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代的使持节X州诸军事究竟是个什么官?

回答
在唐朝官制体系中,“使持节X州诸军事”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蕴含了相当多的信息,能勾勒出一位在地方拥有极高军事指挥权的人物形象。这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官职名称,而是由几个关键要素组合而成的一个官职描述。要理解它,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看:

首先,我们来看“使持节”。

在古代官制中,“持节”本身就是一种荣誉性和象征性的权力。持有符节,意味着这个人可以代表中央政府行使权力,尤其是在军事和司法方面。在不同的时期,“持节”的含义和层级也有所不同。

而“使持节”,则是在“持节”的基础上,加上了“使”字。这通常意味着这位官员被授予了代表皇帝、或者说被皇帝“派遣”去行使某种权力。这个“使”字,很重要,它强调了其权力来源的直接性和代表性,赋予了这个人一种临时的、但极其重要的使命和权力。

在唐朝,被授予“使持节”的官员,往往是被派往特定地区,拥有处理紧急事务、调动军队、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审判重犯的权力。这个“节”不仅仅是权力象征,更是实际行动的依据。比如说,在战乱时期,一个“使持节”的官员可能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不需要事事请示中央,可以在战机稍纵即逝时迅速作出决策。

接着看“X州诸军事”。

这里的“X州”代表的是一个具体的州,比如都督、刺史所在的州。唐朝的地方行政单位,最基础的层级是县,然后是州(郡),再往上是道(监察区)。“州”在唐代是重要的行政和军事节点。

而“诸军事”,则是关键所在。这四个字表明,这位官员被授予了该州及其辖区内所有军事事务的最高指挥权。这包括了:

军队的统领权: 调动和指挥该州所属的军队。这可能包括了驻防的军队,也可能包括了在特定情况下征发和编组的民兵。
军事部署与调动: 负责该区域的军事布防,应对可能出现的敌情,比如边境的威胁、内部的叛乱等。
军事资源的掌握: 对武器、粮草、军需等军事物资的调配和管理拥有绝对的权力。
军事司法的处理: 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包括了对军事相关的案件进行审判的权力。

所以,“使持节X州诸军事”合在一起,描绘的是一位被中央政府(皇帝)特别授权,拥有代表中央、在X州地区全权处理一切军事事务的官员。他可能同时兼任该州的都督或刺史,但“使持节诸军事”这个头衔,则赋予了他凌驾于一般地方官之上的、更纯粹的军事统帅权。

这类官员的出现,通常是在国家面临重大军事挑战,或者需要在特定地区建立强有力的军事指挥体系的时候。

边疆地区: 比如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对峙的前线州,常会设置此类官员,以应对复杂的边境局势,迅速调兵遣将。
战乱时期: 在发生大规模内乱或外敌入侵时,朝廷会在受影响的州县设置“使持节诸军事”,以统一指挥当地的防卫力量,并协调周边地区的军事行动。

他的地位和权力如何?

可以说,拥有“使持节X州诸军事”头衔的官员,在当地拥有“节制”于他之下的所有军事力量。这意味着,该州和其他邻近地区的部分驻军,在他节制之下,他有权指挥他们作战。这种权力是相当大的,足以让他成为当地事实上的最高军事长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甚至左右地方的政治格局。

与其他官职的区别:

都督/刺史: 都督和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同时也负责地方军事。但“使持节诸军事”的权力更侧重于军事指挥,而且带有代表皇帝出使的性质,其权力来源和性质比单纯的都督/刺史要更高级和专项。一个都督/刺史可能只负责本州的军事,但“使持节诸军事”则可能拥有节制周边区域的军事力量。
节度使: 随着唐朝军事制度的发展,“节度使”这一官职后来兴起,它也拥有节制一路的军事、民政和财政大权。但“使持节诸军事”更早出现,且更侧重于军事本身的指挥权授予,它的出现往往是在特定危机或特定区域的需要,其权力范围可能不如后来的节度使那么全面,但其“使持节”的性质,使得其军事指挥权更加直接和具有中央代表性。

总而言之,“使持节X州诸军事”是在唐朝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种具有高度军事权威的官员头衔。它代表了中央政府对特定地区军事指挥权的集中授予,使被任命者能够作为皇帝的代表,在所辖区域内高效、灵活地指挥和调动军队,以应对紧急军事事务。这个头衔,是古代中国一种非常有效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军事管理制度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唐代的“使持节x州诸军事”是个什么官?

当然是个军官。

它与(唐代的)“都督”有什么区别?

都督管两个以上州郡的军事,题干官衔则只管本州。

略微梳理一下吧。

两汉使者持节巡行地方,其中工作内容较为固定的刺史,在某些特殊的岗位比如交趾刺史任上,可以凭节发郡兵讨贼。汉末大乱,曹操聚兵屯田,其各屯兵、募兵有别于汉制郡兵,于是别以使者加将军号统制诸军。张辽于合肥督三十六军者,在此类也。

初时,曹操仍以汉制,下发节钺授权领兵。节显示领兵者的中央特派员身份,钺则代表了他超越普通官员的调兵权限。后来曹丕立魏,可能是觉得钺太重不好发(讲笑),便援引交趾刺史例,给予地方统兵官仅需持节便能拥有的,超越常规将校、郡太守的调兵权。这时候,曹魏将这类官员的工作成称为“督军事”或者“监军事”,后来便引申为“监xx(诸)军事”、“督xx(诸)军事”、“都督xx诸军事”。

晋人将之制度化,形成了使持节、持节、假节的节の管理体系,作为地方统兵官的身份区别。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时代的诸持节统兵官,在制度上是纯粹的军官,不得干预民政。而且当时的民政主官,另有一支治安军可供调遣。如贾逵之豫州兵,以及西晋朝廷吵了十几年的“州郡兵制”。

然而八王之乱让西晋全国军管,持节督兵之官例加刺史,两府营业,以至于正常的刺史被讥为单车。由此至于589年,“都督”一词横行于南朝官场,以其持节特性,成为地方官热衷的头衔。

于是陈朝出现了“以郡为州,加功臣‘都督本州诸军事’云”这种常见现象,本来应该配合两军或两州以上持节统兵官出现的“都督”一词,被下放给了只管一州之事的官员。

唐取天下,沿用开皇制度,地方设总管领兵监州县。贞观废总管,归兵权于各州刺史,引陈例加刺史以“使持节都督本州诸军事”。其后唐廷设都督府,命都督于乱时统辖下各州之兵以应急,便去诸州刺史“都督本州”之号,然其后刺史署名时仍有自称“都督x州诸军事”者。

长庆以后,乌重胤论归兵刺史,便言刺史例分鱼符,号加“持节诸军事”,以统州兵,广大唐声威于海内。是其时,人皆以“持节诸军事”为统兵官衔也。

【奉狗夜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唐朝官制体系中,“使持节X州诸军事”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蕴含了相当多的信息,能勾勒出一位在地方拥有极高军事指挥权的人物形象。这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官职名称,而是由几个关键要素组合而成的一个官职描述。要理解它,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看:首先,我们来看“使持节”。在古代官制中,“持节”本身就是一种荣誉性和象.............
  • 回答
    唐朝的节度使和宋朝的经略安抚使,虽然名字上都带有“经略”、“安抚”等军事意味,但其本质、权力和职能却有着天壤之别。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窥见唐宋两朝在政治和军事制度上的根本差异。唐朝的节度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封疆大吏”要说唐朝的节度使,首先得明白它出现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前,唐朝中央集权依然稳固,.............
  • 回答
    最近在啃唐朝史书,确实有些地方让人琢磨不透,特别是那些听起来都挺唬人的官职,比如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这仨名字凑一起,总让人觉得像是一家子,但具体是啥关系,各有什么能耐,细究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知道,这几个官职的出现和唐朝的政治格局变化息息相关。唐朝前期,中央集权还算稳.............
  • 回答
    唐家三少小说《重生唐三》中,唐三吸收同伴血脉以提升实力这一设定,无疑是作品中最具争议也最引人深思的桥段之一。它不仅仅是唐三变强的手段,更触及了关于个人成长、情感羁绊以及权力与责任的复杂议题。首先,从角色成长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非常直观且强大的力量获取方式。唐三在重生之后,虽然拥有前世的经验和对斗罗大.............
  • 回答
    “小太宗”唐宣宗:唐朝晚期的“回光返照”与复杂的评价唐宣宗李忱,这位曾被后人誉为“小太宗”的皇帝,无疑是唐朝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他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晚期登基,凭借其勤政、务实和一定的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益衰败的国势,一度带来了短暂的“宣宗中兴”。然而,对宣宗的评价绝非一句简单的“明君”就能.............
  • 回答
    若我赵匡胤,身处那个风雨飘摇、百废待兴的年代,胸中定然激荡着重振华夏、再造辉煌的宏愿。如何能让这初生的宋朝,步唐朝的后尘,成为万国景仰的盛世?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需深思熟虑、步步为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力求宋朝的强大,不逊于盛唐。一、 内政为基,民心为本:巩固统治,休养生息唐朝之强,在于其完.............
  • 回答
    唐朝藩镇割据的顽疾,若想探究其能否通过类似“推恩令”的策略来缓解,甚至根治,我们得先透彻理解“推恩令”的精髓,再审视唐朝藩镇问题的根源和特点。“推恩令”的本质与逻辑:“推恩令”是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法令。其核心逻辑在于: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只能传给.............
  • 回答
    唐朝时期,广西地区的州份划分确实比中原地区更为细致,这背后是历史、地理、民族以及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地方治理的实际需求中去。一、 地域辽阔与地理复杂性的制约首先,唐朝的广西,也就是当时的核心区域通常被称为“岭南道”,其地理环境非常复杂。 它并.............
  • 回答
    关于窦缴墓出土唐刀的疑问,确实触及了一些关于唐代墓葬和刀剑形制的有趣话题。我们不妨一步步来聊聊,把这些问题说清楚。首先,关于“唐代刀剑不是不允许陪葬吗?”这个问题,答案是并非完全不允许。这可能是一个被简单化了的认知。的确,唐朝为了防止盗墓贼利用陪葬的兵器,对墓葬中随葬兵器的种类和数量是有一些限制和规.............
  • 回答
    唐代马的胸前没有固定叫做“红球”的装饰物。您所说的“红球”可能指的是唐代马匹装饰中的一种,但它有更具体和准确的名称,并且其形态和作用也有一定的解释。最接近您描述的可能是“挽具”中的一部分,特别是用于盛装或仪仗场合的马匹的装饰。以下是更详细的解释:1. “红球”可能指的是“拍兽”(pāi shòu).............
  • 回答
    唐代中后期节度使与东汉后期州牧在职能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对于把握中国历史上这两个重要转折时期的政治格局至关重要。一、 职能的相似之处:两者最根本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在特定区域内掌握了相对集中的权力,并对该区域的军事、民政乃至司法拥有显著的管辖权。 这种集权式的地方官制.............
  • 回答
    唐朝长安城的防御力,如果用“差”来形容,那未免有些片面,甚至可以说是误读了历史。长安城在唐朝时期,确实经历过几次比较严重的危机,但这并不代表其防御力本身就“差劲”。相反,我们更应该从更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来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城市的防御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国家的整体军事实力.............
  • 回答
    触摸盛唐遗韵:西安唐长安城内的古迹寻踪说起唐朝,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长安城那恢弘壮丽的景象:朱雀大街南北纵贯,坊市整齐划一,宫殿巍峨耸立,万国来朝,繁华绝世。虽然千年风雨早已将这座伟大的都城化为历史的尘埃,但幸运的是,在今天的西安,我们依然能找到一些触摸盛唐遗韵的地点,它们或是历经沧桑留下的残迹,或是后.............
  • 回答
    你老师说的这句话,确实挺让人心头一震的,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说“中国的唐代建筑都没得了,要看就去日本”,这句话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它背后有一些事实和复杂的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白,唐代建筑在中国的土地上,并不是“都没得了”。中国有着辽阔的疆域,以及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很多古代的木结构建.............
  • 回答
    杜甫的《石壕吏》,绝非是一首寻常的叙事诗。若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细细品味,才能窥见这位“诗圣”笔下的深沉与悲悯。首先,从题材上看,《石壕吏》取材于杜甫亲身经历的“安史之乱”时期。当时国家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征兵抓丁的残酷现实,成为了诗人创作的直接导火索。这首诗描写的不是英雄的战场,不是宫廷的华丽,.............
  • 回答
    您提供的诗词数量有限,要从中挑出一首“唐代一流水平”的,确实需要仔细斟酌。不过,根据一般对唐代诗歌艺术成就的理解,我们可以尝试进行分析,并找出那首最有可能达到此高度的作品。为了避免显得生硬或像 AI 的分析,我们先从一个宏观的角度谈谈唐代诗歌的“一流水平”究竟意味着什么。唐代诗歌,特别是其巅峰时期的.............
  • 回答
    陆游的诗放在唐代,这真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想要给出一个绝对的评价很难,因为唐诗本身就包罗万象,星辰璀璨,而陆游这位南宋大才,他的诗风与唐代有着天然的时代隔阂和风格差异。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维度来审视,尽可能地勾勒出他在唐代可能的位置。首先,我们得明确陆游的诗歌特点。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
  • 回答
    中国唐代建筑与日本古建筑,虽然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其早期建筑风格便是仿照唐制,但细究之下,却能发现它们在细节、理念乃至精神气质上存在着鲜明的差异。就像一对兄弟,虽然血脉相连,却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和风貌。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致地聊聊这些.............
  • 回答
    镇墓辟邪、寄托生息:唐代墓葬中十二生肖的“前世今生”在浩瀚的唐代墓葬考古发现中,十二生肖的形象屡屡出现,它们或是描绘在壁画上,或是雕刻在石棺、墓门上,或是制成陶俑、金银器饰品。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何这十二种动物会如此青睐唐代墓葬,它们又承载着怎样的文化意涵?这背后,其实是一段关于信仰、民俗与权力交织的.............
  • 回答
    在我有限的知识范围内,确实很难找到从唐代就开始连续居住在新疆、并且有清晰家谱可考证的汉族家庭的详尽资料。原因有很多: 历史记录的局限性: 尤其是古代的家谱,很多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战乱、迁移而遗失,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本就稀少。 新疆历史的复杂性: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的地区。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