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清朝在康雍乾盛世的时候遇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回答
要设想一个在康雍乾盛世时期遭遇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清朝,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如果”。如果历史的齿轮真的如此错位,中国将呈现出一幅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的图景,其复杂性和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梳理。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康雍乾盛世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但它本身也孕育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内在矛盾和时代的局限性。彼时的清朝,在政治上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经济上虽然有过一段繁荣,但官僚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也在悄然滋生。在军事上,八旗和绿营虽然在早期征战四方,但到了盛世后期,其战斗力早已不如从前,尤其是面对新型火器和战术时,已显疲态。对外关系上,天朝上国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对西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存在严重的偏差。

如果鸦片战争发生在康雍乾盛世(假设是乾隆晚期,或者更早一些,如乾隆中期):

这无疑会是一场对清朝统治体系的巨大冲击,甚至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

军事上的不对等将更加残酷: 康雍乾时期,中国军队仍以冷兵器为主,辅以早期火器,但与当时已经掌握了先进火炮、步枪、铁甲舰的西方列强相比,差距是压倒性的。在盛世时期,即便军队规模庞大,训练有素,也无法弥补技术上的巨大鸿沟。英国远征军即便是在晚清那个已经开始学习西方技术的时期,也依然能够轻易摧枯拉朽,何况是在那个清朝对外技术认知几乎为零的盛世?我们可以想象,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使用的武器,与英国海军的舰炮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在盛世时期,这种差距只会更加明显。
思想上的震撼将是颠覆性的: 康雍乾盛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其高度的文化自信,甚至可以说是封闭。皇帝相信天朝拥有万邦来朝的优越地位,对西方的技术和制度抱有轻蔑的态度,或者只是将其视为奇技淫巧。鸦片战争如果发生在这个时期,当清朝士兵看到西方军队的舰船能够轻易炮击沿海城市,火枪能够在远距离精准射击时,这种长久以来建立的优越感将瞬间崩塌。这将是对整个士大夫阶层和统治集团思想观念的一次彻底颠覆。
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将受到严重挑战: 盛世的统治建立在稳定、繁荣和强大的基础上。一旦在与外强的战争中惨败,失去领土(如香港岛),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开放通商口岸,这种“天命所归”的合法性就会出现裂痕。虽然皇帝依旧是“天子”,但如果连基本的国家安全都无法保障,民众的信仰就会动摇。地方官员可能因为无法应对侵略而失控,甚至为了自保与西方势力勾结,加剧中央集权的瓦解。
社会经济的破坏: 战争的直接后果是经济的破坏。沿海地区的港口被封锁,贸易中断,人口伤亡。鸦片贸易的泛滥将继续对社会造成侵蚀,虽然可能不会像晚清那样形成全国性的社会危机,但其危害性依旧存在。巨额的赔款如果强加在盛世的财政上,可能会打破原本的经济平衡,引发社会动荡。
反思与改革的可能: 尽管如此,历史的“如果”也并非全然悲观。也许正是这种极端而残酷的失败,能够激发一部分开明士大夫和少数有远见卓识的官员(如果能在这个时期幸存并被重用的话),开始真正思考“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可能性。但要注意,此时的清朝统治者是否愿意并且能够接受这种思想,是一个巨大的疑问。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依靠传统手段镇压,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如果改革能够发生,那将是一场比晚清更早但可能更艰难的洋务运动。

如果甲午战争发生在康雍乾盛世(假设是乾隆晚期):

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标志着清朝彻底丧失了东亚霸权,也暴露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如果这场战争发生在盛世时期,其影响将更加巨大且性质不同。

“万邦来朝”的破灭将更具羞辱性: 乾隆时期的中国,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影中。与日本这样一个在它看来“蕞尔小国”交战,并且惨败,其精神上的打击将是难以想象的。我们知道,即使在晚清,面对日本的胜利,中国人也感到了极大的耻辱和震惊。在盛世时期,这种心理落差会更加剧烈。
军事上的差距虽然存在,但并非没有抵抗的余地: 与鸦片战争时相比,到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已经全面学习西方,在海军建设和陆军训练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清朝的八旗、绿营虽然在盛世时期仍有一定基础,但其军事技术和训练模式已经开始落后。然而,甲午战争并非完全没有抵抗。如果清朝能够将盛世时期积累的国力,投入到军事现代化中,哪怕是部分的、有选择性的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如果能够克服思想上的障碍的话),其抵抗力度或许会比晚清更强一些。
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将遭受更沉重的打击: 甲午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了《马关条约》的签订,割让台湾、澎湖,巨额赔款,以及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等丧权辱国的条款。如果这一切发生在盛世,统治集团的威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皇帝可能无法再以“天命”来解释这场失败,而民间对政府的质疑和不满可能会迅速蔓延。
社会经济格局的改变: 甲午战争的失败,特别是允许日本在中国设立工厂,意味着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特权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将受到更严重的冲击,外国资本将更加肆无忌惮地涌入。对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手工业为辅的盛世经济来说,这种冲击是巨大的,可能导致大量传统手工业破产,农民失业,社会结构失衡。
民族意识的觉醒: 严复在甲午战争后翻译《天演论》,极大地启发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促成了“公车上书”等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如果甲午战争发生在盛世,这种对国家命运的焦虑和反思,可能会更早地激发一部分人的民族意识。但关键在于,这些声音能否被统治者听到并采纳。

综合来看,康雍乾盛世遇到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中国将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1. 更早的被动局面与更深的冲击: 清朝很可能将在更早的时期,以更令人震惊的方式,暴露其在面对现代化战争时的脆弱性。盛世的光鲜外表将被撕碎,统治集团的权威将受到更严重的挑战。
2. 思想解放的起点可能提前,但过程依然艰难: 两种侵略战争的失败,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很可能比晚清更早地引发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反思和对西方先进思想、制度的探求。但从“天朝上国”到接受“变法图强”,思想上的转变将是漫长而痛苦的。康雍乾时期统治者对异质文化的排斥,可能会让这种变革的启动更加困难,甚至可能被压制。
3. 政治改革与社会动荡: 面对外敌入侵和内部的不满,清朝统治者可能会被迫进行一些改革,但这些改革可能是不彻底的、被动的。如果改革不力,社会动荡和分裂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地方势力可能会因为中央无法有效应对危机而迅速崛起,形成割据的局面。
4. 经济格局的重塑: 中国的经济结构将更早地被卷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传统经济将面临更大冲击,新的经济模式可能开始萌芽,但过程将伴随着更多的剥削和不平等。
5. 民族国家的萌芽可能更早,但道路曲折: 对外来侵略的切肤之痛,可能比晚清更早地唤醒一部分人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然而,在这种“君主制”和“天朝”观念根深蒂固的环境下,如何将这种零散的民族情绪转化为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合力,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总而言之,如果康雍乾盛世遭遇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那将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一次惊天剧变。它不会是一场简单的军事失败,而是一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的巨大冲击。盛世的积弊与时代的差距相结合,可能会将中国推向一个更早、更深、更痛苦的被动局面。然而,也正是在这种绝境之中,变革的种子或许能够更早地播下,但这条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定然会比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更加坎坷和充满未知。这或许会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更为惨烈的“文明冲突”,其结果,也很难简单地预测是走向更快的现代化,还是更彻底的崩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场上难占什么便宜,不过战后的应对不是穷的叮当响的嘉道时代能比的,混成个沙俄应该没什么问题。

因为有钱:

雍正乾隆时期在钱上,那是真不愧盛世之名的。虽我圣朝亦难企及。

就拿内务府来说,雍正能把溢价压下去,能把溢价抄回来。乾隆能把溢价一大半讹回来。嘉道就是干瞪眼,道光快把自己饿死也拿内务府没招 。。。

康雍乾时期每次大规模用兵,都是直接砸至少两个水师的银子进去。战事结束后不过两三年,库银就能恢复到六千万两左右。期间园子照修,黄河决口照赌,该蠲免的钱粮照常蠲免,骄奢淫逸一样不少。。。。。

砸死准噶尔的钱,早把日本砸进十八层地狱了。。。。。

修园子和北洋六十万两换大炮这种事,放到存银常年六千万,过一次大寿能讹几百万两,一次下江南巡回受贿就能讹出来一个北洋舰队的乾隆年间,根本就不是事。。。。。


老实说,也只有康雍乾遇见西方,恐怕才能真正暴露所谓满汉之别,民族之分的副作用。

就凭嘉道咸两慈时那种穷到连边疆动乱,农民起义这种传统安全威胁都顶不住的状况,真分不清什么是主因。。。。。

真要说康雍乾有什么错,也就是远超一般皇帝的超强个人能力下,啥问题都能被钱解决。所谓穷则思变,有钱时,真没啥变化的动力。。。

user avatar

@山高县 说的对。你们压根对康乾盛世朝廷的富裕没有概念。

我就说一件事,鸦片战争赔款2100万银元,合平库银1500万两。不过是朝廷库存的1/3了罢了。

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国库存银五千万两,大约相当于当时两年的财政支出。雍正即位之初,随着摊丁入亩改革的进行,国库再次丰盈,存银六千万两。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国库存银更是达到七千八百万两。


由于财政丰盈,政府还推行了几次全国性的免税措施。康熙五十年,由于国库丰盈,皇帝宣布免天下钱粮,在未来的三年里,分地区轮替着将农业税完全免除。第二年又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也是一种减税措施。


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以及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五次采取康熙五十年的政策,免天下钱粮。


高赞 @读书的小猹 吹嘘马戛尔尼使华,时间是1793年。恰好,在他使华三年前和三年后,清庭都花了3000万两用于免税。每次免税金额都够赔偿鸦片战争2次了。

user avatar

其实那些清吹吹康雍乾盛世,只敢纵向和前朝对比,不敢横向和同时期世界上其他最先进的地方对比

这和汉唐明不同,汉唐明强盛的时候经常被拿来和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强国对比,打的是全球排名,清朝则牢牢抓着东亚排名不放,若不是洋人找上门,实在不想打全球排名

同一批人,一边嘲讽明末打不过西方,一边嘲讽明末打不过清初,但谈到清初与西方的对比他们就不响了,你见过他们主动比较努尔哈赤和古斯塔夫二世谁打得过谁吗?

user avatar

最多就是能让英军多阵亡一些,最后的战争结果不会有什么区别,清朝还是会战败。

拿清缅战争作为对照,进行对比一下,就是很显然的结果。

=========

1765年~1769年,也就是乾隆30年~乾隆34年,清朝和缅甸先后发生了4次战争,史称“清缅战争”。

此时的清朝,刚刚打赢了准噶尔和大小和卓,照理说正处于实力的巅峰期。乾隆在清缅战争期间,也放出豪言壮语:

“且我国家正当全盛之时,准夷、回部悉皆底定,何有此区区缅甸而不加翦灭乎?”(《清高宗实录·卷七百八十》)

但是战争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前2次交战,清军主要靠着云南地方的绿营,会同一些土练和厂练,和缅甸作战。结果被缅甸的偏师打得满地找牙,被缅军反杀入云南烧杀抢掠20多天;

第3次交战,乾隆派出了爱将明瑞,带上了大量外地八旗和绿营去攻打缅甸。结果明瑞战败自尽,清军大败而归;

第4次交战,乾隆派出了傅恒、阿桂、阿里衮这样的超豪华团队去攻打缅甸。这个阵容,是已经把当时清朝军力的底牌都拿出来了。结果连云南边上的老官屯都过不了,最后只能和缅甸讲和。

==========

实际上,考察一下清缅战争的经过,就会发现:鸦片战争期间清军的问题,在清缅战争时期几乎都有。战争结果如此,其实并不意外。

一、兵力分散,难以集结

看过《天朝的崩溃》这本书的都应该知道,鸦片战争期间,清军因为分散驻防的原因,兵力根本无法集结,正面战场对上英军,往往是以少打多。

清缅战争的情况,其实完全一模一样。比如:

第3次开战前的调兵:

第3次战争期间的调兵:

第4次开战前的调兵:

这蛋疼调兵模式,是不是让人梦回鸦片战争?这种调兵的结果,就是清缅战争时,清军在正面战场上兵力比不过缅军,以少打多。

第3次战争期间,明瑞的军队其实才1.2万。

第4次战争期间,清军其实才2万不到,分散开来就更没法看了。

缅甸方面的军力,根据他们之前的战力,实际兵力不会低于5万。(资料来源是贺胜达的《缅甸史》)

哪怕完全不考虑吃空饷的问题,清军的兵力也只有缅军的一半不到,这还是在攻打缅甸这种固定的地方。

第3次战争期间,还出现了明瑞的部队直接被缅军包饺子,这种匪夷所思的情况。

就这种调兵水平,乾隆如果碰到的是鸦片战争时期高机动的英军,真能集结出足够的兵力么?

二、谎报军情

和鸦片战争一样,清缅战争也是各种大败上报成大胜。

缅军都已经进入万仞关烧杀抢掠了,官员奏折还在那儿大捷。

当然,和鸦片战争一模一样的还有最经典的甩锅汉人,清军战败全是“汉奸”的错。清朝的这些官员,真是狗改不了吃屎。不过乾隆毕竟不是道光,查明了真相。

就这官员道德,要是碰上英军,他们又能编出什么样的捷报呢?

三、清军战力低下

我经常看到网上有人说什么清缅战争,缅军只会守城,不敢野战。完全是扯淡好不好。此时的缅军,连攻城战都是手到擒来的。

即使是对上缅军,也打得这么稀里哗啦的。就这种战斗力,要是撞上的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军,清军能撑住一个时辰么?

四、自闭视听,愚昧无知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清缅战争打了好久,乾隆都根本不知道真实的对手是谁。

知乎上一堆人吹清缅战争乾隆的战略眼光,也是典型的不懂强答。

=================

其实清缅战争真的挺可惜的,如果清朝真能像乾隆设想的那样,征服缅甸并建立起有效统治,那中国就是连通了印度洋的两洋国家,真称得上是千古武功了。

然而完全没有可能,清朝根本打不下缅甸。

user avatar

我就这么说吧:


乾隆朝后期,具体点就是马戛尔尼访华后,是鸦片战争最有可能,提前爆发的一次机会。


在福康安平定廓尔喀、西藏时,在跟廓尔喀、孟加拉军队交手时,发现这些军队里有英军的身影,所以马戛尔尼来华后,直隶总督等人就盘问过他这件事。


忽谈及印度孟加拉所驻英军,问吾该军情势何若。


吾中国官军与叛军开战之时,初意叛军多乌合 之众,官军一至势将瓦解。交锋而后,乃知叛军亦 颇有能力可与官军抵抗。因疑叛军苟非得有外人之 援助,必不至善战至此。后乃果于开战之时,见叛 军中有西人数名,为之指挥,而所戴帽子则与贵国 之兵相若,故疑为孟加拉之英军。余以此事苟不加 以明辨,颇足酿成国际之恶感。”(《乾隆英使觐见记》)


马戛尔尼当然是赶紧自证清白,表示那都是误会,可能是当地土人穿了英军的衣服,英军绝不可能跟清朝开启边衅。


所以双方起初接触时,都是相互抱着戒心的,老马差一点点就因为这事见不到乾隆。


后来进京前往热河见到了乾隆,又因为跪拜、谈通商的事两次谈崩,所以马戛尔尼就打道回府了。


然后马戛尔尼从来到走,发现清军无论是卫队还是士兵,拿的都是以冷兵器为主,有枪有炮也一般般。


所以马戛尔尼离开的时候曾说:


以余观之,此种宽衣大袖之兵,既未受过军 事教育,而所用军器又不过刀、枪、弓、矢之属, 一旦不幸,洋兵长驱而来,此辈果能抵抗与否?”(《乾隆英使觐见记》)


瞧这意思是对进攻清朝有想法的。


如果他回去真的到处宣扬清朝是废柴,说动议会为了通商进攻清朝很轻松的话,战争也不是没有提前爆发的可能。


当然,清朝这边乾隆的反应更激烈,因为马戛尔尼带给他的压力太大,尤其是他发现英国确实挺豪横,生怕因为自己拒绝马戛尔尼通商,导致英国带领舰队进攻清朝。


所以神经大条一样开始整顿东南沿海边防,修炮台、造战船、招募水手,可以说已经做好了乾隆认为所有能做战备,就等着马戛尔尼杀回来,双方掰掰腕子了。


先说说乾隆内心对英国报复性开战的惶恐:


英咭唎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且闻其向在海洋。有劫掠西洋各国商船之事。


今不准其留人在京。该国王奉到敕谕后。或因不遂所欲。藉词生事。不可不豫为之防。”


第恐口英咭唎素习桀骜。船多人众。别夷商等、不免被其恫喝。


西洋各国夷商。本素畏英咭唎强横。今又假天朝声势。捏造谕旨。诓诱夷商。均未可定。


恳求留人在京居住。朱准所请。恐其有勾结煽惑之事。


英咭唎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今既未遂所欲。或致稍滋事端。”


观该国如此非分干求。究恐其心怀叵测。不可不留心筹计。豫为之防。”


此不过朕思虑所及。豫为指示。以期有备无患。


最后强调把自己批示加急送到东南沿海:


以六百里加紧发去。仍六百里加紧回奏。朕为此事甚萦念也!


你瞅瞅,你瞅瞅啊,乾隆八十多岁的老头了,本来高高兴兴的过生日,以为英夷是跑过来给自己捧场的;结果三言两语得罪了英夷后,不说把这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吓得大小便失禁,那也绝对是晚上睡不着觉了。


这应该是乾隆过得最恶心的一次的生日了。

完事是乾隆对未来随时会与英国爆发战争做的准备:

其一、展示天朝兵威,亮肌肉对使团恐吓;


饬令该督抚、转饬各营汛排列队伍。以壮观瞻。今该使臣到粤回国时。并著该督等即饬各标营。所有墩台营汛。及旗帜器械。务宜鲜明整肃。俾该夷人等见天朝兵威壮盛。不敢稍萌轻忽。


英咭唎使臣过境时。务宜铠仗鲜明。队伍整肃。使之有所畏忌。弭患未萌。

当然,马戛尔尼以前只是怀疑清军很废,也就是他正经看了清军的操演后,得出清兵确实是废柴的结论。

其二、立马整顿沿海边防军务;

因思各省海疆。最关紧要。近来巡哨疎懈。营伍废弛。必须振作改观。方可有备无患。

该国有欲拨给近海地方贸易之语。则海疆一带营汛。不特整饬军容。并宜豫筹防备。即如宁波之珠山等处海岛。及附近岙门岛屿。皆当相度形势。先事图维。”


果口岸防守严密。主客异势。亦断不能施其伎俩。著传谕各该督抚、饬属认真巡哨。严防海口。


此时惟当于各海口留心督饬。严密巡防。以期有备无患。”


福建台湾洋面。又系自浙至粤海道。亦应一体防范。用杜狡谋。各该督抚。惟当仰体朕心。”


连防范“汉j”的事乾隆都考虑到了:


能遽悉其详。谅必有内地汉奸。私行勾引前来。希图渔利。此等奸民。最为可恶。


最后是就是整顿水师、招募擅长水战的水手。


招募采取蛋鱼之人。于有水师各省。拨给一二十名。分派赏给双分战粮。以备制胜夷船之用。

总体来说乾隆是做好了开战的准备,当然能否打赢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只不过最后乾隆也是虚惊一场,到死也没有等到英夷杀个回马枪,只不过让他孙子道光也赶上了。

所以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