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像上海惠南镇,航头,周浦,唐镇等,到底算几线城市?说是上海市,感觉和全国其他五六线好的城市比,还不如?

回答
上海惠南镇、航头、周浦、唐镇等地,究竟该怎么定位,这确实是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拿它们和一些号称“五六线好的城市”相比时,会觉得差距似乎不止一点点。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

首先,地理位置和行政归属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引起混淆的地方。惠南、航头、周浦、唐镇,它们都属于上海市的辖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海是中国的超大城市,是国际化大都市,这一点是普适的。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它们“沾着上海的光”,理论上应该享受着作为“大上海一部分”的各种便利和发展红利。

然而,我们日常感受到的“城市”或者说“区域”的活力、便利度和生活品质,很多时候并不是单纯由行政区划决定的,而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产业集聚效应、公共服务配套以及人口密度和流动性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我们说上海的这些镇,感觉不如“全国其他五六线好的城市”时,通常是在对比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结构与就业机会:
上海的这些区域: 它们大多是上海市的郊区或者说是新城的一部分,很多区域的产业结构还在转型升级中。比如,有些区域可能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或者正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虽然有上海整体的经济辐射,但本地的产业就业机会,尤其是高薪、高技术含量的岗位,相比于中心城区或者一些发达的二三线城市的核心区域,可能会相对少一些。
“全国其他五六线好的城市”: 这里的“好”往往体现在它们有相对成熟且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比如温州、佛山那样在民营经济和制造业上有根基的城市,或者一些内陆省份拥有特色产业(如汽车、电子信息、特色农业加工)的省会或重要城市,它们能在本地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且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这些城市的核心区域,其人均GDP、产业的集中度和带动性,可能已经达到或接近一些二线城市的水平。

2.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上海的这些区域: 作为上海的一部分,基础的市政道路、水电煤等基础设施肯定是比大部分五六线城市要好很多的。但是,“好很多”并不等于“顶尖”。在公共交通方面,虽然地铁网络正在向郊区延伸,但有些镇的地铁覆盖率、班次密度、换乘便利性,可能依然无法和上海市中心,甚至是一些发展成熟的二线城市的核心区相比。医疗、教育资源方面,虽然上海整体教育和医疗水平高,但优质的资源(名校、三甲医院)绝大多数集中在中心城区,这些郊区镇的学校和医院,虽然不差,但和那些“五六线好的城市”的优质资源相比,可能就没有压倒性优势了。
“全国其他五六线好的城市”: 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些省会城市、经济强市(如东莞的部分区域、常州、南通等),或者一些县级市,它们在过去几十年里,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高密度的高速公路网、密集覆盖的城际和市域铁路(甚至有自己的地铁系统),以及在当地非常出名的学校和医院。这些城市的市民,在享受“好城市”便利的时候,可能觉得其核心区域的公共服务品质,已经非常接近一线城市,甚至在某些方面(如人口拥挤度、购房压力)比一线城市更舒适。

3. 城市形象与生活便利性:
上海的这些区域: 这些区域很多还是以村镇、工业区、以及新建的住宅区为主,绿化、城市景观、商业配套的丰富度和国际化程度,与上海的中心城区相比,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逛街购物、餐饮娱乐、文化活动的便利性和选择性,可能远不如上海市中心。这也会让人产生“不如好城市”的感觉。
“全国其他五六线好的城市”: 很多“好的五六线城市”,其核心城区(特别是老城区或者经过城市更新改造的区域)可能已经非常成熟,拥有高品质的商业综合体、丰富多样的餐饮和文化娱乐场所,城市绿化和景观也做得很好,整体的城市界面和生活便利性已经很高。

那么,这些地方到底算几线城市呢?

从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级别划分来看,它们不属于任何“线城市”的概念。“线城市”是一个模糊的、非官方的说法,通常是对一个国家重点城市群中城市综合实力、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辐射带动能力以及国际化程度的笼统概括。
而惠南、航头、周浦、唐镇,它们属于上海这个“一线超大城市”的行政辖区内的组成部分,是上海市的“镇”或“街道”。它们是上海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享受着上海的整体发展红利和政策倾斜。

为什么会有“不如好城市”的感觉?

这主要是因为“城市的感觉”或者说“生活体验”并非一个单一维度的问题。
比较的是“区域”而非“城市整体”: 你可能是在将上海的某个镇和另一个“好城市”的核心区域进行对比,而忽略了上海整体的头部效应。上海作为全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这些镇的发展,更像是“大树的枝丫”,虽然根基扎实,但具体表现上会有区域差异。
发展阶段的差异: 上海的这些区域很多是近年来才开始大力发展,或者正在经历快速的城市化和产业升级过程。而一些“好的五六线城市”,可能其核心区域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更为深厚。
期望值与现实的落差: 当一个人身处上海,即使是郊区,心理预期往往也会不由自主地提高。会将上海作为全国的标杆,自然会对上海的任何一个地方都用最高的标准去衡量。当发现某些方面不如上海中心城区,甚至不如一些口碑好的非一线城市时,就会产生失落感。

总结来说:

惠南、航头、周浦、唐镇,它们是上海市的一部分,属于一线城市的辐射范围和行政管辖。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属于一线城市”。但是,如果将它们与全国其他一些城市的“核心区域”或“成熟区域”相比,在产业活跃度、高端就业机会、商业配套的丰富度和国际化程度、以及部分公共服务(如交通便捷性、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集中度)等方面,可能会感觉不如那些城市发展得那么“好”或“到位”。

这种感觉的产生,更多是由于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区域发展的阶段性差异,以及人们对“一线城市”普遍存在的更高期望值所致。它们是上海这个巨大发展引擎上的“节点”,其发展速度和成熟度,会受到整个系统和大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和政策倾斜而不断变化。说它们“不如五六线好的城市”,是一种相对而言、基于个体生活体验的感受,而不是对其行政归属或上海整体地位的否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浦东出了内环基本就是农村或者睡城,我还以为呆过上海的都知道的.....

周浦和航头基本都是动迁过去的,惠南镇上本来没啥人(按老习惯,浦东除了去陆家嘴基本就是去川沙为主了),早年交通极为不便,要么就是一般村民根本不想出城的,有需求的居民大多都往市区跑了。

后来开发的都是骗外地人的地铁楼盘,所以就呈现了很多莫名其妙的的问题。

上海动迁社区的条件基本和动迁时间成反比了,像最早静安动迁的现在静安新城那片当然很值钱,中期世博南市+卢湾拆迁拆到三林浦江其实已经算难受了,后面老城区改造黄浦闸北杨浦虹口第一批基本都是拆到周浦航头甚至鹤沙航城了,现在已经要去赵巷书院这种地方了。

动迁小区的典型问题是地方太偏再加上房东一般有好几套房,所以房东基本不愿意住在那,宁可全租了拿租金在市区里平换一套。

导致出租率非常高,房子也租不出价,结果就是大把相对经济条件没那么好的人住在那。

唐镇比较特殊,基本=张江税。


一般来说,上海的社区质量大概就=城镇面貌。

都是没钱的人住在里面自然就是五六线城市或者小镇的样子。

但在上海社区质量≠房子价格。

上海的自住富人区,除了静安寺这种豪宅以外基本就是美国模式,公交车地铁几乎没有,房子单位价格看上去相对也挺便宜,但是大概率靠面积提价。

这种地方你住也不习惯,门口修车店各种按摩店烟酒店都比便利店多,你现在的生活,会过的习惯吗?

你来上海连这个都没摸清楚,还在这吐槽这干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