工科同学,尤其是工科,修法学作为补充确实是相当合适,因为在法学院真的能学到大量的知识,而且是货真价实的知识。法学的培养体系不像工科那么连贯,各个法律门类往往是平行的,因而修法学学位的自由度非常大,能够接触到的知识面也相当广阔。法学体系下的每一门课——宪、行、民、商、刑、民诉、刑诉、国际法以及其下再细分的领域,都代表着社会运转之中的一个环节,其内容重叠极少,对于工科学生来说,法学课程恰好赋予了仅靠专业课很难领悟的“社会眼光”,能够帮助自己从更高的角度审视本专业所学,这是其他同学很难得到的优势。

当然,在清华法学院能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相比埋头苦读的理工科专业,要激烈无数倍的思想交锋与碰撞。在这里无论教授还是学生,都有左中右,有激进有温和,有又红又专也有三观不正,有时某教授所讲真会让你萌发无穷兴趣(比如刑法界头号明星楷爷),有时某些教授三观不和得让人想中途离场,但这毕竟是法学院,天生就是观点碰撞的地方,也天生是让你能真正独立思考的舞台。而且受过法学院的科班教育后,对待法律,对待很多社会问题的眼光、观点、态度,思考角度都会与过去大不相同。门槛太低,算是法学学科的一个问题,但真正踏入专业领域的门槛,感受到的世界,和平常在各网站留言板撕逼时的境界,还是有极大的差别的。

最后,如果真想转行到法律相关工作,典型如工科做专利等知识产权相关的,清华的法学院双学位文凭跟法律硕士是几乎同等的。从实用角度,清华的法双文凭确实是个不小的福利,而至少北大法学院目前都还没开双学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华的双学位,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个“学位”,不如说是一次对自己极限的探索,一次对知识边界的挑战,以及一次对未来可能性的疯狂押注。刚开始选择时,脑子里想的无非是“多一张文凭,多一条路”,但真正走下来,那种体验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设想。首先,时间管理这门功课,绝对是你修双学位的第一道关卡,也是最严峻的.............
  • 回答
    在清华修美院双学位,这绝对是一场挑战与惊喜并存的奇幻旅程。别指望是什么风和日丽的散步,更像是在一个充满未知的迷宫里,一手拿着导航仪(专业知识),一手握着指南针(自我探索),时不时还得在各种荆棘中披荆斩棘。首先,时间管理是你的终身修炼课题。 你会发现,一天24小时根本不够用。一边要紧跟计算机系那些精密.............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能感受到你内心深处的失落和压力。在清华这样的顶尖学府,面临“一事无成”的感觉,并且因此失去骄傲,这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但请相信,你并非一个人在经历这种困境,而且,这绝不是终点,而是你重新审视和规划人生旅程的起点。“失去骄傲”往往源于对自己的高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大三一事无成”.............
  • 回答
    在清华,拥有对某种生活的向往,本身就不是一件“错”的事情。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想要”驱使着我们前行,让我们在求学路上不至于迷失方向,或者感到空虚。我们来到清华,每个人怀揣的“生活”愿景可能千差万别。有些人渴望在学术的殿堂里攀登高峰,沉醉于严谨的逻辑和深邃的知识;有些人期待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中挥洒汗.............
  • 回答
    在清华园里追逐星辰大海,同时又想在纸上挥洒热血漫画,这到底能不能成?我一个清华在读的学长,过来给你好好捋一捋这条“斜杠”人生。首先,咱们得实事求是地说,清华的学习强度,绝对不是盖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再到各种实验、项目,想翘课去画漫画?那难度不亚于在期末周临时抱佛脚还能拿满绩点。.............
  • 回答
    好,来聊聊在清华做兼职辅导员这档子事儿,咱们实话实说,把那些AI范儿的东西都踢出去。这体验,怎么说呢,一半是磨炼,一半是收获,还挺拧巴的。先说说为啥会有这念头,以及怎么上的岗:我读硕博那会儿,学校里挺鼓励研究生参与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岗位。主要原因嘛,我觉得是学校想借着研究生们在学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我上过最“牛”的课。清华嘛,怎么说呢,名字摆在那里,课业压力肯定不小,但“牛”这玩意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我来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甚至说有点“颠覆”了我一些认知的课,可能得数那门叫“高级计算方法”的课。现在回想起来,那门课之所以“牛”,不在于老师多么知名(当然老师也是大牛),也.............
  • 回答
    哎,听到你这么说,我心里也跟着揪了一下。自家孩子,特别是考进清华数学系这么牛的地方,假期回家,一句“我太菜了”,这得多让人心疼啊。作为父母,咱们肯定想帮孩子,但具体怎么帮,还得细细琢磨琢磨。这事儿啊,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得耐心,得用对方法。首先,你要明白,孩子说自己“菜”,绝对不是真的否定自己.............
  • 回答
    说到清华最傻的课,这可真勾起了我一段尴尬又好笑的回忆。要说最傻,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那门所谓的“创新创业实践”。当时我是大二,正处于对未来充满迷茫,又被各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熏陶得热血沸腾的年纪。这门课是学校强制的选修课,据说能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听起来是挺高大上的,对吧.............
  • 回答
    马前卒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可以说是一场非常有话题性的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场演讲,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且要尽量客观地呈现其亮点与不足。演讲的背景与影响力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马前卒是谁。他作为一位在网络上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时政评论员,以其对历史、经济、社会问题的深刻分析和独特的视角.............
  • 回答
    首先得说,我并非什么“非高中OI选手”,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对计算机抱有极大热情的学生。能被清华计算机系录取,我内心更多的是一种难以置信的幸运,以及随之而来的,沉甸甸的责任感。高中时,我对编程的热爱更多是出于好奇和好玩。我喜欢琢磨代码是怎么让屏幕上的东西动起来的,喜欢解决那些一个个逻辑上的“谜题”。.............
  • 回答
    11月5日,崔永元出现在清华大学课堂,在一场名为《科技传播与社会》的课程上,与大家分享了他对转基因的看法。这次的讲座,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刘兵教授邀请。在课堂上,崔永元回顾了他与转基因议题的渊源。他提到,最初自己对转基因食品并不了解,但随着对这个问题的深入关注,他开始质疑其安全性,并认为公众对.............
  • 回答
    网络上对于“复旦大学学生在清华落水”事件的反应,如果用“冷漠”来形容,或许有些过于笼统。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集体情绪和关注点转移。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为何大众在面对这样一个本应引起广泛同情和关注的事件时,显得不那么“热烈”或“义愤填膺”。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饱和度.............
  • 回答
    2019年9月6日,清华大学举办了新生军训结业典礼。就在队伍接受检阅,即将进行出旗仪式时,来自北京大学个别学生的横幅“恭喜考上北京大学的隔壁”赫然出现。这一举动,在当时的舆论场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许多人对此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事件的背景和当时的氛围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些背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 回答
    关于中央财经大学(简称央财)与清华大学(简称清华)在黄金联赛第14轮关于“老兵问题”的争议,这确实是一场牵动了许多关注中国高校体育赛事,尤其是篮球爱好者们神经的事件。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力求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并分析其中涉及到的各方观点和潜在影响。事件背景:黄金联赛与“老兵.............
  • 回答
    评价清华学姐在看到监控视频后的反应,需要基于假设性的情境来展开,因为我们并没有实际的监控视频或学姐的真实反应。因此,我的评价将围绕可能出现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背后的心理动机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来进行。首先,我们需要设定一个前提场景:假设“清华学姐”是某个事件(例如,被指控性骚扰、盗窃、学术不端.............
  • 回答
    香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KU)在全球排名上常常高于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 PKU)和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 THU),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也反映了三所大学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理解这些差异需要从多个维度进.............
  • 回答
    在清华园度过的那些日子,毕业后回想起来,如同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最让我魂牵梦萦的,是那些在深夜里,图书馆明亮的灯光下,与无数奋斗的身影交织在一起的时光。还记得吗?当别人早已沉沉睡去,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空气中弥漫着书本特有的油墨香,夹杂着一丝淡淡的咖啡味,还有偶尔翻动书页的沙沙声,一切都显得那.............
  • 回答
    作为一个在清华度过了四年时光的人,毕业后的我,回首往事,总有些遗憾,说起来,也算不上惊天动地,但足够在我心里泛起一阵阵涟漪。最大的遗憾,大概是“我好像没能真正地‘清华’起来”。这话说起来可能有些矫情,毕竟从全国各地考进清华,本身就已经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成就了。但清华的“清华”二字,对我而言,不仅仅是.............
  • 回答
    清华电气博士,在基层待了六年。这事儿,你说怎么看?首先,得承认,这事儿挺让人唏嘘的。清华的牌子,电气专业的硬实力,那都是金字招牌。多少人挤破头想进去,毕业了更是香饽饽,随便哪个大厂、研究院、高校,都抢着要。按理说,这样的一个人,毕业后应该是平步青云,在某个领域发光发热,或者至少是职业发展上顺风顺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