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清朝的电视剧啊小段子啊海了去了。
大家对清朝官员的民间小故事都有啥印象?什么刘罗锅,纪晓岚,喜来乐的。不都是天天搁皇帝边上当丑角,用一些什么玩笑话边拍马屁变劝谏的。然后就成了什么名臣啊balabala的。
曾国藩不也是把个屡败屡战的舔狗文案用的天下皆知么。
李中堂更是慈禧的性感大宝贝。
流传了这么多年的鲜活的民间故事不是白放着的,要研究啊。清朝的劝谏名臣,打仗功臣都要当舔狗,你用屁股想一想,海刚峰,海忠介这位爷,在清朝当官后三个月不掉脑袋,可能嘛?
当然你把徐阶严嵩两位老太爷放到放到乾隆那会儿,我觉得比哄嘉靖轻松多了,对人俩来说跟哄傻子似的,比他爹他爷爷都好哄。
要是把张居正放到慈禧那会儿,我怀疑论不到李中堂什么事儿了。
和珅:当过大清的官么?
海瑞:没有
和珅:我告诉你,大清的官上任,得学会磕头,拉拢豪绅,收受贿赂,救灾的粮饷下来,钱到了知县这级之后,各层孝敬的钱粮如数交上,灾民的钱粮三七分成。
海瑞:怎么才七成啊。
和珅:七成是人家知府的,能剩三成还得看知府脸色。
海瑞:谁的脸色?
和珅:(手指朝上):他
海瑞:他?我大老远的穿越一趟,就是为了看他的脸色?
和珅:对
海瑞:我好不容易苦读圣贤书,当了知县
和珅:对
海瑞:我还要学会磕头
和珅:对
海瑞:我还得拉拢豪绅
和珅:对了
海瑞:还要看他脸色
和珅:对
海瑞:那我不成跪着的奴才了吗?
和珅:那你要这么说,在大清当官就是给皇上跪着当奴才的。就这奴才,多少人想当还没这门子呢!
海瑞:我问问你,我为什么要上书骂嘉靖?
和珅:摇头
海瑞:我就是骨头太硬,跪不下去当不了奴才
和珅:原来你想站着当清官,那还是回明朝吧
海瑞:哎?这我就不明白了,我已经当了一个知县,怎么还不能当清官呢?
和珅:百姓眼里,你是知县,可在知府和皇上眼里,你就是个奴才,贪污嘛,生意,不丢人
海瑞:丢人,很特么丢人
和珅:不丢人,那你是想站着,还是想当知县呢?
海瑞:我是想站着,还做清官
和珅:做不了
海瑞:做不了?
和珅:做不了
海瑞:(指着硬骨头):这个能不能做官?
和珅:能做,明朝
海瑞:(指着顶戴):这个能不能做官?
和珅:能做,跪着做奴才
海瑞:这个配上这个,能不能站着做清官?
和珅:敢问大哥何方神圣
海瑞:鄙人,海瑞
挖槽,怎么可能?
咱大明惯的文人没谱儿了,天天喊着人权,文人只要不造反,安全的一匹。就海瑞那种骂了皇帝还能不死的,纠结百十来号人堵着皇宫门口嗷嗷骂街嗷嗷哭的(专业名词:伏阙)皇帝没辙还得乖乖听的,士绅指使家奴打死朝廷官员皇帝也得认的,搁在咱大清,都是一刀的货色。
别说骂皇帝了,在咱大清,跪着都不一定没事儿,那得咔咔磕头,赶上个十不全老人那种喜怒无常的,你一句话说错了惹得人家不高兴了,你马上就得死。
不信?金圣叹那群大儒一开始也不信,以为咱大清和大明一样惯着他们呢,跑去伏阙了。
结果几十颗大儒的人头就齐刷刷的挂城楼上了。
美轮美奂,震慑人心。
野人办事儿,简单粗暴。
人权是啥?自由是啥?
人民不需要自由啊。
这个题目真有趣,我翻了一圈回答堪称大型翻车现场,题主清粉想黑明吹清不想却乳清了。笑死我了。
言归正传,我说一下明清对待言官的一些事。毕竟海瑞嘛,也是个言官。
所谓言官,言官秉承的基本政治逻辑是“风闻言事”,其开创大约在魏晋南北朝“盖自晋宋以下如此”,即负有监察之责的官员(御史)可以根据未经证实的传言弹劾官员,进谏,也可以对时政发表意见。
套用现代的不恰当的话讲,我尽管没证据,但我看你不爽,觉得你哪都不对就可以喷你,你还得自证清白。
明代时,朱元璋在宋代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扩大了风闻言事的制度,即将宋代的给事中改为六科给事中,另有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给事中、御史皆有言责,上而君身,朝政得失。下而臣僚,是非邪正,皆唯其所言是听”。立意就是广开言路,以拟制腐败,保持政治清明。嘉靖时甚至演变成弹劾时,可以隐去主诉人姓名,衙门职位都可不用署。有明一代,虽然偶有皇帝试图控制言官乱喷,有一时之禁,但最终都败给了风闻言事的传统。
虽然风闻言事对朝廷控制官员腐败、解决政策不足起到巨大作用,但是演变到明中后期,无限制的过分言论就产生了极大的弊端,科道官员们沦为了党争的工具,言官们变得滥劾滥奏,为一点小事能不厌其烦议谏,造成朝政的朝令夕改,执政效率低下,甚至引发皇帝对百官产生完全不信任的对抗情绪,如万历对整日争吵就不厌其烦,大部奏议被留中而不做处置。最终言官们引起的党争也演变为成为明朝大害。
到了清朝呢?
顺治刚登基时是准许风闻言事的,但是到了顺治二年。贵州道御史桑芸上奏说“满汉言语不通,致有猜疑推诿”,不懂风闻言事概念的直男多尔衮让他“指名奏来”。桑芸看了心里一万个草泥马路过,我就是个喷子,最近闲着没事想喷喷你喷喷朝政发个微博带节奏啊,前明不都这么操作的吗?于是桑芸回了句“原无实迹,恐或有此事”,大概吧莫须有或许有这么个事,您老看着办吧。
多尔衮看了一头雾水,向大学士一通吐槽,“浮泛无据”“徒费精神”。大学士解释说这是先机入告,言官之则,可防微杜渐,您老得听。
多尔衮表示滚粗,我不听!下令以后所有奏疏“择切要以闻”,少来虚的。另外以后弹劾官员,要指名实指,弹劾的与被弹劾的还要对薄公堂。
言官们一看就疯了,这不成了谁主张谁举证吗?举报的还得负责收集证据打官司?哪敢啊,万一您满大人一不满意给来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谁给抚恤金啊。
唉,言官日子不好过了。顺治搞定多尔衮后上台发觉言官们又开始像前明一样结党瞎哔哔朝政,顺治十一年就出了这么个事,陈名夏因主张留发复衣冠被诛杀,而随着附议陈名夏的科道言官就全被处分了ㄟ( ▔, ▔ )ㄏ。
顺治十三年又下旨骂言官:
科道为耳目之官, 职在发奸剔弊 。凡大奸大恶,从未经人纠劾者 ,果有见闻 ,即据实直陈 ,不许徇私党比,摭拾塞责。将人已纠参之事,随声附和 ,明系党与陋习, 岂朝廷设立言官之意 ?以后务宜洗涤肺肠,痛除党比,不许仍前蹈袭妄陈 。
得,据实参奏吧。从此据实参奏作为条件一直被贯彻始终,康熙九年下令再次强调“言官参劾贪婪官吏, 有一二事审实者, 免议。若审问全虚, 及隐含讽刺, 或不据实回奏, 或参劾官员老病衰庸涉虚名者,降二级调用”。如果你作为言官举报不实,就要受罚,降二级。
这种据实参奏虽然减少了很多无谓的争执,拟制了党争,但无形中也让言官们不再敢于指参朝政得失,避免受罚。风闻奏事可谓名存实亡。
康熙十年,都察院左都御史艾元徵上疏, 建议停止科道风闻奏事之权:
世祖章皇帝时, 于出位妄言及风闻失实者,皆立加惩处, 以风闻言事伐异党同、挟诈报复故也。嗣后果有确见、关系政治, 及大奸隐弊, 仍无论有无言责, 悉听其指实陈奏外, 余并不许以风闻浮词擅行入告
这事下部讨论,结果是接受了这个提议。但是,你这边说禁止(实际也已名存实亡),那边就有反对的,希望重开言路,为此康熙表示:
汉官中有请令言官以风闻言事者, 朕思忠爱之言, 切中事理, 患其不多。若不肖之徒, 借端生事, 假公济私, 人主不察, 必至倾害善良, 扰乱国政, 为害甚巨。
看到没,为害甚巨。对于开言路风闻言事这一汉族士大夫们延续了千年的传统,康熙对它的弊端非常警惕,除了担心党争,更担心舆论会对皇权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康熙时期大量用兵,八旗官兵对地方多有滋扰、为害百姓,"此等事, 科道虽有风闻, 因无实据, 未便题参。地方督抚, 又以官兵劳苦, 不行劾奏, 以致如此"。如果允许风闻奏事,怕是从上到下八旗将官全都会被弹劾一个遍。
康熙时期曾下令开禁一段时间风闻言事,但是,开禁的背景是围绕立储产生的政局混乱,太子党与各个儿子们争斗越演越烈。
康熙二十九年,三藩台湾都搞定了,就差葛尔丹我康熙星辰大海之路就能封神啊不封圣了,康熙开始头疼自己那几个儿子的事了,朝政确实也开始腐败到不得不整治了。康熙召开会议讨论重开风闻言事,明珠等人表示不能开,此例一开我这个明相还不得天天自证清白啊,最关键明相还真不清白,前两年明珠不刚被弹劾导致丢官么?康熙接受会议内容,表示先禁着。
但是,太子党八爷党们乱搞得康熙对此非常不满,于是出征葛尔丹前鼓励百官,“但朕躬有失,亦宜进言,朕觉不加责”。不过这种事都禁了几十年了,谁知道您老到底真不加责还是引蛇出洞啊,再说口说无凭啊。百官还是闭口不言。科道已经不能给康熙提供有用准确的信息,一片歌舞升平赞颂之下是八王党争越演越烈。
到了康熙三十六年,矛盾积攒越来越大。虽然风闻言事有可能对政局造成更大的混乱,但是继续堵塞言路,朝政只会变得更加难堪。于是康熙下旨:
国家设立都御史及科道官员, 以建白为专责, 所以达下情而去壅蔽, 职任至重。使言官果能奉法秉公, 实心尽职, 则闾阎疾苦咸得上闻,官吏贪邪皆可厘剔。故广开言路, 为图治第一要务。近时言官条奏, 参劾章疏寥寥, 虽间有入告, 而深切时政从实直陈者甚少, 此岂委任言路之初旨乎? 嗣后凡事关国计民生及吏治臧否,但有确见即应指陈。其所言可行与否, 裁酌自在朝廷。虽言有不当, 言官亦不坐罪。自皇子、诸王及内外大小官员, 有所为贪虐不法, 并交相比附倾轧党援, 理应纠举之事, 务必大破情面,据实指参。毋得畏怯贵要, 瞻徇容隐。即朕躬有失, 亦宜进言, 朕决不加责。其有怀挟偏私、藉端倾陷者, 朕因言察情隐微自能洞悉。凡属言官, 尚各精白乃心, 力矢忠谠, 以无负朕殷切
责望至意。
康熙正式下令开禁风闻言事,他希望言官能够给他提供更多的信息,准确的说是针对太子的信息。在下旨后不久他就开路向葛二蛋而去。待回到京城,通过风闻言事,康熙得到了很多太子的丑闻,下令处死了一些太子身边的人,康熙与太子关系越加恶化。
虽然风闻言事开禁,但是康熙对此仍感不足,接下来,奏折制度应运而生,密折专奏成为清帝获取政治信息的有力手段。雍正上台后,更将密折专奏变为一种固定制度,视为重要的信息渠道。而从党争走出来的雍正,对风闻言事制度拥有强烈的反感和不信任感。在雍正四年的谢世济一案中,雍正指出“身为言官, 背公怀私, 朋比结党, 将造作并无实据之浮言, 转相买嘱, 怂恿纠弹, 以洩私忿而报宿怨, 令无知狂悖之人, 愚弄指使。借风闻言事之名, 以酬报私恩小惠, 则颠倒是非, 扰乱国政。其有害于人心风俗者不浅。”科道风闻言事不可信,是“造作并无实据之浮言”。雍正为了防止给事中掣肘皇权,更将给事中合并到都察院,彻底取消给事中的封驳权。
到了乾隆,虽然乾隆仍然维持风闻言事,但是对这一制度多加限制,最基本的要求便是据实参奏,没有根据的弹劾将被追究责任。乾隆十三年因一重臣受到风闻弹劾,乾隆便下旨:
嗣后科道等凡有陈奏, 俱遵照此例, 使事事俱归确实, 则言官既得各尽其职。昌言不讳, 而纠察皆有炳据, 亦不得借风闻言事之名, 架空诬捏。而朕行政用中, 亦不致因噎废食
可见,虽然风闻言事自康熙三十六年名义上开禁,但是各个清帝并非像明朝一样不加限制,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风闻言事的权力,再加上密折制度,皇帝拥有更有效的手段获取信息,风闻言事这个千年传统,在清帝这里并没那么重要。而有鉴于明朝的得失,康熙就说过“言路不可不开,亦不可太杂。明朝国事,全为言官所坏”,雍正乾隆对此也是一脉相承,极端警惕控制言路,"明朝国事全为言官所坏”谕旨,戒言官以明季弊政为鉴,勿崇尚虚文“。
言官的人数也被大量缩减,明代御史共有110名,六科给事中为58人。到了清代,监察御史满汉合计才56人,给事中满汉合计更只有24人。缩减一半多。
因此,言官制度和职能在清代得到了非常鲜明的弱化,有人就吐槽过,清朝把”风闻言事“变成了”闻风言事“。以至嘉庆时期,嘉庆表示言官每日就忙于流程、公文,报告点鸡毛蒜皮的小事。
据此,题主所谓海瑞能不能在清代得到重用,结论就是不仅不会被重用,连风闻言事之权都不具备。那种“康熙康熙吃糠喝稀”的疏,海瑞连写都没机会写的。。。。
神海瑞在明朝得不到重用
你告诉我南京右都御史一个正二品大员叫不被重用???自从中书省丞相被朱元璋革除以后,一品文官就只有三公三孤这样的荣誉职称,中央级别最高的文官是六部尚书也才正二品,海瑞堂堂正二品文官南京右都御史都叫不被重用,那在海瑞级别之下千千万万的官员叫啥??煤渣都不如的煤灰???
加更:
看其他答案下题主评论好像觉得南京的官僚机构就是摆设,没什么实际作用。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南京都察院的权力和京城都察院是相等的,只不过南京都察院行使权力的范围仅在南直隶所属的长江下游地区一带,从行政,司法,军事以及经济各方面都是和京城都察院等同的,并不是什么摆设。在军事方面南京都察院还要负责操江,巡江,保证江防和南直隶安全,毫无疑问是一个重要职位。同样,南京都察院也要巡视南京军队和五城兵马司,保证军队战斗力。还要负责巡查屯田和京仓以及南京九库,这些都是存放钱粮物资的重要仓库,有着从各地运送到南京的物资,,这些都要南京都察院负责,根本不可能是一个虚职,你还要强行虚职???
二次加更:
针对题主对于开明我大清的说法,我只提那么一点,我大清向来以防汉治汉为基本国策,能优先满人旗民决不任用汉民,对于海瑞这种“假道学”向来是从生理到心理上的双重打击,还敢骂皇帝的那就不说了必然往死里搞。
知道为什么满清言官没人敢骂皇帝吗???你以为是大清皇帝圣明???你可太嫩了,因为他们都不是由吏部选拔,都是由皇帝本人选出来的,皇帝会选和自己对着干的言官吗?不存在的。
开明如大清者,科道言官由皇帝本人选拔,别人无法插手,顺治十二年“以后科道官考选,差遣,内升,外转,俱朕裁定,永著为例。”你说乾隆爷开明听别人意见?乾隆爷表示“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都听我的,就这样!!!
清代言官在大清开明皇帝的淫威下瑟瑟发抖,康熙时御史胡德迈表示“夫言官之责,欲其夫忠谠摘奸私,有闻必告矣。顾处分之例过严,则畏缩顾忌之心胜,欲绳人过而自陷于过,因而知之而不敢言,言之而不敢尽者矣”。清代言官常常处于“诚惶诚恐”之中,不知所措。康熙时御史任宏嘉每次上一封奏疏就“辄战栗,或因而成疟”,都被吓成这样了你还跟我哔哔大清皇帝开明呢?
而且言官除了皇帝不能骂,满族官员也不能骂,清朝都察院对于满洲权贵,八旗子弟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根本无力制止,开明?不存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