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清朝什么人对皇上自称臣,什么人对皇上自称奴才?

回答
在清朝,对皇帝自称“臣”还是“奴才”,这其中涉及到的是身份、等级以及场合的区分,并非简单的一成不变。

首先,最核心的区分在于身份的根本属性。

对于那些非满族出身,或者虽然是满族但身份地位已经极高,并且被吸纳进传统士大夫阶层、参与到朝廷政治决策中的官员,他们对皇帝自称“臣”。这包括了汉臣、蒙古臣子,甚至是一些有功劳、有地位的满族官员。这些人虽然效忠于皇帝,但他们的自称“臣”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君臣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受命于天”的君权和“忠君报国”的臣道之上的,是一种相对平等、互相尊重的(至少在名义上)政治伦理。他们通过科举或其他途径进入仕途,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社会精英的身份,他们的“臣”是对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尊称,也包含了其自身作为朝廷一员的责任和义务。

而“奴才”这个称呼,则带有更为直接、更为浓厚的身份上的隶属和财产关系。

最普遍使用“奴才”自称的,是皇帝的家奴、内务府的仆役、以及一些直接服务于皇室、宫廷的低级官员或太监。这些人本身就是皇帝的“家人”或者说“财产”的一部分,他们的身份从根本上就低于皇帝,是一种被拥有、被役使的关系。这种称呼直接体现了皇帝作为“天下之主”的一种绝对权威,而“奴才”则是这种权威下最卑微的份内之语。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绝对。随着时间推移和政治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满汉关系的演变,一些满族官员在某些场合,尤其是在与皇帝有私下交流,或者在表达极度卑微、乞求恩典时,也会使用“奴才”。这更多的是一种姿态上的屈从和恭顺,甚至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意在显示自己对皇帝的忠诚到了“奴颜婢膝”的地步,以期获得皇帝的信任和庇护。这种用法,虽然可能并不完全反映其真实的身份,但却是当时一种心照不宣的政治策略。

我们也可以从场合来略微区分。在正式的大朝会上,或者在处理公务、上奏折时,官员的自称通常是“臣”。而在皇帝的私下召见、谕旨传达、或者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尤其是在表达感恩、请求赏赐、或者被训斥时,使用“奴才”则更为常见,特别是那些地位不高、或者需要格外“懂事”的满族官员。

总而言之,在清朝,自称“臣”更多地代表了一种政治身份和儒家君臣伦理,适用于大多数官员,体现了对皇帝作为国家元首的尊重和忠诚。而“奴才”则更侧重于身份的隶属和直接的役使关系,主要用于皇帝的近身仆役和奴仆,但也可能在特定情境下被一些官员用作一种姿态性的表达,以示极端恭顺。这两种称谓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清朝独特的满族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权力结构和心理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吃着饺子看柯南的时候,忽然看到了排名第一的

@句玉

的答案,所以特来纠正一些理解性的错误。

这个问题其实

@橘玄雅

同学在微博上多次科普过,这里引用一些他的资料,再加上我手上的一些资料,在知乎上做一个整理好了。

关于称臣和称奴才的问题(满文写 amban---臣、aha---奴才),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抛开时期谈称呼,就是耍流氓……称臣和称奴才定制和未定制的时期,分界线在乾隆朝。而乾隆朝是怎么规定的?引用一下橘子的博文:

对于满臣,乾隆二十三年上谕:“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著传谕,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摺奏,仍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

对于汉臣,乾隆三十八年上谕:“(汉臣以及满臣公折)武员即官至提督亦称奴才,此乃向来定例。

于是臣与奴才正式形成定例。简单说:满文臣公事称臣私事称奴才,汉文臣公私奏事一概称臣。武臣无论满汉无论公私,一概自称奴才。这个制度一直履行到晚清。不过事实上也偶然能见到极个别的个例。


这就是关于何人、何时称臣及称奴才的终极规定了。


这里又涉及到第二个需要明确的概念:关于所谓“满、汉”的界定。在清代的绝大多数时期,只区分旗民——在旗 或者 不在旗,而不分满汉所以高其位既然在汉军旗,他当然也不是汉臣

因此

@句玉

所举的雍正朝的例子是不恰当的——甚至可以说是尤为不恰当的。除了雍正时期还没有明确规定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称臣和称奴才以外,还有一个原因雍正本人是清代非常另类的一个皇帝

在某些情况下称呼奴才,在起初本来是满洲属人制度的一个旧俗(亦即属人对本旗旗主要称奴才,对共主皇帝可称臣),这个制度没有延伸到不在旗籍的汉臣(注意了,汉军旗不是汉臣)。但是到了雍正做皇帝的时候,他打破了这个规矩。

雍正更改高其位的折子为“臣”,并不是因为“高其位是个汉军镶黄旗出身,没资格称奴才”,而是雍正真的觉得称呼臣更为“得体”。从满洲旧俗角度而言,高其位本身在镶黄旗,是直属皇帝的一个旗,因此(按照旧俗)他写的本来没什么错。但是雍正还是给他改了……说白了雍正做了皇帝后就是不喜欢臣子们称奴才。

他不喜欢到了什么程度呢?雍正元年八月十六日,雍正一道上谕:

“凡奏章称臣、称奴才,俱是臣下之词,不宜两样书写。嗣后着一槩书写臣字。”

——对,他有想过要求所有人都称“臣”来着……

如果到这里还是有人怀疑,认为汉军旗的高其位同志这个改臣的待遇,是因为汉军旗就是汉人,他受到了“歧视”,那我可以再给大家上一个大杀器……

下图是法海上的一个满文请安褶(部分):

法海,此法海并非“不懂爱、掉下来”那个法海,隶属满洲镶黄旗。而这个折子是个纯纯粹粹的请安褶——全文翻译过来大概是这样的:


奴才法海恭奏:
为请安事,奴才法海我跪请圣主万安。为此谨奏。
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三

而在左手边第二列那个地方,雍正涂改之字,就是aha(奴才)一词。上面写的两个字hafan tušan,意思是“官员、职务”,就是说让他先写官员、职务,然后又在圈起来的aha一词旁边写了amban(臣)字——其实就是把“奴才”改成了“臣”。

而且雍正还批示“如此得体”这四个汉字给法海……

足以说明,在雍正眼中,起码朝廷大员,无论满汉旗民,无论满语汉语,都是不宜称奴才的。这绝非是通常所误解的那样,因为奴才“更为亲密”,所以不许汉臣使用这个词。

乾隆也说过:

“臣仆本属一体,均系奉上之称,字义虽殊,其理则一。满汉臣工自称固有不同,然遇部院章奏,虽满洲大员,亦一例称臣,而满洲督抚奏地方公事亦然,并非以奴才之称为卑而近,称臣为尊而远也
即如满洲大学士在朕前亦自称奴才,而汉人虽丞簿末秩引见亦皆称臣,岂丞簿汉员,因此遂得谓尊于满大学士乎?
朕抚御臣民,并无歧视,而朝廷体统,本自尊严,又岂因臣下之称奴才而尊崇有加,称臣而体制有减乎?朕于此等事从不计较,即汉人中间有于召对时称奴才者,亦并无嘉赏之意。”

我认为这段兼有观点和举例论证的谕旨,足以说明奴才这个称呼并非“恩许”,臣与奴才也无高下之分。许多人之所以对“奴才”意见比较大,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清初对aha这个词的汉语翻译不是很恰当……其实这个词本意和servant差不多。

并且,事实上在乾隆以后,严格禁止的并非是汉臣使用奴才这个称呼,反而是对旗人用错称呼严厉惩处。如橘子微博所言:

由於旗人大臣公事必須稱臣、私事必須稱奴才,偶爾會被記混,旗人大臣一旦寫錯,無論是錯寫了奴才還是錯寫了臣,處罰輕則上諭申斥,重則革職發配。而漢臣本應一體稱臣,但是他們偶爾寫或者說錯說成了奴才,只有極個別的被上諭提醒,其他基本上是不管的……

再如:

按照某些流行說法,旗人稱奴才是和帝王親近的象徵,所以旗人應該自鳴得意並且以這種區別而自豪。結果我發現高宗上諭里的語氣,很可能清中期是旗人和漢人互相羡慕的情況……旗人說矮油漢人稱臣多尊貴多帥氣,漢人說矮油旗人稱奴才多親近多得寵……當有了區別之後,雙方都把自己作為弱者……

更详细科(tu)普(cao)可参见:

全面的扯一下臣与奴才


总结一下称呼的区分:

  1. 清早期:称呼随意,尤其是汉臣。称呼什么都可以,还有称呼 我 的。旗人中主要是对本主称呼“aha(奴才)”,对共主皇帝可称“amban(臣)”。
  2. 顺康时期:逐渐形成惯例。
  3. 雍正时期:打破惯例,他喜欢大家称呼“臣”。汉臣一律写臣,满臣中依然存在称奴才的折子,以请安褶和内务府居多。
  4. 乾隆时期:作出以下规定——满文臣公事称臣私事称奴才,汉文臣公私奏事一概称臣。武臣无论满汉无论公私,一概自称奴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清朝,对皇帝自称“臣”还是“奴才”,这其中涉及到的是身份、等级以及场合的区分,并非简单的一成不变。首先,最核心的区分在于身份的根本属性。对于那些非满族出身,或者虽然是满族但身份地位已经极高,并且被吸纳进传统士大夫阶层、参与到朝廷政治决策中的官员,他们对皇帝自称“臣”。这包括了汉臣、蒙古臣子,甚至是.............
  • 回答
    清朝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且又充满争议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更是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承接了中华文明的衣钵,并在与西方文明的接触中,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从疆域来看,清朝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础。它将蒙古、新疆、西藏、东北等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
  • 回答
    .......
  • 回答
    想让一个孤僻又自视清高但没什么真本事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混下去”,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关键在于怎么巧妙地利用他们的“优势”,避开他们的“短板”,而且不能太张扬,否则适得其反。首先,咱们得认清这个人有什么“资本”,哪怕是他自己这么认为的。孤僻,这听起来像个缺点,但在某些情境下,它也能.............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无法真正“听到”这些大学的学生在聊什么。但我可以基于对这几所顶尖学府的了解,以及普遍存在的校园话题,来尝试描绘一下他们在吃饭时可能聊到的内容,力求让描述更具象,更贴近真实生活,避免AI刻板的痕迹。想象一下,在清华大学食堂某个热闹的角落,几个工程学院的学生正埋头于他们的饭菜。“哎,你那.............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家里的老照片和长辈们偶尔聊起的一些零碎往事。要说我的“祖宗”具体是做什么的,这得拉回到清朝那个年代,时间跨度挺大,而且我也没有一本族谱能详细地记录到那位特别具体、特别“祖宗”级别的人物。不过,通过家族里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以及我对那个时代的了解,我大概能拼凑出一些他们可能.............
  • 回答
    讲到汉服在清朝的命运,这可不是一段轻松的叙事,倒不如说是时代洪流中一场无声却波澜壮阔的挣扎。它不像历史剧里那样有刀光剑影的直接对抗,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强制推行,最终导致了它近乎消失的结局。要说清朝初期,尤其是入关之后,满族统治者就没安好心眼地打算让汉族传统衣冠继续发扬光大。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巩固.............
  • 回答
    乾隆年间,那是一个何等辉煌又充满矛盾的时代啊!要说在那个时候当个普通人,体验可就太丰富了,绝不是一句“富足安定”就能概括的。首先,你是谁,决定了你的日子过得天南海北。如果你是官宦人家,尤其是京城的,那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冬有暖阁,夏有凉席,衣裳是绸缎绫罗,吃的更是山珍海味。每天除了处理公务,就是吟.............
  • 回答
    如果“八国联军”在清朝初年(大致是17世纪初至17世纪末,明末清初这段时期)进犯中国,其结果将会与历史上的庚子国难(1900年)大相径庭,甚至可能导致中国历史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这是一个充满假设性的场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一、 “八国联军”的构成与当时的中国力量对比:首先.............
  • 回答
    看到您贴出的这张图,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您提到汉服在清朝初期断代,并且想知道图中的服饰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也触及了许多对中国传统服饰感兴趣的朋友们心中的疑问。如果抛开“汉服”这个概念在清朝初期的“断代”说法,单单看您发的这张图,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您所展示的这张图,无论从服饰.............
  • 回答
    要设想一个在康雍乾盛世时期遭遇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清朝,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如果”。如果历史的齿轮真的如此错位,中国将呈现出一幅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的图景,其复杂性和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梳理。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康雍乾盛世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但它本身也孕育着一些不容忽视的.............
  • 回答
    清朝如今在网络上被不少人“盯上”,成为舆论讨论甚至批评的焦点,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也有当下社会心态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想把这个问题讲透,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历史的“遗留问题”和“旧账”被重新审视。很多在清朝时期发生过的事情,比如民族政策、对外关系、社会.............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清朝皇帝在各地,尤其是回地的称号,尽量说得细致些,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人写的。说起来,清朝皇帝的称号,那可真是个复杂又讲究的事儿。不像咱们现在,皇帝就一个“皇上”叫到底。在清朝,皇帝的称号得根据他治下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以及他扮演的不同角色来变化。这是一种统治策略,也是一种文化融合的.............
  • 回答
    有人总是把中国近代落后板子打在“封建制度”身上,好像清朝只是一个被动接受封建遗毒的傀儡,这话说得轻松,但细究起来,却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说法。要反驳这种观点,我们得把账算清楚,看看清朝在其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封建制度”这个概念本身在中国近代语境下,更多的是.............
  • 回答
    明清之际的“汉奸”与侵华战争时期的“汉奸”,虽然都被冠以“汉奸”之名,但其背景、动机、行为性质乃至历史评价,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并非简单的时空分野,而是历史进程、政治格局以及人们认知变化的体现。明清之际投靠清朝的“汉奸”要理解明清之际的“汉奸”,首先要把握当时的历史大背景。这是明朝由盛转衰,李自成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也充满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如果英国在1840年,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如火如荼之时,真的能够下定决心,不仅击败清朝,还顺势“抢走”中国的皇帝头衔,那历史的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几乎无法估量。让我们试着抽丝剥茧,详细地描绘一下这个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及其可能的后果。首先.............
  • 回答
    在清朝以前,太监在皇帝面前的自称,并非一概都是“奴才”。这个称呼的普及和演变,与历史时期、皇帝的喜好以及太监自身的身份和职责都有一定的关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奴才”作为一种自称,在清朝以前并非普适性的、唯一的称谓。 在很多朝代,尤其是在唐宋时期,太监更多地会使用一些更直接、更符合当时社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极富挑战性。要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置于清朝鸦片战争前72年的处境,并设想他们如何应对,这需要我们对各个朝代的制度、文化、思想、军事和经济有相当的了解,同时也要对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19世纪中叶的全球格局和科技进步有所认知。我们不妨假设,我们用一种“时光机”技术,将各个王朝的统治.............
  • 回答
    提起清朝后宫的日常生活,大家脑海里免不了浮现出电视剧里的种种场景:皇后威严端坐,妃子们或谄媚,或争宠,或暗中较劲。那么,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电视里那些在皇后面前跋扈的妃子,以及那些即便得宠也对皇后毕恭毕敬的,究竟哪一种更接近史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目光从戏剧化的冲突移开,走进那座深宅大院,细细.............
  • 回答
    说起野人女真在清代的地位,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概括明白的事儿。要讲清楚,咱们得从头捋捋,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野人女真”这个称呼本身就带点“特殊性”。在清朝建立前后,女真人分为“熟女真”(也叫“建州女真”)和“野人女真”。熟女真就是努尔哈赤起兵时,那些已经融入中原文化,或者与汉族交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