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服在清朝到底经历了什么?

回答
讲到汉服在清朝的命运,这可不是一段轻松的叙事,倒不如说是时代洪流中一场无声却波澜壮阔的挣扎。它不像历史剧里那样有刀光剑影的直接对抗,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强制推行,最终导致了它近乎消失的结局。

要说清朝初期,尤其是入关之后,满族统治者就没安好心眼地打算让汉族传统衣冠继续发扬光大。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巩固统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文化上实现“同化”——当然,这个“同化”是从上到下的,是以满族文化为中心。

最直接、最粗暴的手段,就是那句如雷贯耳的“剃发易服”。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顺治二年(1645年),朝廷颁布了《剃发令》,规定“凡民贼,即贼党,应剃发者,照旧剃发。” 这“照旧剃发”可不是让大家剪短发,而是要按照满族的习俗,剃掉前额的头发,留起脑后的发辫。

一开始,这个命令遭到了激烈的抵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头发不仅关乎孝道,更是个人身份、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所以,很多汉族人宁死不从。各地爆发了无数次的抗争,比如江阴、嘉定等地,就发生了著名的“嘉定三屠”、“江阴城陷”,无数汉族百姓因为拒绝剃发易服而惨遭杀戮。

“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句口号,真是血淋淋的写照。它迫使汉族男性在生命和文化认同之间做出选择,而大多数人,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屈服。

但剃发易服可不仅仅是头发的问题,它紧随其后的是“易服”。朝廷明确要求在祭祀、朝会、宴饮等正式场合,以及日常生活中,都要穿着满族官定服饰。这其中的禁忌和变化,对汉族来说是巨大的冲击。

比如,汉族的传统长袍,通常是宽袖大袍,束腰带,下着裤。而满族服饰则更偏向紧身、有马蹄袖(箭袖)的袍子,下着裙子(虽然男性也穿袍子,但款式和汉族有别)。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在统治者看来,是区分“我”与“他”的天然界限。

更深入的影响,体现在官员的服饰上。清朝官服的设计,从颜色、纹样(比如补子上的飞禽走兽代表品级)到形制,都带有鲜明的满族特色。汉族官员即使是品级相同,在细节上也必须遵从满族规制。这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提醒:你们是臣,我们是主。

然而,汉族服饰的生命力也并非被完全斩断。在民间,尤其是在清朝统治相对稳固、汉族文化积淀深厚的一些地区,汉族的一些服饰元素,或者说是“遗风”,还是顽强地存在着。

比如,有些女性的服饰,虽然也受到满族服饰的影响,但依然保留着一些汉族裙子的款式和穿着习惯。又比如,在一些传统节日或者特定场合,人们可能会偷偷地穿着一些带有汉族风格的衣物,但这大多是小心翼翼,不敢大张旗鼓。

再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满汉服饰的界限也变得模糊起来。长期的统治和融合,使得一些满族人也开始接受汉族的某些生活习俗和服饰特点,而汉族人也因为长期的强制,在穿着上逐渐适应了满族的一些基本形制。这种“融合”不是平等的交流,而是权力不对等下的改变。

到了清朝中后期,这种“易服”的影响已经非常普遍。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清朝时期的绘画、照片,里面的汉族男性普遍都穿着马褂、长袍(虽然形制与汉族传统有所不同),脑后梳着辫子,这已经是当时社会的主流形象。汉族传统男性的长袍、深衣等,在公共场合几乎销声匿迹。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汉服就此彻底灭绝了。它更多地是被压制,被边缘化,退守到了家庭内部,或者某些特殊的、不那么引人注目的角落。它像一棵被强行砍伐但根还在土里的树,虽然地上光秃秃的,但生命还在地下默默地积蓄力量。

汉服在清朝的经历,是一部关于文化压制、民族认同的残酷现实。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最日常的衣着,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清朝的“剃发易服”不仅仅是一项政令,更是一场试图从根子上改变一个民族认同的宏大运动。而它所造成的“汉服近乎消失”的局面,也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后来的“复兴”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电视上辫子戏,都是一水的长袍马褂辫子头,导致大家都产生了一个错觉:那就是,清朝经过入关后严厉的剃发易服,短期内就消灭了延续几千年的汉族衣冠服饰,整个清朝200多年全部都是长袍马褂加辫子,汉族衣冠从清初就已经绝迹。
是这样么,根本不是,清朝入关后相当长时间,汉族衣冠仍然大量存在,坚持穿戴本民族衣冠拒绝满装的遗民更是大有人在,现在的辫子戏都是图省钱节省道具骗人的,真正的清朝,应该是汉装满装交织,相当长时间内满汉衣冠混杂,并未统一,走在大街上的人会明清服饰同时出现。

有清一代,穿明朝衣冠的官宦士人,以及普通人大有人在,剃发易服不过强制推行了十几年,后来因为抵抗跳过剧烈,政策就逐渐无形的放松了,开始以潜移默化,代替强制剃发易服。

一直到清末,还能见到穿汉族衣冠留满发挽髻的人,现在已经被披露出来了。

民间服制尤其混乱,康熙年间,还有大把没剃发的,康熙南巡图上,围观的百姓,大多都还是汉族衣冠。汉服一直到清末依然存在,只是因为清朝长达200多年的融合,满装被国人接受,穿汉族衣冠的越来越少。

汉服其实是跟马褂旗装一直消失的,随着清末民初的西化大潮,一起被国人遗忘。

就是清朝入关初期,严格执行的“剃发易服”政策,其实,也不是原封不动的满装,满族出身东北白山黑水,服装多以毛皮、革裘为主, 入主中原后,不适合关内温热的气候,所以汉人进行了一定的改良。
不仅衣料进行了改变,由毛皮变成了丝棉,对襟、盘扣也是从汉人服饰上照抄的,明服的一切改良都被满服所吸收。

关内汉人的满装和关外的满人,并不一样。


清末大儒牛兆濂,依然穿的汉族儒服,还是考取了功名做了清朝大官的人,可见汉服从未消亡。

另外,剃发易服之前,明服已经高度蒙古化了,对襟、盘扣、厂字领,不仅满服有,明服上也是大把,特别是中后期。

易服,其实不过就是用明服的对襟盘扣取代了原有的交领右衽。

满服入关,不可能原封不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明服的改良。




满服最大的特点就是盘口对襟,而明服就有盘扣对襟,满服还是吸收的明服,这才是讽刺。

易服,满服其实根本推行不了,汉人不习惯满服的紧窄,用明服的特征又进行了汉化。

满服存在的唯一特征就是官服和马褂。



去查一下清代的记录,有清一代,穿明朝衣冠的官宦士人,以及普通人大有人在,剃发易服不过强制推行了十几年,后来因为抵抗跳过剧烈,政策不得不在无形中逐渐无形的放松了,开始以潜移默化,代替强制剃发易服。
一直到清末,还能见到穿汉族衣冠留满发挽髻的人,现在已经被披露出来了。
民间服制尤其混乱,康熙年间,还有大把没剃发的,康熙南巡图上,围观的百姓,大多都还是汉族衣冠。
汉服一直到清末依然存在,只是因为清朝长达200多年的融合,满装被国人接受,穿汉族衣冠的越来越少。
汉服其实是跟马褂旗装一直消失的,随着清末民初的西化大潮,一起被国人遗忘。

清朝咸丰年间的滇东北农民起义领袖李永和,人称“李短鞑”,青年时期就剪去了辫子,一头披肩发,到处游荡,成为乡里一大奇景,也没见官府来为难人家。

都说了,剃发易服只是入关的最初几年严格,后来因为遭遇巨大阻力,不得不逐渐放开了,不再用行政命令强制剃发易服,而是用移风易俗的手段,用时间来让人们接受清朝的衣冠服饰。

另外,剃发易服从未被完全执行过,清朝统治薄弱的南方、西南,民心反弹剧烈,保留汉族衣冠服饰的大有人在,完全无法靠暴力全部禁绝。

清初的剃发令实为一大弊政,后来清廷也默认了,开始由强力改变改为潜移默化。

现在电影电视上一水的长袍马褂、辫子头,误导了观众,其实,一直到清末民初,汉族衣冠依然有不少人在穿,而且满装也吸收了不少汉族衣冠风格。


清末十大臣之一——法部大臣沈家本燕居画像(应该是照片)
汉服从未消亡,一直到清末民国还有人在穿,苗民中不少穿明式衣冠一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
我爷爷还有一套完完全全的汉族古装,一直到老还穿着。
现代人完全被辫子戏给骗了,一位清朝就是一水的辫子头、旗装马褂,其实汉服依然大行其道。
现在的辫子戏导演都是史盲,一点历史底蕴都没有,一说清朝就是旗装马褂、辫子头。
真实的清朝,汉族衣冠一直存在,走在大街上的人应该是满装和汉装并列,百姓服饰满汉交织。

不要相信辫子戏,都是骗人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讲到汉服在清朝的命运,这可不是一段轻松的叙事,倒不如说是时代洪流中一场无声却波澜壮阔的挣扎。它不像历史剧里那样有刀光剑影的直接对抗,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强制推行,最终导致了它近乎消失的结局。要说清朝初期,尤其是入关之后,满族统治者就没安好心眼地打算让汉族传统衣冠继续发扬光大。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巩固.............
  • 回答
    清汉女服是否算汉服,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审视其源流、形制、文化内涵以及与“汉服”概念的关联。简单地说,清汉女服,作为清代汉族女性所穿的服装,其本身是汉族女性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服饰,但它与我们当下讨论的、复原和推广的“汉服”概念,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和断层。要.............
  • 回答
    看到您贴出的这张图,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您提到汉服在清朝初期断代,并且想知道图中的服饰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也触及了许多对中国传统服饰感兴趣的朋友们心中的疑问。如果抛开“汉服”这个概念在清朝初期的“断代”说法,单单看您发的这张图,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您所展示的这张图,无论从服饰.............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马跳出两个词:历史的惯性 和 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清朝入关强行推行“剃发易服”,确实给汉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反抗,但到了清朝末年,很多汉人却不愿剪辫子,甚至把马褂当成“汉服”,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健忘”或“背叛”,而是历史发展和文化演变中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一步步来捋.............
  • 回答
    清朝(16441912)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者满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复杂,汉人在清朝的处境经历了从最初的压迫到逐渐融入的过程。以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详细分析汉人在清朝的处境: 一、政治地位:既有矛盾又有融合1. 八旗制度与旗人特权 清朝以满族八旗为统治核心,汉人被.............
  • 回答
    满族在清朝并没有完全被汉族同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之所以如此,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政治上的“满汉分治”政策是关键。虽然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但满族统治者深知要想巩固其统治地位,就必须有所.............
  • 回答
    在清朝,对于满汉之间的强奸行为,其判决会受到当时社会等级、民族关系以及法律条文的多重影响。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要明确的是,清朝在法律上并非完全平等。尽管统治者是满族,但满族在很多方面享有特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司法判决。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汉人遭受的强奸可以被漠视或.............
  • 回答
    太平天国在清朝与英法联军激战之时选择继续东征,这一举动对清朝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然而,将太平天国的行为直接定性为“汉奸行为”,需要非常谨慎,因为它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和政治派别的复杂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奸”的定义。传统意义上的汉奸,通常指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时,为了个人利益或投靠外国势力,出卖国家.............
  • 回答
    清朝中后期,统治者满语水平的下降以及底层八旗子弟大规模改用汉语汉字,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现象。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变,而是随着历史进程,满汉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必然结果。满语的优势与统治者的“恩威并施”起初,入关后的清朝统治者对满语有着极高的重视。满语是他们的民族语言,是连接他们与其他民族区分的重要.............
  • 回答
    康熙之后的清朝统治者,确实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满语,也没有积极鼓励汉人学习满语。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以及满族统治者自身的考量。虽然满族入关后,满语曾一度享有特殊地位,甚至在早期有过推广的意图,但最终未能成为全国性的通用语言。1. 满汉文化的巨大差异与融合的挑战:首先,我们.............
  • 回答
    清朝时期,香港的汉人留着辫子,这背后其实有一套复杂的历史逻辑,既有清朝的统治意志,也有英国的殖民策略在起作用。说起来,英国人确实不在乎香港的汉人留不留辫子,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巩固自己的殖民统治,而不是帮助这些人“反清”。首先,我们要明白“辫子”在中国清朝的语境里是什么。满族入关建立清朝后,推行“剃发易.............
  • 回答
    明清之际的“汉奸”与侵华战争时期的“汉奸”,虽然都被冠以“汉奸”之名,但其背景、动机、行为性质乃至历史评价,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并非简单的时空分野,而是历史进程、政治格局以及人们认知变化的体现。明清之际投靠清朝的“汉奸”要理解明清之际的“汉奸”,首先要把握当时的历史大背景。这是明朝由盛转衰,李自成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清朝换成一个汉人王朝来延续,再去设想两百年内是否能终结两千年的封建制度。这确实是个极具挑战性的假设,因为很多因素都和统治者的民族属性、王朝的性质,以及历史进程的节点息息相关。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咱们说的“封建制度”是什么意思。在咱们的语境里,“封建”这个词比较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认知和身份认同的议题,那就是“元朝和清朝是否算作中国历史朝代”的争论。很多人之所以会对这两朝产生质疑,甚至不予承认,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中国”概念的理解以及历史叙事的建构方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缘由,并努力让它读起来更像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族一直是人口上的主体,但历史也两次出现被少数民族政权征服的局面,即元朝和清朝。这两次大规模的政权更迭,看似是少数民族的胜利,实则背后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人口对比就能解释的。要理解汉族在元清两度被少民征服的根本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以及文化.............
  • 回答
    在“元清非中国”的理论框架下,那些在元朝和清朝时期忠心耿耿的大臣,是否能被简单地定义为“汉奸”?这个问题,触及了民族认同、国家概念、以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绝非一概而论的答案可以涵盖。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这个“元清非中国”理论的核心逻辑,以及它对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潜在影响。首先,我们来看.............
  • 回答
    汉服运动在中国蓬勃发展,这股浪潮呼吁人们重新认识和传承中华传统服饰——汉服。然而,在这场运动中,一个备受关注且时常引发讨论的焦点便是:为什么汉服运动人士普遍不将清朝的服饰视为汉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认同的考量,并非简单的“不承认”那么简单,而是源于对“汉服”定义的坚持以及对历史演变的理.............
  • 回答
    汉服圈(即现代汉族服饰爱好者群体)对满化清朝形制的排斥,主要源于历史、文化认同、政治隐喻以及审美观念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清朝对汉服的“满化”改造1. 政治强制与文化压制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了巩固统治,对汉服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将汉族传统服饰(如宽袖、交领.............
  • 回答
    在汉服文化圈子里,如果你稍微深入了解一下,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多数汉服同袍对清朝形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马褂”、“旗袍”等,虽然严格来说旗袍是民国时期的产物,但广义上大家会将满清时期带有明显满族服饰特征的服装统称为“清朝形制”)持有较为负面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讨厌”。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
  • 回答
    谈到“汉服”运动,人们往往会关注到它复兴的是哪些朝代的汉族服饰,而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便是,为什么清朝时期的汉族服饰,没有被纳入到“汉服”运动的主流视野之中?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层面的因素,也有文化认同和情感层面的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汉服运动的核心诉求,很大程度上是在于“复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